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书民的创意人生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juntppl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书民说:“人与人的心灵好似一口口水井,从地面上看是相对独立,但是在若干米的井下,水却是‘共通’连成一片。未来的喜马拉雅中心,希望能使每一位身临其境的人,拆掉各自心的围墙,达到一种心灵的共鸣。”
  
  林书民小传:喜马拉雅中心总裁。出生于台北,美国纽约理工学院艺术系硕士,曾在纽约科技学院艺术系研究所担任副教授一职。曾被聘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理事主席、宏基数码艺术中心顾问、国际数码艺术比赛评审。林书民多年从事雷射立体影像艺术及录影装置艺术创作,作品常于国内外各美术馆展出,为国际知名的数码视觉影像艺术家。
  他是一位艺术家,又是一位企业家。他的人生充满了创意。
  上世纪80年代末,林书民从台湾出发,赴加拿大、美国求学,然后旅居美国,游走世界各地。他创作的录像装置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各美术馆展出,屡获国际大奖。他曾任纽约科技学院艺术系研究所副教授,又担任了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台湾馆的策展人,2006年在上海举办的双年展,他亦是策展人之一。
  21世纪之初,林书民漂洋过海,回归祖国怀抱,来到上海创业。他身为上海证大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置业有限公司、上海证大西镇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正带领着整个团队在更大空间里展开一次规模空前的艺术建筑创造。他将留下一个注定被铭记的作品:一间集合了精品酒店、多功能展演厅、美术馆、商业中心和创意中心的16万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地产项目——证大喜马拉雅中心。
  许多人想知道,一个艺术家,一个企业家,林书民的人生如何创意?如何转换?
  林书民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不要设限”。
  
  毕加索开启了他的人生
  
  林书民很小的时候开始学画画,他第一个有兴趣的艺术家,是有大众情人之称的毕加索。
  “毕加索13岁的时候,已经能以非同寻常的敏感度和细腻度画出异常逼真的素描,之后他却独辟蹊径,走上了一条相反的路:解构着他所拥有的、再重构另一个新天地。”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立体主义、古典主义到超现实主义……从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与天真无邪的创造力,勇敢地放弃又自由地重建。
  “他在一个领域登峰造极之时,在旁人为之喝彩欢呼之中,毅然转身到另一个陌生的领域。或许,他后来再也没有达到之前的高度,但就艺术生命的学习过程,他却从一个顶峰到达了另一个顶峰。”
  林书民坦言,毕加索的“行为艺术”在他的生命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因此,别人评价他也是个“没有界限的人”,在艺术创意的道路上永远“在路上”。
  作为艺术家,他提出“奇美拉”式多元化艺术,作为策展人,他把各种观点和流派融合在一起;作为总经理,他成为“无界限领主”。
  不同的艺术层次,需要时间摸索。作为一个艺术家,具备直观的观点即可。作为一个策展人,需要关注不同的作品,关注彼此的对话关系。“而我觉得,看事情可以多几个点切入。多元观点,帮助我把一个创意,做成最大化。”林书民说。
  林书民在从台湾到美国,从美国到世界各地的学习游历中,见识到了太多的艺术家“墨守成规的痕迹”,他们往往执著于自我风格之后不敢再往前走,剩余的人生则不断重复着过去的轨迹。
  而林书民希望自己在艺术和人生道路上不断有新创意、新突破。他说:“人生好像爬山,往下走痛苦,往上爬也痛苦。但倘若只停留在一个峰顶,就只能看见一处风光了。”
  旅居纽约期间,林书民开始对全息摄影感兴趣,然而这门艺术需要掌握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振幅等科学技术,需要有物理光学的基础训练。但林书民超越了自己,成功掌握了这门高技术的艺术领域,并且取得了多项艺术成果。
  “为何艺术家不能是科学家?”回忆从毕加索身上窥见的自由风采,林书民为自己的创意人生找到了楷模和原动力。
  2008年奥运会期间,林书民在北京798艺术工厂举办了他的个展《山﹒水》。这个专题全息摄影和数码视觉艺术展览,以一种中国式的简约美学,引山水入境,引心灵入静,在光影视像幻化、空间变动之间,参透中国的空灵智慧,心境的大千世界。
  林书民说,自他移居中国后,看到了正处于大建设时代的中国,环境在变化,山水风貌在更新,都市正在快速取代农村。人们印象中的山水画卷,记忆中的山水感受,已然更新为现代都市情境的一部分;关于中国山水的记忆,中国山水的样貌,正不断发生着本质剧变,甚至消失。
  而如何找到当代社会的山水情境呢?林书民借托微型山水,由心境入手,反映了人的潜意识状态和变化。“山水其实静在,心境是否不变?山水其实不在,生命是否依然?每个人看见的山水,无非是自我心灵的映射。”林书民这样解释说。
  以一个艺术家的特质,林书民对颜色也有特别的感知。曾经在台湾时,他特别喜欢橘色,因为橘色代表阳光。在纽约的时候,他特别喜欢黑色,如同“纽约黑帮”一样,纽约的时尚界,黑色是很好的一个保护色。他解释说,自己在某一段时间,会对某个颜色特别感兴趣。
  如今的林书民身在上海,对白色钟爱有加。“因为白色可以承载比较多的东西,白布上面一切都可以涂抹。”林书民不论在艺术上还是生命中,特别讲究一个“轮回”,在另一个时间点,在另一个价值观面前,他喜欢把自己“打包”归零,从零开始之后,天线拉得很高,横向和纵向地比较之后,体味更高的感觉。所以,如同当初纽约契合着他生命中不断拥抱新事物的特质,如今上海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吸引他前来“涂抹”生活。
  
