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叶多多报告文学《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medma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将叙事学理论与报告文学批评相结合,对于分析报告文学有很大的意义。本文运用叙事文学理论,从叙事话语、叙事结构与叙事伦理三个方面比较研究叶多多的报告文学《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
  关键词:叙事话语 叙事结构 叙事伦理
  新世纪以来,在报告文学批评界,运用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分析报告文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这种叙事学分析方式对于拓展当前这种纪实性文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叙事学大师热奈特将叙事主义分为三个层面:叙事、故事、叙述,本文利用它作为理论基础,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
  一、叙事话语与叙述者
  叙事话语是指叙事的主观形式,从主体介入叙事出发,在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叙事视角。主要有非聚焦型视角、内聚焦型视角与外聚焦型视角,非聚焦型视角是作者置身事外,通过全方位地叙述整个故事以及人物,展示一种全知的状态,因此,它也称为全知视角。内聚焦与外聚焦型视角,主要专注于一个方面,剩下的部分由读者自己填充。《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采用的是内聚焦型视角,作者参与到故事中,成为叙述的一部分。在文章的第四部分,叶多多讲述了自己与张正祥的两次相见,走进传主人生去感受张正祥为保卫滇池所做的努力。在叙述过程中,作者跟着张正祥移动,只记录张正祥在保卫滇池过程中遇到的事情与他的心理活动,对其他的人物作者采取边缘化、陌生化的处理;文章中可见的作者痕迹,表明叶多多既是观察者,又是参与者,这样使得文章思想深刻,在描写张正祥这一位“感动中国人物”时,包含着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
  报告文学作家需要在非虚构性限制中,进行主体性介入,获取故事叙说的能动性。这种主体性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与以往报告文学的写作不同的是,它更多地选择软性新闻题材进行写作。所谓“软性新闻题材”,就是题材表面并不具有显然的新闻性、重大性和陌生化,写作价值需要作者对题材的“软性”做出富有深度的开发才能实现。《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很贴切地反映这一问题。叶多多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少数民族文学应该表达对自然的敬重。当一个老人一生默默无闻地捍卫着滇池的绿色,这对叶多多的冲击是巨大的,曾生活的土地与家园,带给她的是无限的担忧与关怀,这会使她不断地去接近真实的故事与人,当她踏上昆明这片土地,与张正祥老人站在滇池旁时,看着滇池的景观,我相信她拥有着与张正祥相同的情感,于是她拿起纸笔,创作了《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
  二、叙事结构与叙事时间
  报告文学单纯以线型与非线型来分析结构已经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了“横向全景式结构”、“集合式结构”、“纵向分析式结构”;其中,“横向全景式结构”展现同时发生的事件,全方位多层次展示事件;“集合式结构”展示一个主题下不同事件;而“纵向分析式结构”主要展示作者跨越传统叙事,积极展示内心的思考。《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采用这种“纵向分析式结构”,作者具有思辨性的议论,语言直率严谨,体现着作者对于张正祥保卫滇池行为的态度,彰显着作者理性看待问题的方式,尤其是在张正祥无数次上访的事情中,作者显然在整个事件中与张正祥保持着同样的情怀,但是在对这一环节的描写中,作者冷静、客观地为读者展示张正祥老人的行为。读完这篇文章,我们不禁会陷入沉思,张正祥的做法固然可贵,可是这样一位捍卫祖国大好河山的人,为什么会家庭支离破碎?为什么他多次上告相关部门但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愈演愈烈?这种理性深刻的政论性分析却正是表现了作者对于政府不作为,其他人污染滇池的批判。
  与纵式结构的叙事结构相关联的是叙事时间,叙事时间是作者在叙述文本时,体现出来的时间状态,通过作者加工的形成的新的文本秩序。时序所指的便是文本故事的发生顺序与时间顺序之间的关系,一般分为:逆时序、顺时序、逻辑时序。《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采取的就是逆时序,逆时序分为倒叙和预叙,文章开头便写到:“2011年对于张正祥来说,注定不是一个寻常的年份。继刚刚走上2009年度‘感动中国’的颁奖台没几天,2011年2月,张正祥又走入了国务院新闻办制作的国家形象片,成了‘中国国家形象人物’。”以及后面所提到的一系列环保荣誉称号,这些都是对未来事情发生的提前叙述,将结果预先告知给我们,彰显了张正祥身上的发光点,同时显露了作者的情愫。开头的预叙做到了情节的提示,使得首尾呼应。张正祥捍卫滇池的时间可以说几乎贯穿他的一生,过程中充满各种艰辛,而作者将结局写在开头,方便了读者阅读也引起了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叙事伦理
