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唯物辯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由马克思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结合起来创造出来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都是近代哲学界的经典之作,吸收两者之精华的唯物辩证法的指导意义就更不言而喻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作为流传千年的中华文化经典,对它的解读一直以来用的都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而在新时代的中国,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其进行重新解读。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同样,福和祸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联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充分反映了联系的多样性的客观特征。
当塞翁的好马刚丢的时候,其邻居“人皆吊之”,塞翁却淡淡地说道:“此何遽不为福乎?”不久,丢失的马又带回来了一匹好马,此时邻里纷纷来贺,塞翁又说:“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后来的事情发展正如塞翁预想的那样。为何塞翁能够预料得如此之准,而邻里却没能预料到?因为塞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他认识到福祸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必然联系而非偶然联系,是一种间接联系而非直接联系。通常当二者之一出现时,不会直接显现另一个的存在,一般人容易被这个假象所迷惑,只有坚持了联系观的人才能看透其本质联系,形成正确的态度,不会像其邻居一样因一时的失去而感到沮丧,因一时的得到而庆幸,这样的人能够受到他人的敬佩。因此,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发展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发展变化的。每个事物内部都包含着前进和上升的态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露出来,推动事物的进一步发展。
在丢马、得马、儿子摔伤等事件陆续发生后,塞翁都没有大喜大悲,而是淡定地说出“此何遽不为福/祸乎”来回应邻里的羡慕和同情,尤其是在儿子的腿摔瘸了之后仍能乐观地说出“此何遽不为福乎”,令邻里煞为费解,最后唯有他们父子相保。塞翁始终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坚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不以暂时的失去而悲,不以暂时的获得而乐,高瞻远瞩终获邻里之尊敬。因此,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儿子爱好骑马,然而骑马总有摔伤的危险,偶尔一次摔下来也许不会摔伤,但摔的次数多了,不免会有受重伤的危险,这反映了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人们的“一吊”“一贺”,一次次否定当初的看法,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表明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的规律。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认识到,无论遇到福还是祸,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面对这一变化。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反映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福和祸作为矛盾双方,它们之间既存在同一性又存在斗争性。一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没有福就不存在祸,没有祸就谈不上福;另一方面,它们又相互排斥、相互分离,表现为背道而驰。人们对二者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斗争性层面,没有认识到隐藏于斗争性背后的同一性,当灾祸出现时注意力只集中到灾祸上,没有意识到福和祸之间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转机随时都会出现。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塞翁失马”一环扣一环的情节也正是矛盾间的相互转化与相互斗争的体现。
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丢马与多得一匹马是一组矛盾,摔伤与免受兵役也是一组矛盾,矛盾贯穿于故事发展的始终。在丢马和儿子摔伤后,塞翁没有像邻里那样从单一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而是从利弊共存的角度分析。当好的一方面出现时,他考虑到弊端所在;当令人不悦的事情发生时,他考虑其积极意义所在。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可以指导我们全面分析事物的当前形势,对前景做出正确的预测,既不对前景过于乐观,也不过于悲观,从而达到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因此,我们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过唯物辩证法的分析,人们对这个故事的认识会更加全面,它的指导意义在新时代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同样,福和祸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联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充分反映了联系的多样性的客观特征。
当塞翁的好马刚丢的时候,其邻居“人皆吊之”,塞翁却淡淡地说道:“此何遽不为福乎?”不久,丢失的马又带回来了一匹好马,此时邻里纷纷来贺,塞翁又说:“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后来的事情发展正如塞翁预想的那样。为何塞翁能够预料得如此之准,而邻里却没能预料到?因为塞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他认识到福祸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必然联系而非偶然联系,是一种间接联系而非直接联系。通常当二者之一出现时,不会直接显现另一个的存在,一般人容易被这个假象所迷惑,只有坚持了联系观的人才能看透其本质联系,形成正确的态度,不会像其邻居一样因一时的失去而感到沮丧,因一时的得到而庆幸,这样的人能够受到他人的敬佩。因此,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发展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发展变化的。每个事物内部都包含着前进和上升的态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露出来,推动事物的进一步发展。
在丢马、得马、儿子摔伤等事件陆续发生后,塞翁都没有大喜大悲,而是淡定地说出“此何遽不为福/祸乎”来回应邻里的羡慕和同情,尤其是在儿子的腿摔瘸了之后仍能乐观地说出“此何遽不为福乎”,令邻里煞为费解,最后唯有他们父子相保。塞翁始终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坚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不以暂时的失去而悲,不以暂时的获得而乐,高瞻远瞩终获邻里之尊敬。因此,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儿子爱好骑马,然而骑马总有摔伤的危险,偶尔一次摔下来也许不会摔伤,但摔的次数多了,不免会有受重伤的危险,这反映了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人们的“一吊”“一贺”,一次次否定当初的看法,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表明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的规律。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认识到,无论遇到福还是祸,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面对这一变化。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反映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福和祸作为矛盾双方,它们之间既存在同一性又存在斗争性。一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没有福就不存在祸,没有祸就谈不上福;另一方面,它们又相互排斥、相互分离,表现为背道而驰。人们对二者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斗争性层面,没有认识到隐藏于斗争性背后的同一性,当灾祸出现时注意力只集中到灾祸上,没有意识到福和祸之间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转机随时都会出现。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塞翁失马”一环扣一环的情节也正是矛盾间的相互转化与相互斗争的体现。
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丢马与多得一匹马是一组矛盾,摔伤与免受兵役也是一组矛盾,矛盾贯穿于故事发展的始终。在丢马和儿子摔伤后,塞翁没有像邻里那样从单一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而是从利弊共存的角度分析。当好的一方面出现时,他考虑到弊端所在;当令人不悦的事情发生时,他考虑其积极意义所在。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可以指导我们全面分析事物的当前形势,对前景做出正确的预测,既不对前景过于乐观,也不过于悲观,从而达到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因此,我们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过唯物辩证法的分析,人们对这个故事的认识会更加全面,它的指导意义在新时代会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