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舞蹈基本功教授活动中,作为教授者在了解少年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同时,应当了解他们各时期的身心发育特点。掌握了教学与训练的重要科学依据,就可以在不同阶段科学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有的放矢,提高训练效率。
关键词:舞蹈基本功;训练;能力培养
在对舞蹈学生学习基本功的教学中,进行科学的训练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促进他们生长发育、掌握技术技能、提高表演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教授者对学生盲目的进行舞蹈训练,不但起不到较好的训练效果,还会妨碍身心发育。
一、舞蹈学生生心发育的特点
(一)舞蹈学生生理的发育特点
舞蹈学生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因此,骨弹性、韧性好,不易骨折,但坚固性差,承受压力和张力的能力不如成人,在过大的外力、较长的时间作用下,骨容易发生弯曲或变形。他们的下肢较上肢发育晚,脊柱更晚,在基本功训练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成和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如果过多地单纯进行静止用力的脊柱过伸练习,也会影响脊柱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训练时一定要注意多样化原则。孩子们的骨头可塑性很强,适当的训练可以促进骨的生长,而过量的负荷和强度刺激会使骨化提前完成,影响骨长度的增长,也就是影响个体的身高。由于神经调节机能尚未完善,神经活动过程的兴奋性较高,因而在体力活动和情绪紧张时常出现心跳显著增加和节律不齐现象,训练时应以发展有氧能力为主。舞蹈学生的神经调节机能尚未十分完善,当进行基础训练时,呼吸与运动的动作不能很好的配合,年龄越小,这种不协调现象越明显,因此,教授者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加强呼吸深度练习。
(二)舞蹈学生心理的发育特点
教授者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育特征,从学生心理特点入手进行科学的训练。因为他们正是从童年向青年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童年期的一些特点尚未消失,青年期的特点又尚未形成,是一段充满了矛盾的时期。但是学舞蹈,通常在十二岁左右就进入舞蹈学校进行专业的训练,由于这样的特殊环境,使舞蹈学生心理发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也形成了舞蹈学生们与一般学生不同的共性特征和阶段性特征。因此这阶段学生学习舞蹈,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他们处于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身体结构和生理机能尚未成熟,此时期进行合理的训练,能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集训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一)柔韧度的训练
柔韧是舞蹈的基础。舞者的肩、腰、髋、腿等部位均需要具备特殊的柔韧性,才能在舞蹈中表现出大幅度的活动范围,使动作更加舒展优美,而在对于柔韧训练中,我们既要解决软开度问题,又要重视韧性问题,体现出柔中有刚和刚中有柔的效果。而少年骨骼的弹性好、可塑性大、韧带较弱,因此,要在12岁之前使柔韧性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柔韧训练可按照超负荷原理采用拉伸的方法来进行,训练方法主要有两种:动力拉伸和静力拉伸训练。动力拉伸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有节奏的通过多次重复同一动作的练习,使软组织逐渐地被拉长的方法,如连续踢腿、甩腰、打胯的动作。静力拉伸练习是通过缓慢的动作拉伸软组织,如耗腿、拉腰、踩胯的练习。两种方法都是有节奏的逐渐加大力度、强度和重复性,使软组织得到了较好的训练效果,如果只是从训练柔韧来讲,静力拉伸效果更好。
(二)力量的训练
