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培养,这成为了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成为了我们语文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根本点。初中语文拓展性活动的开发和实施正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是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和审美鉴赏与创造。理想的语文教学,应当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综合基础型课程和拓展活动,加强对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建构,不断反省、优化。
就目前情况而言,学校教育都很重视基础型课程,但对拓展性活动有所忽视。结合浙江省语文教研员章新其老师的工作指示:“初中语文教师开发拓展性课程至少应考虑三方面问题:一是与基础性课程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推进经典作品的阅读;三是怎样设置基于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课程。”再融合语文教学实际,私以为,开设与实施拓展性活动可以如下考虑:
一、以深化课内教学为导向
拓展性活动更讲求知识的整合性,但是前提是要落实课内教学,这是学校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拓展性活動得以开展的基石。活动过程中要把目光放在培养学生建构解决复杂问题的知识和能力上。
“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两周后,“听讲”、“阅读”和“演示”的学习效率只有30%,而“讨论”和“实践”的学习效率达到75%。拓展性活动的开设实施,就可以更多地展开“演示”“讨论”和“实际演练”,就是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己储备的知识加以关联来创造出问题解决的方法,以此获得学习体验和能力的锻炼积累。这样,通过已有知识带动对新知识的理解,在那个已知的知识系统上重构和完整新知识,使之成为新的更完善的知识系统。
比如:源于中央台诗词大会活动开设的积累型拓展性活动——“飞花令”。我们可以这样进行——
第一阶段:读一读,要求学生在课内教学诗词和初中生必备古诗词中识记,并引导总结出古诗欣赏的基本入门点,分解出诗歌语言、意象、表现手法、时代背景等几个要素,然后从课内到课外举一反三,分项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第二阶段:比一比,选择初中诗词作品中常见的“离愁别绪”、“贬谪文学”、“思乡”、“闺情”诗词,分男生和女生“飞花令”积累背诵比赛。
第三阶段:(下列活动任选一)讲一讲,用讲故事的方式,自己配乐,给大家讲述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或一组诗词的创作过程,还可以是一位诗人的创作历程。或:画一画,选择一首诗歌中的一句或多句,加入合理的想象与联想描绘画面。其他人根据所画还可猜测该诗名。
二、以激发和生成学生兴趣为手段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导,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从而又反过来生成学习兴趣,形成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循环。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准备好的知识系统传授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若有学生受制于能力和知识的有限储备,不能准确的确定有价值的拓展性活动研究方向时,教师需要及时予以引导。
在最近的综合性电视节目中,文化类节目制造了小高潮,新节目《朗读者》赢得了如潮好评,网络上下对这类节目的评价几乎是“零差评”。嘉宾们将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以念诗、读散文和家书的方式,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让观众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学生也喜欢这一综艺节目里的“清流”,因为在这个节目里他们找到了一个比照自身、反省内心、激活自我的机会。故也可以开设朗读型拓展性活动——“朗读者”。
三、以经典导读为重点
经典名著阅读处于语文学习的核心位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开发以“经典名著阅读”为圆心的拓展课程,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初中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若学生发现参与拓展性活动对学业进步和个人成长不起作用之后,可能不但达不到拓展性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再也提不起参与的兴趣。
比如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水浒》的阅读。如果纯粹让初中学生自读这部《水浒》,我觉得是不符合学情的。《水浒》是白话文小说,虽然也不乏文言根底不错的学生,但是就面向全体学生来讲,老师没有任何的引导和讲解,就让学生读、讲、评、写、说,很有难度。故可以开设思辨型拓展性活动——《水浒》“经典论坛”:引导学生这样读经典——品读法(经典片段)、质疑法、比较法(同类人物)、参读法(推荐《金圣叹评水浒》)。
不用要求学生像《百家讲坛》一样做学者型的研究,只要学生能特别注意到了作品生动传神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能够辨析精华和封建糟粕了;只要学生通过这一活动增加了语言和文化积累,锻炼了信息筛选和处理的能力、整体感知、理解分析、概括提炼和鉴赏评价的能力,锤炼了语文实践能力,那么这一拓展活动也就成功了。
有了这样的经典作品拓展性活动的组织,学生阅读经典就有了方法的提供、技巧的训练、语言的运用、思维的培养。这种阅读性和活动性、书面表达和口头评论、语言实践和思想碰撞的多维结合,使学生不再畏惧高大上的经典名著,不再空白面对名著内容的考查。
此外,我们还可以继续开展比如课本剧的创作、微电影的创作、民俗文化、传统美食文化、桥文化等,还需联系其他学科老师,整合社区和家长们的力量开设更加丰富有效的拓展性活动。
通过拓展性活动的开设与实施,尽可能使学生达到如下目标:
1.语文建构与运用及思维发展与提升:拓展和加强了选择学习、自我规划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表达、交流和处事的能力。
2.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和发展了审美能力和兴趣爱好,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更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3.文化传承与理解:拓展和加深了对传统文化、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体验,从而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历史的传承和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个性化的基础。
