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草地螟越冬基数、化蛹羽化进度、成虫监测、田间卵量、幼虫监测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其监测调查技术,为做好草地螟准确预报和及时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草地螟;监测;调查;技术
一、越冬基数调查
首先普查二、三代幼虫发生地,有二、三代幼虫发生的地区,启动越冬基数调查。
调查时间:冬前在作物收获后到封冻前即10月20日-11月5日间进行;冬后在解冻后即4月15~28日进行。
调查地点:在末代幼虫发生的荒地、草原,选择末代幼虫危害的甜菜、葵花、大豆等作物及藜科、蓼科的杂草地。
越冬环境:地势较高,不被水淹的荒地、田边、地埂、撂荒地等,沙质土,背风向阳处。
土壤:多种土壤均可越冬,以植被稀疏的沙壤土为多。土壤含水量大或水渍的土壤均查不到。
调查工具:四齿铁耙(8号线制成齿距2.5cm,齿高4cm,全长30cm)、卷尺等
越冬茧识别:茧长2~4cm,直径3~4mm的丝质茧袋,茧外粘有泥土或细沙粒,外观颜色与土壤颜色一致。
调查方法:在未代幼虫发生地,检查作物和杂草的被害状,只有看到被害状后,才能查到越冬的草地螟茧。随机多点取样,每个样点1m2(如虫口密度较大,每样点调查0.25m2),用铁耙扒土深度为3~5cm。仔细检查样方内虫茧数量及存活情况。当看到土茧时,从土茧口即可判断新茧和老茧(已经羽化后的茧),未羽化的茧口是封着的,内有草地螟幼虫,无虫的羽化口开着。挖茧时土茧中间极易断裂的是老茧,不断裂的是新茧。由于土壤质地和干旱情况不同,土茧大小差异极大。
二、化蛹羽化进度调查
5月1日开始,每5天定点调查一次草地螟化蛹羽化情况。并计算化蛹率、羽化率及死亡率
三、成虫监测调查
灯光诱测和田间普查相结合。
1.灯光诱测
5月10日开始开灯,至8月20日末代成虫发生结束止。采用老式黑光灯、佳多频振式、投射式等虫情测报灯进行草地螟成虫诱测。每天傍晚开灯,天亮关灯,第二天检查诱到成虫数量和雌雄比例。草地螟成虫迁入关键期要一天一查诱蛾量。
2.田间普查
在各世代成虫发生期,当灯下见蛾并蛾量明显增加,单日蛾量达500头以上时,普查地势低洼、田埂、路边、荒地蜜源充足的地块,用步行目测方法,调查蛾量(晴天、背风处)。在以上地块中固定3~5块地,每两天进行调查一次。每次调查应在早8~10时或下午3点以后进行,每块田每次直走100步(单程),如果虫量过大,每块田减为直走50步(单程)。计算百步惊蛾数。当成虫喜欢聚集的密源植物地百步惊蛾量超过1000头以上时,应立即开展田间普查。普查不固定地块,普查主产区代表面积不少于50%以上,以步行目测方法,查看各种作物田的百步惊蛾量及雌雄比例及抱卵情况。
草地螟雌蛾卵巢分级标准:一级:卵粒未形成;卵管透明,肉眼辩不明卵管中的分解形状;脂肪体多,乳白色。二级:卵粒可辩;卵管白色,较长,卵粒成分节状;脂肪体多,呈乳白色。三级:卵粒成熟;未产,卵管黄白色,卵粒形成黄色;脂肪体较少。四级:卵粒部分产或产完;卵管内有遗卵;脂肪体无脂肪体。
四、田间卵量调查
成虫蛾量达到偏重发生程度时,于成虫始盛期至盛末期,每3d进行一次卵量调查。选草地螟喜食杂草较多、湿度条件有利发生的地块,每次调查2~4块。采取棋盘式取样法,每块田取10点,每点50cm×50cm,要求仔细检查调查点内的作物、杂草、地面枯枝落叶、根须及地表面的卵粒和卵块
五、幼虫调查
1.指示杂草上调查
成虫大量出现后,在农田中撂荒地、荒地格、农草交界处的草荒地内,选择灰菜、猪毛菜等草地螟喜食的阔叶杂草调查幼虫密度。采取随机取样,每样点面积为1m2,记数每株灰菜等杂草上草地螟幼虫头数。
2.作物上危害调查
在指示杂草上查到大量幼虫后,选择杂草较多的豆田、亚麻田、向日葵、马铃薯等作物田,固定2~4块。每块田面积在10亩以上,以棋盘式取样法调查10点。甜菜、向日葵、玉米等稀植作物,每点调查10株,共100株;大豆、亚麻等密植作物,每点调查1m2,共10m2,每天调查一次幼虫密度。同时重点检查作物田内草地螟喜食杂草上的幼虫。如幼虫密度过大时,每点取样数减半。
3.幼虫发生面积、危害程度、损失普查
(1)普查时间:幼虫危害高峰期或药剂防治前进行。
(2)普查方法:选择每个世代适宜草地螟发生危害的作物、草场等地进行普查。分不同作物、不同虫量密度,以大豆为主,主产区代表面积不能少于50%,非主产区代表面积不能少于70%以上(向阳葵、甜菜等主产区参考大豆)。每种主要寄主各代表田分别选3块田,每块田取5点,密植作物每点1m2;稀植作物每点10株,按株距和行距折算成面积。调查虫口密度,统计当地各类作物发生面积,危害损失情况。
