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去过北非的埃及,沙漠、戈壁和荒原是非洲给我的第一印象。然后我搜索媒体导向的信息,饥饿、瘟疫、洪水、干旱、种族械斗、教派仇杀、海盗肆虐、战争烟云、政局动荡——这是非洲吗?
那年大年初一,出成都,转广州,乘卡塔尔航空公司航班取道多哈赴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在空客330的飞机上,卡塔尔空姐个个黑发碧眼,凹凸有致的身段、深浅不一的微笑、恰到好处的服务,外加正餐三挑一,早餐二挑一的选项,仿佛这样的行程和如此的礼遇注定要将前述非洲不安的字眼抹去。
野生动物篇
野性之美,更是造化之美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到首都内罗毕,一眼阳光,一色鲜花,一个生机四溢的城市。
肯尼亚真正的“大幕”是从南部马赛马拉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缓缓拉开的。从内罗毕到马赛马拉的路上,左边是平原,右手是浅丘,已有零星的羚羊、斑马和长颈鹿作为前戏进入我们的视野。
马赛马拉越来越近了,天空突然黑云密布,有中等强度的风从车窗掠过,似有一股淡淡的泥土和青草杂揉的复合滋味弥漫鼻间,这是雨点落在地上溅起的味道。大雨来了,车在豆大的雨点中前行,满耳的雨滴声此起彼伏,满目的绿草绿树愈加青翠。有知名和不知名的小动物在前面的草丛中窜进窜出,经受大雨的荡涤。
雨停了,我们推开车顶,立身探出头来,1800多平方公里的马赛马拉,像无际的天空一般铺陈在我们的眼前。先是斑马缓缓踱出,再是羚羊轻浮的飘过;前面是角马,左边是非洲野牛,右边是非洲大象。我们的心境和相机还没有完全准备好,长颈鹿、驼鸟、狮子、野猪、冠鹤、河马、鳄鱼、猎豹、犀牛、鬣狗、疣猴、狒狒、狐狸就鱼贯而出地进入我们的眼帘,像央视“动物世界”节目的画面一般,让我们目不暇接,回不过神来。
不能像直呼亲人那样的高声大叫,唯有屏着呼吸,机械地按着相机的快门。镜头中的动物们,在树荫下,在草丛中,或三两只,或成群结队,吃草、溜达;追逐、猎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全然不顾我们车子的靠近和目光的贪婪。
早年英国人在肯尼亚殖民时,喜好狩猎,他们以狩猎的难度,列出了非洲五霸:狮子、猎豹、犀牛、大象和野牛。我们是在一天24小时中,很天然地看到非洲五霸的,这被当地人认为运气十足。为此我们特地付给司机5美元的小费,以表谢意。
狮子的王者之尊,猎豹的机敏精悍,野牛、大象和犀牛的沉重笨拙,把非洲五霸的霸气展示无遗。而斑马的双色条纹,羚羊的轻盈婉约,长颈鹿的优雅高傲,驼鸟的翩翩姿态,冠鹤的斑斓羽绒,角马的群居阵式,疣猴的灵巧敏捷,狒狒的分享心思,鬣狗的踽踽独行,河马的粗大鼻孔,野猪的丑陋强健,狐狸的狡诈摆尾,把天宇广阔,大地博厚的马赛马拉装扮和丰富到无以复加。这种装扮和丰富是以这些大自然的精灵在形态学尺度上的完美,在美术色谱上的和谐,在运动技能上的超强所表现出来的,当然更是以它们蓬勃的生命表现出来的。这是野性之美,更是造化之美。我忽然有所思:大自然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令人心动和美丽无比的。她是最有创意的魔术大师,袖子里总能抖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惊讶的东西来。
