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南方,“石胆”的产区至少有十处,但质量最好、品种最全、具体产地最多者,首推云南,其次为广西、贵州和湖南三省区。在云南的几个主产地中,以会泽县与东川市接壤地带的会泽驾车乡所产者为我国石胆、铁胆之最;滇池西南晋宁县之昆阳磷矿所产者次之。由于笔者曾仅论述了前者(详见云南省观赏石协会会刊《云南石文化》2009年3月18日,总第九期第三、四版),所以多数人只熟悉驾车乡“铁胆泥石流大沟”所产的石胆/铁胆。但由于昆阳磷矿石胆的开发历史悠久,有赋存规律可循,又有重要的资源探索指导意义,故在“全国观赏石资源分布与编图”的研究形势下,笔者现特将早年对昆阳磷矿区石胆的考察、开发情况公诸于石界。
昆明最早采集和赏玩石胆的人
云南省的石胆,早在1930年就被原昆明市华山东路大绿水河1号的“存真照相馆”主人张用之(笔者家父)自行采集和收藏赏玩。其赏玩的石胆系采自滇池西南晋宁县的山坡旷野(今昆阳磷矿)【图1】,经由滇池船运百里而至昆明,并作为庭院绿地美化的观赏用石。浑圆硕大者置于假山瘦石旁,组成室外影棚天然背景;尺余见方且扁平者作为草地“坐墩石”、“踏脚石”,小者由石匠将中央凿空、穿孔,种植麦冬而作独具特色的石胆“花盆”。
石胆/铁胆与磷矿层的关系
滇池西南的昆阳磷矿一带为我国著名的产磷区,磷矿层赋存于元古界与古生界的地层分界面之上,属寒武系底部的“软舌螺胶磷灰石”富磷矿层及磷块岩层,矿层厚6~10m。由于具多层含矿层而规模巨大,且产出较为平缓,故露采时必须将其上覆的寒武系最下部地层的岩石搬移开来。
凑巧的是,寒武系最下部的“梅树村组”地层,即为黑色炭质粉砂岩、泥岩,含有较多的大型石结核及铁质结核——石胆/铁胆【图2】,所以开采磷矿的同时,便挖掘出相当多的大小石胆。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其玩赏价值,便被当作“废石”,和大量普通石块、石渣、泥土,一道被推土机堆埋于矿山沟谷废石场中。个别石胆还残留在崖壁上,有的常年风化自然脱落坠地,有的轻轻一撬动就坠落崖脚,这个现象也成了早年困扰石界的“石头会下蛋”之谜。
重现“解密石头会下蛋”石照的拍摄现场
1999年春,笔者多次到昆阳磷矿考察石胆,并在为“世博石”选配和采集大型石胆时,发现在一个12米高的黑色崖壁上,半嵌着一枚中型石胆,便请工人从背面用铁钎在崖壁与石胆的连接处撬动【图3】。由于其已有些风化松动,石胆表面又光滑,而且嵌在崖壁里的部分又外大内小,说时迟那时快,哗啦一声,石胆就从崖壁高处坠落而下,溅起的碎石四处飞散,扬起了一阵尘土,场面之壮观正好被笔者全程捕捉【图4】(此即为次年在《奇石根艺报》上撰文答复《香港悬赏解密石头会下蛋吗?》一文中所附石照的拍摄现场)。这枚经过“催生”而由崖壁石头刚下的“巨蛋”,要由四名工人用铁链和木杠才勉强抬得起来。
石胆/铁胆的产出层位及赋存状态
1、产出层位
在我国西南地区,除桂林北郊定江石胆及柳州龟纹石胆产自石炭系底部、柳州地区红水河沿岸硅质石胆产自二叠系下部外,其余石胆均产自寒武系底部的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中。在滇东的中部及中北部,确切的产出层位应属寒武系底部“梅树村组”下部含磷矿层之上,也就是含三叶虫化石的“筇竹寺组”黄绿色页岩之下的一套“黑色岩层”中。
