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的开篇内容“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学为例,论述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呆板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设计游戏活动,运用导学案使课堂思路更加清晰,将“讲课”变为“讲故事”,通过小组竞赛突破重难点,从而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水循环 地理课堂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B-0126-02
在笔者看来,地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无论初中地理还是高中地理,当中涉及的大自然的阴晴雨雪、冷暖变化、风吹草动、旅游景观,社会生活的风土人情,都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和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东西。高中地理知识建立在初中地理知识之上,对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要求有所加深,但依然保留了地理的高度趣味性,因此,发现地理的有趣之处,把这种有趣之处贯穿在课堂当中,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的关键。学生感受到了地理的趣味性,就会由衷地喜欢上这门学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其中,“自然界的水循环”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的开篇,内容相对乏味。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对“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现象。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节枯燥无味的理论课,而教师只需要讲述水循环的几大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即可完成教学目标。可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教学,势必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难突破重难点,因此,利用这门课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地理之美,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在笔者看来《自然界的水循环》具有如下几个趣味性。
趣味 1:水的相互补给可以联系到生活中河流、湖泊、井水等的相互关系,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精心设置的案例可以吸引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提升学习兴趣,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趣味 2:黄河的几个奇观,比如地上悬河,黄河断流,沟壑纵横的沿黄河地貌等自然奇观的形成,通过图片导入,引发学生思考,使得学生感叹大自然神奇的力量,提升学习兴趣。
趣味 3:各种自然界中的水体,景观各异,存在的位置有所不同,数量也有很大的区别,在图表和图片的辅助下,学生会惊叹原来我们可以使用的淡水资源那么少,原来各种水体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有时候我们没有注意观察,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的学习习惯。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发掘本课趣味性的基础上,笔者利用导学案辅助教学,再结合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小组讨论法、小组竞赛法,加上多媒体和激光笔技术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这么做:
1.教材的故事改编。“自然界的水循环”本来只是一堂枯燥的理论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笔者特意將水循环的过程改编为一滴水沿着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探险的过程,并将本课的大标题改为《小水滴探险记》。以此为线索,以故事的形式讲授这节课。讲述这滴水从源头到大海又从大海到源头的故事,阐述水循环的过程,使得本课由“讲课”变成“讲故事”,让呆板的课本知识活起来,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本课的 PPT 制作让笔者费尽心思。因本课以水为主题,为了突出水的特色,笔者特意使用“蓝天大海”主题的 PPT 模板。当中水的主题非常鲜明,图案精美,起到了很好的导入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PPT 中的小水滴形象,以及图片、动画等笔者都从网上精心筛选,做到人物形象可爱,图片精美好看,动画生动有趣。通过后期的动画制作、改编,以及视频、音乐和激光笔的辅助,使得本课高潮迭起,课堂气氛愉快而活跃。
3.活动的设计。本课的活动,笔者安排了教材读图思考活动,并利用辅助激光笔教学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几种主要的水体,激光笔的使用使得学生提升了学习兴趣,也成功突破了本课的一个重点,此外,通过小水滴探险的故事情节,笔者还加入了一些难度不大但又能有效使得学生理解本课知识点的活动,比如黄河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补给,泉水和河水的相互补给等,使学生愉快参与活动,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水循环的主要环节的理解和记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笔者利用贴纸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还原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使得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地生成地理知识,也有效突破了这个难点。
