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伦勃朗铜版人物画作品内涵丰富,技法创新。这与伦勃朗对艺术的追求分不开。作为一名伟大的铜版画家,伦勃朗提高了铜版画的刻画技术,丰富了铜版画的表现技法。从而使铜版画在版画史上散发出十足的魅力,在版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伦勃朗铜版画技法的分析的来论证伦勃朗铜蚀版画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伦勃朗;铜蚀版画;创作技法;
铜版画,也称“蚀刻版画”、“铜刻板画”或者“腐蚀版画”,是版画的一种,指在金属板上用腐蚀液腐蚀或直接用针或刀刻制而成的一种版画,属于凹版,并且因较常用的金属板是铜版,所以称之为铜版画。在国际上,铜版画被视为一种高雅而庄重的藝术画种,它的魅力吸引着伦勃朗也加入到铜版画的创作中来。 他在10岁左右便开始使用蚀刻工具进行实验,并开始在作品中表现乞讨者、流浪汉、家人等简单的形象。十七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伦勃朗艺术品多产期,在此期间他扩展了版画表现技巧,并进行了许多革新。特别是在1640至1660年间,伦勃朗在经历妻子离世、油画作品纠纷以及经济来源减少等一系列打击后,离开了上层社会的生活圈子,在经济上逐渐转向贫困。在此期间,他的油画作品不受青睐,但他的版画一直很有市场。一方面迫于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因他对铜版画的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他将更多的时间用在版画制作上,直到1669年,这位版画大师离世。他为世人留下300余幅精美的铜蚀版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伦勃朗的铜版画创作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莱顿时期(1626 -1631年),阿姆斯特丹前期(1632-1642年)和阿姆斯特丹时期(1642-1669年)。
达芬奇曾说:“当天空的太阳照射到墙上的时候,就会印了一个影子,而环绕着这个影子的那条线,就是世间的第一幅画。”[1]铜蚀版画的魅力之处在于刻线的重要性,刻线是塑造形象最具有表现力的造型手段。这一时期是伦勃朗学习铜版画的阶段,伦勃朗在画师杰克布·凡·塽宁宝(Jacob van Swanenburgh)那里学会了版画的基本技巧。此时的他已经完全掌握了蚀刻版画的基本技能,并且显示出他独特的表现风格。从一开始他就不想将版画制作成木刻一般。他以非常自由而潦草的笔触进行作品创作,运用灵活的笔法来刻线,所刻出的线条就像画笔般绵延流畅,充满了似乎未完成而具实验性的线条。
在阿姆斯特丹前期,伦勃朗创作了大量的腐蚀版画。早在16世纪,丢勒便以铜版和木刻版复制钢笔画。到了伦勃朗,他把铜版画的技法从干刻发展到腐蚀。比较而言,腐蚀能够更好的发挥铜版材料的性能,伦勃朗直接借助铜版作为创作的媒介,“刻笔当成画笔,直接作画,生动自如,犹如手绘素描和速写”。[2]从而使铜版画的制作从绘画复制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腐蚀不仅使线条的层次丰富,还可以表现水墨的肌理效果,在酸与金属板的化学反应中,产生非人力能为的天趣。伦勃朗利用腐蚀的这一特点,对铜版画的技法进行创新和探索。例如:他首次利用腐蚀版画中酸的作用,将酸液腐蚀法和和传统直接刻法结合起来,形成了他的铜版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即利用光线的明暗来表现画面内容,这种巴洛克式的强烈明暗对比,不仅为他的画面带来了神秘的宗教气氛,也使得他的造型语言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呈现完美结合。从而使得“铜版画的表现空间向前迈进了一步,把铜版画的创作带入了一个更自由的境界。”[3]
40年代,伦勃朗进入艺术创作盛期。伦勃朗将大部分时间用作版画制作上,这个时期的版画作品以宗教题材为主,肖像、风景与风俗画较少。伦勃朗更愿意将自己视为宗教画家,对基督教中的神圣主题进行诠释和创作。所以这个时期的宗教题材更加注重对人物的内心真实刻画。为了达到他所希冀的理想图式,他在创作时更多的注意到铜版的材料性能,并且充分利用腐蚀技法的优势,常根据不同的画面内容采用不同的技法。将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多次变体改动,从而使他的作品“在相同的版面上,经过不同阶段的雕刻和表现,构图及技法都随着新的表现手法而发生改变,充分体现出他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创作过程”。[5]如作品:《三个十字架》就是其中的杰作。