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村落是我们祖先长期适应自然与利用自然的产物,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开发的兴起,许多古村落的传统面貌遭到破坏,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本文以云南大理诺邓古村为例,对村落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梳理,并对诺邓村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合理保护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诺邓古村;保护
一、村落概况
诺邓村位于大理云龙县境中部果朗乡,距离云龙县城7公里,距大理市158公里,距昆明市518公里,平均海拔为1750米。据统计,全村目前有2297人,耕地面积1395亩,以农业为主,同时还兼营其他副业。由于产业的变化,这里的人民并不富裕,但却保留了白族千年古村的文明传统,民风质朴,古民居依旧,文化积淀深厚,使这个千年古村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诺邓”一词系白语的音译,意为有老虎的山坡。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云南设郡县时,今之云龙诺邓等地属益州郡比苏县。唐初,麟德元年(664)置姚州都督府,诺邓属其所辖尹州(尹州即云龙)。樊绰《蛮书》记载:“剑川有细诺邓井”。因此,从樊绰《蛮书》成书年代算起,诺邓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境内少有的千年村名(诺邓)不变、族种(白族)不变、语言(白语)不变、产业(制盐)不变的千年古村。
二、历史文化遗存
物质文化遗存
诺邓,因盐业而兴起,又因盐业而衰落。在古代社会盐铁国家专营的背景下,诺邓曾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的兴盛,村中因此遗留了大量明清古建筑群和文化遗存,古村整体风貌依旧。龙王庙、万寿宫、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五云首山玉皇阁建筑群及北山主体民居建筑及河东民居建筑等。
非物质文化遗存:
诺邓的白族文化具有浓郁的山地民族文化特征,这种山地文化的独特性突出反映在白族戏剧“吹吹腔”以及白族音乐“打歌调”等形式上。“吹吹腔”同其他白族地区“大本曲”相比,是以琐呐配奏,后者则以三弦伴奏,它们都是白族艺术的瑰宝。也是诺邓白族最典型的传统音乐。同样的“打歌调”之类的白族山歌内容丰富,它们不仅在诺邓流传,还在云龙东北部山区等地传播,充分表达着当地人民的感情。此外,由于诺邓村历史文化悠久,民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民间节会有:正月初九的“玉皇会”,二月初一至初三的“文昌会”“孔子会”“财神会”等,农历八月初十的“本主会”等。
三、历史文化价值
云南古老的村落之一。从公元前109年汉朝因诺邓出盐而设比苏县,到南诏时期“诺邓”村名在史书中正式出现,该村见诸于文献已有两千余年,诺邓古村见证了历代王朝的兴衰变迁,是中国古代历史建筑遗留在滇西的一个样本。
盐井文化的活化石。诺邓村历史物质文化遗产是研究中国古代盐井文化的活教材,因盐井开发形成的古代云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演化,在诺邓现存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中都有所反应。
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诺邓村目前保留的明清两朝及民国时期的民居古建筑院落有100余处,另有庙宇、牌坊、巷道等公共建筑20多处,是目前国内罕见的保留完整的古老传统建筑群,此外,依山构建的建筑风格则使它更别具一格。因此,2007年5月諾邓村又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四、诺邓古村存在问题
诺邓古村许多民居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民居建筑结构破损,通风和采光条件极差,设施陈旧简陋,内部功能凌乱,居住功能严重衰退,为改善居住条件,不少民居采用现代材料盖房、装修,从而导致古村的传统风貌逐渐消失;此外古民居建筑均为木质结构,缺乏必要的防火措施等,一旦发生火灾,损失将会极其严重;由于对历史文化遗存重要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少文物古迹横遭破坏,文献记载的一些古迹已不复存在。而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存,大多都是村中年岁较大的人熟悉掌握,因为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及生存发展的需要,年轻人大多对此失去兴趣,很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
五、诺邓古村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
历史文化特征、民居文化特征是诺邓古村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了诺邓古村的“个性”, 并构成了诺邓古村丰厚的旅游资源,这些正是我们对诺邓古村保护的内容,也是古村开发的基础。笔者认为,古村在历史上形成的、目前仍然存在的、具有鲜明形象特色的物质形态及其所具有的稳定特征就是其“保护”主题,它是对古村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自然环境特色、人工环境特色和人文环境特色三个方面所进行的高度概括。
1.规划思路
在诺邓古村的保护与开发规划中,可以将诺邓古村的保护分为总体保护和局部保护两个层次。对总体保护层次,通过保护框架、高度控制和用地调整等方面的规划体现全面保护和控制建设;而对古建和民居整治层次,将构成古村保护区点、线、面的街区和民居群以及文物古迹列為重点整治对象,对其风貌和配套设施进行整饬和改造。以古村风貌的协调为核心,对新民居、客栈等进行引导性设计和色彩控制,防止“建设性破坏”。
2、保护措施
