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我们今天所获得的一切生物成果都是通过专门的生物实验或间接地观察自然现象所得出的,也就是说生物是一门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课程,我们的生物教学也不能脱离实验。然而我国的生物课堂教学现状是: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度明显不够,仅停留于应付考试的阶段,并不是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进行生物课程的学习,使得生物实验的有效性无法得到体现。下面谈谈笔者对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的一些体验。
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1.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
教师在课前应该先提前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对实验充满想象与期待,这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实验课程的积极性。初中生物实验多涉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如蝗虫、老鼠、蚯蚓等,这些材料随处可见,让学生自己准备,可以提高学生的上课热情,也可以增强学生对生活周围生物的认识。
2.密切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课中的实验材料尽量用真物、活物,这与生物课程标准的选材理念相互契合。从学生日常接触到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生物入手,这让实验过程与结果更直观、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时,在学习课程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着“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如何检测光合产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什么条件”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联系实际,好好动脑想想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
二、有效开展实验教学
1.充分进行实验前的准备。
生物实验必须要在实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实验材料、实验仪器的准备和实验教学的准备。在实验开始前,教师首先应明确实验课的行为准则、实验室守则。教师应在实验前讲清实验的注意事项、实验目的等,让学生有明确的实验目标,保证实验的有效性。例如,在进行植物光合实验时,我们需要准备大小烧杯、锡箔纸、培养皿、三脚架、酒精灯、碘酒等实验器材与药品,还需要准备好光合作用的植物,比如天竺葵。在准备实验时,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2.精心指导,有序有效进行实验。
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应确保每个学生都已了解实验的目的、注意事项和具体的操作流程,这样才能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实验操作。例如,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时,实验步骤为“暗处理—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在做实验时必须严格按照实验步骤依次进行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每一步的目的是什么?能否调换前后的步骤?影响每一步的实验因素有哪些?是否可以采取另外的实验方法?若是条件允许,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调换实验步骤后,又将得到怎样的结果?如何解释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要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如实记录实验结果,若发现与其他小组不同的结果,先让学生自己讨论,教师再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尊重和对实验的科学态度。实验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实验完成后,要养成清理实验垃圾、清洁整理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
3.做好实验总结。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地进行总结,让得出理想实验结果的学生总结自己的操作规范性,总结经验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而对于未得出理想实验结果的学生,先让他们反思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再纠正其错误的操作,以便在下次实验时做得更好。
三、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实验课是开放性的课程,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应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能轻率地批评或指责他们的“不科学性”,教师自始至终都应该保持一种鼓励的态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例如,在学习《植物呼吸作用》时,教师可以鼓励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植物呼吸的实验,并将一些好的想法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向大家讲述实验思路、实验步骤及可能得到的实验结果,并将这些想法带入到实验中,观察最终的结果。
四、把实验扩展到课堂之外
课堂的时间较为短暂,许多观察类的实验无法在课堂中完成,这就需要将生物实验延伸到课外进行,而课外实验同样是生物实验的一个重要部分。例如,“种子的萌发条件”“测定发芽率”等实验,教师应安排好实验任务,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的操作、观察、记录等。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展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了探究的意识和科学的态度。
实验课程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因此,我们应借助实验,在传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这是当代生物教学对我们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责任编辑黄春香)
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1.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
教师在课前应该先提前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对实验充满想象与期待,这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实验课程的积极性。初中生物实验多涉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如蝗虫、老鼠、蚯蚓等,这些材料随处可见,让学生自己准备,可以提高学生的上课热情,也可以增强学生对生活周围生物的认识。
2.密切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课中的实验材料尽量用真物、活物,这与生物课程标准的选材理念相互契合。从学生日常接触到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生物入手,这让实验过程与结果更直观、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时,在学习课程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着“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如何检测光合产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什么条件”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联系实际,好好动脑想想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
二、有效开展实验教学
1.充分进行实验前的准备。
生物实验必须要在实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实验材料、实验仪器的准备和实验教学的准备。在实验开始前,教师首先应明确实验课的行为准则、实验室守则。教师应在实验前讲清实验的注意事项、实验目的等,让学生有明确的实验目标,保证实验的有效性。例如,在进行植物光合实验时,我们需要准备大小烧杯、锡箔纸、培养皿、三脚架、酒精灯、碘酒等实验器材与药品,还需要准备好光合作用的植物,比如天竺葵。在准备实验时,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2.精心指导,有序有效进行实验。
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应确保每个学生都已了解实验的目的、注意事项和具体的操作流程,这样才能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实验操作。例如,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时,实验步骤为“暗处理—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在做实验时必须严格按照实验步骤依次进行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每一步的目的是什么?能否调换前后的步骤?影响每一步的实验因素有哪些?是否可以采取另外的实验方法?若是条件允许,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调换实验步骤后,又将得到怎样的结果?如何解释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要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如实记录实验结果,若发现与其他小组不同的结果,先让学生自己讨论,教师再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尊重和对实验的科学态度。实验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实验完成后,要养成清理实验垃圾、清洁整理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
3.做好实验总结。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地进行总结,让得出理想实验结果的学生总结自己的操作规范性,总结经验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而对于未得出理想实验结果的学生,先让他们反思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再纠正其错误的操作,以便在下次实验时做得更好。
三、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实验课是开放性的课程,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应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能轻率地批评或指责他们的“不科学性”,教师自始至终都应该保持一种鼓励的态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例如,在学习《植物呼吸作用》时,教师可以鼓励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植物呼吸的实验,并将一些好的想法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向大家讲述实验思路、实验步骤及可能得到的实验结果,并将这些想法带入到实验中,观察最终的结果。
四、把实验扩展到课堂之外
课堂的时间较为短暂,许多观察类的实验无法在课堂中完成,这就需要将生物实验延伸到课外进行,而课外实验同样是生物实验的一个重要部分。例如,“种子的萌发条件”“测定发芽率”等实验,教师应安排好实验任务,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的操作、观察、记录等。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展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了探究的意识和科学的态度。
实验课程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因此,我们应借助实验,在传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这是当代生物教学对我们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