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来源 :大众理财顾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gxing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金融在中国走过了它的萌芽期,在其迅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人们带来了资金融通的便利和理财的多样化,但也暴露了法律监管的漏洞,网络技术安全等风险,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客观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探索其解决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监管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迅速发展,但各种风险问题却频频发生。据统计2015年P2P网贷平台倒闭数目从2014年的122家,突增至1302家,而年底结案的“e租宝”事件更是让人震惊。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案例分析
  以“e租宝”案件为例。“e租宝”公司是钰诚集团旗下的P2P平台,以融资租赁、债权转让为基础业务。2015年12月,司法机关已认定“e租宝”经营业务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平台已被查封关闭。据统计P2P平台的上线数四年之内徒增了4倍,2015年甚至是达到了1500多家,而结果是近85%的平台倒闭,足以见国家在P2P市场准入制度方面的管理缺失。如果“e租宝”正常地做融资租赁业务,赚取利差和手续费也不会有什么风险,但其却以项目融资为由大量吸纳公众资金形成资金池,资金池里的资金并非全部如它所向客户承诺的投资于一些真实的项目当中,而是暗箱化的投向股市、用来做小额信贷公司放高利贷的资金,这些操作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极高。 “e租宝”利用普通公众对金融知识掌握薄弱的缺点,用高收益高回报的承诺吸引大量客户,对投资项目造假,危害消费者财产安全,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影响极坏。
  这些事件的频频发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理财产品投资方向的“暗箱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缺乏,使公众的财产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只有相关的风险安全监管同步跟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才能使互联网金融健康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法律监管体系不完善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正处于野蛮发展时期,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以至于一些处于法律灰色边缘地带的业务得不到打压而扭曲发展,带来经济损失阻碍互联网金融的正常发展。尽管我国相继出台《电子签名法》《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网上证券委托管理暂行办法》《证券账户非现场开户实施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但并不能完全规范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1]。
  (二)缺乏征信系统支持
  互联网金融的信息风险源自存在于传统金融当中的信息的非对称性风险,如在P2P网贷平台当中,由于我国的征信系统归属于中央银行控制,在中国暂不存在独立的征信公司,平台仅对客户的基本信息进行采集,很少进行信息的核实及客户信用程度的调查,很容易产生客户对其个人信息造假的问题。难以保证客户信用信息的完全真实性会造成后续还款困难的情况。我国的大数据资源和大数据技术刚刚起步,处理信息分析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滞后性,还不具备前瞻性的指导能力。传统金融中,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资金的融通依赖于对中介机构(银行等)的信任,而在“去中介化”的互联网金融中,则更加需要信用和信任才能使资金融通使资源得到更高效的配置。
  (三)网络技术有待提高
  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就在于其运用互联网创新金融产品,拓宽市场及客户量。网络技术是互联网进入发展的架构基础。由于国内环境缺乏创新和科学研究的精神,我国的网络技术发展较为落后,软硬件设施跟不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很容易出现各种技术漏洞,给不法分子制造可乘之机,危及消费者的财产安全。
  (四)未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互联网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和机构发展迅猛。像2015年的P2P平台数目由2014年的100多家突增至1500多家,同质化严重,各平台之间出现模式和产品互相模仿,恶意竞争,缺乏创新,恶意圈钱,监督管理的缺失,致使绝大多数平台由于资金链断裂提现困难,纷纷卷钱跑路,使消费者受到极大的损失。
  三、互联网金融防范风险的措施
  (一)相关法律条文制度的设立
  目前国内没有专门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应尽早建立并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大对网络金融犯罪的惩罚力度,明确互联网金融市场当中相关主体各自的法律权责。美国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除《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案》。外还有《乔布斯法案》,该法案的提出为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便利。《乔布斯法案》值得国内互联网金融立法的借鉴:第一,放宽了小额公开发行免于注册筹资额度限制;第二,确立了对众筹模式融资的发行豁免条件;第三,提高了私人公司成为公众公司的门槛,减轻了私人公司的信息披露负担[3]。
  (二)制定市场准入规则和加强监管力度
  由于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不成熟,显然不适合由客户的自主判断选择或淘汰相关金融机构。制定市场准入规则,限定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可涉足的领域,严格审核经营活动的安全性和真实性。加强监管,设立像证券业监管一样同时存在国际联合监管,证券监管委员会和自律监管证券业协会的监管结构的三级监管体系。同时制定金融机构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以确保公众对其的监管。
  (三)加快建设征信体系
  只有建立了完善安全的征信体系,在互联网金融市场当中,确保消费者的信用信息准确可信,同时加大机构和平台对消费者的信息披露制度,才能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2015年1月5日,央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消息发布不久后,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积极公测信用评分功能,将其作为独立模块设置在支付宝移动的应用当中。标志着我国征信体系的建设打开新局面。
  四、结语
  为了保障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相关风险防范和管理措施,积极探索和寻求适合我国的解决方法,防范管理互联网金融市场当中法律风险,技术风险,信息风险等,并将淘汰和稳定作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题,呈现新常态下的数量减少,质量稳增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周嫣然.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其有效监管[J].福建金融, 2014,5.
