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是巨大经济成就的取得,另一方面却是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滑坡。然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并不是悖行的,二者完全能够有机结合,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道德建设的双赢。
关键词 市场 经济 道德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08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带给我们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却也出现了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滑坡。表面上看来,市场经济是引发道德滑坡的主要因素,实则不然。
一、道德与经济的关系
辞海上的道德定义是: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社会或借机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道德是会随着人类的劳动生产过程和人自身的生产过程而发展变化的。道德在原始社会是为了维护氏族集体的利益,因此原始社会道德观念里没有自私自利的观念和行为。但到了阶级社会,人的私有观念产生了,残酷的剥削、压迫产生了,“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出现了,“最卑鄙的手段——偷窃、暴力、欺诈、背信”也产生了。当然也有些人会因为生活条件与劳动条件的恶劣沾染一些恶习。这种现象一直存在了几千年,直到现在还束缚着人们的头脑。
道德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善与恶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曲折前进,其中充满了矛盾。例如,本来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斗争的年代,正是它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和它的个人奋斗、个人主义的道德原则迅速普及、蓬勃发展的年代,也是它取代压抑个性、禁锢人欲、否定人的价值的封建道德的年代。而正是在这个时代,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市场经济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不偷懒,会逼着大家去竞争,它是个有效率的经济体系。但是,市场经济让人不偷懒,却不能让人不去做损人利己的事。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取利益的最大化是它最基本的一个特点。这使得市场经济存在一种危险,就是使人不擇手段地谋取财富。而避免这种情况,不能完全靠重复博弈和法律的惩罚来求得规范的市场行为,这样不仅不可能,而且可能不经济。因为这意味着市场的运行成本无限高,贵得让人无法使用,最后可能自行崩溃,就像我们在拉美的市场经济中看到的那样。马克思在《19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社会主义国家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抛弃或遗忘了它应有的人道目标,那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道德观念的沦丧带来的将是社会的腐败和民族的解体,到头来仍将使经济发展受阻。
中国的市场经济目前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这样的一种困境:在经历了一段物质相对贫乏的时期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只是朴素地认为市场经济就等于发财,而发财是可以不择手段的。传统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已经逐渐被对财富的狂热追求所取代。而且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中,跛足的市场伦理也已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两大痼疾——一部分人不是靠劳动致富,不是通过创造社会财富而获得财富,而是靠官商勾结,凶恶地转移财富的办法来获取财富;在市场交易中不讲诚信,靠食言而肥,靠坑蒙拐骗而致富。这就使得社会道德建设缺乏足够的良善土壤,而这正是道德的核心元素,因此,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我国社会道德现状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我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按道理说人们应该会觉得越来越幸福,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现在社会上不少人都觉得生活得比较焦虑。正如南怀谨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向纵深发展,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反映在道德上表现为: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就连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的食品和药品也不能幸免;传销组织屡禁不止;部分党员干部贪污腐败;行业不正之风;各种所谓的“潜规则”;就连老人倒地该不该扶都要讨论一番,如此林林总总, 不胜枚举。
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很多人把社会道德水平的下滑归罪于市场经济。其实人们在过分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的时候,往往只记住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而忘了他在写此书之前还写了一本著名的《道德论》,表明了市场经济与道德水平的发展并不是背道而驰的。尽管市场经济发展中,市场主体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点,但这与道德的进步并没有直接的矛盾。我们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并不是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国民的道德水平就越低。相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诚信与良善为其提供土壤。
三、提升道德水平的对策
引起我国道德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的途径也应该多样,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加强道德教育
教育是道德建设的常备手段,它可以使人明事理, 知善恶, 培育人们的优良品德, 陶冶情操, 净化思想。其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分别在两个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良好的教育,能像教徒对于宗教的信仰一样,使人们的内心怀着对崇高道德的敬仰。正如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说,清教徒虽然称得上是世界上最热衷于积累财富的人,但其追求财富并非为一己之私利,而为的是“荣耀上帝”,并使自己死后可以进入天堂。这样的财富伦理使得清教徒在追求财富时目标与手段不再是分裂的,而是一致的。一个清教徒绝不可能设想用“损人利己”的方式去获取财富,因为那样做不但不能荣耀上帝,反而是对上帝的背叛,必然遭到上帝的惩罚。因此,有着崇高道德的市场经济可以引导财富的取得手段和财富的消费方式,在良好道德的引领下去创造社会财富,并调节穷人与富人间的紧张关系。
