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白毛女》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历史上的一部典型代表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取材方面,还是在演奏形式方面,均具有独特的魅力。《白毛女》是晋察冀地区广为流传的一个典型故事,地主黄世仁把佃户杨白劳逼死,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威逼利诱其女儿喜儿,将其卖给他人,喜儿经过千辛万苦逃脱“魔爪”,在深山之中生活了多年,头发全部变成了白色,一直到当地解放之后,喜儿才得以走出大山,并获得自由之身。该部作品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歌剧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此部作品是中国首部民族新歌剧,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经过分析发现该作品创作形式十分独特,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对《白毛女》的艺术特性以及时代价值进行深入、全面地探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民族歌剧;《白毛女》;艺术特性;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4-0099-02
《白毛女》这部作品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将文艺作品、艺术魅力进行深度融合,利用艺术特征、审美表现来充分展现人类世界所蕴含的美好以及丑恶,并深刻揭露了旧社会人们所受到的各种压迫,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悲愤之情。《白毛女》的艺术特性不但可以通過历史途经进行充分展现,同时还可以利用人们的审美意识、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展现。
《白毛女》对旧社会时期所充满的黑暗、人民的悲惨生活进行了深刻揭示,赋予歌剧更为丰富的内涵,是人们产生情感交流以及共鸣的重要载体,在融合西方歌剧与中国民间文化方面开辟出了一个重要的艺术类别,歌剧的价值显著提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进行深度融合,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对中国歌剧艺术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白毛女》的故事来自“白毛女仙姑”这一传说,艺术家经过多次加工、修改之后变为一部优秀作品,并成功登上艺术舞台,融合了艺术性元素,充分展现出中国农村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在促进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民族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性分析
(一)题材内容方面
20世纪40年代中期,《白毛女》这部作品正式“问世”,并在延安地区进行了首演,此歌剧对旧社会统治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地主阶级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冲突进行了深刻揭露,塑造了杨白劳、喜儿等劳苦大众的形象,通过此种方式对广大穷苦百姓的真实生活进行展现,反映了民众的悲惨生活,以此来讴歌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与此同时,通过对一个佃农女儿悲惨命运进行描述,展现了广大劳苦民众为了争取自由、独立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在20世纪,歌剧作品均是将时代作为重要背景,通过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形成不同人物之间所存在的冲突,进而塑造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服务的优秀剧作,此部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完整,妥善解决了传统歌剧在人物塑造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在反面人物的音乐表现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通过充分展现人物性格的唱段对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进行描绘。对于一部作品来讲,是否可以实现高质量的传播,是否可以在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流传,不但与创作形式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时还受到题材方面的影响。《白毛女》的创作与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存在深刻联系,最初的模仿西方歌剧到小秧歌歌剧,再发展成为充满自身民族特色的歌剧,是歌剧艺术独立的一种重要转变,无论是在创作形式方面,还是在人物刻画方面,均充分展现出民族歌剧发展的新方向,比如《洪湖赤卫队》等作品,均参考了《白毛女》所运用的一些创作手法。
(二)伴奏乐器方面
受到西方歌剧伴奏乐器的影响,诸多艺术家把西方管弦乐、中国传统戏曲进行了深度融合,以西方管弦乐队作为配器,对传统吹管乐、丝竹乐等进行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弦乐队。在“秧歌剧”时代,民族乐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乐器,并且也应用了“西方管弦乐”,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所应用的乐器非常少,其中管弦乐是一个极具张力的音乐表现方式,管弦乐的多样性表现极大地促进了歌剧的发展,同时也是戏剧性表现的一个重要支撑。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管弦乐进行了全面变革,主要目的便是进一步拓展乐器的应用范围,实现转调的自由切换。纯粹的管弦乐已经不再适宜为中国民族新歌剧进行伴奏,西洋管弦乐队便进行了民族化改革,中国民族歌剧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管弦乐的飞速发展,《白毛女》的成功演奏也为其他歌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经验,而伴奏形式也逐渐演变成为新歌剧伴奏的一种典型模式。
