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2012年1-12月许昌气象站新现站址气象要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址气温低于现址,平均偏低1.1℃;风速新址大于现址,年平均风速相差0.8m/s,3、12月风最多的月份相差最大;相对湿度大于现址9%;降水总体相差不大,半数月份略少于现址。 新址和现址最低气温、相对湿度一致性最差,风向相符率只有50%左右。
[关键词]环境 气温 降水 气压 风向风速
中圖分类号:P41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8-0276-02
1、引言
许昌国家基本气象站始建于1952年7月1日,创建成立时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南军区许昌气象站,位于许昌市西北大操场“市区”。自2014年按照自动气象站标准建设的一座功能相对齐全的国家基本气象站。现位于许昌市东城区学院路中段孙湾村东南,承担着地面气象、农业气象、多要素区域站、酸雨、紫外线、辐射等观测任务。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探测环境受到一定破坏,2012年1月1日经中国气象局批准在现址东北方东城区邓庄乡圈李村建设新址。新现站址分别位于北纬34°04′,东经113°56′和北纬34°02′,东经113°52′,拔海高度为67.2米和66.8米,相距8000米。由于新现站址地理环境不一致,为了解站址迁移对气象要素的影响,新址从2012年1月开始进行对比观测,分析不同季节两地气象要素的分布差异,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
2、资料来源
本文所用资料取自许昌国家基本气象站2012年在新站址(圈李村)和现站址(孙湾村)同时进行的1-12月份的对比观测资料。观测项目为气温(包括最高、最低)、湿度、风向、风速、0-320厘米地温,降水。观测时次为24个定时及分钟数据。新现站址采用仪器均为无锡电子仪器厂生产的湿敏电容温湿度传感器、铂电阻地温传感器、上海气象仪器厂SL-3 型翻斗式雨量传感器、PTB-210气压传感器、长春气象仪器厂风向风速传感器距地高度10.5米,ZQZ采集器,OSSOM2004业务处理软件。
3、新现站址气象要素对比分析
3.1 差值及标准差统计
分别计算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降水量、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的差值,并统计求取月、年差值平均值和差值标准差,见图1和图2。
(1)气温
气温差值为负值表明,拟迁新址气温低于现址,新址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比现址分别低1.1℃、0.5℃、2.2℃,季节变化规律明显,冬半年(10月~3月),新址比现址月平均气温平均偏低1.1℃,夏半年(4月~9月)平均偏低1.2℃。
气温差值标准差表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标准差接近,最低气温标准差相对较大,最低气温数据相对不够稳定。
(2)降水
降水差值以负值为主,表明新址降水量少于现址,年降水量差异相同。大部分月份新址降水量少于现址,只有6、9、10、11月份降水量多于现址。
降水差值标准差相对于其它要素变化较大,数据相对较不稳定,主要在6、7月份差值标准差较大,这体现了降水的局地性特点,这种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3)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差值以正为主,表明拟迁新址相对湿度大于现址,年平均相对湿度相差9%,冬春季差值最大,夏秋季差值较小。
相对湿度差值标准差最大,受局地降水和风速影响,产生这种差异是合理的。
(4)风速
风速差值均为正值,表明新址风速大于现址,年平均风速偏大0.8m/s,冬春季偏大最为明显。主要是因为现址周围建筑物较多,被包围其中,而新址周围地处空旷所产生的差异,风越大的季节差异越大。
3.2 降水量累计相对差值
拟迁新址对现址的降水量累计相对差值(见图3)表明,年降水相对差值-5差异不大,2月份无降水,1、4、8、9月差异较小,6、10、12月份新址降水常多于现址,其它月份少于现址。
3.3 风向相符率统计
现址与新址年风向相符率只有50%,最大相符率在8月,只有59%,最小相符率在5月仅39%(见图4),可见两站风向一致性较差,也由此更证明了现址受周边城市化影响较严重,风向受局地环境影响较大
3.4 显著性检验
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平0.05,对现址近20年的观测资料的平均值和新址的平均值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要素包括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月值和年值。结果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4个要素中,只有12月平均气温超过临界值,差异显著,其它均为差异不显著。表明新址资料可与现址资料续接合并使用。
3、结论
新址气温低于现址,平均偏低1.1℃;风速新址大于现址,年平均风速相差0.8m/s,3、12月风最多的月份相差最大;相对湿度大于现址9%;降水总体相差不大,半数月份略少于现址。 新址和现址最低气温、相对湿度一致性最差,风向相符率只有50%左右。
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新址和现址各要素平均值差异不显著。迁站对气象要素影响不明显。
参考文献
[1] 《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操作手册》气象出版社,2005年1月.
[2] 《自动气象站实用手册》气象出版社,2009年9月.