关键词 市场 经济 道德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08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带给我们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却也出现了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滑坡。表面上看来,市场经济是引发道德滑坡的主要因素,实则不然。
一、道德与经济的关系
辞海上的道德定义是: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社会或借机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道德是会随着人类的劳动生产过程和人自身的生产过程而发展变化的。道德在原始社会是为了维护氏族集体的利益,因此原始社会道德观念里没有自私自利的观念和行为。但到了阶级社会,人的私有观念产生了,残酷的剥削、压迫产生了,“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出现了,“最卑鄙的手段——偷窃、暴力、欺诈、背信”也产生了。当然也有些人会因为生活条件与劳动条件的恶劣沾染一些恶习。这种现象一直存在了几千年,直到现在还束缚着人们的头脑。
道德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善与恶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曲折前进,其中充满了矛盾。例如,本来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斗争的年代,正是它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和它的个人奋斗、个人主义的道德原则迅速普及、蓬勃发展的年代,也是它取代压抑个性、禁锢人欲、否定人的价值的封建道德的年代。而正是在这个时代,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市场经济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不偷懒,会逼着大家去竞争,它是个有效率的经济体系。但是,市场经济让人不偷懒,却不能让人不去做损人利己的事。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取利益的最大化是它最基本的一个特点。这使得市场经济存在一种危险,就是使人不擇手段地谋取财富。而避免这种情况,不能完全靠重复博弈和法律的惩罚来求得规范的市场行为,这样不仅不可能,而且可能不经济。因为这意味着市场的运行成本无限高,贵得让人无法使用,最后可能自行崩溃,就像我们在拉美的市场经济中看到的那样。马克思在《19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社会主义国家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抛弃或遗忘了它应有的人道目标,那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道德观念的沦丧带来的将是社会的腐败和民族的解体,到头来仍将使经济发展受阻。
中国的市场经济目前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这样的一种困境:在经历了一段物质相对贫乏的时期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只是朴素地认为市场经济就等于发财,而发财是可以不择手段的。传统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已经逐渐被对财富的狂热追求所取代。而且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中,跛足的市场伦理也已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两大痼疾——一部分人不是靠劳动致富,不是通过创造社会财富而获得财富,而是靠官商勾结,凶恶地转移财富的办法来获取财富;在市场交易中不讲诚信,靠食言而肥,靠坑蒙拐骗而致富。这就使得社会道德建设缺乏足够的良善土壤,而这正是道德的核心元素,因此,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我国社会道德现状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我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按道理说人们应该会觉得越来越幸福,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现在社会上不少人都觉得生活得比较焦虑。正如南怀谨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向纵深发展,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反映在道德上表现为: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就连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的食品和药品也不能幸免;传销组织屡禁不止;部分党员干部贪污腐败;行业不正之风;各种所谓的“潜规则”;就连老人倒地该不该扶都要讨论一番,如此林林总总, 不胜枚举。
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很多人把社会道德水平的下滑归罪于市场经济。其实人们在过分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的时候,往往只记住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而忘了他在写此书之前还写了一本著名的《道德论》,表明了市场经济与道德水平的发展并不是背道而驰的。尽管市场经济发展中,市场主体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点,但这与道德的进步并没有直接的矛盾。我们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并不是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国民的道德水平就越低。相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诚信与良善为其提供土壤。
三、提升道德水平的对策
引起我国道德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的途径也应该多样,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加强道德教育
教育是道德建设的常备手段,它可以使人明事理, 知善恶, 培育人们的优良品德, 陶冶情操, 净化思想。其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分别在两个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良好的教育,能像教徒对于宗教的信仰一样,使人们的内心怀着对崇高道德的敬仰。正如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说,清教徒虽然称得上是世界上最热衷于积累财富的人,但其追求财富并非为一己之私利,而为的是“荣耀上帝”,并使自己死后可以进入天堂。这样的财富伦理使得清教徒在追求财富时目标与手段不再是分裂的,而是一致的。一个清教徒绝不可能设想用“损人利己”的方式去获取财富,因为那样做不但不能荣耀上帝,反而是对上帝的背叛,必然遭到上帝的惩罚。因此,有着崇高道德的市场经济可以引导财富的取得手段和财富的消费方式,在良好道德的引领下去创造社会财富,并调节穷人与富人间的紧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