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评价新材料领域的投资价值”,记者经常会拿类似的问题与VC和PE人士沟通。
一些投资机构认为在未来新材料领域还是很有投资前景的,例如天成天信投资总监吴章华就坦承:“我们重点关注新材料领域的三个方面:环保材料、新能源材料和功能性材料。现在新能源材料行业发展最决。”他认为,中国在稀土材料方面具有天然资源优势,而且产地非常集中。“最近两年,我们没有投资新材料领域,但一直在密切关注。”
橄榄山投资创始合伙人陈旭则说:“在未来领域,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清洁技术将是投资热点。”据清科集团副总裁朱芸介绍,很多海外基金、媒体、研究机构,甚至留学生,都很关注中国的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领域的投资趋势。
向左:徘徊的VC
但与投资互联网相比(尽管最近几年网络热开始降温),无论是海外VC还是本土VC,对新材料领域投资比例都是很低的。据朱芸介绍:“在2007年中国大陆共有400起投资案例,其中11例为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项目,其中有6例是纯新材料投资,有4例是环保领域投资,只有1例是新能源投资。”
更多的VC处于观望状态。“主要是规避当前的投资风险考虑”。“以生物材料为例”,陈旭举例道:“如果不是这个专业的,根本看不懂分子式,明明是植个人皮,结果花了很多钱都没有出来。”一位姓薛的投资人也表示类似看法:“很多VC是投行、金融出身,要投资新材料领域,没有化学、材料、生物行业背景是不行的。”
吴章华则现身说法:“我们曾经投资过一个纳米材料项目,但后来发现,纯粹的纳米材料很难保存,实验室里做的样品很好,但很难推广到应用阶段。我们还投资过一个利用菊花提取杀虫剂的环保材料项目。农民种了数千亩菊花,非常漂亮,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这些菊花的回收需要大量资金,购买设备也需要资金,但是由于售价数倍于化学合成杀虫剂,市场迟迟推广不开。目前这两个企业都在苦苦支撑。”
朱芸则认为,处于新材料领域的企业分散在国民经济每个部分,很多信息只是见诸于有关行业报刊,VC们寻找一个好项目如大海捞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还没有任何机构,乃至官方机构出具一个全面的有关新材料领域的投资报告,更多的是零散资料,投资者无法得到该产业的整体数据和行业面貌。这自然加大了投资风险。
“我们压力很大。这个领域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很难找到合适项目,你们媒体若发现合适的项目,推荐给我们。”一位VC人甚至这样对记者说。
向右:迷惘的VC
在一些VC眼中,新材料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门槛高,风险极高。”吴章华给记者分析说,“现在新材料产业普遍存在的一个尴尬局面是:大量的企业确实需要新材料技术来对产品进行升级改造,而这种材料也确实在实验室中研制出来。但是,从实验室走向车间却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实验室的样品无法进行工业化生产。研究人员多把学术研究放在首位,而忽视了产业化应用方面的研究。
所以,技术不一定最好,但关键是要有市场、技术应用性强。如果5年之内还没有获得突破,基本宣告失败。要么改变一个市场,要么培育一个市场,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即使上述三方面都成立,还有一个团队的因素。我接触的新材料企业团队基本属于两个类别:学究派和忽悠派。前者眼中只有技术,完全不考虑市场因素;后者则完全不懂技术,仅凭直觉,纯粹拿投资者开心。我们希望投资于这样的企业:踏踏实实做事,从技术开发到产品开发再到市场开发,三个方面能力都比较均衡的项目。”
据了解,在欧美发达国家,新材料产业研发主体集中于既有的巨头企业,如巴斯夫、杜邦,这些世界500强企业本身就处于一个具体的产业和市场中,做新材料研发的目的非常明确。杜邦的新材料研发是周期性、分阶段进行的,是通过产品的升级换代实现的,而不必一步到位。而如果是一个初创企业进行此类产品的研发,就必须做到一步到位,使产品性能有明显提升,而价格又处于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必须经历小试、中试等诸多环节,困难重重。大企业可以从第一代产品慢慢过渡到第五代产品,到第五代产品的时候实现质的飞跃。而初创企业则必须直接推出第五代产品。一位VC人士就明确表示:“新材料领域投资周期太长,至于是否能上市,很多是未知数。”下—个路口在哪里?
事实上,VC们考虑的首先是能不能进入,继而考虑寻找什么方式进入。
一些VC人就明确告诉记者,表示他们是在等待下一个触发点,“正如无锡尚德电子海外上市,给投资者带来良好的收益,这一下激发了对中国光伏产业的投资热情。”如此看来,新材料领域是迫切需要一些企业“引爆点”。
可是,若从产业投资角度来看,太阳能领域能否是下一个投资触发点呢?
