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菜篮子”工程已走过25个春秋,很多人都亲身感受了“菜篮子”的变化和发展。本文采访了“菜篮子”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领域的见证者,听他们讲述有关“菜篮子”的故事。
从“老三样”到丰富多彩的“菜篮子”
最初“菜篮子”工程的建立是为了充足供给人们对副食的需求。
对于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人来说,也许在家里的某个犄角旮旯或父母的存钱罐里还能看到粮票的身影。粮票是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那个特定年代,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凭蔬菜票、肉票才能购买蔬菜和肉类等副食,“票证经济”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老百姓的生活。
冬日,晌午。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南里小区,天气寒冷,但阳光依然明媚,78岁的田大妈正在小区晒太阳。她的老家在河北保定,但从十几岁就来到了北京,之后生儿育女,一直就在北京生活,算是半个北京人。说起粮票、蔬菜票,田大妈打开了话匣子。
上世纪80年代,田大妈还在一家幼儿园后勤处工作。那会儿,她一个月的工资是24块钱。像所有家庭一样,她也经历了用粮票买粮,蔬菜票买菜的岁月。当时,田大妈的丈夫在北京房山工作,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她一个人负责养育三个子女。
“当时,国家分配粮票是根据个人工作情况的不同来分配的,例如从事体力劳动的和不从事体力劳动的定量会有所不同。从事体力劳动的每个成年人可以领到的30斤粮票,而不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则只能分到25斤的粮票。”田大妈说。
说到自己买粮、买菜的经历,田大妈说:当时在万寿路附近,有公家(国营)的合作社,里面有包括酱油、醋、粮食、肉、蔬菜等购买专区。虽然粮票量不多,但他们一家差不多可以维持生活。说到买菜,田大妈说:“用蔬菜票买菜,我一周平均去2-3次合作社”,她说,那会买菜,基本就是老三样——白菜、萝卜和土豆,一家四口,最常吃的便是白菜。虽然也有芹菜、茄子等“稀罕”菜,但他们一般都不太舍得买。
说到当时的一日三餐,田大妈说,每天早上7点上班前,她会帮孩子们将窝头掰开放在炉子上烤着,待烤热后,三个孩子拿着窝头边走边吃,就去上学了。孩子们吃饱后,田大妈才拿着剩下的窝头吃。中午的时候,他们一家有时吃早上剩下的窝头,或者偶尔煮点挂面。晚上时间稍微充裕,则可以炒个白菜或土豆。
“那会儿菜可便宜啦!一毛钱就是一脸盆的西红柿,可以吃很长时间。”冬天没有新鲜的蔬菜吃,很多家都会在冬天到来之前,买很多白菜、土豆和萝卜储藏着。还有的人家会买很多西红柿,将西红柿切碎,然后装进小口的瓶子里,将装好西红柿的瓶子放进开水里煮(怕变质,算是消毒)之后,几十瓶西红柿就这样储存起来,冬天时拿出来炒菜吃。
1990年,田大妈退休后,她的工资是100多元。那会儿,人们买菜时,就可以直接拿钱买了,公家的合作社已经鲜有人去惠顾,人们更多地去农贸市场或早市买菜。渐渐地,粮票、菜票等各种票证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
从1988年到现在,“菜篮子”品种结构更趋合理,地区之间、季节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缩小,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供应。以北方地区冬季蔬菜供应为例,已由过去传统的“老三样”为主增加到100多种。现在,一年四季无论北方、南方,“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琳琅满目,为消费者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
跟以前相比,田大妈说,现在蔬菜价格虽然贵,但人们挣得也多。现在田大妈的退休工资已经达到3000多块钱。现在的生活好了,每顿饭都有好多菜,想吃什么就买什么,顿顿有肉,她还笑着告诉记者:“现在生活这么好,自己一定要保护好身体,多享享清福啊!。”
包地卖菜的李红军
12月2日,李红军在翠微南里小区租住的房子旁边,摆着自己的蔬菜水果摊。摊位上,最显眼的要数大葱和白菜了。“这葱多少钱呐?”李红军说,“这是山东章丘大葱,1.6元一斤”。这天凌晨4点,李红军就开着他的小面包车到新发地市场去进货,差不多运回来2000多斤大葱。李红军有自己的蔬菜生产基地,同时他还经常去外地收购一些优质的蔬菜,集生产者、收购商和零售商三重身份于一身。
李从军从2007年开始在北京大兴区包10余亩地,种植大葱、白菜等蔬菜。这些年,他种植的蔬菜品种越来越丰富,产量也逐渐提高。作为生产者,他会选择自己销售蔬菜,而不让收购商来收购。他说,自己卖的话,价格会高一些,例如白菜,收购商田间价格只有3毛多,自己卖的话有6毛多。
