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且生活中处处皆科学,科学的来源是生活,并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好科学这个大舞台,开展科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素养。本文主要概述小学科学教师的生活化相关内容,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不断地深化学生对科学的认知,用以提升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科学课程的标准中指出,重视小学生对周边世界的探索能力培养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并要求在教学中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开展科学学科学习,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生活,并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生活中处处皆科学,生活是科学的本源与归宿,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一方面科学源于生活,另一方面科学服务于生活,作为生活的工具。科学教师需要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生活与科学间的联系,进而能消除科学的神秘感,使学生愿意接触这门学科。
一、 生活乃科学之源
(一)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提出学生进行学习需要在生活的基础上,并能在主动活动中进行自己知识的构建。其实学生走进了教室不是一无所知,在日常的交往、学习、生活中都开始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进行知识学习不仅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进行知识构建的过程,主要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能借助于新知识或者原有的知识进行内容的填充,使其自己总结了一定的经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将生活熟悉的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使用生活化的情景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得学生能对知识学习保有一定的热情度,进而能获得较好的知识学习效果。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传授三年级科学中《比较水的多少》的内容。教师先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为何每天人要喝很多的水,并让学生统计一下日常生活中人合理的水摄入量是多少。此刻学生被教师的问题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能很快的集中。教师继续发问,春游的时候,大家都要带上矿泉水,让学生根据自己喝过的水仔细观察,生活中的饮用水有哪几类,学生说有自来水、矿泉水、矿物质水和蒸馏水,并鼓励学生对比研究各类水的区别,尤其是矿泉水与矿物质水的区别,通过研究能自然地引出本课教学。教师通过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能让学科的教学气氛异常浓烈,进而能活跃课程教学气氛,强化学生的学科兴趣,也能消除科学的神秘感,深刻地理解到科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二) 探究教学生活化
科学过程便是一个真实有效地探究过程,通过探究,学生能够更好地对科学知识展开学习。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科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从情感上、态度上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利用生活当中的案例,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这其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那么教师便需要对其进行更正,让学生能够非常有效地开展科学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水和蒸汽》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当中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将雨后地面存有积水,在天晴之后这些积水便会逐渐的干涸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案例,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积水为什么会消失呢?它们都到哪里去了?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开展讨论。有些学生会认为水都变成了水蒸气回到了空气当中,还有些人认为水都流入了地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对相关知识点当中的科学内容进行理解,教师还需要向学生提出进一步的引导性问题: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都需要一些什么条件?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水蒸气会向蒸汽进行转变,其转变的速度与何种所需因素有关?这些问题的思考,教师可以利用烧水和晒衣服等等生活经验作为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其中所包含的真理。
教师还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让你们采取措施,让水快速的蒸发,那么你们要怎么做呢?这时学生便会结合生活当中常见的现象进行联想,会有学生回答道:用扇子扇风、把水进行加热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将会更好地进行思考,将学习到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方法,去体会这些知识在生活当中的作用。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通过生活化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真正做到将来源于生活当中的科学知识,重新作用于生活当中,让学生逐渐养成学以致用的本领和习惯。
(三) 生活作业的布置 养成科学的意识
课程教学活动受到空间、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探究性活动的开展受限,所以教师通常将科学主题内容通过课外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下自己进行探究,进而能深入到山村、田野中,并能在生活中体会到科学的重要性,同时能够高效地完成课后作业。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意识,也能合理的研究生活与之的关系。通过学习《食物》单元课程内容,教师需要布置学生调查多种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然后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购物习惯,进而具有良好的科学意识。
二、 生活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回归
(一) 拓展延伸生活化的课外活动 提高科学能力
使用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性活动,能更好地巩固与扩展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而能将课堂上的相关知识内容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来,以解决简单的生活化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意识得到极大的深化,提升学生的科学能力。例如,教师开展一项课外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将固体放到水中,给学生进行浮力方面的知识内容讲授。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活动小组,通过活动观察哪个小组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米和稻壳分开。为能获得胜利,同学们开始用尽各类方式,有的同学是一颗一颗的捡,还有的同学是用嘴将其吹开,或者用篩子一点点筛,还有的同学将米和稻壳都放置在水中,然后将其分离开。所有方法的使用中,最后一种方法是最有效的,也是生活中清洗大米的常用方式,将米表面的稻壳分离开,使煮熟的大米口感更好。教学中使用这类能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方法,使得学生能使用科学知识和经验完成活动,进而结合活动结果,能回归到课本上找寻理论来源。深入的思考与合作,可以利用浮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学生能在学习期间,真正的感知到生活的魅力,也能获得有关情感、态度和价值方面的体验。例如,在学习水污染与保护的相关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生活或者城市周边的河流水质状况,让学生观察水面的情况、水的颜色、水面的漂浮物等,查看在河流的上游是否有医院、工厂等,然后根据自己的调查将水质情况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给教师,通过调查了解污染源,也能让学生的综合考察能力提升,环保意识增大。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科学课程的标准中指出,重视小学生对周边世界的探索能力培养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并要求在教学中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开展科学学科学习,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生活,并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生活中处处皆科学,生活是科学的本源与归宿,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一方面科学源于生活,另一方面科学服务于生活,作为生活的工具。科学教师需要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生活与科学间的联系,进而能消除科学的神秘感,使学生愿意接触这门学科。