[关键词] 草地螟;监测;调查;技术
一、越冬基数调查
首先普查二、三代幼虫发生地,有二、三代幼虫发生的地区,启动越冬基数调查。
调查时间:冬前在作物收获后到封冻前即10月20日-11月5日间进行;冬后在解冻后即4月15~28日进行。
调查地点:在末代幼虫发生的荒地、草原,选择末代幼虫危害的甜菜、葵花、大豆等作物及藜科、蓼科的杂草地。
越冬环境:地势较高,不被水淹的荒地、田边、地埂、撂荒地等,沙质土,背风向阳处。
土壤:多种土壤均可越冬,以植被稀疏的沙壤土为多。土壤含水量大或水渍的土壤均查不到。
调查工具:四齿铁耙(8号线制成齿距2.5cm,齿高4cm,全长30cm)、卷尺等
越冬茧识别:茧长2~4cm,直径3~4mm的丝质茧袋,茧外粘有泥土或细沙粒,外观颜色与土壤颜色一致。
调查方法:在未代幼虫发生地,检查作物和杂草的被害状,只有看到被害状后,才能查到越冬的草地螟茧。随机多点取样,每个样点1m2(如虫口密度较大,每样点调查0.25m2),用铁耙扒土深度为3~5cm。仔细检查样方内虫茧数量及存活情况。当看到土茧时,从土茧口即可判断新茧和老茧(已经羽化后的茧),未羽化的茧口是封着的,内有草地螟幼虫,无虫的羽化口开着。挖茧时土茧中间极易断裂的是老茧,不断裂的是新茧。由于土壤质地和干旱情况不同,土茧大小差异极大。
二、化蛹羽化进度调查
5月1日开始,每5天定点调查一次草地螟化蛹羽化情况。并计算化蛹率、羽化率及死亡率
三、成虫监测调查
灯光诱测和田间普查相结合。
1.灯光诱测
5月10日开始开灯,至8月20日末代成虫发生结束止。采用老式黑光灯、佳多频振式、投射式等虫情测报灯进行草地螟成虫诱测。每天傍晚开灯,天亮关灯,第二天检查诱到成虫数量和雌雄比例。草地螟成虫迁入关键期要一天一查诱蛾量。
2.田间普查
在各世代成虫发生期,当灯下见蛾并蛾量明显增加,单日蛾量达500头以上时,普查地势低洼、田埂、路边、荒地蜜源充足的地块,用步行目测方法,调查蛾量(晴天、背风处)。在以上地块中固定3~5块地,每两天进行调查一次。每次调查应在早8~10时或下午3点以后进行,每块田每次直走100步(单程),如果虫量过大,每块田减为直走50步(单程)。计算百步惊蛾数。当成虫喜欢聚集的密源植物地百步惊蛾量超过1000头以上时,应立即开展田间普查。普查不固定地块,普查主产区代表面积不少于50%以上,以步行目测方法,查看各种作物田的百步惊蛾量及雌雄比例及抱卵情况。
草地螟雌蛾卵巢分级标准:一级:卵粒未形成;卵管透明,肉眼辩不明卵管中的分解形状;脂肪体多,乳白色。二级:卵粒可辩;卵管白色,较长,卵粒成分节状;脂肪体多,呈乳白色。三级:卵粒成熟;未产,卵管黄白色,卵粒形成黄色;脂肪体较少。四级:卵粒部分产或产完;卵管内有遗卵;脂肪体无脂肪体。
四、田间卵量调查
成虫蛾量达到偏重发生程度时,于成虫始盛期至盛末期,每3d进行一次卵量调查。选草地螟喜食杂草较多、湿度条件有利发生的地块,每次调查2~4块。采取棋盘式取样法,每块田取10点,每点50cm×50cm,要求仔细检查调查点内的作物、杂草、地面枯枝落叶、根须及地表面的卵粒和卵块
五、幼虫调查
1.指示杂草上调查
成虫大量出现后,在农田中撂荒地、荒地格、农草交界处的草荒地内,选择灰菜、猪毛菜等草地螟喜食的阔叶杂草调查幼虫密度。采取随机取样,每样点面积为1m2,记数每株灰菜等杂草上草地螟幼虫头数。
2.作物上危害调查
在指示杂草上查到大量幼虫后,选择杂草较多的豆田、亚麻田、向日葵、马铃薯等作物田,固定2~4块。每块田面积在10亩以上,以棋盘式取样法调查10点。甜菜、向日葵、玉米等稀植作物,每点调查10株,共100株;大豆、亚麻等密植作物,每点调查1m2,共10m2,每天调查一次幼虫密度。同时重点检查作物田内草地螟喜食杂草上的幼虫。如幼虫密度过大时,每点取样数减半。
3.幼虫发生面积、危害程度、损失普查
(1)普查时间:幼虫危害高峰期或药剂防治前进行。
(2)普查方法:选择每个世代适宜草地螟发生危害的作物、草场等地进行普查。分不同作物、不同虫量密度,以大豆为主,主产区代表面积不能少于50%,非主产区代表面积不能少于70%以上(向阳葵、甜菜等主产区参考大豆)。每种主要寄主各代表田分别选3块田,每块田取5点,密植作物每点1m2;稀植作物每点10株,按株距和行距折算成面积。调查虫口密度,统计当地各类作物发生面积,危害损失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