  以艺术创作的姿态经营一个企业
  
  如今,作为上海证大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置业有限公司总裁,林书民懂得文化艺术本身的历史价值在哪里。“这个时代需要有些不同的东西,过去的需要是宫廷的藏品、市集上的文物,现在的需要是形成某一种产值,可以原汁原味,可以被产业化,过去所知道的方式,如今可以变成一个更大的平台”。
  将于2010年世博会前开幕的“喜马拉雅中心”,是一座毗邻世博园区,投资逾24亿人民币的综合建筑群,它注定会成为备受瞩目的上海新地标。“喜马拉雅中心”正是林书民和他的团队精心打造的一个综合文化创意地产项目。它的整体建筑由国际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主持设计,酒店部分室内设计则是由著名的迪拜七星级帆船酒店的室内设计师Khuan Chew担纲。
  林书民阐释说:“喜马拉雅,是拥有世界最高峰的山脉,而且它还在成长中,我们希望建造的不是浦东最高的楼,而是一个人享受的心灵成长的高度。喜马拉雅山是由不同形态的山峰连接起来的,我们的‘喜马拉雅中心’也有酒店、表演厅、艺术厅、商场等等,是一个业态的组合,就像喜马拉雅山脉一样;另外还如同喜马拉雅山是亚洲7条最主要河流的源头一样,‘喜马拉雅’也将创造一个品牌延伸的平台;给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概念和感受。之所以用这个世界最高山脉命名,预示着创意者对它的殷切期望。”
  “喜马拉雅中心”的设计风格,源于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灵感。大隐精品酒店的布局很讲究中国风水,在每一处空间体会随意和舒适感,在每一个细节体现中国式的美好祈福;大观舞台在民族化的外观下配载最先进的高科技多媒体数码光电设施,使舞台在如梦变幻的声光影色中,上演当代中国艺术佳作。
  林书民和他的团队极其认真细致地构建着“喜马拉雅中心”的每一寸空间。当笔者问及他为何要以创作艺术品的姿态去完成一个建筑时,林书民说:“在浩瀚的时间旅程中,人太渺小了,而艺术品或艺术建筑却能长存。透过这个项目,我们要打造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这个建筑本身就足以成为一座艺术博物馆。”
  林书民希望大家能在2010年去“喜马拉雅中心”看一看,“这是一个可以生活,可以互动的中国馆,它不只是展示,而是让你真正生活在里面,去感受当代最好的,最优质的中国式文化。”
  “我们打造的是文化品牌,是高等级艺术品的享受,更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灵回归,而不是一种很表象的奢华。”
  林书民还说:“上海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在这个城市风格里面,过去的百年繁荣造就了它外来文化元素诸多混搭的现状,而中国现在正走向一个历史关节点,在这个重要的时代里,我们应该留下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应是外来的,混搭的,而是承载了使命和理想的,时代中国的产物。”
  