4.导学案的运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打造 40 分钟的高效课堂,学生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本课在课前预习方面,笔者专门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了导学案,将一节课的知识脉络和掌握层次进行了规划。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先将导学案中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填好,尝试做能力提升题。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不仅提升自身的自学能力,而且在上课时能游刃有余地跟上老师的思路,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5.小组竞赛法的运用。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积极踊跃回答问题,课堂上,笔者将全班分为两个小组进行小组竞赛。每个小组成员回答问题都可以为本小组加分,小组竞赛方法的运用使得课堂出现你追我赶的气氛,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本课的试教和教学中,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今后要多加改进。
1.在本课的试教过程中,发现时间不够用。在本组老师集体备课讨论中,找到了症结所在。一些重复的视频过多,可以留给课后完成的拓展思考和活动题不必在课堂上完成,导学案没有在课前预习中完成。因此笔者在修改课件的过程中,把拓展思考和活动题放在了课后完成,导学案要求学生课前完成,使得上课时间比较充裕,课堂时间把握较好。
2.在本课试教的过程中,本组老师发现本课的故事情节线索性不够强。比如小水滴的兄弟姐妹并没有向大家说明是哪些,小水滴做的好事是哪些也没有讲清楚,同时,三个章节中的转折和过渡做得不够好。因此笔者在后期修改课件的过程中,侧重于做好故事人物的讲述和转折,把《小水滴探险记》这则故事的情节讲好,使听课的人能听得明白,听得开心,真正有边听故事边听课的愉悦感。经过后期处理,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3.在本课试课的过程中,小组竞赛法运用得比较混乱。当时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进行竞赛,这样容易浪费时间也容易加错分。因此笔者将四个竞赛小组减为两个小组,这样使得时间利用率提高,也减少了加错分的现象出现。
4.课件部分内容不够熟悉。因课件进行多次修改,在正式的优质课比赛中笔者对部分课件内容不够熟悉,导致将部分活动题的答案提前显示出来。这是课前没有预料到的,因此,要上好一堂课,课件的熟悉非常重要,今后一定要注意。
5.教案的设计相对简单。笔者初衷是想让评委看到一份简洁清新的教案,因此只是制作了正反两面一张纸的教案,再搭配一份导学案。但笔者发现真正优秀的教案应当设计封面,内容应当分为几页,要阐述得更详细一些。今后一定要改进教案,争取做到尽善尽美。
最后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准备这次优质课的过程中,笔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新学习了设计软件,如 PowerPoint 2007 版课件导出视频功能、Cool Edit Pro 音频处理软件、Flash 动画制作等。有了这些计算机软件的辅助,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地理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从而提升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责编 卢建龙)
【关键词】水循环 地理课堂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B-0126-02
在笔者看来,地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无论初中地理还是高中地理,当中涉及的大自然的阴晴雨雪、冷暖变化、风吹草动、旅游景观,社会生活的风土人情,都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和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东西。高中地理知识建立在初中地理知识之上,对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要求有所加深,但依然保留了地理的高度趣味性,因此,发现地理的有趣之处,把这种有趣之处贯穿在课堂当中,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的关键。学生感受到了地理的趣味性,就会由衷地喜欢上这门学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其中,“自然界的水循环”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的开篇,内容相对乏味。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对“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现象。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节枯燥无味的理论课,而教师只需要讲述水循环的几大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即可完成教学目标。可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教学,势必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难突破重难点,因此,利用这门课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地理之美,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在笔者看来《自然界的水循环》具有如下几个趣味性。
趣味 1:水的相互补给可以联系到生活中河流、湖泊、井水等的相互关系,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精心设置的案例可以吸引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提升学习兴趣,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趣味 2:黄河的几个奇观,比如地上悬河,黄河断流,沟壑纵横的沿黄河地貌等自然奇观的形成,通过图片导入,引发学生思考,使得学生感叹大自然神奇的力量,提升学习兴趣。
