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沉浸式”作为戏剧表演艺术一种新的表演创演模式,逐渐被其他表演艺术形式所借鉴,在这其中,旅游音乐剧目的“沉浸式”实践探索也拉开帷幕,但在创演过程中沉浸式的旅游音乐剧目是否能够尊崇沉浸式戏剧表演艺术的灵魂“叙事性”的内容及结构而贯穿始终,从而不违背沉浸式戏剧视域下旅游音乐的艺术性。本文将以甘肃文旅产品《乐动敦煌》在“沉浸式”标题下的创作及演出作为研究对象,从沉浸式戏剧叙事性方面研究旅游音乐剧目“沉浸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沉浸式戏剧;叙事性;文旅;旅游音乐
表演艺术的实践性永远早已理论性,沉浸式戏剧(Immersive Theatre)表演形式也容置疑,关于沉浸式戏剧的诞生在理论上没有确定的界限与定义,其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60年代西方,欧美等前卫戏剧家在传统戏剧的基础上在创作以及表演形式上推出了“环境戏剧、偶发戏剧、互动戏剧、”的戏剧艺术形式,从形式上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剧本、舞台设计以及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最大化的调动观众戏剧参与性而达到戏剧创作者对于戏剧创作的初衷,“沉浸式戏剧”是将以上不同形式但性质相同的后现代时期产生的戏剧表演形式进行概念上的总结[1]。目前美国的“Third Rail Projects”代表了沉浸式戏剧的国际前沿作为最前沿的表演公司之一,2010年创作的沉浸式戏剧作品《Then She Fell》被纽约时报评选为2012年度十大表演之一,被Vogue杂志评选为2013年最佳戏剧之一。我国的沉浸式戏剧发展主要体现在代表国内戏剧前沿的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据统计,自2015年始,国内以孟京辉、何念、以及聘请的国外导演Felix Barrett、Maxine Doyle、Randy Weiner先后打造了沉浸式戏剧《死水边的美人鱼》、《消失的新郎》、《不眠之夜》、《彼得潘的冒险岛》、《泰坦尼克号》,上述国内外沉浸式戏剧的演出形式其共性以戏剧元素为内容,以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为主要形式,利用现代舞美设计,借鉴戏剧中“叙事性”的创作优势,以商业的模式,突破传统的表演模式,从演出的空间、观众的观看方式、演员的演出形式以及现代数字舞美的包装,从而达到对于观众无论从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味觉全方位感觉的“艺术享受”。
在沉浸式戏剧中,叙事性中突出的戏剧人物矛盾仍然是戏剧发展主线,即叙事性仍然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因素,只是叙事方式的转变。在沉浸式的戏剧中,由于表演方式的转变,参与观众的不确定性以及表演的即兴性,所产生的结果不同罢了,但是所有产生的不同的结局任然是以戏剧叙事性下的一种结果。戏剧表演中我们耳熟能详的两个理论体系即斯坦尼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但不管是主张演员在表演时要做到演员深入理解角色的需求,即“体验”式的前苏联斯坦尼拉夫斯基式的表演模式,还是到主张演员在表演时应和所表演的角色保持陌生感,而在剧中增加“小丑”角色以完成演员和角色中的戏剧空间的德国布里希特表演理论,叙事性任然是戏剧的精华[2]。
旅游音乐是在“文旅”语境下的延申概念,在文旅背景下的旅游音乐的融合发展下的音乐更多是地域性的传统音乐,即旅游音乐是指在文旅背景下旅游与传统音乐融合发展的产物,甘肃省自2019年5月份着手创排“大型沉浸式文旅演艺《乐动敦煌》”,在筹划阶段,《乐动敦煌》就采取了三方即:“由甘肃省演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海南华侨城文化演艺有限公司策划、广州市明道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监制”共同创编而成,通过多媒体的现代科技舞台效果,将敦煌古乐、敦煌舞蹈、敦煌诗歌、壁画进行立体包装,以沉浸式的叙事方式向“游客”展现群全方位的敦煌文化由此可以将《乐动敦煌》的特点总结如下:
甘肃省文旅演绎实行“走出去”的战略,以本土文化为创作源泉,借助国内外优秀的劇目创作团队进行本土文化的包装,例如聘请国内先进的舞美设计“广州市明道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在剧目孵化期就决定了《乐动敦煌》的性质,即注重“商演”的市场规律,利用甘肃文旅的资源,将剧目推向市场,实现文旅产业与市场效益的双赢。
在创作初期采用了现代文旅产业前沿的“沉浸式”表演形式,突破传统旅游音乐文化的演出形式,最大化的吸引游客的文旅兴趣,以实现对敦煌音乐等文焕艺术形式的感官全方位沉浸式的体验;