刚开始卖菜的时候,他主要是开着车到处去卖,属于流动性的菜贩,那会,通过卖菜,一亩地可赚几百块钱。现在,他不只有了固定的销售点卖蔬菜,而且收入也提高了。大葱成本包括种子、化肥、农药、人工等,大概是2000元左右,毛利7000多元,现在大约每亩地赚4000-5000元。
此外,他去全国各地收购优质农产品。他经常前往河北的涿州和北京门头沟等地收购蔬菜和水果。就在前一天,他还从涿州收购了4000斤白菜,中间运费100多元,除去运费,每斤白菜可挣1-2毛钱。
跟7年前相比,现在卖菜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李红军说,现在卖菜收入更高一些,因为自己具备了一些卖菜经验,而且现在市场信息技术发达,知道哪里的蔬菜好一些。作为与蔬菜打了六七年交道的李红军,收购蔬菜已经有自己的一套门道,他经常跟同行的人交流,哪里蔬菜“物美价廉”更能卖个好价钱。“夏天卖的小西瓜,虽然价格贵,但特好吃,很多市民都会买。”李红军说。
“如今,买菜、卖菜已不是自己瞎捉摸的事情,各个批发市场或者蔬菜专业网站,都会及时发布各地蔬菜生产、销售信息,不管是作为生产者还是作为销售者,对自己都有帮助。”李红军告诉记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红军的摊位越支越大,由以前只卖个别蔬菜,到现在卖各种丰富多样的蔬菜,还有各式各样的水果。李红军说,现在还有一个变化就是人们购买方式的改变,如今,市民买东西都是一点一点买,随吃随买,不像往常那样一到冬天买一堆的土豆、白菜和大葱。 “今年冬天1.6元的大葱,价格似乎比去年贵了几毛钱,白菜的价格也比去年高了几分钱,目前是6毛钱一斤,所以来问的人多,买的人少一些,但总体不会影响销量。”李红军说。从霜降开始,李红军已经卖了4万多斤的大葱。
做了这么多年的蔬菜买卖,李红军说出了自己多年卖菜看到的现象和遇到的困惑,他说,有些便民蔬菜并没有便到实处,只是某一样蔬菜价格在限量的情况下很便宜,而其他蔬菜的价格反而在抬高。这个小区有自己的菜市场,那些菜都是经过多重环节才进来的,从生产地到新发地再到小批发市场最后到社区市场,所以价格更贵一些。
李红军向记者反映,现在卖菜不好做了,因为卖菜的人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在竞争激烈的蔬菜市场,小商贩们已经开始琢磨如何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李红军说:“通过提高服务和蔬菜质量是最实在的。”
“绿色通道”带来的实惠
近年来,农业部积极推动国家出台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减免运输通行费用,清除公路乱收费、乱设卡、乱罚款,为“菜篮子”产品跨区域快速流通营造良好的环境。这些对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全国“菜篮子”产品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有效保障市场均衡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桑春明是山东寿光农民合作社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从事10余年物流工作的他,对国家实行的绿色通道政策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他告诉记者,从寿光到北京、哈尔滨和海南等地的高速都享受绿色通道的优惠,即符合条件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可以享受通行费的优惠。如今,他还记得未实行“绿色通道”时的情况。
国家还未实行对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之前,车辆如果上高速路,必须缴纳规定的高速通行费。例如,从寿光到北京,大约一来回要缴纳一千多块钱费用。对于这些长期做物流的人来说,这些钱是笔大数目,无疑提高了从寿光运往北京的蔬菜成本。蔬菜的成本上涨,价格自然也跟着上涨。
实行绿色通道之后,从寿光到北京不再需要交纳高速费用,可以直接省去一千多块钱。“我们三天两头跑物流,长期下来,可以省不少钱呢!”桑春明告诉记者。今年7月份,桑春明用大卡车载了约18吨的西芹,从寿光到温州,大概省了一来回路费一千四百多元。在寿光,西芹一斤卖0.45元左右,到温州大概是0.8元,不用缴纳运费,西芹的成本下降了很多。
在采访桑春明的过程中,他一方面表明“绿色通道”带给他们的实惠,另一方面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绿色通道”减免高速费用,并没有使蔬菜价格因为成本的降低而降低,例如,寿光的黄瓜在当地1.8元,运到北京,虽然高速费用已经减免,但在北京市场上价格还是高达2.6元。这是什么原因呢?他说,农产品运到目的地后,一般是运到当地大型的批发市场,然后小型的批发商或公司再进行批发销售,卖给零售商。中间环节太多,等到了消费者手中,菜价还是很高。他说,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将合作社或农户地里的蔬菜运往终端销售市场,农社对接、农超对接,是个好办法。
据了解,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经营方式,目前已经在我国很多地方开始实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这种模式仍处于初期,还没有真正全覆盖,未来,仍将是蔬菜市场努力发展的方向。