一、 生活乃科学之源
(一)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提出学生进行学习需要在生活的基础上,并能在主动活动中进行自己知识的构建。其实学生走进了教室不是一无所知,在日常的交往、学习、生活中都开始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进行知识学习不仅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进行知识构建的过程,主要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能借助于新知识或者原有的知识进行内容的填充,使其自己总结了一定的经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将生活熟悉的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使用生活化的情景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得学生能对知识学习保有一定的热情度,进而能获得较好的知识学习效果。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传授三年级科学中《比较水的多少》的内容。教师先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为何每天人要喝很多的水,并让学生统计一下日常生活中人合理的水摄入量是多少。此刻学生被教师的问题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能很快的集中。教师继续发问,春游的时候,大家都要带上矿泉水,让学生根据自己喝过的水仔细观察,生活中的饮用水有哪几类,学生说有自来水、矿泉水、矿物质水和蒸馏水,并鼓励学生对比研究各类水的区别,尤其是矿泉水与矿物质水的区别,通过研究能自然地引出本课教学。教师通过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能让学科的教学气氛异常浓烈,进而能活跃课程教学气氛,强化学生的学科兴趣,也能消除科学的神秘感,深刻地理解到科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二) 探究教学生活化
科学过程便是一个真实有效地探究过程,通过探究,学生能够更好地对科学知识展开学习。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科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从情感上、态度上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利用生活当中的案例,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这其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那么教师便需要对其进行更正,让学生能够非常有效地开展科学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水和蒸汽》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当中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将雨后地面存有积水,在天晴之后这些积水便会逐渐的干涸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案例,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积水为什么会消失呢?它们都到哪里去了?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开展讨论。有些学生会认为水都变成了水蒸气回到了空气当中,还有些人认为水都流入了地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对相关知识点当中的科学内容进行理解,教师还需要向学生提出进一步的引导性问题: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都需要一些什么条件?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水蒸气会向蒸汽进行转变,其转变的速度与何种所需因素有关?这些问题的思考,教师可以利用烧水和晒衣服等等生活经验作为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其中所包含的真理。
教师还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让你们采取措施,让水快速的蒸发,那么你们要怎么做呢?这时学生便会结合生活当中常见的现象进行联想,会有学生回答道:用扇子扇风、把水进行加热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将会更好地进行思考,将学习到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方法,去体会这些知识在生活当中的作用。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通过生活化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真正做到将来源于生活当中的科学知识,重新作用于生活当中,让学生逐渐养成学以致用的本领和习惯。
(三) 生活作业的布置 养成科学的意识
课程教学活动受到空间、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探究性活动的开展受限,所以教师通常将科学主题内容通过课外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下自己进行探究,进而能深入到山村、田野中,并能在生活中体会到科学的重要性,同时能够高效地完成课后作业。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意识,也能合理的研究生活与之的关系。通过学习《食物》单元课程内容,教师需要布置学生调查多种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然后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购物习惯,进而具有良好的科学意识。
二、 生活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回归
(一) 拓展延伸生活化的课外活动 提高科学能力
使用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性活动,能更好地巩固与扩展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而能将课堂上的相关知识内容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来,以解决简单的生活化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意识得到极大的深化,提升学生的科学能力。例如,教师开展一项课外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将固体放到水中,给学生进行浮力方面的知识内容讲授。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活动小组,通过活动观察哪个小组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米和稻壳分开。为能获得胜利,同学们开始用尽各类方式,有的同学是一颗一颗的捡,还有的同学是用嘴将其吹开,或者用篩子一点点筛,还有的同学将米和稻壳都放置在水中,然后将其分离开。所有方法的使用中,最后一种方法是最有效的,也是生活中清洗大米的常用方式,将米表面的稻壳分离开,使煮熟的大米口感更好。教学中使用这类能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方法,使得学生能使用科学知识和经验完成活动,进而结合活动结果,能回归到课本上找寻理论来源。深入的思考与合作,可以利用浮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学生能在学习期间,真正的感知到生活的魅力,也能获得有关情感、态度和价值方面的体验。例如,在学习水污染与保护的相关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生活或者城市周边的河流水质状况,让学生观察水面的情况、水的颜色、水面的漂浮物等,查看在河流的上游是否有医院、工厂等,然后根据自己的调查将水质情况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给教师,通过调查了解污染源,也能让学生的综合考察能力提升,环保意识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