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实践:课外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145-02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
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然而,学生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一定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如果学生发现不了问题。也就不能真正解决数学问题。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发现数学问题,主动地建构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猜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发现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一 创设数学生活情境,为学生搭建发现数学问题的平台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生活的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和兴趣。数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所持的一种教育理念。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创设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发现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实践证明:学生确实从生活中找到了数学的素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他们创造的生活中的数学比课本中的知识更加丰富、富有创造性。记得在一次单元测试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目:
下表是王虎家去年煤气燃气表的读数和费用:
从上表可以看出王虎家( )和( )成( )比例,如果2007年12月燃气表的读数是1225立方米,请把表中的数据填完整。
应该说这是一道联系生活的题目,但在阅卷时候却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解答正确,还有许多根本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经过调查分析,我发现:学生缺乏生活阅历、缺乏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联系生活的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这方面教学中缺乏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也就熟视无睹,简单的燃气表都不认识,又怎样会解答呢?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在教学中要常常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像交燃气费这样的数学问题学生就很容易解决了。
二 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数学问题的过程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教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
教师在设计引导学生参与测量大树的高度的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实践活动,以“做”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同时同地物体的高度与它影子的长度的比值是一定的(同时同地物体的高度与它影子的长度成正比例)这样的一个规律。学生存参与探索的全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发展思维,体验乐趣,同时有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不妨列出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数学问题:
1 大树这么高,怎么去测量它的高度?
2 大树的影子和大树的高度有关系吗?如何来验证?
3 为什么竹竿的高度与它影子的长度的比的比值和大树的高度与它影子的长度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
可见,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发现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从各种角度去研究数学问题,进而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由数学问题产生创造性见解。使学生变被动的数学学习为主动的发现数学问题。并主动尝试去解决数学问题。
三 架设数学课外延伸。使学生养成发现数学问题的习惯
有效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强调发展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兴趣、动机、自信意志、态度、习惯及数学美欣赏与感受等方面获得发展。因此,在课外作业设计中,教师也要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寻找探索思路,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体验数学。下面是我的学生的一篇数学口记:
牙膏也稀奇
星期天可真是一个sunny Day,我一直睡日上三竿,好好的补一补睡眠。
我懒洋洋地翻出新买的牙膏,拧开牙膏盖,发现牙膏出口处似乎大了些,不禁揉了揉眼睛,想追究到底,于是找来一把小尺,用小尺量了量旧牙膏出口处的长度,再量了量新牙膏出口处的长度。费了好长时间,才勉强量出数据。果然,新牙膏出口处比旧牙膏出口处的半径增加了1毫米。
我回忆起平时的习惯:半径足2毫米,每次挤牙膏都只挤黄豆粒大,大约长8毫米,按这样用,又大约能用四十二、三次,主要是四十二次。
那新牙膏我能用几次呢?我不由来了兴致。
出口处直径增加了1毫米,使用的长度不变,原能用四十二次……
那么,就是2×2×3.14×8=100.48立方毫米100.48×42=4220.16立方毫米
(2+1)×(2+1)×3.14×8=226.08立方毫米4220.16÷226.08≈18.667≈18次
也就是说,原本可以使用四十二次,加长后只能使用十八次。
哎呀,一天刷牙两次42÷2=21天18÷2=9天21-9=12天,那买牙膏的时间不就要提早十二天!?
(冯帆)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现实世界,使学生自觉养成发现数学问题的习惯,热爱数学、学好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创设数学生活情境,一次次的认识,让学生积累经验,开阔视野;开设数学实践活动,一次次实践,让学生学会学习,快速成长;架设数学课外延伸,一次次体验,让学生自我完善,健康发展!
关键词:数学实践:课外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145-02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
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然而,学生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一定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如果学生发现不了问题。也就不能真正解决数学问题。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发现数学问题,主动地建构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猜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发现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一 创设数学生活情境,为学生搭建发现数学问题的平台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生活的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和兴趣。数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所持的一种教育理念。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创设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发现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实践证明:学生确实从生活中找到了数学的素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他们创造的生活中的数学比课本中的知识更加丰富、富有创造性。记得在一次单元测试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目:
下表是王虎家去年煤气燃气表的读数和费用:
从上表可以看出王虎家( )和( )成( )比例,如果2007年12月燃气表的读数是1225立方米,请把表中的数据填完整。
应该说这是一道联系生活的题目,但在阅卷时候却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解答正确,还有许多根本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经过调查分析,我发现:学生缺乏生活阅历、缺乏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联系生活的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这方面教学中缺乏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也就熟视无睹,简单的燃气表都不认识,又怎样会解答呢?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在教学中要常常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像交燃气费这样的数学问题学生就很容易解决了。
二 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数学问题的过程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教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
教师在设计引导学生参与测量大树的高度的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实践活动,以“做”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同时同地物体的高度与它影子的长度的比值是一定的(同时同地物体的高度与它影子的长度成正比例)这样的一个规律。学生存参与探索的全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发展思维,体验乐趣,同时有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不妨列出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数学问题:
1 大树这么高,怎么去测量它的高度?
2 大树的影子和大树的高度有关系吗?如何来验证?
3 为什么竹竿的高度与它影子的长度的比的比值和大树的高度与它影子的长度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
可见,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发现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从各种角度去研究数学问题,进而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由数学问题产生创造性见解。使学生变被动的数学学习为主动的发现数学问题。并主动尝试去解决数学问题。
三 架设数学课外延伸。使学生养成发现数学问题的习惯
有效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强调发展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兴趣、动机、自信意志、态度、习惯及数学美欣赏与感受等方面获得发展。因此,在课外作业设计中,教师也要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寻找探索思路,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体验数学。下面是我的学生的一篇数学口记:
牙膏也稀奇
星期天可真是一个sunny Day,我一直睡日上三竿,好好的补一补睡眠。
我懒洋洋地翻出新买的牙膏,拧开牙膏盖,发现牙膏出口处似乎大了些,不禁揉了揉眼睛,想追究到底,于是找来一把小尺,用小尺量了量旧牙膏出口处的长度,再量了量新牙膏出口处的长度。费了好长时间,才勉强量出数据。果然,新牙膏出口处比旧牙膏出口处的半径增加了1毫米。
我回忆起平时的习惯:半径足2毫米,每次挤牙膏都只挤黄豆粒大,大约长8毫米,按这样用,又大约能用四十二、三次,主要是四十二次。
那新牙膏我能用几次呢?我不由来了兴致。
出口处直径增加了1毫米,使用的长度不变,原能用四十二次……
那么,就是2×2×3.14×8=100.48立方毫米100.48×42=4220.16立方毫米
(2+1)×(2+1)×3.14×8=226.08立方毫米4220.16÷226.08≈18.667≈18次
也就是说,原本可以使用四十二次,加长后只能使用十八次。
哎呀,一天刷牙两次42÷2=21天18÷2=9天21-9=12天,那买牙膏的时间不就要提早十二天!?
(冯帆)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现实世界,使学生自觉养成发现数学问题的习惯,热爱数学、学好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创设数学生活情境,一次次的认识,让学生积累经验,开阔视野;开设数学实践活动,一次次实践,让学生学会学习,快速成长;架设数学课外延伸,一次次体验,让学生自我完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