教育之于孩子们的意义,不是那些片断的知识与技巧,而是能够为其所用的联系知识、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经历中成长起来的社会认知与世界观。就让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和审美鉴赏与创造。理想的语文教学,应当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综合基础型课程和拓展活动,加强对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建构,不断反省、优化。
就目前情况而言,学校教育都很重视基础型课程,但对拓展性活动有所忽视。结合浙江省语文教研员章新其老师的工作指示:“初中语文教师开发拓展性课程至少应考虑三方面问题:一是与基础性课程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推进经典作品的阅读;三是怎样设置基于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课程。”再融合语文教学实际,私以为,开设与实施拓展性活动可以如下考虑:
一、以深化课内教学为导向
拓展性活动更讲求知识的整合性,但是前提是要落实课内教学,这是学校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拓展性活動得以开展的基石。活动过程中要把目光放在培养学生建构解决复杂问题的知识和能力上。
“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两周后,“听讲”、“阅读”和“演示”的学习效率只有30%,而“讨论”和“实践”的学习效率达到75%。拓展性活动的开设实施,就可以更多地展开“演示”“讨论”和“实际演练”,就是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己储备的知识加以关联来创造出问题解决的方法,以此获得学习体验和能力的锻炼积累。这样,通过已有知识带动对新知识的理解,在那个已知的知识系统上重构和完整新知识,使之成为新的更完善的知识系统。
比如:源于中央台诗词大会活动开设的积累型拓展性活动——“飞花令”。我们可以这样进行——
第一阶段:读一读,要求学生在课内教学诗词和初中生必备古诗词中识记,并引导总结出古诗欣赏的基本入门点,分解出诗歌语言、意象、表现手法、时代背景等几个要素,然后从课内到课外举一反三,分项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第二阶段:比一比,选择初中诗词作品中常见的“离愁别绪”、“贬谪文学”、“思乡”、“闺情”诗词,分男生和女生“飞花令”积累背诵比赛。
第三阶段:(下列活动任选一)讲一讲,用讲故事的方式,自己配乐,给大家讲述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或一组诗词的创作过程,还可以是一位诗人的创作历程。或:画一画,选择一首诗歌中的一句或多句,加入合理的想象与联想描绘画面。其他人根据所画还可猜测该诗名。
二、以激发和生成学生兴趣为手段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导,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从而又反过来生成学习兴趣,形成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循环。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准备好的知识系统传授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若有学生受制于能力和知识的有限储备,不能准确的确定有价值的拓展性活动研究方向时,教师需要及时予以引导。
在最近的综合性电视节目中,文化类节目制造了小高潮,新节目《朗读者》赢得了如潮好评,网络上下对这类节目的评价几乎是“零差评”。嘉宾们将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以念诗、读散文和家书的方式,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让观众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学生也喜欢这一综艺节目里的“清流”,因为在这个节目里他们找到了一个比照自身、反省内心、激活自我的机会。故也可以开设朗读型拓展性活动——“朗读者”。
三、以经典导读为重点
经典名著阅读处于语文学习的核心位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开发以“经典名著阅读”为圆心的拓展课程,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初中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若学生发现参与拓展性活动对学业进步和个人成长不起作用之后,可能不但达不到拓展性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再也提不起参与的兴趣。
比如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水浒》的阅读。如果纯粹让初中学生自读这部《水浒》,我觉得是不符合学情的。《水浒》是白话文小说,虽然也不乏文言根底不错的学生,但是就面向全体学生来讲,老师没有任何的引导和讲解,就让学生读、讲、评、写、说,很有难度。故可以开设思辨型拓展性活动——《水浒》“经典论坛”:引导学生这样读经典——品读法(经典片段)、质疑法、比较法(同类人物)、参读法(推荐《金圣叹评水浒》)。
不用要求学生像《百家讲坛》一样做学者型的研究,只要学生能特别注意到了作品生动传神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能够辨析精华和封建糟粕了;只要学生通过这一活动增加了语言和文化积累,锻炼了信息筛选和处理的能力、整体感知、理解分析、概括提炼和鉴赏评价的能力,锤炼了语文实践能力,那么这一拓展活动也就成功了。
有了这样的经典作品拓展性活动的组织,学生阅读经典就有了方法的提供、技巧的训练、语言的运用、思维的培养。这种阅读性和活动性、书面表达和口头评论、语言实践和思想碰撞的多维结合,使学生不再畏惧高大上的经典名著,不再空白面对名著内容的考查。
此外,我们还可以继续开展比如课本剧的创作、微电影的创作、民俗文化、传统美食文化、桥文化等,还需联系其他学科老师,整合社区和家长们的力量开设更加丰富有效的拓展性活动。
通过拓展性活动的开设与实施,尽可能使学生达到如下目标:
1.语文建构与运用及思维发展与提升:拓展和加强了选择学习、自我规划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表达、交流和处事的能力。
2.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和发展了审美能力和兴趣爱好,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更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3.文化传承与理解:拓展和加深了对传统文化、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体验,从而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历史的传承和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个性化的基础。
教育之于孩子们的意义,不是那些片断的知识与技巧,而是能够为其所用的联系知识、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经历中成长起来的社会认知与世界观。就让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