成千上万年以来,跨越东非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的马赛马拉,雨季和旱季交替,风调雨顺,地肥水茂,几无天灾。如此,造就了马赛马拉草原和丘陵的丰饶与壮美,造就了大自然、人和人之外的生命——那些飞翔、游动、奔驰或爬行的生命,构成了非洲精髓的所在,构成了地球精髓的所在。
每年7至9月,当雨季结束,破土的新草散发出诱惑的清香,上百万数量级的动物为觅食开始了渡过马拉河的大迁徙。我们此行是无缘见到这个壮观的场面了,只有从央视“动物世界”中去回眸,从怀想中去无限延伸。晨曦下,上百万头的角马横渡马拉河,扑向对岸的青草。而马拉河中早已饥肠辘辘、守候很久的非洲鳄鱼却张开了血盆大口。在飞溅的浪花中,一群群角马拼命扑腾过河,其中三五只成了鳄鱼的盘中餐。绝望和痛苦的挣扎中,角马的眼角始终朝着河对岸青草的方向。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马拉河动物迁徙的“死亡之渡”。 这样的生死博弈,这样的壮烈场面,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这种装扮和丰富是以这些大自然的精灵在形态学尺度上的完美,在美术色谱上的和谐,在运动技能上的超强所表现出来的,当然更是以它们蓬勃的生命表现出来的。这是野性之美,更是造化之美。
原住民篇
红衣长腿马赛人的“生态智慧”
在被绿色严严实实覆盖的马赛马拉,除野生动物之外,偶有一抹红色匆匆划过,定睛一看,原来是皮肤棕黑、双腿修长、身披红袍的原住民——马赛人。
循着他们的脚印,我们来到马赛人的一处部落。缓缓的丘陵坡上,几个“红衣长腿”的马赛男人在远远眺望,仿佛知道我们的到来。近了,几张略带傲慢的脸上绽开了笑容,露出雪白的牙齿,身上的红衫随风撩摆,身后是栅栏围成的圆形村落和七七八八的土屋。
马赛人是东非的一支游牧民族,人口约30多万。他们的祖先是北非的游牧民族,几百年前他们赶着牛群南下寻找水源,其中一部走到这里。如今,马赛人仍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终年流动放牧,以牛羊肉、乳为食。
一位像长老的男人伸出了长长的手,向我们每人要了20美元,这是进入马赛村庄必须付的资费。旋即,一群男子高声吟唱,嗓音在高亢辽远中略带低沉粗犷。伴随歌声,他们围成圆圈或列成一排,边歌边舞。冷不丁一个个又呼呼地原地向上跳跃,身姿轻盈而弹速极快,弹跳极高。原来,腾空跳跃是他们传统舞蹈的标志性动作。马赛人生活在草原,需要时常跳起来观望动物,久而久之,跳高就由生活融入到舞蹈里。即便是部落之间发生冲突,为了减少流血,也用跳高来比拼高下,后来这种原地起跳的舞蹈就叫“战舞”。
“战舞”是马赛男人宣泄、展示或娱乐的一种方式。更为严酷的方式是马赛男人在14岁以后,就要让他们独自进入丛林,学习部落风俗并锻炼勇气、体力和耐力,马赛武士就是以这些特征闻名于世的。当然,身为马赛男人还是有幸福指数很高的待遇,部落盛行一夫多妻制,娶亲则是用牲畜做聘礼。 说到牲畜,我们走进村庄,地上深一脚浅一脚的全是牛粪,竟没有一寸净土,踩着的只有新粪和旧粪之分。牛是马赛人最大的财富,他们白天放牧,晚上将牛群赶回村落的栅栏内,点上篝火,驱吓狮子,昼夜守护。马赛人的饮料是牛血,口干了他们就拔出腰间的尖刀,朝牛脖子上一扎,拿根小草管就去吸,一切取之天然。不仅如此,我看见建筑材料也全是直接取自大自然的东西:用带刺的藤条围成栅栏,用树枝作房屋的骨架,用泥土与牛粪敷墙,屋顶盖的是茅草。
