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桃毕业啦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lif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夏天和朋友之间出现频率最高的对话是:
  “好快啊,桃桃幼儿园毕业了!”
  “桃桃是老二吧?”
  “是的啊。”
  “啊?连老二都毕业啦,怎么这么快!”
  桃桃与幼儿园的深厚缘分,可能要从六年前——她还不到一岁时算起。姐姐刚入园,还被抱在手里的桃桃,就经常跟着大人一起接送姐姐,每次都会眼睛瞪得圆圆的,轉着脑袋四处打量。随着渐渐长大,她越来越爱粘着姐姐当小尾巴,最喜欢的莫过于班级开放日及幼儿园举行各种活动时,可以名正言顺大摇大摆跟着姐姐,摆过摊,进过班,吃过饼干遛过弯儿……她认识姐姐班上的每一位老师,叫得出每一个哥哥姐姐的名字。也正是因为这样,当她真正作为国四班的新生踏进教室成为姐姐的同学时,激动雀跃远大于陌生紧张。
  尽管如此,当她在毕业之际回想起小班第一天入园时,她说她还是哭了。后来,大班的姐姐用自己画的头大身子小的小人把她逗笑了,她就跟姐姐愉快地玩耍了。
相亲相爱姐妹俩

  这个细节她当天回家就说了,但时间一久大家都忘了,连姐姐都记不清了。最近重提起这件事,我们不由感叹小朋友对细节的敏感程度远超成人的想象。桃桃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我还记得很多事呢。大到春游秋游社会实践,小到一次游戏,一次午饭,一次吵架,桃桃都如数家珍般讲起来,每一个故事里都少不了姐姐,每一个故事都是童年的宝贵回忆。
  我们经常对姐妹俩说,你们最应该珍惜的就是姐姐大班、妹妹小班那一年,这可能是你们整个学生时代唯一可以做同班同学的一年。感恩江苏省一幼的混龄班为姐妹俩提供了这么多值得珍藏回味的经历,同班一年的经历让她们俩的感情更加深厚,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午休时,桃桃都会钻到姐姐的被窝里腻歪一会儿。在姐姐毕业之后,桃桃还经常会向姐姐转达同班弟弟妹妹的问候。
结伴上幼儿园,姐妹俩好开心

  省一幼国际班的最大特点在于混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为孩子们展现了更加丰富多元的立体世界,帮他们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关于认知和社交的大门。
  与传统幼儿园不同,混龄班的孩子们从上小班到大班毕业,一共会接触五个年龄阶段的小朋友,每年都会送走毕业班的哥哥姐姐,迎来小班的弟弟妹妹,这必然加深了他们对年龄、年级,甚至数字的认知,以及与混龄同学之间交往的感受。
  小班时,还不知什么是毕业的桃桃便懵懵懂懂地参加了哥哥姐姐们的毕业旅行;大班时,看到班上新来的小朋友,回想起自己上小班时的情景,会感同身受地带领小班弟弟妹妹更快地适应新班级、新集体。全面放开二胎之后,同班同学里还会包括哥哥姐姐的同学、弟弟妹妹的同学、同学的哥哥姐姐、同学的弟弟妹妹,复杂的“社会关系”有时连家长都会绕晕。有一次,桃桃回来神秘兮兮地告诉我们,她和班上的两个弟弟组成了一个“打败大宝俱乐部”,商量着如何战胜哥哥姐姐,具体如何战胜不得而知,因为这个话题确实超出了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认知范畴,只有默默地羡慕,羡慕他们在这样一个有爱的环境中,不断加深的亲情、友情和师生情。
  再过一个月,桃桃即将迈入小学,开始全新的生活。从2014年姐姐入园到2020年妹妹离园,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们也即将彻底告别做了六年的幼儿园家长这个身份,正如毕业典礼说的那样,是毕业也是成长,但童年永不散场。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木木
其他文献
莫愁小记者黄春晓  进入梅雨季,雨连绵不断。昨天,又下了一场大暴雨。  在教室上课时,我时不时往窗外看:银白的雨幕,将校园里一切都遮挡了起来,看上去一片模糊;晶莹的水珠打在玻璃窗上,啪啪直响……  下课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今天早上,我四点就醒了,雷声太响了,赶走了我的瞌睡虫。”“雨太大了,还好我家地势高,不然就能划船了。”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想象小区里的情景:暴雨哗哗哗下个不停,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每个孩子在幼儿时期,都曾是“十万个为什么”的提问者,看啥问啥,走哪问哪。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何时,“小问号”对周围事物没了兴趣,少了新鲜,再也不愿提问了。  面对想象与好奇的渐行渐远,怎么办?个人认为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唤醒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关注与好奇。如果与孩子在一起,家长会聊天,会沟通,会常问“为什么”,孩子就会爱上生活,爱上思考,爱上观察。  