从“老三样”到丰富多彩的“菜篮子”
最初“菜篮子”工程的建立是为了充足供给人们对副食的需求。
对于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人来说,也许在家里的某个犄角旮旯或父母的存钱罐里还能看到粮票的身影。粮票是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那个特定年代,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凭蔬菜票、肉票才能购买蔬菜和肉类等副食,“票证经济”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老百姓的生活。
冬日,晌午。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南里小区,天气寒冷,但阳光依然明媚,78岁的田大妈正在小区晒太阳。她的老家在河北保定,但从十几岁就来到了北京,之后生儿育女,一直就在北京生活,算是半个北京人。说起粮票、蔬菜票,田大妈打开了话匣子。
上世纪80年代,田大妈还在一家幼儿园后勤处工作。那会儿,她一个月的工资是24块钱。像所有家庭一样,她也经历了用粮票买粮,蔬菜票买菜的岁月。当时,田大妈的丈夫在北京房山工作,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她一个人负责养育三个子女。
“当时,国家分配粮票是根据个人工作情况的不同来分配的,例如从事体力劳动的和不从事体力劳动的定量会有所不同。从事体力劳动的每个成年人可以领到的30斤粮票,而不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则只能分到25斤的粮票。”田大妈说。
说到自己买粮、买菜的经历,田大妈说:当时在万寿路附近,有公家(国营)的合作社,里面有包括酱油、醋、粮食、肉、蔬菜等购买专区。虽然粮票量不多,但他们一家差不多可以维持生活。说到买菜,田大妈说:“用蔬菜票买菜,我一周平均去2-3次合作社”,她说,那会买菜,基本就是老三样——白菜、萝卜和土豆,一家四口,最常吃的便是白菜。虽然也有芹菜、茄子等“稀罕”菜,但他们一般都不太舍得买。
说到当时的一日三餐,田大妈说,每天早上7点上班前,她会帮孩子们将窝头掰开放在炉子上烤着,待烤热后,三个孩子拿着窝头边走边吃,就去上学了。孩子们吃饱后,田大妈才拿着剩下的窝头吃。中午的时候,他们一家有时吃早上剩下的窝头,或者偶尔煮点挂面。晚上时间稍微充裕,则可以炒个白菜或土豆。
“那会儿菜可便宜啦!一毛钱就是一脸盆的西红柿,可以吃很长时间。”冬天没有新鲜的蔬菜吃,很多家都会在冬天到来之前,买很多白菜、土豆和萝卜储藏着。还有的人家会买很多西红柿,将西红柿切碎,然后装进小口的瓶子里,将装好西红柿的瓶子放进开水里煮(怕变质,算是消毒)之后,几十瓶西红柿就这样储存起来,冬天时拿出来炒菜吃。
1990年,田大妈退休后,她的工资是100多元。那会儿,人们买菜时,就可以直接拿钱买了,公家的合作社已经鲜有人去惠顾,人们更多地去农贸市场或早市买菜。渐渐地,粮票、菜票等各种票证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
从1988年到现在,“菜篮子”品种结构更趋合理,地区之间、季节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缩小,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供应。以北方地区冬季蔬菜供应为例,已由过去传统的“老三样”为主增加到100多种。现在,一年四季无论北方、南方,“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琳琅满目,为消费者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
跟以前相比,田大妈说,现在蔬菜价格虽然贵,但人们挣得也多。现在田大妈的退休工资已经达到3000多块钱。现在的生活好了,每顿饭都有好多菜,想吃什么就买什么,顿顿有肉,她还笑着告诉记者:“现在生活这么好,自己一定要保护好身体,多享享清福啊!。”
包地卖菜的李红军
12月2日,李红军在翠微南里小区租住的房子旁边,摆着自己的蔬菜水果摊。摊位上,最显眼的要数大葱和白菜了。“这葱多少钱呐?”李红军说,“这是山东章丘大葱,1.6元一斤”。这天凌晨4点,李红军就开着他的小面包车到新发地市场去进货,差不多运回来2000多斤大葱。李红军有自己的蔬菜生产基地,同时他还经常去外地收购一些优质的蔬菜,集生产者、收购商和零售商三重身份于一身。
李从军从2007年开始在北京大兴区包10余亩地,种植大葱、白菜等蔬菜。这些年,他种植的蔬菜品种越来越丰富,产量也逐渐提高。作为生产者,他会选择自己销售蔬菜,而不让收购商来收购。他说,自己卖的话,价格会高一些,例如白菜,收购商田间价格只有3毛多,自己卖的话有6毛多。
刚开始卖菜的时候,他主要是开着车到处去卖,属于流动性的菜贩,那会,通过卖菜,一亩地可赚几百块钱。现在,他不只有了固定的销售点卖蔬菜,而且收入也提高了。大葱成本包括种子、化肥、农药、人工等,大概是2000元左右,毛利7000多元,现在大约每亩地赚4000-5000元。