趣味 3:各种自然界中的水体,景观各异,存在的位置有所不同,数量也有很大的区别,在图表和图片的辅助下,学生会惊叹原来我们可以使用的淡水资源那么少,原来各种水体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有时候我们没有注意观察,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的学习习惯。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发掘本课趣味性的基础上,笔者利用导学案辅助教学,再结合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小组讨论法、小组竞赛法,加上多媒体和激光笔技术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这么做:
1.教材的故事改编。“自然界的水循环”本来只是一堂枯燥的理论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笔者特意將水循环的过程改编为一滴水沿着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探险的过程,并将本课的大标题改为《小水滴探险记》。以此为线索,以故事的形式讲授这节课。讲述这滴水从源头到大海又从大海到源头的故事,阐述水循环的过程,使得本课由“讲课”变成“讲故事”,让呆板的课本知识活起来,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本课的 PPT 制作让笔者费尽心思。因本课以水为主题,为了突出水的特色,笔者特意使用“蓝天大海”主题的 PPT 模板。当中水的主题非常鲜明,图案精美,起到了很好的导入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PPT 中的小水滴形象,以及图片、动画等笔者都从网上精心筛选,做到人物形象可爱,图片精美好看,动画生动有趣。通过后期的动画制作、改编,以及视频、音乐和激光笔的辅助,使得本课高潮迭起,课堂气氛愉快而活跃。
3.活动的设计。本课的活动,笔者安排了教材读图思考活动,并利用辅助激光笔教学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几种主要的水体,激光笔的使用使得学生提升了学习兴趣,也成功突破了本课的一个重点,此外,通过小水滴探险的故事情节,笔者还加入了一些难度不大但又能有效使得学生理解本课知识点的活动,比如黄河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补给,泉水和河水的相互补给等,使学生愉快参与活动,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水循环的主要环节的理解和记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笔者利用贴纸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还原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使得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地生成地理知识,也有效突破了这个难点。
4.导学案的运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打造 40 分钟的高效课堂,学生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本课在课前预习方面,笔者专门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了导学案,将一节课的知识脉络和掌握层次进行了规划。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先将导学案中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填好,尝试做能力提升题。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不仅提升自身的自学能力,而且在上课时能游刃有余地跟上老师的思路,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5.小组竞赛法的运用。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积极踊跃回答问题,课堂上,笔者将全班分为两个小组进行小组竞赛。每个小组成员回答问题都可以为本小组加分,小组竞赛方法的运用使得课堂出现你追我赶的气氛,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本课的试教和教学中,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今后要多加改进。
1.在本课的试教过程中,发现时间不够用。在本组老师集体备课讨论中,找到了症结所在。一些重复的视频过多,可以留给课后完成的拓展思考和活动题不必在课堂上完成,导学案没有在课前预习中完成。因此笔者在修改课件的过程中,把拓展思考和活动题放在了课后完成,导学案要求学生课前完成,使得上课时间比较充裕,课堂时间把握较好。
2.在本课试教的过程中,本组老师发现本课的故事情节线索性不够强。比如小水滴的兄弟姐妹并没有向大家说明是哪些,小水滴做的好事是哪些也没有讲清楚,同时,三个章节中的转折和过渡做得不够好。因此笔者在后期修改课件的过程中,侧重于做好故事人物的讲述和转折,把《小水滴探险记》这则故事的情节讲好,使听课的人能听得明白,听得开心,真正有边听故事边听课的愉悦感。经过后期处理,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3.在本课试课的过程中,小组竞赛法运用得比较混乱。当时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进行竞赛,这样容易浪费时间也容易加错分。因此笔者将四个竞赛小组减为两个小组,这样使得时间利用率提高,也减少了加错分的现象出现。
4.课件部分内容不够熟悉。因课件进行多次修改,在正式的优质课比赛中笔者对部分课件内容不够熟悉,导致将部分活动题的答案提前显示出来。这是课前没有预料到的,因此,要上好一堂课,课件的熟悉非常重要,今后一定要注意。
5.教案的设计相对简单。笔者初衷是想让评委看到一份简洁清新的教案,因此只是制作了正反两面一张纸的教案,再搭配一份导学案。但笔者发现真正优秀的教案应当设计封面,内容应当分为几页,要阐述得更详细一些。今后一定要改进教案,争取做到尽善尽美。
最后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准备这次优质课的过程中,笔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新学习了设计软件,如 PowerPoint 2007 版课件导出视频功能、Cool Edit Pro 音频处理软件、Flash 动画制作等。有了这些计算机软件的辅助,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地理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从而提升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