期刊
不在孩子面前論人是非  有次吃饭等位时,我听到旁边有个男人在打电话,语气中充满了阿谀奉承,仿佛有求于对方。可随后刚挂掉电话,就狠狠地说:“让几分利都这么磨叽,身残脑也残!”  如此难听的言语,让我不禁有些反感。这时边上小孩好奇地问:“爸爸,你前几天不是还夸李叔叔身残志坚吗?”  男人毫不犹豫地说:“那是当着李叔叔的面。我们私下里说他几句也没什么,你到了李叔叔面前可不能这么说呀。”我看到孩子眼里写满
期刊
2017年高考,女儿作文至少多考了15分,高中理想美院。  虽是复读,但文化课复习仅三月,高考前我的一节午餐课,有如天意,神助她超常发挥。  孩子入高中后,只午饭能聚在一起。我常常利用这半小时,为孩子打开视野:讲评时事,欣赏美文,回顾家世,考证历史,分析得失……多年讲下来,难免有车轱辘话。妻女毫不客气,敲碗抗议:“粮票故事。”这是严顺开的小品,老爷爷总讲捡到粮票的故事,小孙子都假装第一次听到。好在
期刊
朋友视频连线我,暑假快要结束了,儿子正为暑假作文苦恼着呢,不知道怎么写。朋友说:“暑假里尽管没有外出旅游,但我们带着他把北京转了个遍,他怎么写不出一篇作文来呢?”  听了妈妈的话,四年级的小朋友嘟着嘴说:“我就住在北京,再转还是熟悉的地方,有什么好写的?”  我问:“那你去过哪些地方呀?”  小朋友说:“爸爸妈妈先带着我游胡同,让我感受老北京的气息;后来又去一些商业街区,让我感受北京的现代化。” 
期刊
一说起我的外婆呀,我就嘚瑟,嘚瑟啥呢?因为外婆的厨艺非同一般,在我心中相当于米其林的三星主厨,哪怕是寻常的菜做出来也宛如艺术品。为了食材的新鲜,外婆居然在农村买了房,房前屋后种的全是菜。盛夏时节,那个菜园呀,简直是一曲“满庭芳”:长满了青春痘的嫩黄瓜,婷婷袅袅的长丝瓜,在风中卖萌的葫芦娃,翘起兰花指的豇豆,美髯飘拂的玉米,红色的朝天椒,紫色的茄子……哎呀,数都数不过来。  这不,外婆摘了翠绿的黄瓜
期刊
最近发现,有许多家长在教孩子学古诗时,只是一味地强迫孩子背诵,导致孩子背时不情愿,背后不理解,学古诗对他们来说成为一种负担。  我也曾教过孩子学古诗,那是在一种快乐的情境中,让孩子去学、去朗诵、去掌握其中的内容,自然能收到比较不错的效果。故事引导法  教孩子学习古诗,我一般会编一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让他对诗词充满兴趣。虽然有时孩子的提问让我笑掉大牙,但是感受孩子的“童言无忌”也是一种幸福。  记得
期刊
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脾气很急,稍微批评一下就会发火。问题出在了哪呢?看不到的潜台词  先来看一下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二福一直想玩姐姐的玩具,一次趁着姐姐不注意,悄悄得手。正玩在兴头的时候,玩具被姐姐夺了过去。姐姐发现一个小部件被弄坏了,使劲冲二福大喊,吓得二福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哇哇大哭。  妈妈觉得姐姐过分了,训斥道:“告诉过你多少次了,你的东西如果不想让弟弟拿到,就放在弟弟拿
期刊
抄诵法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背诵诗词或短文时,可以先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几句抄几句;最后看一段抄一段,直到看一篇抄一篇,也就是先读再抄,抄完再读。  这样下来,不仅会背也可以顺利完成古诗文的默写要求,一举两得。情节法  记住要背内容中表示时间、方位顺序的词语。掌握事情的发展过程、结果等具体情节。比如背诵《观潮》三四段,结合观潮时间变化、潮水位置变化、人群反应变化,列出这样的关键词:“
期刊
三年级时,杨老师刚来教我们班,介绍自己名字叫杨聪,我惊讶不已,怎么会把炒菜吃的“洋葱”当名字呢?当他把名字写在黑板上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同音不同字呀,这名字真有趣。  杨老师喜欢读书,也常常会推荐一些书给我们看。但是,我都没去书店买,也没去学校图书室借,因为我没有看课外书的习惯,对课外书并不感兴趣。  有一次,杨老师批改我的一篇作文,说写得不错,就送了我一本《皮皮鲁与梦中人》。我本来不想看,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