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历史学科在初中的课程教学中往往被其他学科教师、家长忽视,也容易被学生忽视。但是,作为一门必须了解的课程,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程的认知度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历史老师必须思考的事情。
关键词:历史课;兴趣;人才培养
初中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注意力不稳定,持续时间短,听课时不易长时间集中在一个事物上。同时,历史学科在初中被认为是副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根本不重视这门学科。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初中历史老师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进行改革了。教师只能想方设法改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使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思维能力,造就合格人才。
一、准备好第一节历史课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第一节课的上好与上不好直接影响着教师本人和学生。教师如果能在第一节课上,准确分析学生,让学生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想方设法地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对历史课产生兴趣和神秘感,使学生对下一节课有迫不及待的感觉,这样以后的教学就会轻松自如,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兴趣重要的一步。
我在七年级上第一节课时,曾经要求学生先自己理解历史或历史是什么。学生回答不尽统一。有的说“历史就是昨天的事情”,有的说“就是类人猿的进化过程”,有的说“中国过去发生的事情”,有的说“外国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有的说“历史就是货币发展的过程”等等。答案很多,众说纷纭,争论也大,学生学习兴趣就自然很高。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我再问“你们看过《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吗?知道曹操、诸葛亮吗?在那段历史中,他们怎样交战的呢?”“你们知道咱们今天穿的衣服款式、面料和以前有所不同吗?咱们吃的马铃薯、小麦,是何时才有的?是我们自古以来就有的东西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不知不觉中,时间到了,铃声响了,学生们还没有下课的意识,给下一节课留下了伏笔,都期待着下一次的历史课。
二、上好每一节课的导言部分
教师对每一节课的导言部分如何组织,如何引导,对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动机非常重要。我在上《人类的起源》这一节课时,针对导言部分中的图片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一幅彩图上画的盘子、碗、碟子是什么东西? 上面的符号、图案、线条、鱼、鸟是什么? 上面的猴子、鲸鱼、鱼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是针对《人类的起源》所提出的。看似小问题,但都是关于人类起源历史的重要证据,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想知道人类怎样起源的探究欲望,由此迫切地想学习本单元的历史内容。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问题创设情境法。问号是学好一切学科的一把好钥匙。教学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在课堂上提出切合实际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我在课堂上试着提出问题来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夏朝国家机器的建立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是夏朝的统治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维护国家的统治呢?這时候学生你一言我一句地纷纷议论起来,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课堂学习开始了。 再如:在讲秦朝灭亡的时候,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秦王朝为什么会如此快地灭亡?它的灭亡,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悟?”“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如何让自己的朝代存在得更长久?”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的眼睛一亮,他们的思维立刻就活跃起来,有的翻书寻求答案,有的眉头紧锁,有的掩卷沉思。瞬间沉默过后,一只又一只要求发言的手举起来了,课上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课下学生们高兴地对我说:“这样上课真好,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一些道理。”有的说:“今天我才感觉到学历史挺有意思的。”还有的说:“我有点儿会学历史了。”是的,学生在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体验与感悟,逐渐懂得了学习历史的意义。
(2)史料创设情境法。教材中选入了很多的史料,一般是用小字叙述的那部分,还有一些图片、名言警句等史料。每当遇到这些史料时,我就会用这些史料创设历史情境,这是我常用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欣赏这些史料,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史料,然后回答问题,最后集中点评。点评时要多鼓励,尽量不说“这一定不对”,引导学生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我指导学生欣赏教材扉页上的北京圆明园景致(一)——“曲院风荷”的插图。紧接着,让学生看一看被八国联军火烧后的圆明园的惨状,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内心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的怨恨。然后,通过对圆明园曾经的繁荣的讲解,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当时的圆明园是中国的骄傲,将此与圆明园被毁残迹的插图进行比较,加以理解记忆。之后,让学生感情丰富地朗读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时的情形:“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些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宝的时钟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通过这些丰富的史实,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不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想要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总之,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和场合,因地、因人制宜,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造就合格人才。