  [2]姚文平.互联网金融[M].中信出版社,2013.
  [3]杨宇.告别蛮荒发展 回归金融本质[R].华宝证券,2012.
其他文献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理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中国光大银行巡视办副总经理王衍行指出,在新形势下,银行理财正在向大资管转变,相应地,银行监管政策也将更加完善。在3月举办的“中国私募基金年会”上,中信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中心常务副总裁罗金辉表示,银行理财已进入2.0时代,在打破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净值型产品作用。  这一趋势的到来随着7月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期刊
很多时候,做交易不是贸然地用真金白银去尝试,而是先进行思考和规划,找到更有效率的盈利机会,从而达成利润的累积。  笔者认为,投资市场的真谛是盈利时确保赚得更多,亏损时保证风险可控,这也是在市场中实现持续稳定获利的关键。在20年的时间里,通过分析笔者和周围人的数千份交易记录发现,盈亏比是实现盈利的根本。这与很多人关注成功率的方式大相径庭,如果成功率和盈亏比能够达成很好的配合,对于实现盈利更是锦上添花
期刊
目前,房贷利率已经处于较低水平,未来继续降低的空间有限。除非央行施行大幅降息或降准政策,否则以目前的资金成本来看,银行基本不会继续下调。  利率市场化、经济结构调整引发的坏账忧虑持续考验着银行的经营能力,促使银行对信贷投放结构进行调整。此前几年,在大力推进溢价水平较高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贷款之后,银行再度将发力重点锁定在安全性较高的房贷业务上。为了争夺客户,各家银行使出浑身解数,除了在利率上短兵相
期刊
在对某一品种进行波段操作时,利用空闲资金或持有的筹码通过穿插对同一品种或其他品种的短线交易,在取得一定额度的正向收益后,再对原筹码进行回转交易的操作方法称为嵌套交易。此方法不仅能有效回避个股下跌的风险,还有助于投资者实现逆市获利。  波段操作、高抛低吸是不少投资者时常采取的操作方法,但在高抛低吸的同时,通过“嵌套交易”获取超额收益的交易方法却时常被投资者忽略。实际上,嵌套交易恰恰是在A股方向不明或
期刊
监管的介入后,网贷平台资产规范性受到传统金融机构的认可,说明行业安全性明显提高。机构海量廉价资金的入场会压低行业利率,收益率可能面临快速下滑,直至接近机构资金成本区间。  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的下发,银行理财监管问题再次提上议事日程。而在新规之下,银行只能收缩理财业务规模,很多资产要转表内,而表内的收益率较低,等于在把部分理财资金挤出,这些资
期刊
保守预估,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数量在短期内不会出现断崖式下降。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对于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仍发挥着其他渠道短期内无法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其营业网点和柜员的数量增长上均呈现放缓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某国有银行于今年5~7月缩减营业网点数量达50多家。另外,该行的柜员人数相比2015年缩减2000余人。抛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在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数量增减上
期刊
随着理财产品违约接踵而至,监管的主旋律逐渐从“鼓励创新”转向“严格规范”。但为什么规范?如何规范?规范什么?绝不仅仅是监管架构的重新排列组合。  对中国理财市场而言,2015年堪称“多事之秋”,汇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和债券市场开放共同构成理财市场创新发展的宏大背景,但在政策松绑和业务创新名义下,理财市场也酝酿着各种风险。随着理财产品违约接踵而至,监管的主旋律逐渐从“鼓励创新”转向“严格规范”。但为
期刊
作为投资者,是否真正了解银行理财产品,清楚自己适合哪一类型产品?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是否恰当地选择了产品期限、能够正确计算投资收益,做到对自己的投资心里有数?  银行理财产品以其相对稳健的特性吸引了不少投资者。但一直以来,在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夸大收益、弱化风险、承诺保本保收益等现象依然较严重。作为投资者,是否真的了解银行理财产品,对正确计算产品的实际投资收益,做到清清楚楚地投
期刊
银行理财业务自诞生之日起就处于存贷款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之间的灰色地带。尤其近年来似乎有失控的趋势,而监管层如何管理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敞口成为行业关心的重中之重。  近10年来,银行资产管理行业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理财规模从不足万亿元,迅速突破至20万亿元,整体市场呈爆发式增长。然而,银行理财的快速增长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随着市场环境不断变化,银行理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通过资产配置和交易策略有效
期刊
【摘 要】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日益活跃都给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金融体系的调节作用,大大增强了市场经济的活跃度,也为许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金融风险的发生也会带来整个市场环境的波动,从以往的历次金融危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及损失便可见一斑,金融危机在造成经济动荡、萧条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如企业大量倒闭、破产、失业率增加、社会治安稳定性受到影响等。基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