我们钻进狭小的屋子,闷热黑暗的室内气味难闻,看不到任何家俱,仅有锅和水桶等物件,比我探访过的尼泊尔南部的塔鲁族还要原始,仿若是“山顶洞人”。男主人拿出一串兽骨做成的饰物向我兜售,其做功不拙,10美元一只。我们对这些饰品兴趣不大,一边回答“不,谢谢”,一边迅速退出房间。
马赛人收取每人20美元的入村费,这样的举动虽然有了功利的意味,但他们以谦卑虔敬的灵魂,不狩猎不食野生动物,与自然生态相依相存的生活方式,却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知行,是原住民马赛人的“生态智慧”。
人物、部落、风情、民俗,在顾盼之间,都漫不经意地摄入我的相机,植入我的大脑,令你对这些新奇繁丽的人生风景,不得不怦然心动。人类的文化史,或者说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是大师和经典作品的无序联结,而是无数像马赛这样的民族,在阳光下、山坡上、土屋前欢乐永恒的载舞吟唱。
马赛人的饮料是牛血,口干了他们就拔出腰间的尖刀,朝牛脖子上一扎,拿根小草管就去吸,一切取之天然。
树顶旅馆
自然和传奇,造就了这里的“智慧”
在去阿布戴尔树顶旅馆的路上,有两个影像挥之不去。一是从热气球上俯瞰马赛马拉大草原,广袤、壮美而丰绕,至远处与天接壤,天地一色,令人胸怀始开;二是在那库鲁湖观赏火烈鸟,成百上千只火烈鸟振翅起舞,与雾霭落辉、湖光山影相映成趣,教人叹服不已。
进入肯尼亚中部高原不多时,阿布戴尔国家公园就到了,我们丢下大行李,轻装直奔树顶旅馆。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一身猎装,其中一人还手持猎枪于前面引路。刹那间,一股浓浓的殖民时代英国贵族的生活氛围扑面而来。
树顶旅馆终于在一片天然草场中出现了,这是一座20多米高的三层木质结构建筑,搭在数十根粗大的树干上,外面裹着树皮,远远看去,颇有英国小说《呼啸山庄》建筑的意境。这里是以闲适方式观赏野生动物的绝佳地方,广告上有这样的噱头:“住在这里如果晚上看不到犀牛的话,只收一半的房费。”
进房间,有两张窄床,空间狭小。稍事安顿,我们在二楼的酒吧落坐,要了一杯浓度和温度恰到好处的肯尼亚咖啡,慢慢品着。窗外是一大片沼泽地,微风偶尔吹来几声鸟鸣,更显四周的寂静。不时有动物出没,或舔食沼泽地上的盐土,或从楼底随意穿行。看见稀有或乖巧点的动物,我们又举起相机,有一张无一张地拍着,轻松而惬意。在马赛马拉,我们是乘汽车颠簸着四处寻找动物,所看到的动物往往相距甚远。而此刻,我们却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凭窗眺望,静静地欣赏近在咫尺的动物。
当然,树顶旅馆更盎然的诗意来自于历久弥新的传奇。1952年英国伊丽莎白公主访问肯尼亚时曾下榻此地,当晚其父乔治六世突然去世,英国王室当即宣布伊丽莎白公主继位。翌日清晨,伊丽莎白下树返回伦敦登基。“上树公主,下树女王”,成为一段佳话,树顶旅馆也因此一夜成名。
晚餐时间到了,我们坐在铺着雪白桌布的木质长条桌两旁,享受正宗的英式西餐,土豆浓汤、蔬菜沙拉、薯烩鱼肉、明治牛排、冬至布丁,一道道美味都按标准程序送上,服务到位。因树顶旅馆禁止生火,所有菜肴都从山下做好送来,用微波炉加热,味道却丝毫没受影响。更有暗暗的橘色灯光,把浪漫温馨的晚餐气氛推向极致。
夜半回房躺下,迷迷糊糊中过道有脚步声响起,起身贴窗一看,又有三两只大象从楼下缓缓踱过。