关键词:历史课;兴趣;人才培养
初中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注意力不稳定,持续时间短,听课时不易长时间集中在一个事物上。同时,历史学科在初中被认为是副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根本不重视这门学科。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初中历史老师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进行改革了。教师只能想方设法改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使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思维能力,造就合格人才。
一、准备好第一节历史课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第一节课的上好与上不好直接影响着教师本人和学生。教师如果能在第一节课上,准确分析学生,让学生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想方设法地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对历史课产生兴趣和神秘感,使学生对下一节课有迫不及待的感觉,这样以后的教学就会轻松自如,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兴趣重要的一步。
我在七年级上第一节课时,曾经要求学生先自己理解历史或历史是什么。学生回答不尽统一。有的说“历史就是昨天的事情”,有的说“就是类人猿的进化过程”,有的说“中国过去发生的事情”,有的说“外国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有的说“历史就是货币发展的过程”等等。答案很多,众说纷纭,争论也大,学生学习兴趣就自然很高。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我再问“你们看过《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吗?知道曹操、诸葛亮吗?在那段历史中,他们怎样交战的呢?”“你们知道咱们今天穿的衣服款式、面料和以前有所不同吗?咱们吃的马铃薯、小麦,是何时才有的?是我们自古以来就有的东西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不知不觉中,时间到了,铃声响了,学生们还没有下课的意识,给下一节课留下了伏笔,都期待着下一次的历史课。
二、上好每一节课的导言部分
教师对每一节课的导言部分如何组织,如何引导,对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动机非常重要。我在上《人类的起源》这一节课时,针对导言部分中的图片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一幅彩图上画的盘子、碗、碟子是什么东西? 上面的符号、图案、线条、鱼、鸟是什么? 上面的猴子、鲸鱼、鱼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是针对《人类的起源》所提出的。看似小问题,但都是关于人类起源历史的重要证据,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想知道人类怎样起源的探究欲望,由此迫切地想学习本单元的历史内容。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问题创设情境法。问号是学好一切学科的一把好钥匙。教学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在课堂上提出切合实际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我在课堂上试着提出问题来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夏朝国家机器的建立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是夏朝的统治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维护国家的统治呢?這时候学生你一言我一句地纷纷议论起来,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课堂学习开始了。 再如:在讲秦朝灭亡的时候,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秦王朝为什么会如此快地灭亡?它的灭亡,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悟?”“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如何让自己的朝代存在得更长久?”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的眼睛一亮,他们的思维立刻就活跃起来,有的翻书寻求答案,有的眉头紧锁,有的掩卷沉思。瞬间沉默过后,一只又一只要求发言的手举起来了,课上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课下学生们高兴地对我说:“这样上课真好,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一些道理。”有的说:“今天我才感觉到学历史挺有意思的。”还有的说:“我有点儿会学历史了。”是的,学生在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体验与感悟,逐渐懂得了学习历史的意义。
(2)史料创设情境法。教材中选入了很多的史料,一般是用小字叙述的那部分,还有一些图片、名言警句等史料。每当遇到这些史料时,我就会用这些史料创设历史情境,这是我常用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欣赏这些史料,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史料,然后回答问题,最后集中点评。点评时要多鼓励,尽量不说“这一定不对”,引导学生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我指导学生欣赏教材扉页上的北京圆明园景致(一)——“曲院风荷”的插图。紧接着,让学生看一看被八国联军火烧后的圆明园的惨状,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内心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的怨恨。然后,通过对圆明园曾经的繁荣的讲解,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当时的圆明园是中国的骄傲,将此与圆明园被毁残迹的插图进行比较,加以理解记忆。之后,让学生感情丰富地朗读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时的情形:“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些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宝的时钟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通过这些丰富的史实,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不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想要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总之,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和场合,因地、因人制宜,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造就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