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奇石》南京通联站设于南京清凉山公园内旅游工艺品市场B60号“雨花奇石苑”, 石斋不大、品种不多,却藏天下雨花石之精品,《金橘飘香》、《荷塘月色》等雨花石早已名扬天下。《中华奇石》南京通联站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雨花石之窗,也让我们以石为媒进一步体会到这座“雨花石之都”的美丽。
诙谐幽默的站长丁凤龙,是一位被雨花石引入石道的爱石者。 丁站长早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在同事的感染下喜欢并开始收藏雨花石,至今已有二十余载。谈起收藏雨花石的经历,他感慨地说:“早些年每到星期天就去乡下挨家挨户地买,现在乡下很难买到精品了……”言语中透露出丁凤龙站长强烈的精品意识。对于如何提高鉴赏收藏水平,他也提出个人的见解:只能多看展览、多交流,从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孤芳自赏最不可取;还要坚持走精品路线,一旦有看准的好石头就要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不要错失良机。对于雨花石的鉴赏赏玩,丁站长经验老到,他一直参与编辑的中国首份介绍雨花石的杂志——《雨花石》,为雨花石的宣传出了不少力。
品——《中华奇石》
编者按
金无足赤,《中华奇石》亦然。由南京通联站站长丁凤龙总结,石友王建平、吴小清、征争、周祥元等讨论的真诚建议,如同初晨的阳光,虽然刺眼却很温暖,我们感受到读者的细心感知,理智思索;你们敞开心扉的建议是《中华奇石》最大的收获,你们的鼓励与鞭策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相信在大家的支持下,《中华奇石》定会日臻完美。问候大家,感谢支持!
图片——力求精益求精
转瞬间,《中华奇石》已经两岁多了。一路过来,可以用“越来越好”概括。此按下不表,只说图片拍摄、制作、美编至付梓面世尽显专业水准:画面清晰度高,图片立体感强、颜色还原度好,让人如见真石;石肤娇嫩的似能掐出水来,粗犷的可见缝隙之微尘,景观好的令人如临其境,色彩美的令人眼巴巴的可餐也。唯显不足的是:在石的品质遴选上,建议回避我有你有大家有的貌不惊人的常品。我们虽然不能要求每块石头都出类拔萃,有惊鸿一瞥的效应,但也应力求个性突出、与众不同——再看不厌!所谓石奇无俗韵是也。在图片的排版过程中,雷同的内容(如同样的石种、接近的色彩、造型变化不大等)连篇累牍地登载会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也会令读者欣赏的心情大打折扣,毕竟《中华奇石》的读者不是在走马观花的阅读。建议相同石种、颜色、形态的石头可以视情况交错刊登,或者以文章的形式隔开。做文章讲究跌宕起伏,忌平铺直叙,图片编辑也应如此。
文章——还需通俗、精辟、丰富
美的文章与美石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美石,文无从谈起;没有美文,石也失色也。毫无疑问,刊中不乏美文者,构思巧妙者有之、幽默诙谐者有之、朴实无华者有之……而不尽人意者亦有之。美的文章首先应该是易懂的。易懂的文章并不拘于表达的形式,而在于作者是否将自己要表达的“思想” 准确明白地传递给读者。我们有的赏析文章不够切合石头,数石皆可用之。石头本是有形之物,避免被抽象得只剩高贵的魂魄回不了原体。文化低的人可以读懂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却难解朝夕相处的同胞以另一种方式表达的语言(笑)。而如我一样对某一文章反复揣摩作者意图的人不会很多吧!