据ChinaVenture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7月31日,中国光伏产业总计有10家企业实现海外上市,IPO融资总额19.77亿美元,平均单笔IPO融资1.977亿美元;10家企业市值总额已达178.65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市值17.865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市盈率49.47。
光伏产业链包括上游的硅料、硅片环节,中游的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的应用系统等共5个环节。截至2007年7月31日,中国光伏产业海外上市企业主要集中于光伏产业链中下游,即电池片和电池组件两个环节,而从全球范围来看,整个光伏市场产业链却是呈金字塔型分布。
中国企业在光伏原料上主要依赖进口,生产成本较高,整体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长期来看,积极拓展产业链上游业务,将是这些企业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挑战。
由于半导体行业与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球硅料供不应求。据国家新材料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导致多晶硅原料的合约价格已经从2003年的每公斤24美元攀升至2005年的每公斤60美元,2006年为100-125美元,甚至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尚德电子在成2006年7月与多晶硅原料生产商MEMC签订50-60亿美元的未来十年内采购协议。
当然,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严格地说,投资多晶硅原料生产,也有很大风险。由于技术复杂,投资规模大(平均1000吨高达1亿美元),而且建设周期在18-24个月。但是,这正如食物链一样,只有在食物链最顶端,才是最安全的,商业投资也是如此。
对于风险投资来说,固然存在规避商业风险,但更应追求一些被其他VC忽视的领域。记得爱康国宾的董事长张黎刚在一次采访中就表示,“随着国家医疗产业政策渐渐放开,国内生物医药、医疗设备企业海外上市,医疗投资领域才成为VC们关注热点。至于爱康国宾获得2500万美元的投入,这在网络投资领域不是大数字,但在健康医疗领域确是一笔大投资。”
所以,看看那些仍痴迷于投资中国网络企业的海外VC们,那些痴迷于投资被无数投资者追捧的领域的海外VC们,他们其实都在沉迷于所谓蓝海,回避血腥的竞争。他们所谓的“行业风险、政策门槛、投资周期”等只是托词,只是省去“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艰辛,梦想快速套现。
不可否认,尽管中国光伏产业这10家海外上市企业,从其产业链条来看,都处于下游,但能够率先对尚德电子、江西赛维投资的VC们,还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回报从来就是给有眼光的投资者。
一些投资机构认为在未来新材料领域还是很有投资前景的,例如天成天信投资总监吴章华就坦承:“我们重点关注新材料领域的三个方面:环保材料、新能源材料和功能性材料。现在新能源材料行业发展最决。”他认为,中国在稀土材料方面具有天然资源优势,而且产地非常集中。“最近两年,我们没有投资新材料领域,但一直在密切关注。”
橄榄山投资创始合伙人陈旭则说:“在未来领域,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清洁技术将是投资热点。”据清科集团副总裁朱芸介绍,很多海外基金、媒体、研究机构,甚至留学生,都很关注中国的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领域的投资趋势。
向左:徘徊的VC
但与投资互联网相比(尽管最近几年网络热开始降温),无论是海外VC还是本土VC,对新材料领域投资比例都是很低的。据朱芸介绍:“在2007年中国大陆共有400起投资案例,其中11例为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项目,其中有6例是纯新材料投资,有4例是环保领域投资,只有1例是新能源投资。”
更多的VC处于观望状态。“主要是规避当前的投资风险考虑”。“以生物材料为例”,陈旭举例道:“如果不是这个专业的,根本看不懂分子式,明明是植个人皮,结果花了很多钱都没有出来。”一位姓薛的投资人也表示类似看法:“很多VC是投行、金融出身,要投资新材料领域,没有化学、材料、生物行业背景是不行的。”
吴章华则现身说法:“我们曾经投资过一个纳米材料项目,但后来发现,纯粹的纳米材料很难保存,实验室里做的样品很好,但很难推广到应用阶段。我们还投资过一个利用菊花提取杀虫剂的环保材料项目。农民种了数千亩菊花,非常漂亮,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这些菊花的回收需要大量资金,购买设备也需要资金,但是由于售价数倍于化学合成杀虫剂,市场迟迟推广不开。目前这两个企业都在苦苦支撑。”
朱芸则认为,处于新材料领域的企业分散在国民经济每个部分,很多信息只是见诸于有关行业报刊,VC们寻找一个好项目如大海捞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还没有任何机构,乃至官方机构出具一个全面的有关新材料领域的投资报告,更多的是零散资料,投资者无法得到该产业的整体数据和行业面貌。这自然加大了投资风险。
“我们压力很大。这个领域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很难找到合适项目,你们媒体若发现合适的项目,推荐给我们。”一位VC人甚至这样对记者说。