画面描述的是基督和两个盗贼被定十字架的情节,故事取材于《圣经·路加福音》中的内容。这幅作品比早些时候的铜版画体现出更强的恢弘手法和自发的、灵活性的绘画感,在保持了“雕刻法”的犀利和“腐蚀法”苍劲的同时,他进一步发展了“干刻法”调子的丰富性。画面的蚀刻线条随意自由,长而直的线条,表现出强光下产生的明暗对比,伦勃朗通过对长短排线及深浅层次的腐蚀,使画面产生丰富凝重的调子,表现出英雄史诗般的悲壮风格。这幅作品由于印数较多,伦勃朗前后用了四个阶段来完成。在陆续的几年里,伦勃朗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修改来弥补缺损,以加深刻线来承印较多的张数。所以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在第二版中他选择使用羊皮纸,场景也做了改变。1660年所做的第四版,画家直接在画板上修改的痕迹,图中从天堂射下来的光束 被改成神秘的光线,场景变暗,许多人物和场景都被删除。使画面似乎回到了初始阶段。一些批评家认为,“这幅画在表现神秘和悲剧气氛方面达到了不可逾越的巅峰,但另一些批评家认为,这幅画失去了前几版作品对空间表述的清晰性。”[6]这种对画作大胆的改动,体现伦勃朗永无休止地对画面的追求,也体现了腐蚀技法的基本技术。在当时,“没有任何条件创作作品,制作的便利与在制作的可能对艺术家的创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7]
伦勃朗用一生的努力与探索将铜版画的技法提高到更高的水平,赋予铜版画以正确的位置,将铜版画从一切制约中解放出来,而直接在铜板上作画,活泼生动。于是,铜版画的本质从复制演变到创作,版画家也由刻印匠人转变为艺术创作者。伦勃朗对铜蚀版画技法的探索的同时将油画方面的成就运用到版画领域,用光影和明暗对比加深画面的空间感,大大提高了铜版画的表现力。他对铜版画技法的探索和提高,标志着铜版画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
[2][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人民出版社,1963年。
[3]侯文娟著:《艺术世界ABC·伦勃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4]李春著:《欧洲17世纪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年。
[5][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年。
[6]吴晓鸥著:《伦勃朗版画》,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7年。
【关键词】:伦勃朗;铜蚀版画;创作技法;
铜版画,也称“蚀刻版画”、“铜刻板画”或者“腐蚀版画”,是版画的一种,指在金属板上用腐蚀液腐蚀或直接用针或刀刻制而成的一种版画,属于凹版,并且因较常用的金属板是铜版,所以称之为铜版画。在国际上,铜版画被视为一种高雅而庄重的藝术画种,它的魅力吸引着伦勃朗也加入到铜版画的创作中来。 他在10岁左右便开始使用蚀刻工具进行实验,并开始在作品中表现乞讨者、流浪汉、家人等简单的形象。十七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伦勃朗艺术品多产期,在此期间他扩展了版画表现技巧,并进行了许多革新。特别是在1640至1660年间,伦勃朗在经历妻子离世、油画作品纠纷以及经济来源减少等一系列打击后,离开了上层社会的生活圈子,在经济上逐渐转向贫困。在此期间,他的油画作品不受青睐,但他的版画一直很有市场。一方面迫于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因他对铜版画的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他将更多的时间用在版画制作上,直到1669年,这位版画大师离世。他为世人留下300余幅精美的铜蚀版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伦勃朗的铜版画创作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莱顿时期(1626 -1631年),阿姆斯特丹前期(1632-1642年)和阿姆斯特丹时期(1642-1669年)。
达芬奇曾说:“当天空的太阳照射到墙上的时候,就会印了一个影子,而环绕着这个影子的那条线,就是世间的第一幅画。”[1]铜蚀版画的魅力之处在于刻线的重要性,刻线是塑造形象最具有表现力的造型手段。这一时期是伦勃朗学习铜版画的阶段,伦勃朗在画师杰克布·凡·塽宁宝(Jacob van Swanenburgh)那里学会了版画的基本技巧。此时的他已经完全掌握了蚀刻版画的基本技能,并且显示出他独特的表现风格。从一开始他就不想将版画制作成木刻一般。他以非常自由而潦草的笔触进行作品创作,运用灵活的笔法来刻线,所刻出的线条就像画笔般绵延流畅,充满了似乎未完成而具实验性的线条。