黑色岩层普遍发育有两层,总厚15~80m,含石胆(也含部分铁胆)的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图5】被习惯称为“上黑层”和“下黑层”,石胆/铁胆主产于上黑层的中下部。上下黑色层之间夹有一层浅色砂岩及白色粘土层。其世界公认的绝对年龄值为5.40~5.43亿年。
2、赋存状态
概分为黑色岩层中原生者、风化剥离散落者、受搬移流失于异地者三类,其特征、观赏价值各异。
a.母岩原生石胆/铁胆:基本顺层理方向而呈“稀疏散点式”分布,多数为单个独立产出【图6】,大小变化悬殊;形体可圆可扁,也偶见双体并联者,罕有3个或多个挤靠、互容连接为一整体者【图7】。
只要是接近或出露地表,一般都容易从母岩中剥离开来,除去局部的附着围岩后,即为既保存有原生层圈状环纹,又拥有坚实光滑的胆皮者,常成为石胆的上品【图8】。但原生铁胆往往还有一层石皮包裹,唯有“全铁胆”才可从黑色围岩中直接裸露。
b.风化剥离石胆/铁胆:只要自然风化剥离的时间不长(几年),或者虽已脱离母岩,但又被泥石掩埋,有时也能成为保存较好的上等石胆【图9】。如果几十年裸露地表长期风化就会逐渐剥离受损【图10】。
c.搬移次生石胆/铁胆:上述第二类已自然剥离的石胆/铁胆,再经过暴雨后的暂时流水——面流或洪流的不同距离搬移,使得胆体外壁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图11】,就常成为胆皮、胆体有缺损的次品。
总体上,昆阳磷矿的石胆/铁胆以a、b两类为主。
近年昆阳磷矿的石胆考察及开发利用
几十年来不断对昆阳磷矿的露天开采,无疑加速了含石胆/铁胆之黑色岩层的风化与人工剥蚀。早期采掘而弃置于地表的巨型石胆,经日晒雨淋,有的表层已风化破碎,极为可惜。有幸发现新的未被采挖者,有的完整暴露于地表废石堆,有的残留于泥土草丛边,有的落入山坳积水洼地里,也有的半悬于原生崖壁上,有时在“产蛋崖”上还可见到自然破开的扁圆形断面【图12】。
除了“存真照相馆”创始人张用之于1930年采运并赏玩利用外,关于石胆,笔者未闻确切的报道或传言,估计也可能有当地乡民或盆景、园艺爱好者零星用作庭院石座或摆设赏玩,但尚无实据可考。
1991年夏,笔者与韦炜烈教授一同参加在昆阳磷矿举办的“中国寒武系/震旦系界线层型剖面”现场研讨会,期间亲眼目睹了露天采矿场的一切:黑色的崖壁上、小歪头山采矿场以及矿层边,斗大的灰黑色石胆比比皆是;黑色、浅棕色砂岩中的众多无名“虫迹化石”【图13】,以及底部界线处的灰白色软舌螺磷矿石【图14】,都清晰可见。笔者还采了一些标本陈列在学院地质陈列馆(当时笔者任教于桂林冶金地质学院)。
1999年春,笔者带学生和家人到昆阳磷矿小歪头山一带寻找大型石胆,并分数次运送到昆明肉联厂内集中存放。随后精选了4枚放入昆明世博园作为“世博石”的配石【图15】。
2002年夏,正值世博园二期扩建,故又选配了7个中型石胆安置在“名花艺石园”内,布成“北斗七星阵”【图16】。每个石胆下面都安装了固定轴承,小孩可趴在上面不断旋转,模拟宇宙星体的运动。
2003年春,除笔者自行收藏的几个用作纪念的石胆/铁胆外,其余的66个全部安置到昆明远郊的太平乡金秋园度假村。伴着《笑口迎宾》、《雄狮镇园》等大型园林石和红艳艳的国庆花(波斯菊),赏游者络绎不绝。
