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心理活动课课后延续性的有效实操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ma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是靠一堂课或一次主题活动就能形成的,它应该贯穿学生成长的始终,因此关注心理活动课课后延续性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小学心理活动课往往存在“重上好一课,轻做好主题”“重认知领悟,轻行为训练”“重固有预设,轻灵动生成”“重活动布置,轻评价反馈”等忽略课后延续性问题。经实践研究,探寻到做好课后延续性的有效实操:1.主题活动系列化,强化同一主题的课后延续;2.家校社形成合力,关注从知到行的课后衔接;3.心理辅导相辅助,做好个性问题的课后干预;4.评价反馈常态化,开展反哺课堂的课内交流。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课后延续性;实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0-0031-0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课堂是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而检验一堂心理活动课的实效如何,则应关注课堂结束之后,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层面是否发生了与主题活动目标相关的转变。换言之,一个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是靠一堂课或一次主题活动就能形成的,它应该贯穿学生成长的始终,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在课后学以致用的机会,让学生带着课上所感所得走进实际生活,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忽视课后延续性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阶段的心理活动课基本达成了“暖身活动—主题活动—交流分享—拓展延伸”的课堂结构模式。就一堂课而言,将前三个环节“做到、做足、做好”并不难,但真正能检测活动实效的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延伸”却很难在课内窥见。且目前小学心理活动课多为两周一节,课一结束,常因教师缺乏对课后延续性的关注,导致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往往止于课内,有失课程实效[1]。
  (一)重上好一课,轻做好主题——缺乏同一主题的课后延续
  心理活动课应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需求确立主题。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应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始终,而不是单靠一节课的体验与感悟就能达成,它需要教师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培养。然而,综观目前小学心理活动课,不难发现“重上好一课,轻做好主题”的现象仍然普遍。因缺乏统一的教材和充足的课时保障,教师在确立主题时考量的方向往往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课程资源里,让学生感知更多的主题活动。而这样“贪多”的课程理念也终将衍生出“多则不透”的问题。教师只注重上好每一节课,每个主题只有一课时的探索,同时每课时又必须承载着超额的内容,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对某一主题的认知才被启动就戛然而止。两周之后,却又从一个“情绪调节”的主题生硬地转到一个“认识自我”的主题,对上一个主题的感知仅浮于表面,却又要调整自己投入新主题的学习。在“贪多”的理念下又缺乏同一主题的课后延续的强化,学生对于主题活动只是浅尝辄止,虽对每个主题都“知晓”,但对每个主题都无法“通晓”,活动效果甚微。
  (二)重认知领悟,轻行为训练——缺乏从知到行的课后衔接
  在心理活动课课内有限的时间内,学生通过暖身活动、主题活动、交流分享等环节所收获的体验与感悟要转变为学生正向的行为模式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需要课后的实践活动辅助达成。但目前心理活动课呈现出的是,教师更倾向于将教学重心置于如何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能领悟活动中所蕴藏的心理内涵与学习目标,却鲜有教师关注到如何引导学生将课内既得的知识、习得的技能与悟得的情感转化为实际学习生活中“讓我变得更好的”的行为模式与处世态度。换言之,这样的心理活动课忽略了利用课后实践活动达成从知到行的课后衔接,不能及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课内的收效未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见效。
  (三)重固有预设,轻灵动生成——缺乏个性问题的课后干预
  在心理活动课前教师做好充分的预设意味着其对活动目标更明确的感知和对主题内涵更深入的理解。有效的预设可帮助教师事先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应对策略的储备。但再怎么充分的预设都无法穷尽课上灵动的生成[2]。课堂上那些超乎教师预设的偶发事件恰恰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更深刻感悟的宝贵资源,如个别学生在活动中显现的心理问题,小组合作中暴露的沟通问题等。然而,不少教师却因为缺乏教学机智,或一心只想照着既定的预设走完活动流程,选择忽视或抑制,且未在课后进行个别的辅导与干预,导致个别学生的“问题”仍是“问题”。
  (四)重活动布置,轻评价反馈——缺乏反哺课堂的课内交流
  部分教师能关注到心理活动课的“拓展延伸”环节,并能扣紧主题目标布置利于学生践行的课后活动,但其只是将课后的拓展延伸当作教学的一个环节而已,并未充分重视之,更缺乏对其有效的跟踪与反馈机制。学生在课后是否认真践行了该活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最终达成什么样的效果,都不得而知。长此以往,学生察觉到,课后活动做与不做都不能得到积极的关注与反馈,主动性遭挫伤。课后活动布置流于形式,活动实效也将大打折扣。
  因此,关注心理活动课的课后延续性,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内化并运用课内所感悟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回归课堂给予其积极关注与反馈,让课的效果得以拓展与深化,才能真正扎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二、做好课后延续性的有效实操
  (一)主题活动系列化,强化同一主题的课后延续
  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应做到将其系列化,强化同一个主题的课后延续性。因为,心理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确立主题,并以每一个主题为主线有机地开展活动的。学生对每一个主题中的核心心理素养的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分层领悟的过程。以情绪调节为例,将该主题系列化时应关注到这一主题的活动设计逻辑“认知情绪的多样性—寻找快乐情绪,接纳消极情绪—习得调节情绪的方法”,如此丰满的主题内涵是无法在一堂四十分钟的活动课里是达成的,需要2~3课时分层“小步子”达标。在“小步子”达标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到如何做好每两周才能轮到一节的心理活动课的课后延续,以及同一主题的课时之间的衔接,以防止学生对主题的感悟在每一堂课结束之后戛然而止,在进入下一课时的学习时又显得颇为迷茫而无所适从。因此,如果教师在每一个课时学习之后,布置能发挥“承上启下”之效的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后去践行该课时所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能使学生在践行的过程中觉察新的视角与问题,带着觉察的内容进入下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同一个主题的感悟与思考会更加深刻而富有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从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内涵上解读初中物理新课标,进而提出初中物理新课标的实施建议。
当下,很多人抱怨教师不好当,抱怨的内容无非是学生难教,压力很大;工资太低,只能温饱。教师确实很繁忙,除了上课、备课、改作业,还得经常批评那些犯错误,不认真学习的孩子。而部分教师
声乐艺术是歌唱的艺术,而语言是歌唱的灵魂。掌握规范而科学的语言发音规则,能促使歌唱状态更加饱满集中,推动歌唱走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