  创意产业,造就巅峰“倒置”的心灵深度
  
  文化创意产业到底能扩展出什么样的效应?
  早在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曾指出,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和新财富的创造机会,它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
  目前,全球每天从创意经济创造的产值是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1996年开始,美国创意产业增长率已超过所有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出口产品来源。而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是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据统计,目前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全市GDP的7.5%。
  在林书民看来,建筑营造者的层次终究会体现在建筑艺术作品当中。对艺术家而言如是,对企业家而言亦如是。只有完整经历了建筑产业的各个阶段之后才有能力走入最终的文化之路。这需要短期不考虑市场的眼光和自有建设经营的魄力。因为,只有不考虑眼前的利益,才能回归内心去检讨和反观,在一个时间的洪流里,成为不被冲毁的丰碑。
  在林书民的世界里,有两座特别的城市:柏林和阿姆斯特丹。“柏林,唯一一个没有被博物馆化的城市。”林书民这样评价,它是欧洲的一个还活着,还在呼吸的城市,它有德国人独特的“经纬度”,非常精确,严守法则,在悠久历史氛围的沉淀下,同时也在快速地发展。阿姆斯特丹,所有人“丢”出不同的东西来欢迎你。让你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司空见惯的东西,内心的容纳度随着也会加大。
  多元化的文化,多元化的心态,新鲜的眼光看世界,也让林书民着力思考起当下的上海,当下的中国来: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百面繁荣,混搭的城市,这是过去的上海;秦砖汉瓦,盛唐的瓷器,明朝的家具,这是过去的中国。那么,什么是未来的上海,未来的中国?这座城市,这个国家,已有其高度,有其速度,那么也要有其心灵的深度。
  林书民在盛年盛世,来到上海,来到中国,他要拿中国的精神和哲学,现代的科技和生活方式,融会贯通中国智慧,造就一座世界巅峰的“倒置”心灵深度。
  林书民说:“人与人的心灵好似一口口水井,从地面上看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在若干米的井下,水却是‘共通’连成一片。未来的喜马拉雅中心,希望能使每一位身临其境的人,拆掉各自心的围墙,达到一种心灵的共鸣。”
  怀揣艺术创造的心态,憧憬2010年的春天。林书民敢梦,造梦,逐梦,憧憬着梦想成真。
其他文献
在外企中,为企业创造业绩与利润才是衡量华人职业经理人能力的唯一准绳。    1998年,全球财富500强企业,加拿大庞巴迪公司任命了一位名叫张剑炜的华人作为庞巴迪运输(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首席代表,由他开发、协调公司在华全部业务。在其后的8年里,作为世界最大铁路和轨道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商,庞巴迪在中国拿到了总值几十亿美元的订单,漂亮舒适的庞巴迪列车穿梭往来于中国各地。于是,张剑炜被人戏称为“庞巴迪的
曾经有人这么说:中国人走到哪,中餐馆就一定会开到哪。与生活在世界其他各国的华人一样,到欧洲立足生根的华侨华人,从谋生到致富,很多都是从这个行业做起的。虽然时至今日,华人的商业触角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各个行业,但无论是规模还是从业人数,都还不足以动摇中餐馆的“经济支柱”地位。  法国《欧洲时报》曾经报道,据一份资料统计,目前约有150万左右华侨华人生活在欧洲大陆。这些华侨华人散居在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并在
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那一天开始,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了60个难忘春秋。
从天安门广场,沿长安街往西走,不到20分钟即可到达中南海。这里是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除非是特别重要的国际贵宾,普通百姓很少有机会能进入这个中国警卫最为森严的场所。不过,4年前的一天,这种状况开始被打破了。  那是2002年12月26日的下午1点30分,一辆黑色轿车在警卫的引导下缓缓驶进中南海西门,直奔怀仁堂。车内的周叶中有些忐忑不安,因为他即将要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给中央政治局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