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黄瓜霜霉病发生规律
黄瓜霜霉病由真菌古巴假霜霉侵染引起。病孢子是靠气流在各茬黄瓜上传播的,其发生必须有温度和湿度两个因素的紧密配合。从温度来看,孢子囊在5~20℃,萌芽孢子的侵入温度是10~25℃,最适宜温度16~25℃。温度高于30℃孢子活动缓慢,42℃以上时孢子活动停止而死亡。从湿度方面看,相对湿度在83%以上有利于发病,相对湿度50%~60%时,不能产生孢子囊。试验表明,夜间室温由20℃逐渐降到12℃,叶面有水滴(膜)12h,病孢子才能完成萌发到侵入的全过程。侵入叶肉后的潜伏期也因气温不同而异,日均气温15~16℃需5d,17~18℃需4d,20~25℃时只需3d。温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霜霉病的流行,当外界日平均气温在5~10℃,日光温室的平均气温在15~20℃时,是其发生的高峰期,容易形成毁灭性的灾害。
二、黄瓜霜霉病危害症状
苗期至生长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成株发病一般先从下部开始向上部叶发展。叶背面先出现水渍状褪绿半透明小斑点,进而发展成为淡黄色或黄绿色小圆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形成四方或多角形病斑。叶正面逐渐变黄,常见到的是黄绿色带铁锈颜色,病部叶肉不减薄。湿度大时,叶背面产生浓密黑色霉状物,如果连续高温干燥则霉层消失,病斑一般不穿孔。温室是一个高温环境,霜霉病的发生、症状、为害程度与露地不一样。底部叶片上病斑可能与露地的一样,而上中部叶片发病时,初期病点不大明显,病斑扩大后叶脉也常受害,故病斑比露地明显为大,病斑常连片发生,致使叶片迅速呈黄褐色干枯,干枯的叶片多卷缩。菌层呈灰白色且较深,可见到菌丝体死亡的高温型病斑。严重时病斑可一直发展到顶叶。
三、防治措施
1.培育壮苗
(1)选种:不同品种对霜霉病抗性有很大差异。培育黄瓜壮苗最好以南瓜苗嫁接育苗。选择优良的抗病品种做接穗,嫁接的黄瓜根系发达、抗逆性强,不易发生霜霉病。
(2)种子处理:用水量为种子量的三倍,水温在50~55℃,恒温浸种15min后,待水温降至25~28℃时催芽。或用1%高锰酸钾水溶液,水温在25~28℃浸种30min后捞出,置于25~28℃条件下催芽。
(3)土壤处理:苗床应选用无病虫土壤,底肥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用25%多菌灵1000倍拌药土“上铺下盖”,播种前将1/3药土铺在浇透水苗床面上,播种后再将2/3药土撒盖在种子面。
(4)苗期管理:苗出土60%以上,揭掉地膜,温室温度控制在25~28℃,夜间不低于15℃。两真叶一心时,白天温度22~25℃,夜间12~13℃。发现苗缺水要进行叶面喷水,防止灌满苗床水,中午温度高时(30℃以上)适当通风换气。发现苗期有霜霉病中心病株,用45%百菌清烟雾剂熏烟防治。
2.调控温室内温度
清晨温室内温度低,可放风1h左右,排除废气。上午温度提升至28~34℃但不要超过35℃,高温对霜霉现的发生蔓延不利,而对黄瓜的光合作用较为适宜。中午放风,使下午温度降至20~25℃,基本适合黄瓜生长的要求。傍晚再放风,使温度降至15℃以下至11℃,以抑制霜霉病的发生。
3.调控温室内湿度
温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有利于霜霉病的发生,相对湿度在60%以下孢子囊不能产生,叶片上无水滴或水膜,孢子囊也不能侵入和萌发。目前调控温室温度的主要措施是合理通风和适当控制浇水,并与科学调控室内温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试验表明,采用大垄双行定植、行间留沟、膜下浇水的方法,是最为有效的降湿防病措施。据试验,膜下浇水前一天的内相对湿度为82%,浇水后3d的相对湿度仅达84%,浇水后第17d调查,平均病指由3.6升至5.3,膜下浇水处理对霜霉现的相对防效达90.6%,病指由75升至93,霜霉病发生严重,减产50%以上。因此,及时放风,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在60%~70%,使叶片呈现无水膜状态,可减少侵染,防止发病。
4.药剂防治
发病前选用70%代森锰锌、75%达克宁600倍液等保护剂10d左右喷1次。发病后选用53%金雷多米尔WG600~800倍液、50%安克WP1000倍液、64%杀毒矾WP400倍液、72%杜邦克露WP600倍液等治疗剂交替使用,7d 1次。喷药时间以下午4:00以后为宜。当病害发生,又遇阴雪天气时,可选用5%百菌清粉剂每亩1.5~2.0kg,或于傍晚每亩使用百菌清烟雾剂350g熏烟4~6h。