在阿姆斯特丹前期,伦勃朗创作了大量的腐蚀版画。早在16世纪,丢勒便以铜版和木刻版复制钢笔画。到了伦勃朗,他把铜版画的技法从干刻发展到腐蚀。比较而言,腐蚀能够更好的发挥铜版材料的性能,伦勃朗直接借助铜版作为创作的媒介,“刻笔当成画笔,直接作画,生动自如,犹如手绘素描和速写”。[2]从而使铜版画的制作从绘画复制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腐蚀不仅使线条的层次丰富,还可以表现水墨的肌理效果,在酸与金属板的化学反应中,产生非人力能为的天趣。伦勃朗利用腐蚀的这一特点,对铜版画的技法进行创新和探索。例如:他首次利用腐蚀版画中酸的作用,将酸液腐蚀法和和传统直接刻法结合起来,形成了他的铜版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即利用光线的明暗来表现画面内容,这种巴洛克式的强烈明暗对比,不仅为他的画面带来了神秘的宗教气氛,也使得他的造型语言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呈现完美结合。从而使得“铜版画的表现空间向前迈进了一步,把铜版画的创作带入了一个更自由的境界。”[3]
40年代,伦勃朗进入艺术创作盛期。伦勃朗将大部分时间用作版画制作上,这个时期的版画作品以宗教题材为主,肖像、风景与风俗画较少。伦勃朗更愿意将自己视为宗教画家,对基督教中的神圣主题进行诠释和创作。所以这个时期的宗教题材更加注重对人物的内心真实刻画。为了达到他所希冀的理想图式,他在创作时更多的注意到铜版的材料性能,并且充分利用腐蚀技法的优势,常根据不同的画面内容采用不同的技法。将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多次变体改动,从而使他的作品“在相同的版面上,经过不同阶段的雕刻和表现,构图及技法都随着新的表现手法而发生改变,充分体现出他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创作过程”。[5]如作品:《三个十字架》就是其中的杰作。画面描述的是基督和两个盗贼被定十字架的情节,故事取材于《圣经·路加福音》中的内容。这幅作品比早些时候的铜版画体现出更强的恢弘手法和自发的、灵活性的绘画感,在保持了“雕刻法”的犀利和“腐蚀法”苍劲的同时,他进一步发展了“干刻法”调子的丰富性。画面的蚀刻线条随意自由,长而直的线条,表现出强光下产生的明暗对比,伦勃朗通过对长短排线及深浅层次的腐蚀,使画面产生丰富凝重的调子,表现出英雄史诗般的悲壮风格。这幅作品由于印数较多,伦勃朗前后用了四个阶段来完成。在陆续的几年里,伦勃朗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修改来弥补缺损,以加深刻线来承印较多的张数。所以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在第二版中他选择使用羊皮纸,场景也做了改变。1660年所做的第四版,画家直接在画板上修改的痕迹,图中从天堂射下来的光束 被改成神秘的光线,场景变暗,许多人物和场景都被删除。使画面似乎回到了初始阶段。一些批评家认为,“这幅画在表现神秘和悲剧气氛方面达到了不可逾越的巅峰,但另一些批评家认为,这幅画失去了前几版作品对空间表述的清晰性。”[6]这种对画作大胆的改动,体现伦勃朗永无休止地对画面的追求,也体现了腐蚀技法的基本技术。在当时,“没有任何条件创作作品,制作的便利与在制作的可能对艺术家的创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7]
伦勃朗用一生的努力与探索将铜版画的技法提高到更高的水平,赋予铜版画以正确的位置,将铜版画从一切制约中解放出来,而直接在铜板上作画,活泼生动。于是,铜版画的本质从复制演变到创作,版画家也由刻印匠人转变为艺术创作者。伦勃朗对铜蚀版画技法的探索的同时将油画方面的成就运用到版画领域,用光影和明暗对比加深画面的空间感,大大提高了铜版画的表现力。他对铜版画技法的探索和提高,标志着铜版画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
[2][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人民出版社,1963年。
[3]侯文娟著:《艺术世界ABC·伦勃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4]李春著:《欧洲17世纪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年。
[5][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年。
[6]吴晓鸥著:《伦勃朗版画》,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