原生性。《关于历史遗迹修缮的雅典宪章》所强调的“防止发生丧失个性和历史价值的错误”,“一些有特色的建筑群体和其周边的优美风景也应该注意保护”,“应从保护古迹的角度研究装饰性植被如何与古迹协调”等,无疑地都是在强调原生性。对于诺邓古村的保护也要遵循这一原则,文物古迹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同时保证民居的原生风貌,而新建的民居也要控制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使之与古村落整体风貌一致。
完整性。《华盛顿宪章》在述及“历史城镇城区中需要保护的是当地的历史风格以及表现这种风格的所有物质的、精神的要素”时,特别强调了“城市建筑街道格局”,“城镇或城区与其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系”,“长期以来形成的城镇或城区功能”;无疑地是在突出完整性的重要。诺邓古村不仅要保护它的原生古村落面貌,还要保护周边山上林木、水源、动物等,使古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真实性和多样性。《威尼斯宪章》认为,文化遗址价值的基本特质就是它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文化遗址价值的基本特征,对真实性的了解是所有关于文化遗址科学研究的基础”;如果以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观点来看待这一事物,那么其间自然还包括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民间的历史传承、民俗这个无可替代的活化石。因此,除了上述提及的保护方面外,诺邓古村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关注与保护,如洞经音乐、白族歌舞表演等。
诺邓古村的空间格局和民居建筑是其在历史演变中传递历史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蕴含于其中的文化信息资源失而不可复得,它们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规划建设者只有在分析研究它的历史文化特色、人居文化特色等基础上,才能深刻认识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处理好对于古村保护与现代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唐]樊绰.《蛮书》(第7卷)[M] .引自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云南管内物产[Z]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8.
[2]向达著:《蛮书校注》[M].1962年版.
[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第116卷)[Z] .北京:中华书局, 1957.
[4]李文笔、黄金鼎编著:《千年白族村——诺邓》[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5]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云龙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
[6]云龙县旅游管理局.《云南省诺邓村申报材料》2007.11.
[7]杨国才.《白族千年古村“诺邓”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关键词】:诺邓古村;保护
一、村落概况
诺邓村位于大理云龙县境中部果朗乡,距离云龙县城7公里,距大理市158公里,距昆明市518公里,平均海拔为1750米。据统计,全村目前有2297人,耕地面积1395亩,以农业为主,同时还兼营其他副业。由于产业的变化,这里的人民并不富裕,但却保留了白族千年古村的文明传统,民风质朴,古民居依旧,文化积淀深厚,使这个千年古村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诺邓”一词系白语的音译,意为有老虎的山坡。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云南设郡县时,今之云龙诺邓等地属益州郡比苏县。唐初,麟德元年(664)置姚州都督府,诺邓属其所辖尹州(尹州即云龙)。樊绰《蛮书》记载:“剑川有细诺邓井”。因此,从樊绰《蛮书》成书年代算起,诺邓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境内少有的千年村名(诺邓)不变、族种(白族)不变、语言(白语)不变、产业(制盐)不变的千年古村。
二、历史文化遗存
物质文化遗存
诺邓,因盐业而兴起,又因盐业而衰落。在古代社会盐铁国家专营的背景下,诺邓曾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的兴盛,村中因此遗留了大量明清古建筑群和文化遗存,古村整体风貌依旧。龙王庙、万寿宫、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五云首山玉皇阁建筑群及北山主体民居建筑及河东民居建筑等。
非物质文化遗存:
诺邓的白族文化具有浓郁的山地民族文化特征,这种山地文化的独特性突出反映在白族戏剧“吹吹腔”以及白族音乐“打歌调”等形式上。“吹吹腔”同其他白族地区“大本曲”相比,是以琐呐配奏,后者则以三弦伴奏,它们都是白族艺术的瑰宝。也是诺邓白族最典型的传统音乐。同样的“打歌调”之类的白族山歌内容丰富,它们不仅在诺邓流传,还在云龙东北部山区等地传播,充分表达着当地人民的感情。此外,由于诺邓村历史文化悠久,民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民间节会有:正月初九的“玉皇会”,二月初一至初三的“文昌会”“孔子会”“财神会”等,农历八月初十的“本主会”等。
三、历史文化价值
云南古老的村落之一。从公元前109年汉朝因诺邓出盐而设比苏县,到南诏时期“诺邓”村名在史书中正式出现,该村见诸于文献已有两千余年,诺邓古村见证了历代王朝的兴衰变迁,是中国古代历史建筑遗留在滇西的一个样本。
盐井文化的活化石。诺邓村历史物质文化遗产是研究中国古代盐井文化的活教材,因盐井开发形成的古代云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演化,在诺邓现存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中都有所反应。