美的文章不取决于华丽的辞藻,而是要名副其“石”。一个“中心”,几句实话说透便好,文章太“好”,石也汗颜也。石头是诚实的,也许人们也正是看好它质朴无华的品质才亲近它的吧?瑕不掩瑜,诚如断臂的维纳斯仍然很美,自然天成的石头又何必过于挑剔呢? 图片就在眼前,就让读者自己解读评判吧。
美的文章应少用冷僻、晦涩、专业性强的文字。毋庸置疑,有些词语的使用是作者学识的体现。但是,作为面向大众的读物,建议还是少点阳春白雪的清高,多点下里巴人的朴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李白《静思夜》)”、“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清·李渔《芙蕖》)”皆古诗文言,语言却如此朴实,乃大学问家也。
在一种模式中呆久了,思维也可能变僵,套路也可能固化。所以建议赏析文章能多吸收新鲜血液,广征天下奇石美文。这样,我们的刊物会更加精彩纷呈,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广告——以“实战”为宗旨
毋庸讳言,广告是一条财路,是刊物生存的部分支撑。但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筛选有价值的广告登载才是重中之重。常言某某事物水分太大,褒贬不言而喻。最后建议通过提高刊物的知名度,增强刊物的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整体水平再上台阶,发行量继续扩大,《中华奇石》杂志才会拥有一片更加广阔的蓝天。
诙谐幽默的站长丁凤龙,是一位被雨花石引入石道的爱石者。 丁站长早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在同事的感染下喜欢并开始收藏雨花石,至今已有二十余载。谈起收藏雨花石的经历,他感慨地说:“早些年每到星期天就去乡下挨家挨户地买,现在乡下很难买到精品了……”言语中透露出丁凤龙站长强烈的精品意识。对于如何提高鉴赏收藏水平,他也提出个人的见解:只能多看展览、多交流,从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孤芳自赏最不可取;还要坚持走精品路线,一旦有看准的好石头就要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不要错失良机。对于雨花石的鉴赏赏玩,丁站长经验老到,他一直参与编辑的中国首份介绍雨花石的杂志——《雨花石》,为雨花石的宣传出了不少力。
品——《中华奇石》
编者按
金无足赤,《中华奇石》亦然。由南京通联站站长丁凤龙总结,石友王建平、吴小清、征争、周祥元等讨论的真诚建议,如同初晨的阳光,虽然刺眼却很温暖,我们感受到读者的细心感知,理智思索;你们敞开心扉的建议是《中华奇石》最大的收获,你们的鼓励与鞭策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相信在大家的支持下,《中华奇石》定会日臻完美。问候大家,感谢支持!
图片——力求精益求精
转瞬间,《中华奇石》已经两岁多了。一路过来,可以用“越来越好”概括。此按下不表,只说图片拍摄、制作、美编至付梓面世尽显专业水准:画面清晰度高,图片立体感强、颜色还原度好,让人如见真石;石肤娇嫩的似能掐出水来,粗犷的可见缝隙之微尘,景观好的令人如临其境,色彩美的令人眼巴巴的可餐也。唯显不足的是:在石的品质遴选上,建议回避我有你有大家有的貌不惊人的常品。我们虽然不能要求每块石头都出类拔萃,有惊鸿一瞥的效应,但也应力求个性突出、与众不同——再看不厌!所谓石奇无俗韵是也。在图片的排版过程中,雷同的内容(如同样的石种、接近的色彩、造型变化不大等)连篇累牍地登载会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也会令读者欣赏的心情大打折扣,毕竟《中华奇石》的读者不是在走马观花的阅读。建议相同石种、颜色、形态的石头可以视情况交错刊登,或者以文章的形式隔开。做文章讲究跌宕起伏,忌平铺直叙,图片编辑也应如此。
文章——还需通俗、精辟、丰富
美的文章与美石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美石,文无从谈起;没有美文,石也失色也。毫无疑问,刊中不乏美文者,构思巧妙者有之、幽默诙谐者有之、朴实无华者有之……而不尽人意者亦有之。美的文章首先应该是易懂的。易懂的文章并不拘于表达的形式,而在于作者是否将自己要表达的“思想” 准确明白地传递给读者。我们有的赏析文章不够切合石头,数石皆可用之。石头本是有形之物,避免被抽象得只剩高贵的魂魄回不了原体。文化低的人可以读懂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却难解朝夕相处的同胞以另一种方式表达的语言(笑)。而如我一样对某一文章反复揣摩作者意图的人不会很多吧!
美的文章不取决于华丽的辞藻,而是要名副其“石”。一个“中心”,几句实话说透便好,文章太“好”,石也汗颜也。石头是诚实的,也许人们也正是看好它质朴无华的品质才亲近它的吧?瑕不掩瑜,诚如断臂的维纳斯仍然很美,自然天成的石头又何必过于挑剔呢? 图片就在眼前,就让读者自己解读评判吧。
美的文章应少用冷僻、晦涩、专业性强的文字。毋庸置疑,有些词语的使用是作者学识的体现。但是,作为面向大众的读物,建议还是少点阳春白雪的清高,多点下里巴人的朴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李白《静思夜》)”、“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清·李渔《芙蕖》)”皆古诗文言,语言却如此朴实,乃大学问家也。
在一种模式中呆久了,思维也可能变僵,套路也可能固化。所以建议赏析文章能多吸收新鲜血液,广征天下奇石美文。这样,我们的刊物会更加精彩纷呈,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广告——以“实战”为宗旨
毋庸讳言,广告是一条财路,是刊物生存的部分支撑。但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筛选有价值的广告登载才是重中之重。常言某某事物水分太大,褒贬不言而喻。最后建议通过提高刊物的知名度,增强刊物的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整体水平再上台阶,发行量继续扩大,《中华奇石》杂志才会拥有一片更加广阔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