实现了传统沉浸式戏剧形式向旅游音乐产业的探索性尝试,剧目采取了叙事性的结构,将主人公“白歆”的形象植入到观众中,即观众以主人公“白歆”的形象在整个剧目中以沉浸式的“游走”形式,完成了主人公的“源起妙音、乐动丝路、上元踏歌”的惟妙惟肖、美轮美奂的“巡音”之路;
《乐动敦煌》在文旅中的“文化”和“旅游”中力图寻找二者的融合式发展,即在注重文旅产业市场效益的同时,兼顾了尊重传统文化的“原貌”的精髓。整剧的创作团队汇聚了国内知名的敦煌学专家,例如王登渤、姜莹、孟强、张华、甘华、史敏、程岳峰、胡晓林等,在尊重敦煌音乐中古乐器、古乐谱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创作上的“活化”。
可见,甘肃省文旅旅游音乐“沉浸式”剧目《乐动敦煌》,在注重旅游产业市场效应的同时,又具备了高度的艺术性,此结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首先,在表演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用了后现代戏剧“沉浸式”的表演模式,而这一举动绝非表面“吸引眼球”之举,整剧将“游客”作为叙事主体,即将戏剧的叙事主人翁巧妙的植入到观众中,从而引起观众作为剧中“主人翁”的“叙事好奇感”,由故事的聆听者转换为故事的讲述者,尊重了叙事性作为戏剧的灵魂元素;其次,在传统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上,实际行动也绝非“凑合”,不遗余力的邀请敦煌学者,包括音乐、舞蹈、壁画的国内权威专家参与剧本的创作,在保证传统音乐文化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旅游音乐层面上的艺术升华,将“躺在”敦煌壁画上、印在古书中的“古乐器、古乐谱”的原貌进行了现代艺术上的“视、听”展现,故,甘肃省“沉浸式”文旅艺术作品《乐动敦煌》可以作为国内文旅旅游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注释
[1]吴丹妮《艺术与商业之间——沉浸式戏剧现况与发展趋势初探》【J】《上海艺术评论》2018年第一期第101至103页
[2]沈嘉熠《从体验到沉浸:表演的叙事性转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18年第一期第113至115页
2018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名称:甘肃民族民间音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性研究,项目编号:YS032
关键词:沉浸式戏剧;叙事性;文旅;旅游音乐
表演艺术的实践性永远早已理论性,沉浸式戏剧(Immersive Theatre)表演形式也容置疑,关于沉浸式戏剧的诞生在理论上没有确定的界限与定义,其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60年代西方,欧美等前卫戏剧家在传统戏剧的基础上在创作以及表演形式上推出了“环境戏剧、偶发戏剧、互动戏剧、”的戏剧艺术形式,从形式上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剧本、舞台设计以及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最大化的调动观众戏剧参与性而达到戏剧创作者对于戏剧创作的初衷,“沉浸式戏剧”是将以上不同形式但性质相同的后现代时期产生的戏剧表演形式进行概念上的总结[1]。目前美国的“Third Rail Projects”代表了沉浸式戏剧的国际前沿作为最前沿的表演公司之一,2010年创作的沉浸式戏剧作品《Then She Fell》被纽约时报评选为2012年度十大表演之一,被Vogue杂志评选为2013年最佳戏剧之一。我国的沉浸式戏剧发展主要体现在代表国内戏剧前沿的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据统计,自2015年始,国内以孟京辉、何念、以及聘请的国外导演Felix Barrett、Maxine Doyle、Randy Weiner先后打造了沉浸式戏剧《死水边的美人鱼》、《消失的新郎》、《不眠之夜》、《彼得潘的冒险岛》、《泰坦尼克号》,上述国内外沉浸式戏剧的演出形式其共性以戏剧元素为内容,以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为主要形式,利用现代舞美设计,借鉴戏剧中“叙事性”的创作优势,以商业的模式,突破传统的表演模式,从演出的空间、观众的观看方式、演员的演出形式以及现代数字舞美的包装,从而达到对于观众无论从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味觉全方位感觉的“艺术享受”。