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诺邓村目前保留的明清两朝及民国时期的民居古建筑院落有100余处,另有庙宇、牌坊、巷道等公共建筑20多处,是目前国内罕见的保留完整的古老传统建筑群,此外,依山构建的建筑风格则使它更别具一格。因此,2007年5月諾邓村又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四、诺邓古村存在问题
诺邓古村许多民居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民居建筑结构破损,通风和采光条件极差,设施陈旧简陋,内部功能凌乱,居住功能严重衰退,为改善居住条件,不少民居采用现代材料盖房、装修,从而导致古村的传统风貌逐渐消失;此外古民居建筑均为木质结构,缺乏必要的防火措施等,一旦发生火灾,损失将会极其严重;由于对历史文化遗存重要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少文物古迹横遭破坏,文献记载的一些古迹已不复存在。而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存,大多都是村中年岁较大的人熟悉掌握,因为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及生存发展的需要,年轻人大多对此失去兴趣,很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
五、诺邓古村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
历史文化特征、民居文化特征是诺邓古村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了诺邓古村的“个性”, 并构成了诺邓古村丰厚的旅游资源,这些正是我们对诺邓古村保护的内容,也是古村开发的基础。笔者认为,古村在历史上形成的、目前仍然存在的、具有鲜明形象特色的物质形态及其所具有的稳定特征就是其“保护”主题,它是对古村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自然环境特色、人工环境特色和人文环境特色三个方面所进行的高度概括。
1.规划思路
在诺邓古村的保护与开发规划中,可以将诺邓古村的保护分为总体保护和局部保护两个层次。对总体保护层次,通过保护框架、高度控制和用地调整等方面的规划体现全面保护和控制建设;而对古建和民居整治层次,将构成古村保护区点、线、面的街区和民居群以及文物古迹列為重点整治对象,对其风貌和配套设施进行整饬和改造。以古村风貌的协调为核心,对新民居、客栈等进行引导性设计和色彩控制,防止“建设性破坏”。
2、保护措施
原生性。《关于历史遗迹修缮的雅典宪章》所强调的“防止发生丧失个性和历史价值的错误”,“一些有特色的建筑群体和其周边的优美风景也应该注意保护”,“应从保护古迹的角度研究装饰性植被如何与古迹协调”等,无疑地都是在强调原生性。对于诺邓古村的保护也要遵循这一原则,文物古迹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同时保证民居的原生风貌,而新建的民居也要控制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使之与古村落整体风貌一致。
完整性。《华盛顿宪章》在述及“历史城镇城区中需要保护的是当地的历史风格以及表现这种风格的所有物质的、精神的要素”时,特别强调了“城市建筑街道格局”,“城镇或城区与其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系”,“长期以来形成的城镇或城区功能”;无疑地是在突出完整性的重要。诺邓古村不仅要保护它的原生古村落面貌,还要保护周边山上林木、水源、动物等,使古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真实性和多样性。《威尼斯宪章》认为,文化遗址价值的基本特质就是它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文化遗址价值的基本特征,对真实性的了解是所有关于文化遗址科学研究的基础”;如果以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观点来看待这一事物,那么其间自然还包括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民间的历史传承、民俗这个无可替代的活化石。因此,除了上述提及的保护方面外,诺邓古村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关注与保护,如洞经音乐、白族歌舞表演等。
诺邓古村的空间格局和民居建筑是其在历史演变中传递历史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蕴含于其中的文化信息资源失而不可复得,它们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规划建设者只有在分析研究它的历史文化特色、人居文化特色等基础上,才能深刻认识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处理好对于古村保护与现代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唐]樊绰.《蛮书》(第7卷)[M] .引自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云南管内物产[Z]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8.
[2]向达著:《蛮书校注》[M].1962年版.
[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第116卷)[Z] .北京:中华书局, 1957.
[4]李文笔、黄金鼎编著:《千年白族村——诺邓》[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5]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云龙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
[6]云龙县旅游管理局.《云南省诺邓村申报材料》2007.11.
[7]杨国才.《白族千年古村“诺邓”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