舞蹈中的跳、翻,以及瞬间爆发力都需要良好的力量素质。学生在培养力量素质过程中,一方面应使四肢、腰、腹、背、臀等部位的大肌肉群和主要肌肉群得到锻炼与提高,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发展薄弱的小肌肉群的力量,因为舞蹈表演中有许多动作是非常复杂的,这时则需要舞者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协同工作才能完成。而初学舞蹈的孩子7至13岁速度力量增长最快,力量训练一定要正确掌握给予的负荷和身体可能承受的负荷之间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在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上区别于成人,此阶段应多采用伸展肢体、跳、踢、跑等适宜的力量训练,如采用快速连续的跳跃,提高动作难度,加快动作速度和加大动作阻力等方法。可是過大的负重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控制练习,会容易引起关节损伤,肌肉劳损。因此在力量训练后,还应做一些伸拉放松练习,或是按摩、抖动,使肌肉能充分放松,这样既可以加快消除疲劳,又可以保持肌肉良好的弹性和收缩速度。
(三)耐力的训练
耐力对舞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素质。在对舞蹈学生的耐力训练中,练习持续的时间要长、重复次数要多,例如,多次重复完成剧目或组合练习,增加组合次数的训练,延长训练课时间,缩短动作或组合间歇等方法,长距离慢跑也是训练耐力的有效手段,以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他们的耐力素质。学生训练时还要注意呼吸的方法、深度和节奏,如果舞者不会合理呼吸,不仅影响舞蹈艺术表现,对耐力素质也不利。
三、舞蹈学生基训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舞蹈学生的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各组织器官和骨骼尚处于发育之中,其身体在结构上的改善与机能上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可塑性,可是不科学、规范的舞蹈训练,会渐渐让骨骼和肌肉畸形发育,而舞蹈又是靠着肢体来传达情感,在舞台上,演员的外部形态极为重要,因此,舞蹈训练从小就一定要运用正确的训练方法,且注意训练中的安全与注意措施。
(一)科学的训练方法
舞蹈学生肌肉的生长发育不均衡,在教学训练中应注意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和发展小肌肉群的力量和耐力训练,例如绷脚,它是舞蹈中最典型的训练方式,它的运用可以贯穿于整堂基训课,绷脚一定要绷到脚趾头,并且脚尖有向远延伸向下钻的感觉,这样才能锻炼到小腿深层的趾长屈肌的力量。舞蹈学生关节活动幅度大,是训练柔韧性的好时机,然而又因此时期关节稳定性、牢固性差,容易发生关节韧带的损伤,甚至关节脱位,舞蹈中腰柔韧很重要,可是单纯过多地进行静力练习去发展腰部柔韧,而不注意发展腰肌肉和腹部肌肉力量,就会引起腰部椎体骺软骨损伤。因此在训练关节柔韧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此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这样才能达到身体既柔软又有力,且不易出现创伤。对于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应有氧运动为主,注意强度可稍微大一些,密度小一些,间歇次数要多一些,练习时间不宜过长,训练中应避免过多的屏气动作,因为屏气时胸腹腔压力升高,这时回心血量减少,不利于心脏工作。
(二)训练中安全需注意的措施
由于舞蹈学生骨易发生变形和弯曲,因此在训练中首先要注意的是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例如正确的站、蹲、跳、立、坐等动作姿态;训练中还需注意对身体各部分的全面练习,多进行对称练习,否则易造成发育不均衡,脊柱变形等,如一位孩子,由于一直不注重对称训练,到了四年级脊柱变形,有非常明显的高低肩,等意识过来的时候,为时已晚。还有一些同学,只一味练习自己的强项,例如腿、转、跳、翻等,可基训是为舞蹈做基础,应全面发展,做到对称练习;在跳跃训练的时候,尽量避免频繁在坚硬(如水泥、沥青等)地面上的练习,应注意起跳时肌肉不能松懈,以及落地的正确姿势,否则会对下肢骨化点产生过大和过频的刺激,易引起骨化点过早骨化或骨损伤。同时要避免做过多地从高处向下跳的练习,防止骨盆变形,在进行弹跳练习时,不可安排强度、密度过大的训练;中专阶段还不宜过早安排力量形练习,在力量练习时,负重、练习次数过多、时间过长,会影响下肢的正常发育,引起腰的变形,足弓下降,影响身高增长。所以应以自身重量的练习为主,采取交替进行的方法,当少年肌肉主要向纵向发展时,宜采取伸长肢体的练习,如弹跳和支撑自己体重的力量练习,把力量练习安排在青春发育期后期较为合适进行柔韧性训练,但应注意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防止软骨病及关节的损伤。