在沉浸式戏剧中,叙事性中突出的戏剧人物矛盾仍然是戏剧发展主线,即叙事性仍然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因素,只是叙事方式的转变。在沉浸式的戏剧中,由于表演方式的转变,参与观众的不确定性以及表演的即兴性,所产生的结果不同罢了,但是所有产生的不同的结局任然是以戏剧叙事性下的一种结果。戏剧表演中我们耳熟能详的两个理论体系即斯坦尼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但不管是主张演员在表演时要做到演员深入理解角色的需求,即“体验”式的前苏联斯坦尼拉夫斯基式的表演模式,还是到主张演员在表演时应和所表演的角色保持陌生感,而在剧中增加“小丑”角色以完成演员和角色中的戏剧空间的德国布里希特表演理论,叙事性任然是戏剧的精华[2]。
旅游音乐是在“文旅”语境下的延申概念,在文旅背景下的旅游音乐的融合发展下的音乐更多是地域性的传统音乐,即旅游音乐是指在文旅背景下旅游与传统音乐融合发展的产物,甘肃省自2019年5月份着手创排“大型沉浸式文旅演艺《乐动敦煌》”,在筹划阶段,《乐动敦煌》就采取了三方即:“由甘肃省演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海南华侨城文化演艺有限公司策划、广州市明道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监制”共同创编而成,通过多媒体的现代科技舞台效果,将敦煌古乐、敦煌舞蹈、敦煌诗歌、壁画进行立体包装,以沉浸式的叙事方式向“游客”展现群全方位的敦煌文化由此可以将《乐动敦煌》的特点总结如下:
甘肃省文旅演绎实行“走出去”的战略,以本土文化为创作源泉,借助国内外优秀的劇目创作团队进行本土文化的包装,例如聘请国内先进的舞美设计“广州市明道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在剧目孵化期就决定了《乐动敦煌》的性质,即注重“商演”的市场规律,利用甘肃文旅的资源,将剧目推向市场,实现文旅产业与市场效益的双赢。
在创作初期采用了现代文旅产业前沿的“沉浸式”表演形式,突破传统旅游音乐文化的演出形式,最大化的吸引游客的文旅兴趣,以实现对敦煌音乐等文焕艺术形式的感官全方位沉浸式的体验;
实现了传统沉浸式戏剧形式向旅游音乐产业的探索性尝试,剧目采取了叙事性的结构,将主人公“白歆”的形象植入到观众中,即观众以主人公“白歆”的形象在整个剧目中以沉浸式的“游走”形式,完成了主人公的“源起妙音、乐动丝路、上元踏歌”的惟妙惟肖、美轮美奂的“巡音”之路;
《乐动敦煌》在文旅中的“文化”和“旅游”中力图寻找二者的融合式发展,即在注重文旅产业市场效益的同时,兼顾了尊重传统文化的“原貌”的精髓。整剧的创作团队汇聚了国内知名的敦煌学专家,例如王登渤、姜莹、孟强、张华、甘华、史敏、程岳峰、胡晓林等,在尊重敦煌音乐中古乐器、古乐谱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创作上的“活化”。
可见,甘肃省文旅旅游音乐“沉浸式”剧目《乐动敦煌》,在注重旅游产业市场效应的同时,又具备了高度的艺术性,此结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首先,在表演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用了后现代戏剧“沉浸式”的表演模式,而这一举动绝非表面“吸引眼球”之举,整剧将“游客”作为叙事主体,即将戏剧的叙事主人翁巧妙的植入到观众中,从而引起观众作为剧中“主人翁”的“叙事好奇感”,由故事的聆听者转换为故事的讲述者,尊重了叙事性作为戏剧的灵魂元素;其次,在传统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上,实际行动也绝非“凑合”,不遗余力的邀请敦煌学者,包括音乐、舞蹈、壁画的国内权威专家参与剧本的创作,在保证传统音乐文化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旅游音乐层面上的艺术升华,将“躺在”敦煌壁画上、印在古书中的“古乐器、古乐谱”的原貌进行了现代艺术上的“视、听”展现,故,甘肃省“沉浸式”文旅艺术作品《乐动敦煌》可以作为国内文旅旅游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注释
[1]吴丹妮《艺术与商业之间——沉浸式戏剧现况与发展趋势初探》【J】《上海艺术评论》2018年第一期第101至103页
[2]沈嘉熠《从体验到沉浸:表演的叙事性转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18年第一期第113至115页
2018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名称:甘肃民族民间音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性研究,项目编号:YS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