2004年笔者在昆明滇池边一所农家乐垂钓场内,见池边置有10多个石胆,供垂钓者乐玩而坐,享受回归大自然的惬意。
昆阳石胆/铁胆的特征概述
1、个体形态(造型)
可大致分为正球形、扁球形、椭球形、饼形、飞碟形、草帽形、锣锅形【图17】、葫芦形、哑铃形、不规则形等十几种。
昆明最早采集和赏玩石胆的人
云南省的石胆,早在1930年就被原昆明市华山东路大绿水河1号的“存真照相馆”主人张用之(笔者家父)自行采集和收藏赏玩。其赏玩的石胆系采自滇池西南晋宁县的山坡旷野(今昆阳磷矿)【图1】,经由滇池船运百里而至昆明,并作为庭院绿地美化的观赏用石。浑圆硕大者置于假山瘦石旁,组成室外影棚天然背景;尺余见方且扁平者作为草地“坐墩石”、“踏脚石”,小者由石匠将中央凿空、穿孔,种植麦冬而作独具特色的石胆“花盆”。
石胆/铁胆与磷矿层的关系
滇池西南的昆阳磷矿一带为我国著名的产磷区,磷矿层赋存于元古界与古生界的地层分界面之上,属寒武系底部的“软舌螺胶磷灰石”富磷矿层及磷块岩层,矿层厚6~10m。由于具多层含矿层而规模巨大,且产出较为平缓,故露采时必须将其上覆的寒武系最下部地层的岩石搬移开来。
凑巧的是,寒武系最下部的“梅树村组”地层,即为黑色炭质粉砂岩、泥岩,含有较多的大型石结核及铁质结核——石胆/铁胆【图2】,所以开采磷矿的同时,便挖掘出相当多的大小石胆。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其玩赏价值,便被当作“废石”,和大量普通石块、石渣、泥土,一道被推土机堆埋于矿山沟谷废石场中。个别石胆还残留在崖壁上,有的常年风化自然脱落坠地,有的轻轻一撬动就坠落崖脚,这个现象也成了早年困扰石界的“石头会下蛋”之谜。
重现“解密石头会下蛋”石照的拍摄现场
1999年春,笔者多次到昆阳磷矿考察石胆,并在为“世博石”选配和采集大型石胆时,发现在一个12米高的黑色崖壁上,半嵌着一枚中型石胆,便请工人从背面用铁钎在崖壁与石胆的连接处撬动【图3】。由于其已有些风化松动,石胆表面又光滑,而且嵌在崖壁里的部分又外大内小,说时迟那时快,哗啦一声,石胆就从崖壁高处坠落而下,溅起的碎石四处飞散,扬起了一阵尘土,场面之壮观正好被笔者全程捕捉【图4】(此即为次年在《奇石根艺报》上撰文答复《香港悬赏解密石头会下蛋吗?》一文中所附石照的拍摄现场)。这枚经过“催生”而由崖壁石头刚下的“巨蛋”,要由四名工人用铁链和木杠才勉强抬得起来。
石胆/铁胆的产出层位及赋存状态
1、产出层位
在我国西南地区,除桂林北郊定江石胆及柳州龟纹石胆产自石炭系底部、柳州地区红水河沿岸硅质石胆产自二叠系下部外,其余石胆均产自寒武系底部的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中。在滇东的中部及中北部,确切的产出层位应属寒武系底部“梅树村组”下部含磷矿层之上,也就是含三叶虫化石的“筇竹寺组”黄绿色页岩之下的一套“黑色岩层”中。
黑色岩层普遍发育有两层,总厚15~80m,含石胆(也含部分铁胆)的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图5】被习惯称为“上黑层”和“下黑层”,石胆/铁胆主产于上黑层的中下部。上下黑色层之间夹有一层浅色砂岩及白色粘土层。其世界公认的绝对年龄值为5.40~5.43亿年。
