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族祭祀文化中的拉则仪式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00582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拉则”是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祭祀“拉则”既是藏族山神崇拜的表现方式之一,也是藏古代祖先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的一种古老的信仰习俗,从其渊源来看,也是与原始苯教文化相联系,属原始苯教中的一类祭祀仪式。
  【关键词】:拉则;祭祀;苯教
  一、“拉则”的传源和功能
  “拉则”源自苯教师祖辛饶米沃切,据苯教文献记载,苯教师祖辛饶米沃切在没登王位的少年时期,魔王之子将不净九物抛向辛饶米沃,辛饶米沃将其神通化为“扎拉九兵器”。苯教师祖将魔王之子的不净九物化为“扎拉九兵器”后,将这些兵器聚在一起,放在“扎拉九兵器团”驻锡地,还专门著有一本祭祀仪轨之书,并称之为《供奉扎拉之威》,除此之外,在民间祭祀“拉则”时,将抛撒的五谷称之为“扎拉抛谷”,把用来祭祀的酒称为“扎拉威酒”的说法,还有一个称“扎拉引兵”的引兵之舞。故此形成了现在在山顶或高峰上祭祀“拉则”的一系列仪式。
  关于“拉则”的功能,历史记载上有两种说法:第一,“拉则”象征着家族的地位。著名的藏族学者更登群培认为“拉则”始于赞普时期,松赞干布在红山修建宫殿时,在宫殿之顶插箭用做装饰,之后插箭就成为赞普权威的代表或象征,这也逐渐成为了是一种宗教习俗。有学者认为藏民族先民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原,人烟也稀少,所以避免外出游牧时不迷路或分不清地界,就在重要的山顶或豁口建立“拉则”作为一个地标。也有学者认为,古代原始社会部落与部落之间战争频繁,为了使出去远征打仗的人或军队在返回的途中不迷路而建“拉则”,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仪式,通过祭祀战死沙场的勇士,使他们的灵魂保佑自己部落或军队战败对手。成形的插箭,末端叫“城堡”,四翅象征宇宙四个方向,箭尾之搭扣象征大地之门;箭杆象征宇宙之柱,上面缠绕六道绵羊毛线取自长毛神羊的肩腋部,象征联系天地的神梯;箭头则代表天界,它的尖锐之锋象征教法不可改变的真理。
  二、修建“拉则”方面
  在大部分地方,“拉则”一般是建在村落附近的山顶、山腰和山脚等地,而大部分“拉则”的初始点和方位都是各村落的祖辈时传承下来的,所以不可随意的更换地点和它的方位,一般而言,村落中的各部落有各自祭祀的专属“拉则”,也有共同祭祀的“拉则”,由于信仰而新建“拉则”则需要邀请高僧大德来勘测望地,之后择吉日而修建“拉则”,拉则的修建或献祭分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组成,地下部分主要指埋葬在地下的部分,即在初次修建或先前修建的位置开凿土坑修建,坑洞挖凿之后随着僧侣或密咒师的诵经和净化仪式开始之时向坑内放置藏祭品,包括在所挖的坑内中央竖一截木桩,称为“索辛“,意思为“命木”,它一般采用比較名贵和长青的木材,比如松树和柏树,在命木的四周还要写村落所信奉的本尊神或其他神的符咒,缠上哈达或五彩绸缎,命木在坑中竖立后,为了祈求人和牲畜长寿安康,会再其命木周围撒一些圣土圣石,如会放炭灰、松树枝、沙子等,因为这些物它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变味变质,它象征着恒久。也可以撒一些六类良药,之后在命木的周围排列“强呜”,即为用小木板制作而成的牌子,将木头制作成长方形的木板将其头削成三角形,从三角形处依次画好神像和它的符咒,木牌一般需要二十九个,之后将木牌上画好的神像和符咒面朝外,其背面朝向命木面,后依次排列。之后用羊毛制作的“穆沓”或哈达将其固定在“命木”上,而后就是下宝瓶,宝瓶一般用陶罐或用制作出来的白色布袋,宝瓶内装了五谷、金银碎屑、铜钱、各类珊瑚玛瑙、绸缎布料、松柏树枝等许多供物,用五彩的绸缎来封口,在下宝瓶的同时,也可以在间隙放一些真刀真枪、木头或竹子制作的刀等,还放一些动物的爪子或心脏,比如天上飞的鸟兽中有老鹰、秃鹫之类的爪子,地下跑的有老虎、牦牛、豹子它们的心脏,这是为了能让“拉则”里的本尊神或其他守护神拥有像它们一样的胆魄,这些都是必须要进行的步骤或過程。有些还放代表或象征男性的箭和象征女性的纺锤,箭的阴阳二性以阳性为主,故而其是男性标志,纺锤中的阴阳成份以阴性为主,为女性标志。表现最原始的生命观和祈求繁衍子孙的愿望。而后地上一部分就属插箭仪式,在木桩箭台内放置箭、木刀、树枝等,上面系上哈达或经幡等物,这时高僧们念经进行加持净化,而村落的成员也要磕头祈福,向空中撒“隆达”祈愿。
  三、祭祀“拉则”方面
  有些地方村落仅祭祀本村或部落的“拉则”,不会越界去祭祀的行为习俗,这是由历来的先辈们传承而来,不会也不能随意的去更改,以村落为单位的定期祭祀“拉则”的时间,各村落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些村落的的祭祀时间为同一天,各村落定期集体祭祀“拉则”的具体时间,主要有农历正月十三日或正月十五日,四月十一日或四月十三日,六月十日或六月十五日等。每年的这一天村里的全部男性成员清晨爬到山顶,煨桑念经,而村里的女性成员则在不远处观看或磕头祈福,煨桑完毕后,是插箭仪式,按照之前的排序在插箭台内进行插箭,男性村民们擎起各自的箭,绕着煨桑台顺时针三圈,之后将箭放进“拉则”内,之后用羊毛制作的“穆沓”把全部的箭进行捆绑。当村民们做完他们的仪式后,就到了神职人员念诵经文进行加持和净化,所有人向空中抛撒“隆达”、吹海螺,所有的一切仪式都为以求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滚滚、无病无灾等祈求满足物质和精神上的所有需求。祭祀仪式之后的箭就此成为神物,这一年内任何人都不得碰它,如果随意动它就会认为或意味着亵渎了神灵。在插箭祭祀“拉则”期间,有一些村落会在山脚或河滩边支起帐篷,然后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盛装出席,都住在帐篷里,届时整个河滩人头攒动,赛马比赛、唱歌跳舞,这种娱乐形式,也是以前祭祀“拉则”仪式时留下来的遗俗。
