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犟,问他们什么也不肯说,更别奢望他们会对自己倾诉了。我认为,家长首先应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听孩子说话?家长总以自己很忙为借口,但是真的忙到没有时间听孩子说话了吗?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尝试敞开心扉,却常常倾诉“无门”,他们就会关闭心门,不再与父母交流。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所以,倾听是迈向“教子有方”第一步。
有一本孩子们都很喜欢的书,名字是《窗边的小豆豆》。书中的小林校长认真地听小豆豆讲了足足4个小时的话,还听得津津有味。从此以后,怪怪的小豆豆的命运就因为这个耐心听她说话的校长而悄悄改变了。校长都能如此有耐心地听孩子唠叨,父母又怎能拒自己的孩子于千里之外呢?像小林校长那样津津有味地听孩子“无厘头”的唠叨,孩子也会像小豆豆那样成为爱学习、爱思索、宽容、善良的好孩子。父母总希望自己教子有方,那么,就请迈出第一步——倾听孩子心声。
一、做一名忠实的听众
做一名忠实的听众,只带耳朵可不行,还要注意眼神的交流、音调的变化、情绪的波动、身体语言的展示,等等。孩子的语调和音高能反映孩子话语里没有传达出的信息。当孩子与家长交流时,家长要百分之百地与孩子合拍,时常反馈孩子所表达的主要意思,甚至重复孩子的话,哪怕那话令你非常气恼。允许孩子述说问题,提炼孩子话语中最需要帮助的精髓,并就帮助的方法征求他们的意见,避免引起孩子的反感。由此,孩子会很乐意把自己的事讲给家长听。我是一位教师,很有讲话的欲望,总能滔滔不绝。把这种习惯带到家庭教育中,就带来了负面效果。孩子的一句话教育了我:“你也许能做到一边听我说话,一边还对我说话,可我没办法自己讲的时候还能听清你讲的是什么。”我觉得很惭愧,自己连起码的听众都没有做好。
二、鼓励孩子说话
在孩子向家长讲述时,家长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家长只需要引导孩子说话。当孩子表达的意思含糊不清时,家长不要轻易打断,不要用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这样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鼓励孩子理清思路,勇于表达自己的意愿。当然,如果孩子主动向我们寻求帮助,我们就要像朋友一样,义不容辞地给予帮助和支持,从而激发孩子说话的欲望。
三、向孩子“示弱”
父母如果太强势,孩子反而不愿意与父母交流,怕被父母取笑。想要孩子把父母当作倾诉对象,父母就应注意在平时发展与孩子的亲密友好、互相信任的关系,有时也可以向孩子“示弱”。比如,家长把害怕、紧张的感觉直接告诉孩子,孩子就不会因为自己害怕而难为情了。对这些不良的情绪也不会再抗拒,而是坦然接受。向孩子“示弱”,既能拉近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距离,又能消除孩子的不良心理,何乐而不为呢?
四、理解孩子的处境与烦恼
孩子把发生过的事情讲出来的初衷是从父母这里得到一种认可,表明他有能力找到解决的办法。孩子希望父母的加盟能让他们感觉更有力量,更有把握处理事情。要想做到设身处地地替孩子着想,家长就要做到心平气和。
例如:孩子在学校与同桌不和,又不敢直接跟教师说,就想回家跟妈妈说,让妈妈帮助想办法。
孩子:妈妈我可以换位置吗?