2、赋存状态
概分为黑色岩层中原生者、风化剥离散落者、受搬移流失于异地者三类,其特征、观赏价值各异。
a.母岩原生石胆/铁胆:基本顺层理方向而呈“稀疏散点式”分布,多数为单个独立产出【图6】,大小变化悬殊;形体可圆可扁,也偶见双体并联者,罕有3个或多个挤靠、互容连接为一整体者【图7】。
只要是接近或出露地表,一般都容易从母岩中剥离开来,除去局部的附着围岩后,即为既保存有原生层圈状环纹,又拥有坚实光滑的胆皮者,常成为石胆的上品【图8】。但原生铁胆往往还有一层石皮包裹,唯有“全铁胆”才可从黑色围岩中直接裸露。
b.风化剥离石胆/铁胆:只要自然风化剥离的时间不长(几年),或者虽已脱离母岩,但又被泥石掩埋,有时也能成为保存较好的上等石胆【图9】。如果几十年裸露地表长期风化就会逐渐剥离受损【图10】。
c.搬移次生石胆/铁胆:上述第二类已自然剥离的石胆/铁胆,再经过暴雨后的暂时流水——面流或洪流的不同距离搬移,使得胆体外壁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图11】,就常成为胆皮、胆体有缺损的次品。
总体上,昆阳磷矿的石胆/铁胆以a、b两类为主。
近年昆阳磷矿的石胆考察及开发利用
几十年来不断对昆阳磷矿的露天开采,无疑加速了含石胆/铁胆之黑色岩层的风化与人工剥蚀。早期采掘而弃置于地表的巨型石胆,经日晒雨淋,有的表层已风化破碎,极为可惜。有幸发现新的未被采挖者,有的完整暴露于地表废石堆,有的残留于泥土草丛边,有的落入山坳积水洼地里,也有的半悬于原生崖壁上,有时在“产蛋崖”上还可见到自然破开的扁圆形断面【图12】。
除了“存真照相馆”创始人张用之于1930年采运并赏玩利用外,关于石胆,笔者未闻确切的报道或传言,估计也可能有当地乡民或盆景、园艺爱好者零星用作庭院石座或摆设赏玩,但尚无实据可考。
1991年夏,笔者与韦炜烈教授一同参加在昆阳磷矿举办的“中国寒武系/震旦系界线层型剖面”现场研讨会,期间亲眼目睹了露天采矿场的一切:黑色的崖壁上、小歪头山采矿场以及矿层边,斗大的灰黑色石胆比比皆是;黑色、浅棕色砂岩中的众多无名“虫迹化石”【图13】,以及底部界线处的灰白色软舌螺磷矿石【图14】,都清晰可见。笔者还采了一些标本陈列在学院地质陈列馆(当时笔者任教于桂林冶金地质学院)。
1999年春,笔者带学生和家人到昆阳磷矿小歪头山一带寻找大型石胆,并分数次运送到昆明肉联厂内集中存放。随后精选了4枚放入昆明世博园作为“世博石”的配石【图15】。
2002年夏,正值世博园二期扩建,故又选配了7个中型石胆安置在“名花艺石园”内,布成“北斗七星阵”【图16】。每个石胆下面都安装了固定轴承,小孩可趴在上面不断旋转,模拟宇宙星体的运动。
2003年春,除笔者自行收藏的几个用作纪念的石胆/铁胆外,其余的66个全部安置到昆明远郊的太平乡金秋园度假村。伴着《笑口迎宾》、《雄狮镇园》等大型园林石和红艳艳的国庆花(波斯菊),赏游者络绎不绝。
2004年笔者在昆明滇池边一所农家乐垂钓场内,见池边置有10多个石胆,供垂钓者乐玩而坐,享受回归大自然的惬意。
昆阳石胆/铁胆的特征概述
1、个体形态(造型)
可大致分为正球形、扁球形、椭球形、饼形、飞碟形、草帽形、锣锅形【图17】、葫芦形、哑铃形、不规则形等十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