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有关认知与学习的建构主义情境理论,已经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笔者针对当前音乐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音乐情境教学实施策略,试图为更好地实现音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进一步促进音乐情境教学的健康、长远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以直观表演展示情境,以境兴情
音乐教育具有审美性的特征,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活动应以“美”为准则。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饱满的情绪、准确优美的歌唱示范、大方得体的教学行为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直观感受,更能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美的内涵。在教学中每个人既是审美的客体,同时也是审美的主体,以具体的、鲜明的形象给人以愉悦的美感,使师生间、生生间出现一种和谐状态,在美的情境中陶冶情操,同时也给观赏者以美的感染,使其得到艺术般的享受。
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中延续的时期要比别的学科更长,这不仅与音乐的记谱法等客观因素有关,还因为音乐教学是情感的艺术,很多音乐的因素理解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或学生的直接表演以及课堂设置与内容相关的客观情境能给学生理解音乐教学内容提供很好的条件。
二、以多媒体再现情境,以境激情
音乐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都是比较广阔的,不是每一种音乐事物或现象都能够进行实际的体验,而且很多知识仅靠教材上的静态图片和文字说明想达到较好的教育目的是比较难的。但通过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特殊效果,如动态模拟、录像剪辑、背景拟音等方式能将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画面的展示、切换、组合、叠加等方式得以突破,达到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老师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活动录像、乐器演奏示范录像等,将语言描述的情境再现出来,通过对正确而生动的静止图示的观察,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可弥补讲解、示范的不足,使之建立对作品完整形象的建构,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提高教学效果。
三、运用活动创设情境,以境感情
音乐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它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它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集学习者、表演者、鉴赏者于一体,在音乐活动中集审美的主、客体为一身,随着各教学环节进行相应的角色转换,进行着不同情感体验的转换,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意识,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是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核心内容,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活动的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中学生具有爱玩、好动,注意力稳定性差,而好胜心、好奇心、自尊心、表现欲强烈等心理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及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音乐剧表演、歌唱比赛、社区音乐调查、音乐游戏活动等等,在愉快的“活动”中,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在活动的情境中真实感受音乐的情绪与情感。
四、以语言创设情境,以境带情
实践证明,无论何种途径创设情境都必须与教学语言相结合,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可能创设教学情境。教师是课堂氛围、情境的创设者,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推动教学的必要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通俗易懂的描述、亲切简洁的讲解、生动形象的比喻、幽默风趣的笑话、抑扬顿挫的朗读、饱含激情的感情抒发等话语创设语言情境,用教师的语言带动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调动课堂气氛,实现以境带情的教育效果,使师生感情与音乐情感达到共鸣。在运用语言描绘的同时,要注意表情的把握,因为表情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掌握分寸,控制表情,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情感,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最后,语言情境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如在欣赏教学中,要更注重学生的听,不能有过多的语言情境引导,过多的语言情境引导将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多元化的发展。
五、提问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这就是“创设问题情景”。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协调活动起来,以达到“心愤愤、口徘徘”的最佳学习状态。在学习“神州大地——茂密的森林”中,通过知识的相关性,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同样是表现森林的主体,歌唱的形式与交响组曲的形式表现出了不同风格的森林,它们分别是怎么样的?是通过哪些元素来表现的?表现的情感又有什么不同?通过鼓励学生尽情地去探索、去想象,提出独到创新的观点,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更深刻的理解。
(责编 金 铃)
一、以直观表演展示情境,以境兴情
音乐教育具有审美性的特征,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活动应以“美”为准则。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饱满的情绪、准确优美的歌唱示范、大方得体的教学行为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直观感受,更能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美的内涵。在教学中每个人既是审美的客体,同时也是审美的主体,以具体的、鲜明的形象给人以愉悦的美感,使师生间、生生间出现一种和谐状态,在美的情境中陶冶情操,同时也给观赏者以美的感染,使其得到艺术般的享受。
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中延续的时期要比别的学科更长,这不仅与音乐的记谱法等客观因素有关,还因为音乐教学是情感的艺术,很多音乐的因素理解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或学生的直接表演以及课堂设置与内容相关的客观情境能给学生理解音乐教学内容提供很好的条件。
二、以多媒体再现情境,以境激情
音乐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都是比较广阔的,不是每一种音乐事物或现象都能够进行实际的体验,而且很多知识仅靠教材上的静态图片和文字说明想达到较好的教育目的是比较难的。但通过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特殊效果,如动态模拟、录像剪辑、背景拟音等方式能将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画面的展示、切换、组合、叠加等方式得以突破,达到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老师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活动录像、乐器演奏示范录像等,将语言描述的情境再现出来,通过对正确而生动的静止图示的观察,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可弥补讲解、示范的不足,使之建立对作品完整形象的建构,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提高教学效果。
三、运用活动创设情境,以境感情
音乐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它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它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集学习者、表演者、鉴赏者于一体,在音乐活动中集审美的主、客体为一身,随着各教学环节进行相应的角色转换,进行着不同情感体验的转换,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意识,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是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核心内容,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活动的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中学生具有爱玩、好动,注意力稳定性差,而好胜心、好奇心、自尊心、表现欲强烈等心理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及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音乐剧表演、歌唱比赛、社区音乐调查、音乐游戏活动等等,在愉快的“活动”中,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在活动的情境中真实感受音乐的情绪与情感。
四、以语言创设情境,以境带情
实践证明,无论何种途径创设情境都必须与教学语言相结合,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可能创设教学情境。教师是课堂氛围、情境的创设者,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推动教学的必要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通俗易懂的描述、亲切简洁的讲解、生动形象的比喻、幽默风趣的笑话、抑扬顿挫的朗读、饱含激情的感情抒发等话语创设语言情境,用教师的语言带动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调动课堂气氛,实现以境带情的教育效果,使师生感情与音乐情感达到共鸣。在运用语言描绘的同时,要注意表情的把握,因为表情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掌握分寸,控制表情,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情感,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最后,语言情境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如在欣赏教学中,要更注重学生的听,不能有过多的语言情境引导,过多的语言情境引导将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多元化的发展。
五、提问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这就是“创设问题情景”。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协调活动起来,以达到“心愤愤、口徘徘”的最佳学习状态。在学习“神州大地——茂密的森林”中,通过知识的相关性,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同样是表现森林的主体,歌唱的形式与交响组曲的形式表现出了不同风格的森林,它们分别是怎么样的?是通过哪些元素来表现的?表现的情感又有什么不同?通过鼓励学生尽情地去探索、去想象,提出独到创新的观点,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更深刻的理解。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