(三)演唱形式方面
1945年,《白毛女》正式开演,此后,极具本民族特色音乐风格的新歌剧问世。该部作品吸收了西方歌剧的记谱法,把民间音乐作为一个重要基础,融入了多个地方的小调,然后以此为基础,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唱法,写作手法并没有全盘运用西洋歌剧的创作模式,但是也不单纯地局限于“秧歌剧”,从根源上彻底消除了传统作品在创作方式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在继承传统戏曲方面,更是进行了大胆创新。《白毛女》把民间小调、传统戏曲进行了深度融合,展现出了极具特色的民族元素,构成了一种新型民族格局,该形式的突破为中国歌剧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如《江姐》等作品,在内容方面非常注重人物形象的描绘,但是在演唱方面以及创作形式方面,并未进行创新,借鉴了《白毛女》的创作方式。后来,为了实现民族歌剧在表演艺术方面实现大胆创新,把地方民歌、传统戏曲、西方歌剧进行了融合,在结构形式方面进行了创新。以王昆老师为典型代表的一大批歌唱家对中国传统民间唱法进行了深入化研究,把戏曲中的唱腔与咬字进行融合,构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歌剧表演形式,即“戏歌唱法”。
二、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时代价值
(一)传播价值 《白毛女》等诸多新型歌剧的成功问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歌剧的发展,《白毛女》的成功创作,充分展现出在中国歌剧方面的重要地位,由此表明,中国民族歌剧正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白毛女》在艺术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并充分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为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具有一定的鼓舞性作用。《白毛女》从在延安首演之后,便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热浪,以延安为中心开始向全国范围进行快速辐射,特别是该部作品的主题,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观念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当时环境下的中国,社会动乱不断,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引领之下,中国劳苦大众看到了对新生活的一种期望,而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至关重要,旧社会时期亟需一部《白毛女》这样的作品鼓舞人心,动员国内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革命斗争之中,虽然在《白毛女》问世之前也产生了诸多优秀作品,但是并未对歌剧的表现形式、中西乐器的混合运用进行展现,而旧社会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所受到的压迫也没有被充分展现。
(二)《白毛女》对后期作品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后,《白毛女》被诸多艺术家进行再次创新,艺术价值越来越高,所蕴含的主题思想也深入人心。不管在军队,还是在广大民众中,《白毛女》已经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受到《白毛女》的影响,国内诸多艺术家又相继创作了诸多优秀作品,如《小二黑结婚》《刘三姐》等,中国歌剧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从创作形式方面,还是从舞台表现效果方面,均与《白毛女》存在一定的关联,例如《小二黑结婚》这部作品,是依据赵树理的小说进行改编而成,对二黑、小芹这对青年男女的恋爱过程进行了描述,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摆脱了包辦婚姻的恶习,并最终结为夫妻,剧作叙事朴实,仿佛在讲述身边人的故事,但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尤其是在情节设置上,增加了曲折性,同时还穿插了一些戏剧场景,观看起来既轻松又引人思考,具有重要的教育引领意义。
三、结语
总而言之,《白毛女》这部作品所蕴含的艺术特性以及不同人物中的真善美,充分展现了旧社会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只有创作者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思想情感,才可以切实满足人们的审美预期,艺术特性方面所蕴含的审美性,不仅是内容、形式的一种深度融合,同时也是艺术自身所蕴含的真实情感,《白毛女》充分展现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歌剧生活的热爱,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将作品结构、人物形象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构成更具魅力的艺术特性,以期为后世作品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霍文雅.从经典民族歌剧复排看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以民族歌剧《白毛女》《江姐》为例[J].北方音乐,2020,(21):28-30.
[2]袁帅.戏曲与民歌音乐元素在歌剧《白毛女》中的吸收与运用[J].北方音乐,2020,(17):79-80.
[3]李吉提.中国民族歌剧音乐创作的得与失(上)——写在歌剧《白毛女》首演75周年[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0,(03):3-15.
[4]李查宁,任堃.中国民族歌剧的题材与相关之音乐创作——以《白毛女》《洪湖赤卫队》《野火春风斗古城》为例[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0,17(02):89-94.
[5]朴婕.发明“新中国风景” ——电影《白毛女》与社会主义电影范式的探索[J].长江文艺评论,2020,(02):105-110.
[6]谭振.浅谈经典剧目如何复排——以3D舞台艺术片《白毛女》为例[J].大众文艺,2020,(04):161-162.