“上树公主,下树女王”,成为一段佳话,树顶旅馆也因此一夜成名。
那年大年初一,出成都,转广州,乘卡塔尔航空公司航班取道多哈赴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在空客330的飞机上,卡塔尔空姐个个黑发碧眼,凹凸有致的身段、深浅不一的微笑、恰到好处的服务,外加正餐三挑一,早餐二挑一的选项,仿佛这样的行程和如此的礼遇注定要将前述非洲不安的字眼抹去。
野生动物篇
野性之美,更是造化之美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到首都内罗毕,一眼阳光,一色鲜花,一个生机四溢的城市。
肯尼亚真正的“大幕”是从南部马赛马拉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缓缓拉开的。从内罗毕到马赛马拉的路上,左边是平原,右手是浅丘,已有零星的羚羊、斑马和长颈鹿作为前戏进入我们的视野。
马赛马拉越来越近了,天空突然黑云密布,有中等强度的风从车窗掠过,似有一股淡淡的泥土和青草杂揉的复合滋味弥漫鼻间,这是雨点落在地上溅起的味道。大雨来了,车在豆大的雨点中前行,满耳的雨滴声此起彼伏,满目的绿草绿树愈加青翠。有知名和不知名的小动物在前面的草丛中窜进窜出,经受大雨的荡涤。
雨停了,我们推开车顶,立身探出头来,1800多平方公里的马赛马拉,像无际的天空一般铺陈在我们的眼前。先是斑马缓缓踱出,再是羚羊轻浮的飘过;前面是角马,左边是非洲野牛,右边是非洲大象。我们的心境和相机还没有完全准备好,长颈鹿、驼鸟、狮子、野猪、冠鹤、河马、鳄鱼、猎豹、犀牛、鬣狗、疣猴、狒狒、狐狸就鱼贯而出地进入我们的眼帘,像央视“动物世界”节目的画面一般,让我们目不暇接,回不过神来。
不能像直呼亲人那样的高声大叫,唯有屏着呼吸,机械地按着相机的快门。镜头中的动物们,在树荫下,在草丛中,或三两只,或成群结队,吃草、溜达;追逐、猎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全然不顾我们车子的靠近和目光的贪婪。
早年英国人在肯尼亚殖民时,喜好狩猎,他们以狩猎的难度,列出了非洲五霸:狮子、猎豹、犀牛、大象和野牛。我们是在一天24小时中,很天然地看到非洲五霸的,这被当地人认为运气十足。为此我们特地付给司机5美元的小费,以表谢意。
狮子的王者之尊,猎豹的机敏精悍,野牛、大象和犀牛的沉重笨拙,把非洲五霸的霸气展示无遗。而斑马的双色条纹,羚羊的轻盈婉约,长颈鹿的优雅高傲,驼鸟的翩翩姿态,冠鹤的斑斓羽绒,角马的群居阵式,疣猴的灵巧敏捷,狒狒的分享心思,鬣狗的踽踽独行,河马的粗大鼻孔,野猪的丑陋强健,狐狸的狡诈摆尾,把天宇广阔,大地博厚的马赛马拉装扮和丰富到无以复加。这种装扮和丰富是以这些大自然的精灵在形态学尺度上的完美,在美术色谱上的和谐,在运动技能上的超强所表现出来的,当然更是以它们蓬勃的生命表现出来的。这是野性之美,更是造化之美。我忽然有所思:大自然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令人心动和美丽无比的。她是最有创意的魔术大师,袖子里总能抖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惊讶的东西来。