关键词:舞蹈基本功;训练;能力培养
在对舞蹈学生学习基本功的教学中,进行科学的训练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促进他们生长发育、掌握技术技能、提高表演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教授者对学生盲目的进行舞蹈训练,不但起不到较好的训练效果,还会妨碍身心发育。
一、舞蹈学生生心发育的特点
(一)舞蹈学生生理的发育特点
舞蹈学生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因此,骨弹性、韧性好,不易骨折,但坚固性差,承受压力和张力的能力不如成人,在过大的外力、较长的时间作用下,骨容易发生弯曲或变形。他们的下肢较上肢发育晚,脊柱更晚,在基本功训练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成和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如果过多地单纯进行静止用力的脊柱过伸练习,也会影响脊柱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训练时一定要注意多样化原则。孩子们的骨头可塑性很强,适当的训练可以促进骨的生长,而过量的负荷和强度刺激会使骨化提前完成,影响骨长度的增长,也就是影响个体的身高。由于神经调节机能尚未完善,神经活动过程的兴奋性较高,因而在体力活动和情绪紧张时常出现心跳显著增加和节律不齐现象,训练时应以发展有氧能力为主。舞蹈学生的神经调节机能尚未十分完善,当进行基础训练时,呼吸与运动的动作不能很好的配合,年龄越小,这种不协调现象越明显,因此,教授者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加强呼吸深度练习。
(二)舞蹈学生心理的发育特点
教授者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育特征,从学生心理特点入手进行科学的训练。因为他们正是从童年向青年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童年期的一些特点尚未消失,青年期的特点又尚未形成,是一段充满了矛盾的时期。但是学舞蹈,通常在十二岁左右就进入舞蹈学校进行专业的训练,由于这样的特殊环境,使舞蹈学生心理发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也形成了舞蹈学生们与一般学生不同的共性特征和阶段性特征。因此这阶段学生学习舞蹈,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他们处于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身体结构和生理机能尚未成熟,此时期进行合理的训练,能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集训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一)柔韧度的训练
柔韧是舞蹈的基础。舞者的肩、腰、髋、腿等部位均需要具备特殊的柔韧性,才能在舞蹈中表现出大幅度的活动范围,使动作更加舒展优美,而在对于柔韧训练中,我们既要解决软开度问题,又要重视韧性问题,体现出柔中有刚和刚中有柔的效果。而少年骨骼的弹性好、可塑性大、韧带较弱,因此,要在12岁之前使柔韧性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柔韧训练可按照超负荷原理采用拉伸的方法来进行,训练方法主要有两种:动力拉伸和静力拉伸训练。动力拉伸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有节奏的通过多次重复同一动作的练习,使软组织逐渐地被拉长的方法,如连续踢腿、甩腰、打胯的动作。静力拉伸练习是通过缓慢的动作拉伸软组织,如耗腿、拉腰、踩胯的练习。两种方法都是有节奏的逐渐加大力度、强度和重复性,使软组织得到了较好的训练效果,如果只是从训练柔韧来讲,静力拉伸效果更好。
(二)力量的训练