  这种以自然崇拜为基础、村落为组织纽带的祭祀仪式有助于各村落之间的整合和团结,由于信仰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情感慰藉的功能,也助于社会稳定,规范了个人的行为,对人们的心理层面有很大的慰藉。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比才歌剧《卡门》的创作背景,从雅俗共赏的天才旋律、通俗易懂的歌剧语言和色彩斑斓的异国情调三个方面来分析和论述了该剧流行的必然性。  【关键词】:比才;《卡门》;必然性  一、比才歌剧《卡门》的创作背景  (一)关于比才  比才生于巴黎一个音乐教师之家,他从小便拥有过人的音乐天赋,十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在学院的几年里获得了一个青年学生所能获得的全部奖项:十四岁获得巴黎音
期刊
一、泰国文化中的中国文化  (一)中泰文化交往史  1、交往历史  根据史书记载,早在汉唐时期中泰两国就存在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公元1-5年西汉时期,中国船队就已经到达过当时的暹罗。中国的东汉至隋唐时期,也与当时泰国境内的狼牙修国,盘盘国等往来,且两国在那个时期就曾互派使者交流。宋元时期,泰国境内出现了登流眉,罗角,真里富等小国,它们依然与中国的宋朝保持着亲密友好关系。宋末元初,泰国北部的素可泰国
期刊
【 abstract 】 calligraphy image is enrichment and essence of the social cultural spirit. Since the xia, shang and zhou calligraphy of plain, cheng du jin jian qin dynasty calligraphy, to the han dynast
期刊
【摘要】:壁画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绘画种类之一,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山西永乐宫壁画《朝元图》和西斯廷天顶壁画《创世纪》是大家所认识且家喻户晓的两幅经典代表作品,用这两幅代表作品来浅析中西方宗教壁画在绘画语言上的差异,深入的学习其中的绘画技巧并体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尤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差异与文化风俗展现出的壁画风格多种多样,也对今后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关键词】:《朝元图
期刊
【摘要】: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饱含人文气息。群众文化是我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社会民主文明的“推进器”,促进社会的稳定与文化的发展。本文将对我国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文化价值及主要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功能;文化价值  群众文化是以业余形式呈现的社会型文化,有着自娱性、承传性、群众性、倾向性的本质特征,涵盖了极其广阔的范围,基于政府
期刊
【摘要】:比喻句自古以来就一直为人们所使用,现如今人们更加重视说话的艺术,不管是政治、商界,或是普通的日常交流人们都更加重视说话的艺术,而比喻则是表现言语艺术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段。本文旨在通过对明喻句的结构研究为后续的明喻句计算处理找到一些突破口。  【关键词】:明喻句;结构;词性  1.比喻句  先秦文献《诗经》中,先人就开始使用比喻句。《诗经·小雅·白驹》中“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
期刊
【摘要】:九阡酒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一种少数民族特色酒种,作为一种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民族酒,它现在的发展规模以及知名度是完全不能相匹配的。本文通过对九阡酒发展状况的调查,总结出发展成如今规模的原因,并且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九阡酒;文化传承;品牌推广  引言:九阡酒是水族的特色民族酒,多年来一直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九阡酒的酿造技艺被评为
期刊
【摘要】:古村落是我们祖先长期适应自然与利用自然的产物,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开发的兴起,许多古村落的传统面貌遭到破坏,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本文以云南大理诺邓古村为例,对村落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梳理,并对诺邓村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合理保护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诺邓古村;保护  一、村落概况  诺邓村位于大理云龙县境中部果朗乡,距离云龙县城7公里,距
期刊
【摘要】:纳西族东巴纸是汉、藏、纳西等多元文化交融的交物。纳西族是云南最早掌握造纸技术的民族之一,今纳西族东巴纸是《五代会要》中记载的南诏晚期“厚硬如皮”的原始纸的延续,它对于研究人类造纸文化有着珍贵的民族学价值,对于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纳西族;东巴纸;历史渊源;困境  云南白地东巴纸,早在唐宋时期已广为应用,至明末清初,已传至整个纳西族聚居地区,尤其在丽江地区的
期刊
【摘要】:2015年“爆买”一詞在日本走火。这一词语形象地描述了中国游客在日本疯狂购物的景象。中国游客之所以如此钟情于日本产品,是因为觉得日本产品物美价廉。但这只是表层原因,隐藏在日本产品背后的是日本的“工匠精神”,正是这种“工匠精神”推动着日本产品席卷全球市场。  【关键词】:工匠精神;研究  在日语中“工匠”写成汉字“职人”一词。“职人”指的是,凭借自身掌握的熟练技能,以生产手工业品为职业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