成千上万年以来,跨越东非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的马赛马拉,雨季和旱季交替,风调雨顺,地肥水茂,几无天灾。如此,造就了马赛马拉草原和丘陵的丰饶与壮美,造就了大自然、人和人之外的生命——那些飞翔、游动、奔驰或爬行的生命,构成了非洲精髓的所在,构成了地球精髓的所在。
每年7至9月,当雨季结束,破土的新草散发出诱惑的清香,上百万数量级的动物为觅食开始了渡过马拉河的大迁徙。我们此行是无缘见到这个壮观的场面了,只有从央视“动物世界”中去回眸,从怀想中去无限延伸。晨曦下,上百万头的角马横渡马拉河,扑向对岸的青草。而马拉河中早已饥肠辘辘、守候很久的非洲鳄鱼却张开了血盆大口。在飞溅的浪花中,一群群角马拼命扑腾过河,其中三五只成了鳄鱼的盘中餐。绝望和痛苦的挣扎中,角马的眼角始终朝着河对岸青草的方向。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马拉河动物迁徙的“死亡之渡”。 这样的生死博弈,这样的壮烈场面,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这种装扮和丰富是以这些大自然的精灵在形态学尺度上的完美,在美术色谱上的和谐,在运动技能上的超强所表现出来的,当然更是以它们蓬勃的生命表现出来的。这是野性之美,更是造化之美。
原住民篇
红衣长腿马赛人的“生态智慧”
在被绿色严严实实覆盖的马赛马拉,除野生动物之外,偶有一抹红色匆匆划过,定睛一看,原来是皮肤棕黑、双腿修长、身披红袍的原住民——马赛人。
循着他们的脚印,我们来到马赛人的一处部落。缓缓的丘陵坡上,几个“红衣长腿”的马赛男人在远远眺望,仿佛知道我们的到来。近了,几张略带傲慢的脸上绽开了笑容,露出雪白的牙齿,身上的红衫随风撩摆,身后是栅栏围成的圆形村落和七七八八的土屋。
马赛人是东非的一支游牧民族,人口约30多万。他们的祖先是北非的游牧民族,几百年前他们赶着牛群南下寻找水源,其中一部走到这里。如今,马赛人仍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终年流动放牧,以牛羊肉、乳为食。
一位像长老的男人伸出了长长的手,向我们每人要了20美元,这是进入马赛村庄必须付的资费。旋即,一群男子高声吟唱,嗓音在高亢辽远中略带低沉粗犷。伴随歌声,他们围成圆圈或列成一排,边歌边舞。冷不丁一个个又呼呼地原地向上跳跃,身姿轻盈而弹速极快,弹跳极高。原来,腾空跳跃是他们传统舞蹈的标志性动作。马赛人生活在草原,需要时常跳起来观望动物,久而久之,跳高就由生活融入到舞蹈里。即便是部落之间发生冲突,为了减少流血,也用跳高来比拼高下,后来这种原地起跳的舞蹈就叫“战舞”。
“战舞”是马赛男人宣泄、展示或娱乐的一种方式。更为严酷的方式是马赛男人在14岁以后,就要让他们独自进入丛林,学习部落风俗并锻炼勇气、体力和耐力,马赛武士就是以这些特征闻名于世的。当然,身为马赛男人还是有幸福指数很高的待遇,部落盛行一夫多妻制,娶亲则是用牲畜做聘礼。 说到牲畜,我们走进村庄,地上深一脚浅一脚的全是牛粪,竟没有一寸净土,踩着的只有新粪和旧粪之分。牛是马赛人最大的财富,他们白天放牧,晚上将牛群赶回村落的栅栏内,点上篝火,驱吓狮子,昼夜守护。马赛人的饮料是牛血,口干了他们就拔出腰间的尖刀,朝牛脖子上一扎,拿根小草管就去吸,一切取之天然。不仅如此,我看见建筑材料也全是直接取自大自然的东西:用带刺的藤条围成栅栏,用树枝作房屋的骨架,用泥土与牛粪敷墙,屋顶盖的是茅草。