舞蹈中的跳、翻,以及瞬间爆发力都需要良好的力量素质。学生在培养力量素质过程中,一方面应使四肢、腰、腹、背、臀等部位的大肌肉群和主要肌肉群得到锻炼与提高,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发展薄弱的小肌肉群的力量,因为舞蹈表演中有许多动作是非常复杂的,这时则需要舞者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协同工作才能完成。而初学舞蹈的孩子7至13岁速度力量增长最快,力量训练一定要正确掌握给予的负荷和身体可能承受的负荷之间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在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上区别于成人,此阶段应多采用伸展肢体、跳、踢、跑等适宜的力量训练,如采用快速连续的跳跃,提高动作难度,加快动作速度和加大动作阻力等方法。可是過大的负重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控制练习,会容易引起关节损伤,肌肉劳损。因此在力量训练后,还应做一些伸拉放松练习,或是按摩、抖动,使肌肉能充分放松,这样既可以加快消除疲劳,又可以保持肌肉良好的弹性和收缩速度。
(三)耐力的训练
耐力对舞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素质。在对舞蹈学生的耐力训练中,练习持续的时间要长、重复次数要多,例如,多次重复完成剧目或组合练习,增加组合次数的训练,延长训练课时间,缩短动作或组合间歇等方法,长距离慢跑也是训练耐力的有效手段,以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他们的耐力素质。学生训练时还要注意呼吸的方法、深度和节奏,如果舞者不会合理呼吸,不仅影响舞蹈艺术表现,对耐力素质也不利。
三、舞蹈学生基训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舞蹈学生的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各组织器官和骨骼尚处于发育之中,其身体在结构上的改善与机能上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可塑性,可是不科学、规范的舞蹈训练,会渐渐让骨骼和肌肉畸形发育,而舞蹈又是靠着肢体来传达情感,在舞台上,演员的外部形态极为重要,因此,舞蹈训练从小就一定要运用正确的训练方法,且注意训练中的安全与注意措施。
(一)科学的训练方法
舞蹈学生肌肉的生长发育不均衡,在教学训练中应注意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和发展小肌肉群的力量和耐力训练,例如绷脚,它是舞蹈中最典型的训练方式,它的运用可以贯穿于整堂基训课,绷脚一定要绷到脚趾头,并且脚尖有向远延伸向下钻的感觉,这样才能锻炼到小腿深层的趾长屈肌的力量。舞蹈学生关节活动幅度大,是训练柔韧性的好时机,然而又因此时期关节稳定性、牢固性差,容易发生关节韧带的损伤,甚至关节脱位,舞蹈中腰柔韧很重要,可是单纯过多地进行静力练习去发展腰部柔韧,而不注意发展腰肌肉和腹部肌肉力量,就会引起腰部椎体骺软骨损伤。因此在训练关节柔韧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此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这样才能达到身体既柔软又有力,且不易出现创伤。对于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应有氧运动为主,注意强度可稍微大一些,密度小一些,间歇次数要多一些,练习时间不宜过长,训练中应避免过多的屏气动作,因为屏气时胸腹腔压力升高,这时回心血量减少,不利于心脏工作。
(二)训练中安全需注意的措施
由于舞蹈学生骨易发生变形和弯曲,因此在训练中首先要注意的是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例如正确的站、蹲、跳、立、坐等动作姿态;训练中还需注意对身体各部分的全面练习,多进行对称练习,否则易造成发育不均衡,脊柱变形等,如一位孩子,由于一直不注重对称训练,到了四年级脊柱变形,有非常明显的高低肩,等意识过来的时候,为时已晚。还有一些同学,只一味练习自己的强项,例如腿、转、跳、翻等,可基训是为舞蹈做基础,应全面发展,做到对称练习;在跳跃训练的时候,尽量避免频繁在坚硬(如水泥、沥青等)地面上的练习,应注意起跳时肌肉不能松懈,以及落地的正确姿势,否则会对下肢骨化点产生过大和过频的刺激,易引起骨化点过早骨化或骨损伤。同时要避免做过多地从高处向下跳的练习,防止骨盆变形,在进行弹跳练习时,不可安排强度、密度过大的训练;中专阶段还不宜过早安排力量形练习,在力量练习时,负重、练习次数过多、时间过长,会影响下肢的正常发育,引起腰的变形,足弓下降,影响身高增长。所以应以自身重量的练习为主,采取交替进行的方法,当少年肌肉主要向纵向发展时,宜采取伸长肢体的练习,如弹跳和支撑自己体重的力量练习,把力量练习安排在青春发育期后期较为合适进行柔韧性训练,但应注意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防止软骨病及关节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