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隐私权为何比普通公民少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anvt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来,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人们的监督意识不断加强,“随手拍”和“艳照视频”拉下了不少官员。于是,公务员难免有“委屈”——随便什么人偷拍几张照片、一段视频,就可以让官员落马,这难道不是侵犯我们的隐私权吗?这种“委屈”触及了一个更深的问题:隐私权和监督权的分界线在哪里?
  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和刑法等多部法律,都对公民的隐私权做了规定,要依法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人格尊严权,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等等。
  但如果把公民替换成公职人员呢?那就要注意了,此时法律赋予他们的隐私权大大缩水。不妨先看两个例子,近日举行的全国新闻从业人员考试中有两道考题。一道是“下列哪些群体不属于公众人物?A电影明星;B与家人聚餐的政府公务人员;C在教室里学习的孩子;D公交车上的抢劫犯。”答案为C。由此可见,即使与家人聚餐,对公职人员来说,也不属于“私域”范畴,而属于“公域”范畴,属于被媒体和群众监督的范畴。
  另一道是“下列记者的哪些偷拍行为是允许的?A偷拍某影星在后台换衣服;B偷拍未经允许报道某领导的孩子生病;C偷拍某领导人家中的私生活;D偷拍某高官与情人约会。”答案为D。由此又可见,官员隐私权虽明显小于普通公民,但合法、合理的家庭生活不会受到干扰,只有在触犯法律、违背道德时才会遭到曝光。媒体或群众偷拍官员偷情,视同行使监督权,官员无法拿“隐私权”来抗辩。
  从这两道出给全国记者的考题中可以窥见一斑:压缩公职人员的隐私权,是为了更好地保障群众的监督权。也许有人会说:难道官员的隐私就不是隐私吗?这就涉及现代法律的一条重要原则——公共利益优先。早在1917年,英国社会学家麦基弗就指出:“公共利益保护是人类生活之所以必要和可能的前提,是现代政治生活的基石。”官员承担着社会管理职能,手握“公器”,直接左右公共利益,其一言一行都不能藏在“隐私”的庇护伞下,而要袒露在监督的阳光下。
  隐私权和监督权的分界线也就在这里:保护公共利益远比保护官员隐私重要。在国外,越是级别高的官员,享有的隐私越少,必须公开的信息越多。这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惯例。在我国,近一年的反腐浪潮中,也提供了许多隐私权和监督权博弈的实例。无论是“上海5法官嫖娼案”还是“沈阳卫生局长开房案”,举报者所提供的嫖娼、开房视频,都被接受为合法证据。
  也许有的官员还是不解:就算证据合法,获取证据的手段合法吗?这两个案件中,都存在公共场所服务员私自提供监控录像的细节,难道不是泄漏隐私的违法行为?对这一追问,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我国法律对“哪些属于个人隐私”“什么行为算泄露隐私”确实缺乏完备、清晰的细则。有统计称,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近200部规章涉及隐私保护,这些分散的规定造成了界定是否触犯隐私权的混乱。
  但另一方面,更要看到,视频暴露的官员之恶乃是大恶。党纪对嫖娼、偷情有明文禁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五十条规定“与他人通奸,造成不良影响的”属于严重违纪,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对“嫖娼、卖淫……给予开除党籍处分”。相比之下,泄露视频实属小恶。现阶段,若严惩这种小恶,只会助长官员的大恶。人们相信,一个道德败坏的官员,会危及百倍、千倍的公共利益。若一开始就忙于严惩小恶,恐怕马上就有官员敢把见不得光的事都列为“国家机密”。可见,先惩处官员的大恶,才能保护更大的公共利益。
  当然,尽快规范公民和官员的隐私权,尽快厘清保护隐私和反腐的边界,也须提上议事日程,为实行官员财产公开、构建“权力之笼”扫清障碍。否则,还会有官员继续把自己混同于公民,在“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名义下逃避应受的监督。
其他文献
神舟十一号飞船充分继承了神舟十号飞船的技术状态,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来满足本次的飞行任务要求。中国首次制造太阳翼结构细心的人
昨天接到了一位老读者的电话,十来年前,他是《飞碟探索》的忠实粉丝,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再订阅,最近想起来,又去邮局订阅,但是,在翻阅了邮局提供的最近几期《飞碟探索》之后,觉得和他印象中相差太大,便来电询问。  在他的记忆里,《飞碟探索》每期都刊登大量有关不明飞行物和各类神秘事件的文章,而现在,这方面的内容很少,更多的是关于人类对宇宙和生命的探索的内容。  确实是这样。在十几二十年前,神秘现象几乎
飞机已经成为最为安全并且便利的交通工具,但是飞机失事时所带来的视觉以及精神冲击还是令所有人触目惊心。目前的航空安全通过七种不同的飞行参数信息体现,本文研究的舱音信
摘要:全国有8 000多家融资性担保公司。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本地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设立审批、关闭和日常监管,负责协调处置融资性担保机构发生的风险。近年来,各地方政府贯彻落实《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0年第3号,以下简称银监会3号令)及相关配套制度,完成了对本地区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规范整顿,建立了审批和监管制度,并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