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将“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切实有效地贯彻于高中生物教学。在具体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以“多重角色”实施新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以新的工作方式完善新课程。
关键词:生物教学;新课程;以人为本;多重角色;合作;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93-01
2011年,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广东省、山东省、海南省和宁夏自治区全面开展,从今年开始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铺开。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尤其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教师要确立崭新的教育观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迅速走进、理解和实施新课程。
一、用“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主题是人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这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改革主旋律。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理念处处彰显教育应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一主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价值观;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的“物”、重智轻德、不尊重学生人格的人才观;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质量观等都是有悖新教育理念的。要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育者需确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并内化为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才能实实在在地走进新课程。
二、用“多重角色”实施新课程
1.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长期以来受过时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的影响,教师的职能纯粹只是教材内容的“中转站”。新课程目标强调教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定多元化、预期性的教学目标。比如,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内容时,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并思考:第一,哪些外因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单单是外因吗?怎样注意避免?第二,人体哪些部位更容易出现恶性肿瘤?与这些部位的细胞结构和生理特点有关吗?第三,现在常用的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哪些?第四,病人良好、积极的心态对配合医生治疗有作用吗?教师要通过启发性的语言、生活化的实例、富有思考性的问题等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质疑、调查和探究。
2.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传统的师生关系抑制了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在新课程的课堂上,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通过师生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共同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比如,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对课题的选择、方案的制订与编写、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外出实地调查、论文撰写、结题报告等,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去做,但学生缺乏探究问题的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环节和研究方法上加以指导,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路人。
3. 教师要以新的工作方式完善新课程
(1)加强教师间合作。实施新课程对教师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整合资源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比如,通过学科教研活动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对备课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新课引入方式、解决某个知识点问题的设计、实验或活动的组织、教学资源的利用、课堂意外的预见、评价手段的选择等,然后由一位教师具体实施教学,其他成员通过听课发现不足并改进,让每节课都成为精品课。在生物学习中,要用到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思想方法、基本原理和研究内容,因而教师要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比如,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教学时,可采用探究性学习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验证方案→实施方案→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展开教学,在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亲身体验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好课程资源,对于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习惯有重要作用。生物教科书是生物课程资源的核心,要充分运用。比如,运用每节开始的“问题探讨”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在每节核心内容“本节聚集”专栏的引领下,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目标;通过“资料分析”和“思考与讨论”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教材这一资源,还应灵活运用并积极开发学校现有的显形教学资源。比如,在细胞分裂教学中,教师可自制动态模型或从互联网下载多媒体课件;制作渗透装置时,采用取材方便的卵膜、鱼鳔作为半透膜。另外,还要挖掘无形的课程资源,而学生的生活经验便是无形的课程资源。比如,学生领略过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动物园等自然景观,可让学生体会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价值。
三、结束语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各门课程的开设目的不再是仅为学生升学服务,更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生物教师要加强学习,以新的理念、新的角色、新的工作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守菊.人文化: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J].中学生物教学,2006(04).
[2]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生物教学;新课程;以人为本;多重角色;合作;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93-01
2011年,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广东省、山东省、海南省和宁夏自治区全面开展,从今年开始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铺开。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尤其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教师要确立崭新的教育观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迅速走进、理解和实施新课程。
一、用“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主题是人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这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改革主旋律。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理念处处彰显教育应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一主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价值观;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的“物”、重智轻德、不尊重学生人格的人才观;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质量观等都是有悖新教育理念的。要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育者需确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并内化为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才能实实在在地走进新课程。
二、用“多重角色”实施新课程
1.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长期以来受过时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的影响,教师的职能纯粹只是教材内容的“中转站”。新课程目标强调教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定多元化、预期性的教学目标。比如,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内容时,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并思考:第一,哪些外因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单单是外因吗?怎样注意避免?第二,人体哪些部位更容易出现恶性肿瘤?与这些部位的细胞结构和生理特点有关吗?第三,现在常用的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哪些?第四,病人良好、积极的心态对配合医生治疗有作用吗?教师要通过启发性的语言、生活化的实例、富有思考性的问题等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质疑、调查和探究。
2.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传统的师生关系抑制了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在新课程的课堂上,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通过师生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共同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比如,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对课题的选择、方案的制订与编写、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外出实地调查、论文撰写、结题报告等,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去做,但学生缺乏探究问题的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环节和研究方法上加以指导,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路人。
3. 教师要以新的工作方式完善新课程
(1)加强教师间合作。实施新课程对教师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整合资源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比如,通过学科教研活动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对备课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新课引入方式、解决某个知识点问题的设计、实验或活动的组织、教学资源的利用、课堂意外的预见、评价手段的选择等,然后由一位教师具体实施教学,其他成员通过听课发现不足并改进,让每节课都成为精品课。在生物学习中,要用到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思想方法、基本原理和研究内容,因而教师要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比如,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教学时,可采用探究性学习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验证方案→实施方案→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展开教学,在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亲身体验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好课程资源,对于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习惯有重要作用。生物教科书是生物课程资源的核心,要充分运用。比如,运用每节开始的“问题探讨”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在每节核心内容“本节聚集”专栏的引领下,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目标;通过“资料分析”和“思考与讨论”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教材这一资源,还应灵活运用并积极开发学校现有的显形教学资源。比如,在细胞分裂教学中,教师可自制动态模型或从互联网下载多媒体课件;制作渗透装置时,采用取材方便的卵膜、鱼鳔作为半透膜。另外,还要挖掘无形的课程资源,而学生的生活经验便是无形的课程资源。比如,学生领略过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动物园等自然景观,可让学生体会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价值。
三、结束语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各门课程的开设目的不再是仅为学生升学服务,更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生物教师要加强学习,以新的理念、新的角色、新的工作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守菊.人文化: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J].中学生物教学,2006(04).
[2]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