妈妈1:不要为这些琐事打扰我。(妈妈没能真正倾听)
妈妈2:我也曾经向我的老师要求过换位置,但我后来知道老师一般是不会同意的。(妈妈有在听,但主观性太强)
妈妈3:你想换位置的原因是什么?(妈妈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妈妈4:肯定有什么事让你感到如此难过,以至于都想换位置了。(妈妈能理解孩子的处境和烦恼)
像妈妈4这样,孩子当然更愿意与之倾诉。面对这种情况,家长既不能震惊、暴怒,也不能鄙视、打击,否则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进一步的伤害,从此拒绝向家长倾诉。例如,我的孩子不知道春游时该跟谁一组,很烦恼。每天回家都跟我讲不同的分组方案。我只是随声附和,并没有给出明确建议,因为我觉得真的没必要为这些事烦恼。可孩子觉得很重要,我试着换位思考,想到自己小时候也会为第二天的春游一整夜睡不好;于是就耐着性子听孩子讲。
五、接纳、尊重孩子
父母表现出对孩子人格的尊重,是父母成为顶级倾听者的必要条件。在倾听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对孩子讲以下的话:“你有权表达你的感受”“我或许能从你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你的想法值得一听”“我想更了解你”等等。这样的态度,孩子一定很高兴,当孩子体会到自己有价值、很重要、受尊重、被接受时,他们就会建立起自信心。
总之,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先要将自己培养成像“小林校长”那样的倾听高手,给孩子一个谈话的机会,不妨碍他们表达和发挥。在这一过程中,你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才能有效地监护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特别是涉及孩子隐私的问题,更要尊重和保护。
有一本孩子们都很喜欢的书,名字是《窗边的小豆豆》。书中的小林校长认真地听小豆豆讲了足足4个小时的话,还听得津津有味。从此以后,怪怪的小豆豆的命运就因为这个耐心听她说话的校长而悄悄改变了。校长都能如此有耐心地听孩子唠叨,父母又怎能拒自己的孩子于千里之外呢?像小林校长那样津津有味地听孩子“无厘头”的唠叨,孩子也会像小豆豆那样成为爱学习、爱思索、宽容、善良的好孩子。父母总希望自己教子有方,那么,就请迈出第一步——倾听孩子心声。
一、做一名忠实的听众
做一名忠实的听众,只带耳朵可不行,还要注意眼神的交流、音调的变化、情绪的波动、身体语言的展示,等等。孩子的语调和音高能反映孩子话语里没有传达出的信息。当孩子与家长交流时,家长要百分之百地与孩子合拍,时常反馈孩子所表达的主要意思,甚至重复孩子的话,哪怕那话令你非常气恼。允许孩子述说问题,提炼孩子话语中最需要帮助的精髓,并就帮助的方法征求他们的意见,避免引起孩子的反感。由此,孩子会很乐意把自己的事讲给家长听。我是一位教师,很有讲话的欲望,总能滔滔不绝。把这种习惯带到家庭教育中,就带来了负面效果。孩子的一句话教育了我:“你也许能做到一边听我说话,一边还对我说话,可我没办法自己讲的时候还能听清你讲的是什么。”我觉得很惭愧,自己连起码的听众都没有做好。
二、鼓励孩子说话
在孩子向家长讲述时,家长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家长只需要引导孩子说话。当孩子表达的意思含糊不清时,家长不要轻易打断,不要用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这样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鼓励孩子理清思路,勇于表达自己的意愿。当然,如果孩子主动向我们寻求帮助,我们就要像朋友一样,义不容辞地给予帮助和支持,从而激发孩子说话的欲望。
三、向孩子“示弱”
父母如果太强势,孩子反而不愿意与父母交流,怕被父母取笑。想要孩子把父母当作倾诉对象,父母就应注意在平时发展与孩子的亲密友好、互相信任的关系,有时也可以向孩子“示弱”。比如,家长把害怕、紧张的感觉直接告诉孩子,孩子就不会因为自己害怕而难为情了。对这些不良的情绪也不会再抗拒,而是坦然接受。向孩子“示弱”,既能拉近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距离,又能消除孩子的不良心理,何乐而不为呢?
四、理解孩子的处境与烦恼
孩子把发生过的事情讲出来的初衷是从父母这里得到一种认可,表明他有能力找到解决的办法。孩子希望父母的加盟能让他们感觉更有力量,更有把握处理事情。要想做到设身处地地替孩子着想,家长就要做到心平气和。
例如:孩子在学校与同桌不和,又不敢直接跟教师说,就想回家跟妈妈说,让妈妈帮助想办法。
孩子:妈妈我可以换位置吗?
妈妈1:不要为这些琐事打扰我。(妈妈没能真正倾听)
妈妈2:我也曾经向我的老师要求过换位置,但我后来知道老师一般是不会同意的。(妈妈有在听,但主观性太强)
妈妈3:你想换位置的原因是什么?(妈妈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妈妈4:肯定有什么事让你感到如此难过,以至于都想换位置了。(妈妈能理解孩子的处境和烦恼)
像妈妈4这样,孩子当然更愿意与之倾诉。面对这种情况,家长既不能震惊、暴怒,也不能鄙视、打击,否则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进一步的伤害,从此拒绝向家长倾诉。例如,我的孩子不知道春游时该跟谁一组,很烦恼。每天回家都跟我讲不同的分组方案。我只是随声附和,并没有给出明确建议,因为我觉得真的没必要为这些事烦恼。可孩子觉得很重要,我试着换位思考,想到自己小时候也会为第二天的春游一整夜睡不好;于是就耐着性子听孩子讲。
五、接纳、尊重孩子
父母表现出对孩子人格的尊重,是父母成为顶级倾听者的必要条件。在倾听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对孩子讲以下的话:“你有权表达你的感受”“我或许能从你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你的想法值得一听”“我想更了解你”等等。这样的态度,孩子一定很高兴,当孩子体会到自己有价值、很重要、受尊重、被接受时,他们就会建立起自信心。
总之,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先要将自己培养成像“小林校长”那样的倾听高手,给孩子一个谈话的机会,不妨碍他们表达和发挥。在这一过程中,你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才能有效地监护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特别是涉及孩子隐私的问题,更要尊重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