此外,他去全国各地收购优质农产品。他经常前往河北的涿州和北京门头沟等地收购蔬菜和水果。就在前一天,他还从涿州收购了4000斤白菜,中间运费100多元,除去运费,每斤白菜可挣1-2毛钱。
跟7年前相比,现在卖菜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李红军说,现在卖菜收入更高一些,因为自己具备了一些卖菜经验,而且现在市场信息技术发达,知道哪里的蔬菜好一些。作为与蔬菜打了六七年交道的李红军,收购蔬菜已经有自己的一套门道,他经常跟同行的人交流,哪里蔬菜“物美价廉”更能卖个好价钱。“夏天卖的小西瓜,虽然价格贵,但特好吃,很多市民都会买。”李红军说。
“如今,买菜、卖菜已不是自己瞎捉摸的事情,各个批发市场或者蔬菜专业网站,都会及时发布各地蔬菜生产、销售信息,不管是作为生产者还是作为销售者,对自己都有帮助。”李红军告诉记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红军的摊位越支越大,由以前只卖个别蔬菜,到现在卖各种丰富多样的蔬菜,还有各式各样的水果。李红军说,现在还有一个变化就是人们购买方式的改变,如今,市民买东西都是一点一点买,随吃随买,不像往常那样一到冬天买一堆的土豆、白菜和大葱。 “今年冬天1.6元的大葱,价格似乎比去年贵了几毛钱,白菜的价格也比去年高了几分钱,目前是6毛钱一斤,所以来问的人多,买的人少一些,但总体不会影响销量。”李红军说。从霜降开始,李红军已经卖了4万多斤的大葱。
做了这么多年的蔬菜买卖,李红军说出了自己多年卖菜看到的现象和遇到的困惑,他说,有些便民蔬菜并没有便到实处,只是某一样蔬菜价格在限量的情况下很便宜,而其他蔬菜的价格反而在抬高。这个小区有自己的菜市场,那些菜都是经过多重环节才进来的,从生产地到新发地再到小批发市场最后到社区市场,所以价格更贵一些。
李红军向记者反映,现在卖菜不好做了,因为卖菜的人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在竞争激烈的蔬菜市场,小商贩们已经开始琢磨如何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李红军说:“通过提高服务和蔬菜质量是最实在的。”
“绿色通道”带来的实惠
近年来,农业部积极推动国家出台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减免运输通行费用,清除公路乱收费、乱设卡、乱罚款,为“菜篮子”产品跨区域快速流通营造良好的环境。这些对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全国“菜篮子”产品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有效保障市场均衡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桑春明是山东寿光农民合作社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从事10余年物流工作的他,对国家实行的绿色通道政策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他告诉记者,从寿光到北京、哈尔滨和海南等地的高速都享受绿色通道的优惠,即符合条件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可以享受通行费的优惠。如今,他还记得未实行“绿色通道”时的情况。
国家还未实行对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之前,车辆如果上高速路,必须缴纳规定的高速通行费。例如,从寿光到北京,大约一来回要缴纳一千多块钱费用。对于这些长期做物流的人来说,这些钱是笔大数目,无疑提高了从寿光运往北京的蔬菜成本。蔬菜的成本上涨,价格自然也跟着上涨。
实行绿色通道之后,从寿光到北京不再需要交纳高速费用,可以直接省去一千多块钱。“我们三天两头跑物流,长期下来,可以省不少钱呢!”桑春明告诉记者。今年7月份,桑春明用大卡车载了约18吨的西芹,从寿光到温州,大概省了一来回路费一千四百多元。在寿光,西芹一斤卖0.45元左右,到温州大概是0.8元,不用缴纳运费,西芹的成本下降了很多。
在采访桑春明的过程中,他一方面表明“绿色通道”带给他们的实惠,另一方面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绿色通道”减免高速费用,并没有使蔬菜价格因为成本的降低而降低,例如,寿光的黄瓜在当地1.8元,运到北京,虽然高速费用已经减免,但在北京市场上价格还是高达2.6元。这是什么原因呢?他说,农产品运到目的地后,一般是运到当地大型的批发市场,然后小型的批发商或公司再进行批发销售,卖给零售商。中间环节太多,等到了消费者手中,菜价还是很高。他说,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将合作社或农户地里的蔬菜运往终端销售市场,农社对接、农超对接,是个好办法。
据了解,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经营方式,目前已经在我国很多地方开始实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这种模式仍处于初期,还没有真正全覆盖,未来,仍将是蔬菜市场努力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