  所谓虚构性文学,也必须遵循生活规律与情感逻輯,追求文本的真实性和接受的真实感。我们有必要重建报告文学的伦理秩序。这五点皆强调的“真实”便是报告文学一大特点之一。著名学者尹均生曾在论文中提到:“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越过峰顶,现代主义泛起之时。由于现实主义的生命力,一种新型的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报告文学应运而生并发展起来。”因此我们发现报告文学作为在现实主义文学的母体里孕育的新型文学,它具备着现实主义文学最大的特点—真实性。茅盾先生也曾说过:“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乎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也就是兼有新闻和文学特点的散文,要求真实。”叶多多在这位感动中国人物牺牲个人利益保护滇池生态的行为的基础上,经过走访调查与资料收集,用自己的笔墨描绘出这样一位果敢,执着的农民英雄形象。
  报告文学同时要兼具文学性,《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利用环境描写角度凸显环境问题,在对张正祥小时候生活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东方的天空并未像往常一样泛起红光,只有逐渐变淡的灰暗。狭窄的山谷幽深冰冷,似潜藏着无数的鬼怪。”山风的鼓荡,高原冷雨的拍打,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云南山区的阴湿感,具有很强的现场感与真实性。而这正是作者的魅力所在,因为张正祥的独居生活,作者无法参与其中,但作者却能在云南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发挥创作的文学性。
  报告文学因为它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相加,让它具有很深厚的社会功能。在叶多多的字里行间中,张正祥奉献了人生的大部分时光,令人欣慰的是这些行为得到了认定,一个个环保头衔和一个厚重的“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印象深刻的是,叶多多在最后一次见到张正祥老人是,叙述道:他面对自己的处境说道:“不过,让我觉得有一点欣慰的是,我当选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已经引起了社会上很多人对生态的重视,以前是我自己在做这些事,现在有很多人帮助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自己周围的环境,开始保护生态。其实,不是我感动了中国,而是13亿中国人感动了我!”我想这就是这篇报告文学与张正祥这个人物“磁场”的重合,这正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描写一位人生本身就传播现实主义力量的英雄,那种真实性跃然于字里行间,是一种感动与鼓舞,启发着阅读过作品的人去思考当下的环境问题与人类正面临的考验,同时注意到在环境问题突出的大背景下,究竟是什么阻挡了像张正祥这样人物保护生态环境的脚步,是政府?是人民?是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它去真切地感受这些有生态意识,有家园意识,有全局意识的人,去思考这个地球的未来,去思考人类的命运。
  参考文献:
  [1] 丁晓原. 报告文学,回到非虚构叙事本位[J]. 文艺争鸣,2014
  [2] 塞音. 新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叙事模式[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3] 龚举善. 消费时代报告文学的叙事伦理[N]. 文艺报,2005-06-16
  [4] 尹均生. 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军突起——论报告文学的产生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
  [5] 茅盾《关于报告文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1.育苗纸筒的选用  育苗纸筒:选直径1.9厘米,长15厘米,适于垄作的纸筒。每册纸筒均为1400个纸筒,每亩地约需纸筒4册。  2.育苗场地的选择  育苗场地应选择向阳背风、平坦、排水良好,便于管理和运输,以及不易受禽畜为害的地方。最好上年秋季即把场地铲平备用。育苗塑料棚的式样基本有单拱棚、土坯或砖墙棚、竹木结构的或无立柱钢筋结构大棚等,可根据条件选用。  3.育苗土的准备与消毒  3.1育苗土