我们钻进狭小的屋子,闷热黑暗的室内气味难闻,看不到任何家俱,仅有锅和水桶等物件,比我探访过的尼泊尔南部的塔鲁族还要原始,仿若是“山顶洞人”。男主人拿出一串兽骨做成的饰物向我兜售,其做功不拙,10美元一只。我们对这些饰品兴趣不大,一边回答“不,谢谢”,一边迅速退出房间。
马赛人收取每人20美元的入村费,这样的举动虽然有了功利的意味,但他们以谦卑虔敬的灵魂,不狩猎不食野生动物,与自然生态相依相存的生活方式,却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知行,是原住民马赛人的“生态智慧”。
人物、部落、风情、民俗,在顾盼之间,都漫不经意地摄入我的相机,植入我的大脑,令你对这些新奇繁丽的人生风景,不得不怦然心动。人类的文化史,或者说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是大师和经典作品的无序联结,而是无数像马赛这样的民族,在阳光下、山坡上、土屋前欢乐永恒的载舞吟唱。
马赛人的饮料是牛血,口干了他们就拔出腰间的尖刀,朝牛脖子上一扎,拿根小草管就去吸,一切取之天然。
树顶旅馆
自然和传奇,造就了这里的“智慧”
在去阿布戴尔树顶旅馆的路上,有两个影像挥之不去。一是从热气球上俯瞰马赛马拉大草原,广袤、壮美而丰绕,至远处与天接壤,天地一色,令人胸怀始开;二是在那库鲁湖观赏火烈鸟,成百上千只火烈鸟振翅起舞,与雾霭落辉、湖光山影相映成趣,教人叹服不已。
进入肯尼亚中部高原不多时,阿布戴尔国家公园就到了,我们丢下大行李,轻装直奔树顶旅馆。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一身猎装,其中一人还手持猎枪于前面引路。刹那间,一股浓浓的殖民时代英国贵族的生活氛围扑面而来。
树顶旅馆终于在一片天然草场中出现了,这是一座20多米高的三层木质结构建筑,搭在数十根粗大的树干上,外面裹着树皮,远远看去,颇有英国小说《呼啸山庄》建筑的意境。这里是以闲适方式观赏野生动物的绝佳地方,广告上有这样的噱头:“住在这里如果晚上看不到犀牛的话,只收一半的房费。”
进房间,有两张窄床,空间狭小。稍事安顿,我们在二楼的酒吧落坐,要了一杯浓度和温度恰到好处的肯尼亚咖啡,慢慢品着。窗外是一大片沼泽地,微风偶尔吹来几声鸟鸣,更显四周的寂静。不时有动物出没,或舔食沼泽地上的盐土,或从楼底随意穿行。看见稀有或乖巧点的动物,我们又举起相机,有一张无一张地拍着,轻松而惬意。在马赛马拉,我们是乘汽车颠簸着四处寻找动物,所看到的动物往往相距甚远。而此刻,我们却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凭窗眺望,静静地欣赏近在咫尺的动物。
当然,树顶旅馆更盎然的诗意来自于历久弥新的传奇。1952年英国伊丽莎白公主访问肯尼亚时曾下榻此地,当晚其父乔治六世突然去世,英国王室当即宣布伊丽莎白公主继位。翌日清晨,伊丽莎白下树返回伦敦登基。“上树公主,下树女王”,成为一段佳话,树顶旅馆也因此一夜成名。
晚餐时间到了,我们坐在铺着雪白桌布的木质长条桌两旁,享受正宗的英式西餐,土豆浓汤、蔬菜沙拉、薯烩鱼肉、明治牛排、冬至布丁,一道道美味都按标准程序送上,服务到位。因树顶旅馆禁止生火,所有菜肴都从山下做好送来,用微波炉加热,味道却丝毫没受影响。更有暗暗的橘色灯光,把浪漫温馨的晚餐气氛推向极致。
夜半回房躺下,迷迷糊糊中过道有脚步声响起,起身贴窗一看,又有三两只大象从楼下缓缓踱过。
“上树公主,下树女王”,成为一段佳话,树顶旅馆也因此一夜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