[7]贺桂梅.人民文艺的“历史多质性”与女性形象叙事:重读《白毛女》[J].文艺理论与批评,2020,(01):4-19.
[8]罗先哲.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渤海区流传一句话——“开十次会,不如演一场《白毛女》”[J].大江南北,2019,(07):43-44.
作者简介:
张素萌,女,汉族,18级舞蹈表演艺术专科在读。
【关键词】 民族歌剧;《白毛女》;艺术特性;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4-0099-02
《白毛女》这部作品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将文艺作品、艺术魅力进行深度融合,利用艺术特征、审美表现来充分展现人类世界所蕴含的美好以及丑恶,并深刻揭露了旧社会人们所受到的各种压迫,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悲愤之情。《白毛女》的艺术特性不但可以通過历史途经进行充分展现,同时还可以利用人们的审美意识、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展现。
《白毛女》对旧社会时期所充满的黑暗、人民的悲惨生活进行了深刻揭示,赋予歌剧更为丰富的内涵,是人们产生情感交流以及共鸣的重要载体,在融合西方歌剧与中国民间文化方面开辟出了一个重要的艺术类别,歌剧的价值显著提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进行深度融合,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对中国歌剧艺术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白毛女》的故事来自“白毛女仙姑”这一传说,艺术家经过多次加工、修改之后变为一部优秀作品,并成功登上艺术舞台,融合了艺术性元素,充分展现出中国农村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在促进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民族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性分析
(一)题材内容方面
20世纪40年代中期,《白毛女》这部作品正式“问世”,并在延安地区进行了首演,此歌剧对旧社会统治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地主阶级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冲突进行了深刻揭露,塑造了杨白劳、喜儿等劳苦大众的形象,通过此种方式对广大穷苦百姓的真实生活进行展现,反映了民众的悲惨生活,以此来讴歌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与此同时,通过对一个佃农女儿悲惨命运进行描述,展现了广大劳苦民众为了争取自由、独立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在20世纪,歌剧作品均是将时代作为重要背景,通过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形成不同人物之间所存在的冲突,进而塑造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服务的优秀剧作,此部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完整,妥善解决了传统歌剧在人物塑造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在反面人物的音乐表现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通过充分展现人物性格的唱段对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进行描绘。对于一部作品来讲,是否可以实现高质量的传播,是否可以在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流传,不但与创作形式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时还受到题材方面的影响。《白毛女》的创作与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存在深刻联系,最初的模仿西方歌剧到小秧歌歌剧,再发展成为充满自身民族特色的歌剧,是歌剧艺术独立的一种重要转变,无论是在创作形式方面,还是在人物刻画方面,均充分展现出民族歌剧发展的新方向,比如《洪湖赤卫队》等作品,均参考了《白毛女》所运用的一些创作手法。
(二)伴奏乐器方面
受到西方歌剧伴奏乐器的影响,诸多艺术家把西方管弦乐、中国传统戏曲进行了深度融合,以西方管弦乐队作为配器,对传统吹管乐、丝竹乐等进行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弦乐队。在“秧歌剧”时代,民族乐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乐器,并且也应用了“西方管弦乐”,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所应用的乐器非常少,其中管弦乐是一个极具张力的音乐表现方式,管弦乐的多样性表现极大地促进了歌剧的发展,同时也是戏剧性表现的一个重要支撑。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管弦乐进行了全面变革,主要目的便是进一步拓展乐器的应用范围,实现转调的自由切换。纯粹的管弦乐已经不再适宜为中国民族新歌剧进行伴奏,西洋管弦乐队便进行了民族化改革,中国民族歌剧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管弦乐的飞速发展,《白毛女》的成功演奏也为其他歌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经验,而伴奏形式也逐渐演变成为新歌剧伴奏的一种典型模式。
(三)演唱形式方面
