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去学习数学,首先就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所以数学教师要积极迎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堂上注意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并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活化知识、突破难点。如果再能让学生实际动手制作操作,必能调动起他们的探究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24-01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引发求知兴趣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严肃严谨,所以大多照本宣科,语言表达不生动活泼,课件的设计也毫无新意,这使得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学效率低下。这与新课标的目标相违背,为了扭转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应首先转变教学思路,把课堂想象成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去探求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更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知识中比较常见和实用的点,与生活场景结合起来,让学生由常识入手思考知识。
数学应用题中很多都牵涉到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但是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在做题时往往会忽略一些重要的细节。因此教师要能简明扼要地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比如:“为了使身材显得更为高挑、曼妙,女士们都爱穿高跟鞋。李萍身高160cm,平时穿的高跟鞋鞋跟大多高8厘米。穿上高跟鞋的李萍腿与身体的比例为3.2:5,求李萍的腿长。”很多学生都想当然地认为腿长加上鞋跟高与原身高(160cm)的比就是3.2:5,而忽略了穿上高跟鞋腿长也会增加的实际情况,所以列了错误的方程。所以这时教师可亲自示范穿脱高跟鞋前后的身高变化情况,以此直观地情境让学生直接发现自己错在了哪儿。在充分理解了腿长与身长在穿高跟鞋之后都会有所变化之后,学生很容易就解出了正确答案。可见创设情景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和求知兴趣。同时还应遵循“一进一出”的原则,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之间的联系,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体会数学的乐趣。
二、有效运用多媒体设备,活化教材知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各个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多媒体设备。其强大资源搜索和整合功能能够将静态的画面转化成动态、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象,在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让我们的课堂活色生香。
比如,“图形的变换”这一课,图形的旋转、平移以和对称都只需要轻轻移动鼠标箭头就能够完成,而且旋转的角度和平移的距离也只需要在指令中设置好数字就能够精确控制,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的误差性。而且图形在大屏幕上足足放大了好几倍,完全可以满足全班同学的观察,节省了教学时间也吸引了学生注意。而多媒体信息技术还能够突破平面的限制,将立体图形的动态变化过程一清二楚地展示出来,化腐朽为神奇。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增减问题时,很多学生对于“用不同的切割方法去切割同一立体图形,其表面积的增减情况是不一样的”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用动态视频展示出来他们立马就一目了然了。如运用多媒体分别展示了同一长方体被不同方式切割成全等的两部分的不同情况。视频播放完成后再将最后的结果同时陈列出来,学生一眼望去便见分晓,比教师费一番口舌来得要快得多。而且声色具备的影像也调动了学生的多个感官共同参与课堂学习,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组织动手实践,体验操作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还要依靠动手实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尤其是图形部分的教学,更是离不开实物和手工制作。
比如,在“图形的变换”中让学生自己用相同形状的纸片进行对折、旋转等拼出一个新的图案;或是在教学“角”时,让学生亲自去摸一摸直角、钝角、锐角,从触觉上体会它们的区别。此外,教师还可以以竞赛的形式来包装活动,在黑板上给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一声令下全班学生同时开始制作,最先制作出规定的长方体的同学获胜。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的图形知识和计算能力都得到了检验,而且营造出来竞争的激烈氛围,对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竞争意识都有积极作用。这样类似的动手活动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制作兴趣,达到活化课堂气氛的目的,还能使学生累积更多的操作经验,发展实践能力,最终提高自学能力。
四、结语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数学的高质高效不仅取决于学生是否努力,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是否具有魅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和媒体技术,并积极组织实践,从而有效激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宁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提升策略分析[J].校园英语,2014(11).
[2]何善品.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2014(0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24-01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引发求知兴趣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严肃严谨,所以大多照本宣科,语言表达不生动活泼,课件的设计也毫无新意,这使得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学效率低下。这与新课标的目标相违背,为了扭转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应首先转变教学思路,把课堂想象成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去探求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更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知识中比较常见和实用的点,与生活场景结合起来,让学生由常识入手思考知识。
数学应用题中很多都牵涉到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但是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在做题时往往会忽略一些重要的细节。因此教师要能简明扼要地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比如:“为了使身材显得更为高挑、曼妙,女士们都爱穿高跟鞋。李萍身高160cm,平时穿的高跟鞋鞋跟大多高8厘米。穿上高跟鞋的李萍腿与身体的比例为3.2:5,求李萍的腿长。”很多学生都想当然地认为腿长加上鞋跟高与原身高(160cm)的比就是3.2:5,而忽略了穿上高跟鞋腿长也会增加的实际情况,所以列了错误的方程。所以这时教师可亲自示范穿脱高跟鞋前后的身高变化情况,以此直观地情境让学生直接发现自己错在了哪儿。在充分理解了腿长与身长在穿高跟鞋之后都会有所变化之后,学生很容易就解出了正确答案。可见创设情景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和求知兴趣。同时还应遵循“一进一出”的原则,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之间的联系,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体会数学的乐趣。
二、有效运用多媒体设备,活化教材知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各个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多媒体设备。其强大资源搜索和整合功能能够将静态的画面转化成动态、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象,在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让我们的课堂活色生香。
比如,“图形的变换”这一课,图形的旋转、平移以和对称都只需要轻轻移动鼠标箭头就能够完成,而且旋转的角度和平移的距离也只需要在指令中设置好数字就能够精确控制,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的误差性。而且图形在大屏幕上足足放大了好几倍,完全可以满足全班同学的观察,节省了教学时间也吸引了学生注意。而多媒体信息技术还能够突破平面的限制,将立体图形的动态变化过程一清二楚地展示出来,化腐朽为神奇。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增减问题时,很多学生对于“用不同的切割方法去切割同一立体图形,其表面积的增减情况是不一样的”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用动态视频展示出来他们立马就一目了然了。如运用多媒体分别展示了同一长方体被不同方式切割成全等的两部分的不同情况。视频播放完成后再将最后的结果同时陈列出来,学生一眼望去便见分晓,比教师费一番口舌来得要快得多。而且声色具备的影像也调动了学生的多个感官共同参与课堂学习,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组织动手实践,体验操作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还要依靠动手实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尤其是图形部分的教学,更是离不开实物和手工制作。
比如,在“图形的变换”中让学生自己用相同形状的纸片进行对折、旋转等拼出一个新的图案;或是在教学“角”时,让学生亲自去摸一摸直角、钝角、锐角,从触觉上体会它们的区别。此外,教师还可以以竞赛的形式来包装活动,在黑板上给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一声令下全班学生同时开始制作,最先制作出规定的长方体的同学获胜。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的图形知识和计算能力都得到了检验,而且营造出来竞争的激烈氛围,对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竞争意识都有积极作用。这样类似的动手活动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制作兴趣,达到活化课堂气氛的目的,还能使学生累积更多的操作经验,发展实践能力,最终提高自学能力。
四、结语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数学的高质高效不仅取决于学生是否努力,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是否具有魅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和媒体技术,并积极组织实践,从而有效激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宁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提升策略分析[J].校园英语,2014(11).
[2]何善品.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