黄瓜霜霉病由真菌古巴假霜霉侵染引起。病孢子是靠气流在各茬黄瓜上传播的,其发生必须有温度和湿度两个因素的紧密配合。从温度来看,孢子囊在5~20℃,萌芽孢子的侵入温度是10~25℃,最适宜温度16~25℃。温度高于30℃孢子活动缓慢,42℃以上时孢子活动停止而死亡。从湿度方面看,相对湿度在83%以上有利于发病,相对湿度50%~60%时,不能产生孢子囊。试验表明,夜间室温由20℃逐渐降到12℃,叶面有水滴(膜)12h,病孢子才能完成萌发到侵入的全过程。侵入叶肉后的潜伏期也因气温不同而异,日均气温15~16℃需5d,17~18℃需4d,20~25℃时只需3d。温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霜霉病的流行,当外界日平均气温在5~10℃,日光温室的平均气温在15~20℃时,是其发生的高峰期,容易形成毁灭性的灾害。
二、黄瓜霜霉病危害症状
苗期至生长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成株发病一般先从下部开始向上部叶发展。叶背面先出现水渍状褪绿半透明小斑点,进而发展成为淡黄色或黄绿色小圆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形成四方或多角形病斑。叶正面逐渐变黄,常见到的是黄绿色带铁锈颜色,病部叶肉不减薄。湿度大时,叶背面产生浓密黑色霉状物,如果连续高温干燥则霉层消失,病斑一般不穿孔。温室是一个高温环境,霜霉病的发生、症状、为害程度与露地不一样。底部叶片上病斑可能与露地的一样,而上中部叶片发病时,初期病点不大明显,病斑扩大后叶脉也常受害,故病斑比露地明显为大,病斑常连片发生,致使叶片迅速呈黄褐色干枯,干枯的叶片多卷缩。菌层呈灰白色且较深,可见到菌丝体死亡的高温型病斑。严重时病斑可一直发展到顶叶。
三、防治措施
1.培育壮苗
(1)选种:不同品种对霜霉病抗性有很大差异。培育黄瓜壮苗最好以南瓜苗嫁接育苗。选择优良的抗病品种做接穗,嫁接的黄瓜根系发达、抗逆性强,不易发生霜霉病。
(2)种子处理:用水量为种子量的三倍,水温在50~55℃,恒温浸种15min后,待水温降至25~28℃时催芽。或用1%高锰酸钾水溶液,水温在25~28℃浸种30min后捞出,置于25~28℃条件下催芽。
(3)土壤处理:苗床应选用无病虫土壤,底肥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用25%多菌灵1000倍拌药土“上铺下盖”,播种前将1/3药土铺在浇透水苗床面上,播种后再将2/3药土撒盖在种子面。
(4)苗期管理:苗出土60%以上,揭掉地膜,温室温度控制在25~28℃,夜间不低于15℃。两真叶一心时,白天温度22~25℃,夜间12~13℃。发现苗缺水要进行叶面喷水,防止灌满苗床水,中午温度高时(30℃以上)适当通风换气。发现苗期有霜霉病中心病株,用45%百菌清烟雾剂熏烟防治。
2.调控温室内温度
清晨温室内温度低,可放风1h左右,排除废气。上午温度提升至28~34℃但不要超过35℃,高温对霜霉现的发生蔓延不利,而对黄瓜的光合作用较为适宜。中午放风,使下午温度降至20~25℃,基本适合黄瓜生长的要求。傍晚再放风,使温度降至15℃以下至11℃,以抑制霜霉病的发生。
3.调控温室内湿度
温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有利于霜霉病的发生,相对湿度在60%以下孢子囊不能产生,叶片上无水滴或水膜,孢子囊也不能侵入和萌发。目前调控温室温度的主要措施是合理通风和适当控制浇水,并与科学调控室内温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试验表明,采用大垄双行定植、行间留沟、膜下浇水的方法,是最为有效的降湿防病措施。据试验,膜下浇水前一天的内相对湿度为82%,浇水后3d的相对湿度仅达84%,浇水后第17d调查,平均病指由3.6升至5.3,膜下浇水处理对霜霉现的相对防效达90.6%,病指由75升至93,霜霉病发生严重,减产50%以上。因此,及时放风,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在60%~70%,使叶片呈现无水膜状态,可减少侵染,防止发病。
4.药剂防治
发病前选用70%代森锰锌、75%达克宁600倍液等保护剂10d左右喷1次。发病后选用53%金雷多米尔WG600~800倍液、50%安克WP1000倍液、64%杀毒矾WP400倍液、72%杜邦克露WP600倍液等治疗剂交替使用,7d 1次。喷药时间以下午4:00以后为宜。当病害发生,又遇阴雪天气时,可选用5%百菌清粉剂每亩1.5~2.0kg,或于傍晚每亩使用百菌清烟雾剂350g熏烟4~6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