1945年,《白毛女》正式开演,此后,极具本民族特色音乐风格的新歌剧问世。该部作品吸收了西方歌剧的记谱法,把民间音乐作为一个重要基础,融入了多个地方的小调,然后以此为基础,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唱法,写作手法并没有全盘运用西洋歌剧的创作模式,但是也不单纯地局限于“秧歌剧”,从根源上彻底消除了传统作品在创作方式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在继承传统戏曲方面,更是进行了大胆创新。《白毛女》把民间小调、传统戏曲进行了深度融合,展现出了极具特色的民族元素,构成了一种新型民族格局,该形式的突破为中国歌剧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如《江姐》等作品,在内容方面非常注重人物形象的描绘,但是在演唱方面以及创作形式方面,并未进行创新,借鉴了《白毛女》的创作方式。后来,为了实现民族歌剧在表演艺术方面实现大胆创新,把地方民歌、传统戏曲、西方歌剧进行了融合,在结构形式方面进行了创新。以王昆老师为典型代表的一大批歌唱家对中国传统民间唱法进行了深入化研究,把戏曲中的唱腔与咬字进行融合,构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歌剧表演形式,即“戏歌唱法”。
二、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时代价值
(一)传播价值 《白毛女》等诸多新型歌剧的成功问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歌剧的发展,《白毛女》的成功创作,充分展现出在中国歌剧方面的重要地位,由此表明,中国民族歌剧正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白毛女》在艺术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并充分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为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具有一定的鼓舞性作用。《白毛女》从在延安首演之后,便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热浪,以延安为中心开始向全国范围进行快速辐射,特别是该部作品的主题,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观念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当时环境下的中国,社会动乱不断,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引领之下,中国劳苦大众看到了对新生活的一种期望,而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至关重要,旧社会时期亟需一部《白毛女》这样的作品鼓舞人心,动员国内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革命斗争之中,虽然在《白毛女》问世之前也产生了诸多优秀作品,但是并未对歌剧的表现形式、中西乐器的混合运用进行展现,而旧社会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所受到的压迫也没有被充分展现。
(二)《白毛女》对后期作品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后,《白毛女》被诸多艺术家进行再次创新,艺术价值越来越高,所蕴含的主题思想也深入人心。不管在军队,还是在广大民众中,《白毛女》已经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受到《白毛女》的影响,国内诸多艺术家又相继创作了诸多优秀作品,如《小二黑结婚》《刘三姐》等,中国歌剧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从创作形式方面,还是从舞台表现效果方面,均与《白毛女》存在一定的关联,例如《小二黑结婚》这部作品,是依据赵树理的小说进行改编而成,对二黑、小芹这对青年男女的恋爱过程进行了描述,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摆脱了包辦婚姻的恶习,并最终结为夫妻,剧作叙事朴实,仿佛在讲述身边人的故事,但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尤其是在情节设置上,增加了曲折性,同时还穿插了一些戏剧场景,观看起来既轻松又引人思考,具有重要的教育引领意义。
三、结语
总而言之,《白毛女》这部作品所蕴含的艺术特性以及不同人物中的真善美,充分展现了旧社会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只有创作者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思想情感,才可以切实满足人们的审美预期,艺术特性方面所蕴含的审美性,不仅是内容、形式的一种深度融合,同时也是艺术自身所蕴含的真实情感,《白毛女》充分展现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歌剧生活的热爱,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将作品结构、人物形象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构成更具魅力的艺术特性,以期为后世作品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霍文雅.从经典民族歌剧复排看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以民族歌剧《白毛女》《江姐》为例[J].北方音乐,2020,(21):28-30.
[2]袁帅.戏曲与民歌音乐元素在歌剧《白毛女》中的吸收与运用[J].北方音乐,2020,(17):79-80.
[3]李吉提.中国民族歌剧音乐创作的得与失(上)——写在歌剧《白毛女》首演75周年[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0,(03):3-15.
[4]李查宁,任堃.中国民族歌剧的题材与相关之音乐创作——以《白毛女》《洪湖赤卫队》《野火春风斗古城》为例[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0,17(02):89-94.
[5]朴婕.发明“新中国风景” ——电影《白毛女》与社会主义电影范式的探索[J].长江文艺评论,2020,(02):105-110.
[6]谭振.浅谈经典剧目如何复排——以3D舞台艺术片《白毛女》为例[J].大众文艺,2020,(04):161-162.
[7]贺桂梅.人民文艺的“历史多质性”与女性形象叙事:重读《白毛女》[J].文艺理论与批评,2020,(01):4-19.
[8]罗先哲.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渤海区流传一句话——“开十次会,不如演一场《白毛女》”[J].大江南北,2019,(07):43-44.
作者简介:
张素萌,女,汉族,18级舞蹈表演艺术专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