向右:迷惘的VC
在一些VC眼中,新材料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门槛高,风险极高。”吴章华给记者分析说,“现在新材料产业普遍存在的一个尴尬局面是:大量的企业确实需要新材料技术来对产品进行升级改造,而这种材料也确实在实验室中研制出来。但是,从实验室走向车间却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实验室的样品无法进行工业化生产。研究人员多把学术研究放在首位,而忽视了产业化应用方面的研究。
所以,技术不一定最好,但关键是要有市场、技术应用性强。如果5年之内还没有获得突破,基本宣告失败。要么改变一个市场,要么培育一个市场,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即使上述三方面都成立,还有一个团队的因素。我接触的新材料企业团队基本属于两个类别:学究派和忽悠派。前者眼中只有技术,完全不考虑市场因素;后者则完全不懂技术,仅凭直觉,纯粹拿投资者开心。我们希望投资于这样的企业:踏踏实实做事,从技术开发到产品开发再到市场开发,三个方面能力都比较均衡的项目。”
据了解,在欧美发达国家,新材料产业研发主体集中于既有的巨头企业,如巴斯夫、杜邦,这些世界500强企业本身就处于一个具体的产业和市场中,做新材料研发的目的非常明确。杜邦的新材料研发是周期性、分阶段进行的,是通过产品的升级换代实现的,而不必一步到位。而如果是一个初创企业进行此类产品的研发,就必须做到一步到位,使产品性能有明显提升,而价格又处于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必须经历小试、中试等诸多环节,困难重重。大企业可以从第一代产品慢慢过渡到第五代产品,到第五代产品的时候实现质的飞跃。而初创企业则必须直接推出第五代产品。一位VC人士就明确表示:“新材料领域投资周期太长,至于是否能上市,很多是未知数。”下—个路口在哪里?
事实上,VC们考虑的首先是能不能进入,继而考虑寻找什么方式进入。
一些VC人就明确告诉记者,表示他们是在等待下一个触发点,“正如无锡尚德电子海外上市,给投资者带来良好的收益,这一下激发了对中国光伏产业的投资热情。”如此看来,新材料领域是迫切需要一些企业“引爆点”。
可是,若从产业投资角度来看,太阳能领域能否是下一个投资触发点呢?
据ChinaVenture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7月31日,中国光伏产业总计有10家企业实现海外上市,IPO融资总额19.77亿美元,平均单笔IPO融资1.977亿美元;10家企业市值总额已达178.65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市值17.865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市盈率49.47。
光伏产业链包括上游的硅料、硅片环节,中游的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的应用系统等共5个环节。截至2007年7月31日,中国光伏产业海外上市企业主要集中于光伏产业链中下游,即电池片和电池组件两个环节,而从全球范围来看,整个光伏市场产业链却是呈金字塔型分布。
中国企业在光伏原料上主要依赖进口,生产成本较高,整体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长期来看,积极拓展产业链上游业务,将是这些企业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挑战。
由于半导体行业与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球硅料供不应求。据国家新材料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导致多晶硅原料的合约价格已经从2003年的每公斤24美元攀升至2005年的每公斤60美元,2006年为100-125美元,甚至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尚德电子在成2006年7月与多晶硅原料生产商MEMC签订50-60亿美元的未来十年内采购协议。
当然,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严格地说,投资多晶硅原料生产,也有很大风险。由于技术复杂,投资规模大(平均1000吨高达1亿美元),而且建设周期在18-24个月。但是,这正如食物链一样,只有在食物链最顶端,才是最安全的,商业投资也是如此。
对于风险投资来说,固然存在规避商业风险,但更应追求一些被其他VC忽视的领域。记得爱康国宾的董事长张黎刚在一次采访中就表示,“随着国家医疗产业政策渐渐放开,国内生物医药、医疗设备企业海外上市,医疗投资领域才成为VC们关注热点。至于爱康国宾获得2500万美元的投入,这在网络投资领域不是大数字,但在健康医疗领域确是一笔大投资。”
所以,看看那些仍痴迷于投资中国网络企业的海外VC们,那些痴迷于投资被无数投资者追捧的领域的海外VC们,他们其实都在沉迷于所谓蓝海,回避血腥的竞争。他们所谓的“行业风险、政策门槛、投资周期”等只是托词,只是省去“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艰辛,梦想快速套现。
不可否认,尽管中国光伏产业这10家海外上市企业,从其产业链条来看,都处于下游,但能够率先对尚德电子、江西赛维投资的VC们,还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回报从来就是给有眼光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