内容摘要: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社会学理论并被众多学者用于翻译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对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惯习概念进行深入探讨,从惯习的定义、特点及其与规范、场域和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其剖析,旨在挖掘惯习这一概念对翻译研究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布迪厄 惯习 关系 翻译研究  一、布迪厄及其社会学理论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分析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改革与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放教育模式,改革策略包括深化对少数民族地区开放教育模式改革的认识;注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文化价值引导;加强互动型、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开放教育 教学模式 改革探索 汉语言文学  1.引言  随着我国开放教育的不断发展,有效实现了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融合,逐渐成为一校多区资源共享、校际之间学分互认的
农田杂草是指那些生长在农田、分布很广、危害农作物、极需铲除、非人工有意栽培的植物。杂草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环境中适应性最强、最繁茂的植物。农田杂草是在与农作物的相互竞争过程中,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适应环境的产物。  1.农田杂草的发生特点  1.1农田杂草结实量大  杂草具有多实性、连续结实性甚至更多。一株看麦娘、马唐、牛筋草,可以产生10-20个分蘖,每个蘖穗可结30-500粒种
内容摘要: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无法重演。历史课堂是传递历史知识,进行历史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课堂 提高效率  历史是民族之根本,“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历史不仅仅告诉我们过去发生了什么,它更多的让我们了解自己及所在社会的存在意义。赫尔巴特曾说:“历史应当是人类
【摘要】密度是杨树人工林集约栽培的重要因素,密度一旦确定,在林分整个生长过程中都起作用,影响林木生长、采伐年龄、木材产量和木材规格。确定合理的密度时,应考虑到杨树的生物学特性和林木个体间的关系,保证林木群体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达到高产和希望培育的材种的径级,同时还要考虑所培育的材种的市场价格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杨树;造林密度;效益研究  杨树是喜光的阳性树种,生长快,树体高大,树冠庞大,
内容摘要:汤素兰的《笨狼和小红帽》,既延续已有的系列,又创新地重写经典童话。感发现实,表达生态伦理的主题。以后现代思想指导,运用拼贴、戏仿、挪用等,丰富和完善了幽默手法及风格;以互文性的改编,进行本土化的改造。高概念等的设计,都体现了创作的自由和智慧。  关键词:汤素兰 笨狼和小红帽 生态伦理 后现代 改编  湖南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的长篇童话《笨狼和小红帽》(以下引用该书不再注明),是笨狼系列的第
我国北方玉米杂交制种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是干旱缺水,土壤肥力瘠薄,伏天干旱与高温,持续时间长,产后技术服务与管理措施不到位等。本文结合我国北方雨养旱作农业区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对上述主要制约因素的解决措施与对策。  1.制约因素  1.1春季干旱  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区十年九旱,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年性的旱情频繁,春季风沙大而且持续时间较长,降水稀少,土壤水分蒸发快,墒情亏缺严重,给春播作物,特别
内容摘要:本文分别从形象塑造、情节构思、细节描写、主题开掘等几个方面对作家晓苏的《妇女主任张开凤》小说的可读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妇女主任张开凤》 可读性  近读晓苏发在《鸭绿江》2017年第5期的短篇小说《妇女主任张开凤》,我就由衷地感到,这是一部倍具可读性的佳作。作如此表述,自然是有其理由的。  一、独特的形象塑造  《妇女主任张开凤》人物形象的独特塑造,是其可读性的重要标志。而选取生活
我国人口百分之七十是农业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是首要的一个问题,更是我国深化改革以及加速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然而这个人口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