[3]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薄表格式》气象出版社,2005年6月.
[4]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出版社,2003年11月.
[5] 《地面气象观测站站址变动规定》中气测发[2001]14号.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国气象局.2008-06.
[关键词]环境 气温 降水 气压 风向风速
中圖分类号:P41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8-0276-02
1、引言
许昌国家基本气象站始建于1952年7月1日,创建成立时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南军区许昌气象站,位于许昌市西北大操场“市区”。自2014年按照自动气象站标准建设的一座功能相对齐全的国家基本气象站。现位于许昌市东城区学院路中段孙湾村东南,承担着地面气象、农业气象、多要素区域站、酸雨、紫外线、辐射等观测任务。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探测环境受到一定破坏,2012年1月1日经中国气象局批准在现址东北方东城区邓庄乡圈李村建设新址。新现站址分别位于北纬34°04′,东经113°56′和北纬34°02′,东经113°52′,拔海高度为67.2米和66.8米,相距8000米。由于新现站址地理环境不一致,为了解站址迁移对气象要素的影响,新址从2012年1月开始进行对比观测,分析不同季节两地气象要素的分布差异,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
2、资料来源
本文所用资料取自许昌国家基本气象站2012年在新站址(圈李村)和现站址(孙湾村)同时进行的1-12月份的对比观测资料。观测项目为气温(包括最高、最低)、湿度、风向、风速、0-320厘米地温,降水。观测时次为24个定时及分钟数据。新现站址采用仪器均为无锡电子仪器厂生产的湿敏电容温湿度传感器、铂电阻地温传感器、上海气象仪器厂SL-3 型翻斗式雨量传感器、PTB-210气压传感器、长春气象仪器厂风向风速传感器距地高度10.5米,ZQZ采集器,OSSOM2004业务处理软件。
3、新现站址气象要素对比分析
3.1 差值及标准差统计
分别计算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降水量、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的差值,并统计求取月、年差值平均值和差值标准差,见图1和图2。
(1)气温
气温差值为负值表明,拟迁新址气温低于现址,新址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比现址分别低1.1℃、0.5℃、2.2℃,季节变化规律明显,冬半年(10月~3月),新址比现址月平均气温平均偏低1.1℃,夏半年(4月~9月)平均偏低1.2℃。
气温差值标准差表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标准差接近,最低气温标准差相对较大,最低气温数据相对不够稳定。
(2)降水
降水差值以负值为主,表明新址降水量少于现址,年降水量差异相同。大部分月份新址降水量少于现址,只有6、9、10、11月份降水量多于现址。
降水差值标准差相对于其它要素变化较大,数据相对较不稳定,主要在6、7月份差值标准差较大,这体现了降水的局地性特点,这种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3)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差值以正为主,表明拟迁新址相对湿度大于现址,年平均相对湿度相差9%,冬春季差值最大,夏秋季差值较小。
相对湿度差值标准差最大,受局地降水和风速影响,产生这种差异是合理的。
(4)风速
风速差值均为正值,表明新址风速大于现址,年平均风速偏大0.8m/s,冬春季偏大最为明显。主要是因为现址周围建筑物较多,被包围其中,而新址周围地处空旷所产生的差异,风越大的季节差异越大。
3.2 降水量累计相对差值
拟迁新址对现址的降水量累计相对差值(见图3)表明,年降水相对差值-5差异不大,2月份无降水,1、4、8、9月差异较小,6、10、12月份新址降水常多于现址,其它月份少于现址。
3.3 风向相符率统计
现址与新址年风向相符率只有50%,最大相符率在8月,只有59%,最小相符率在5月仅39%(见图4),可见两站风向一致性较差,也由此更证明了现址受周边城市化影响较严重,风向受局地环境影响较大
3.4 显著性检验
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平0.05,对现址近20年的观测资料的平均值和新址的平均值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要素包括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月值和年值。结果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4个要素中,只有12月平均气温超过临界值,差异显著,其它均为差异不显著。表明新址资料可与现址资料续接合并使用。
3、结论
新址气温低于现址,平均偏低1.1℃;风速新址大于现址,年平均风速相差0.8m/s,3、12月风最多的月份相差最大;相对湿度大于现址9%;降水总体相差不大,半数月份略少于现址。 新址和现址最低气温、相对湿度一致性最差,风向相符率只有50%左右。
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新址和现址各要素平均值差异不显著。迁站对气象要素影响不明显。
参考文献
[1] 《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操作手册》气象出版社,2005年1月.
[2] 《自动气象站实用手册》气象出版社,2009年9月.
[3]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薄表格式》气象出版社,2005年6月.
[4]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出版社,2003年11月.
[5] 《地面气象观测站站址变动规定》中气测发[2001]14号.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国气象局.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