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片精神飞地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Q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青海作家的作品,给人总体印象是辽阔、伟岸、苍凉,即使书写温暖的散文随笔作品,也会有着岁月的纵深感,字里行间也会隐蔽着沧桑的皱褶,作品后面也一定会有高耸、深远、壮阔的“历史背板”。
  但70后诗人阿甲,似乎有意“逃离”这种惯有的青海文学印象,他用一组忧伤、闲适、虚空的系列散文,宣告着自己的“背叛”,他在文章中清晰明白地表示,自己要走“另一条道路”。
  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南山帖》一共30篇文章,每篇文章不长,几百字或是千字,写生活小景、写瞬间感觉、写日升月落、写石头、写书帖、写茶社、写鸟影。写这样的短文,貌似非常容易,实则很难。因为要在很短的文字里、要在生活的某个节点或是某种意念的关隘处,呈现出来一种精神、一种哲学思考、一种旷远的韵味,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阿甲写得悠长、缭绕、精致,在绵柔中给人带来无限的回味。
  在《明窗》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感觉:“这串秋日馈赠的蔬果竟也蕴藏有整个季节的气息和光彩”;在《途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独特的描写:“二十来岁的一个男孩子,鼻梁高挺,纷乱头发,有着一股前冲的锐利”;在《布娃娃》里,简短的两行,竟然有着这样“通感”的文字:“你看书的声音把它(布娃娃)压扁了”,把名詞“声音”和动词“压”连接起来,想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叙述”;而在《鸟影》里,依然有着令人惊讶的想象,“枝丫挑着明晃晃的阳光”,一个“挑”字,轻而易举地盘活了全部语境……
  阿甲的文章除了语言精致之外,还隐含有哲理,而且读来意味深长。应该承认,阿甲已经具有了“短”所应该呈现的魔力和底蕴。
  2
  危地马拉作家奥古斯托·蒙特罗索是被马尔克斯、卡尔维诺所尊崇的作家,蒙特罗索的文章也大多短小精悍,其中有篇一句话的小说最是广为流传:“当他醒来时,恐龙依旧在那里。”给人无穷的想象。
  写短小文章的另一位令人尊敬的作家,是巴西的保罗·柯艾略,他在“短”方面也是做得极好。他有一部很短的书,叫《阿克拉手稿》,却拥有百看不厌的意蕴。讲述的是流传在黑市上的一份来自埃及科普特博物馆里的手稿,最后只能见到一千页书卷和残片,以及后来市面上流传的在希腊、英国等地发现的各种语言的手稿,面对那些并不完整的历史手稿,柯艾略所做的就是“转录”这些文字残缺的手稿。也就是在这样“残缺条件”下的“转录”,让柯艾略有了充足的自我思想的“阐释空间”,也就同时有了自己的“作品手稿”。他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一条路迹模糊的通道上,“悄无声息”地点亮了一盏灯。显然,那盏灯是属于柯艾略自己的,当然也是属于世界的。但必须强调的是,灯里的“灯油”一定是来自巴西的,来自他的母语文化。
  3
  写诗的同时还进行文艺理论研究的阿甲,有着自己的“文学野心”,从他文章的字里行间能够看出来,他要寻找自己的一片“精神飞地”———与出生地拥有紧密联系但又保持一定距离的“文学之地”。他在《古帖》一文里已经表述了这样的想法。同时他也想在自己的“精神飞地”上寻找属于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想象,寻找属于自己的逻辑与思想。
  蒙特罗索和柯艾略可能是他的榜样,也可能他会另辟蹊径,让自己成为自己的榜样。
  但要想把短文做得更好,自己能成为自己的榜样,那就更要注意细节,注意每一个文字、每一段话。在这一点上,阿甲还需要更加严谨、更加注意。
  譬如《明窗》里有这样的文字:“一个小学上背着书包跳进了围栏。”其中的“小学上”表述不妥,读者倒是能够看出来,“小学上”是“小学生”的口语表述,在北方日常生活中,也能听到这样的口语表述,但要是把这三个字放在文章里,显然还是有些欠妥的。口语进入文章,一定要有“规则”,或是大家都懂,比如陕北方言“大”;或是虽然不做任何解释,但需要不断“嵌入”,一定要多说几次,让人看过几遍之后能够迅速地清晰明白。显然,“小学上”即使多说几遍,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还是不用这样的表述为好,况且也只是“偶尔”出现,也就没有必要这样表述。
  还譬如《馒头》里这样的叙述:“阒寂的午后,秋云的一颦一笑,便装进大地小小的心里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感觉“装进大地小小的心里了”这句话有些别扭,不是很舒服。起初还以为“大地”是个人,但仔细看,发现不是,就是大地的意思。这样的叙述尽量避免出现,假如必须这样表述,还需要仔细推敲,语句还需要重新组合。
  另外在这篇不算太长的系列散文中,还有一些标点符号的使用,似乎也有些过于随意,感觉不是特别严谨。这些看来不是很大的“小问题”,堆积多了,就会变成“大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存在,它会消解作家在作品中煞费苦心营造起来的味道,有些得不偿失。
  4
  除了写诗、写评论,阿甲还在书法、美术等领域有着自己的爱好和创造,这对于一个业余时间写作的青年作家来说很不容易。
  纵观阿甲多方面的成绩,他已经显露了自己的才华,而且也有着强劲的对文学创作的不懈追求,假以时日,他一定会呈现多彩的景象。
  真诚希望阿甲能够在文学之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加好看。
其他文献
春雪初霁的午后,我戴上耳机,在音乐声中漫步于绿意初泛的滨河路。  竖琴、三角铁、低音提琴、定音鼓、长笛、双簧管……依次在我的耳畔奏响,嘈嘈切切中,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出碧绿草原、洁白羊群、高天流云、淙淙溪水、悠扬牧笛等美丽图景,或舒展、或跳跃、或激情的旋律,令我于千里之外的河湟谷地,仿佛遥望到神秘的江源,雪山在阳光的朗照下分外妖娆,金色的雪山峰顶,散发出神性的光芒……  我的胸臆间鼓荡起一股豪情,久
期刊
五年前,我又一次来到了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古城。青海油田企业文化处派人接我到了七里镇的油田招待所。初夏的太阳把这个油田小镇烘烤得像一个蒸笼,但看着基地干净宽敞的马路、挺拔茂盛的树木、奔腾流动的渠水、间距宽阔的建筑,心里顿时觉得安静、清凉了很多。  接我的是企业文化处的宣传科科长吴德令。寒暄中知道他的名字跟他的出生地有关——他出生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德令哈市,也就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首府。他的父亲属于
期刊
被阳光重新照耀  无须躲闪,注定要吹过来的风  被时间掂量并操纵的生命  终会在一个美丽的黄昏  失去它的平衡,惊吓一家子鹌鹑唐突起飞  就让它吹过来吧!从枝头开始摇起  一生的风雨。所有的喜怒哀乐  紧随每一片树叶的飘落。所有的时间  散落于大地扬起的尘灰之上  还没有被连根推倒之前  要直起身子,以使仰倒的时候  借机望一望浩瀚星空  那些密密麻麻,毫无用处的银子  它必将吹走浑身的河流  剩
期刊
一篇小说中写了这么一个人,即便他奔向那种连微信都懒得传播的“会议现场”时,他的影子也有可能跟不上他……他对会议现场趋之若鹜,可是对任何会议而言,他实在是可有可无。所以,只求在会议中“在场”,仅仅是他个人的生猛渴望,以至于他的影子对他有诸多抱怨。如果我是会议组织者、主持或演讲者,不论会议在宫殿,或是在破产工厂的某个角落,相信我能看见他就在会场不远处背光而立,拿他落寞的阴影来笼罩整个会场。对我们所有信
期刊
《青蘋之末》这个小说标题,让我联想到楚国宋玉的《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风飘摇在青蘋这种水草末梢的时候,还是微小的,但穿溪过谷,却逐渐有了力量。我一直觉得,有时候,有一個合适的标题,小说想要抵达的彼岸便走到了一半。雪归描述的文字的开端很日常而琐碎,一个经历家暴失婚而单身多年的女子,在她即将进入四十岁的时候,她渴望有一个孩子,这时她看到了报道,一家民营医院免
期刊
我看的这个片断,不到两万字,对一部三卷本的长篇来说,自然只是后花园里的一片树叶。好在这片叶子上边所呈现的故事,应该说还是完整的,可以一口气看完。所以,手機收到小说的当晚,我在化隆的床上就看完了。当时就想写下几条读后备忘,后来想了想没有写。我想有意放一放。放到催稿的时候再回过头来想一想,看看还能记住多少,记得住就写,记不住就当没有看过。这年月,转身就被忘掉的小说真是太多太多了。为此,我还从手机里把这
期刊
龙仁青的散文很迷人,这篇《百灵鸟·掩去高贵的布衣歌者》,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这篇既是叙事又是抒情的散文,分为《孤独的歌唱》《弟弟的角百灵》《普天下的雌鸟》《掩去身份的歌者》四个章节,它们既是独立的,又互相连属。读完全篇,有两个关键词印在我的脑海,一是牧童,二是百灵鸟。  几乎可以肯定,作者在童年与少年的时候,有着放牧的经历,他笔下的草原,牧人与草原的相亲相爱,以及寻找鸟巢这个牧童的游戏,如果不是
期刊
郭建强的长篇散文《青藏牦牛记》,用凝重厚实的笔调将青藏高原上的这一经霜耐寒的独特物种牦牛,由浅入深,解剖开来,层层剥离,由此引喻出了牦牛与精神的互为因果关系,读后,让人有一种砥砺奋前的潜在力量。  牦牛这一高原的牲畜,寻常看上去,只是在草场上默默地舔食,沉静地安之若素。但实际上它是承载人類历史重负的一个缩影。这一点,在郭建强的笔下,勾勒得很清楚。从它生存的韧性到艺术的符号;从牦牛生存的自然氛围到诗
期刊
在今天,一个在文坛上初来乍到的新面孔,要想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赢得第一印象上的好感,然后再被批评家发现、关注、推崇,自然是要经过一段或长或短、曲折叵测的刊发经历。有些作者凭借刊发自己成名作的著名文学期刊所具有的文学权威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凭借自己作品的某些卓异不凡的书写品质,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引发人们阅读上的涟漪效应,继而声名鹊起,迅速走红于小说界、诗歌界、散文界和评论界。而更多的作者,则要经历漫
期刊
80后作家索南才让的《接下来干什么》是一篇具有少数民族情调的小说,偷猎、巡山、追捕、复仇,还有雪野、麝香诸如此类,带给读者不一样的体验,有一种审美上的新鲜与跳跃。  小说叙述的内容并不复杂,叙述者“我”与另一位巡山队员金盖追捕偷猎者,金盖向“我”讲述自己的故事。虽然小说写了“我”与金盖如何追捕偷獵者、如何与偷猎者较量,但显然不是重点。小说的核心在于金盖的过往。所以,小说其实并不是关于偷猎,而是关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