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晨的浓雾中,长势茂盛的花椒树显得格外青翠,给昔日的荒山坡披上了绿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新的味道……站在高处,放眼土兴镇铁城村、仙灵村,目之所及,漫山遍野。村民们心里明白,以前山坡上全是杂草和野树,而现在取而代之是一大片的“摇钱树”。
土兴镇种花椒,种出了规模,种出了效益,全县的目光聚焦在这里。从单纯种植到精深加工,从业主示范到遍地开花。花椒,这些浑身长满“刺疙瘩”的寻常树,已然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这片占地1200余亩的花椒种植基地是一位名叫王宪昌的业主返乡创业建立的。
今年47岁的王宪昌,是土兴镇仙灵村人,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28年,个人资产达5000余万元。但他逐渐感知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正在结束,自己应及早准备,逐渐向其他行业拓展。最初准备和朋友在成都开酒楼,在考察后厨基地建设期间,他接触到了花椒种植。
花椒喜温怕涝的生长特性适合家乡种植,巨大经济效益也让人惊叹。王宪昌心里一动,是不是就回家去规模种植花椒,为自己开拓一片发展新天地,也为尚还贫穷的乡邻们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
王宪昌是一个有了想法就会立即付诸行动的人,当年就在老家仙灵村流轉土地试种了200亩九叶青花椒。一年后,试种的花椒长势旺盛,证实了家乡非常适合九叶青花椒的种植。有了成果,王宪昌当即决定,不去成都开酒楼,回家乡规模种植九叶青花椒。
为顺利发展花椒产业,王宪昌从重庆江津聘请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投资400多万元,在土兴镇万城村及周边的华山村、仙灵村集中连片流转野山荒坡1200余亩,种植18万株九叶青花椒,成立万城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
王宪昌回乡种植花椒,土地租金让乡邻们的野山荒坡生“金”,更重要的是给了留守老人妇女一条挣钱的门道,花椒园里常年用工近30人,都是当地50、60岁的留守老人妇女,年均工资收入在2万元以上。60多岁的龚克光常年在花椒园务工,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他高兴地说:“不是王总回家种花椒,我们这老了的人能在哪里去挣钱嘛!”
2017年6月,以“相约水乡·椒香平昌”为主题的平昌青花椒文化采摘节在该县土兴镇花椒园区开幕。随着一声哨响,一场花椒采摘体验趣味比赛开始,来自土兴镇八个青花椒种植合作社的部分社员组成八个组,各组为阵围坐在被剪下的花椒枝旁,麻利地用剪刀剪下繁硕的青花椒……
花椒投产了,这可乐坏了王宪昌。“采摘需要大量的人手,一般情况下,每个人每天可采鲜椒30—40斤。手脚麻利的,一天可采50斤。采摘费是2.3元/斤。” 据他介绍,2018年采摘鲜花椒15万斤光采摘费就是好几十万元。
发展青花椒产业,在富裕自己的同时,也着实让当地的群众尝到了甜头,采摘费时费工,在基地打工的群众每天有150多人,每天劳务费支出9000多元。家住仙灵村4社的45岁村民李琼英一直在王宪昌的基地打工,从事栽植、锄草、施肥、打药、采摘等工作,据她介绍,当年已经收入8000多元。
王宪昌种植花椒的成功,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找到一个好产业。平昌县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同时聘请专家来测土壤酸碱值、考察气候环境,科学决策决定把花椒产业作为平昌县扶贫攻坚的一个骨干产业,规划到2020年,全县种植花椒30万亩,建成川东北花椒产业基地县,产值5亿元以上,椒农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此外,平昌县积极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实行公司化运作,县上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成立了花椒产业投资公司,具体承担花椒产业发展的技术指导、栽植育苗、经营加工、市场营销、品牌创建、产品开发等业务。
同时,平昌县实施“回引工程”,招引有实力、懂经营,能规模栽植花椒1000亩以上的业主,借以解决花椒产业发展的持续投入、长效机制、技术管理、营销渠道等问题。目前,已引进花椒种植业主220余名,组建专业种植合作社200个,建成花椒产业基地26万亩,产业覆盖42个乡镇298个村,惠及贫困村94个、贫苦户1.5万户4.64万人。2018年,已有10万亩青花椒投产,采摘鲜花椒3000万斤,实现产值2.1亿元。到2020年,全县30万亩青花椒基地全面建成投产后,产值将达21亿元,可实现综合产值30亿元,助力花椒栽培区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在基础和配套建设方面,全县建有育苗基地300亩,作业道路920公里,蓄水池460口,乡镇花椒初加工房55座,招商引资1.5亿元建设花椒深加工产业园1个。2017年11月,“平昌青花椒”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大力发展花椒产业,有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让野岭荒坡变“金山”。
土兴镇种花椒,种出了规模,种出了效益,全县的目光聚焦在这里。从单纯种植到精深加工,从业主示范到遍地开花。花椒,这些浑身长满“刺疙瘩”的寻常树,已然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这片占地1200余亩的花椒种植基地是一位名叫王宪昌的业主返乡创业建立的。
二次创业 返乡开荒种花椒
今年47岁的王宪昌,是土兴镇仙灵村人,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28年,个人资产达5000余万元。但他逐渐感知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正在结束,自己应及早准备,逐渐向其他行业拓展。最初准备和朋友在成都开酒楼,在考察后厨基地建设期间,他接触到了花椒种植。
花椒喜温怕涝的生长特性适合家乡种植,巨大经济效益也让人惊叹。王宪昌心里一动,是不是就回家去规模种植花椒,为自己开拓一片发展新天地,也为尚还贫穷的乡邻们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
王宪昌是一个有了想法就会立即付诸行动的人,当年就在老家仙灵村流轉土地试种了200亩九叶青花椒。一年后,试种的花椒长势旺盛,证实了家乡非常适合九叶青花椒的种植。有了成果,王宪昌当即决定,不去成都开酒楼,回家乡规模种植九叶青花椒。
为顺利发展花椒产业,王宪昌从重庆江津聘请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投资400多万元,在土兴镇万城村及周边的华山村、仙灵村集中连片流转野山荒坡1200余亩,种植18万株九叶青花椒,成立万城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
王宪昌回乡种植花椒,土地租金让乡邻们的野山荒坡生“金”,更重要的是给了留守老人妇女一条挣钱的门道,花椒园里常年用工近30人,都是当地50、60岁的留守老人妇女,年均工资收入在2万元以上。60多岁的龚克光常年在花椒园务工,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他高兴地说:“不是王总回家种花椒,我们这老了的人能在哪里去挣钱嘛!”
示范带动 推动花椒产业发展
2017年6月,以“相约水乡·椒香平昌”为主题的平昌青花椒文化采摘节在该县土兴镇花椒园区开幕。随着一声哨响,一场花椒采摘体验趣味比赛开始,来自土兴镇八个青花椒种植合作社的部分社员组成八个组,各组为阵围坐在被剪下的花椒枝旁,麻利地用剪刀剪下繁硕的青花椒……
花椒投产了,这可乐坏了王宪昌。“采摘需要大量的人手,一般情况下,每个人每天可采鲜椒30—40斤。手脚麻利的,一天可采50斤。采摘费是2.3元/斤。” 据他介绍,2018年采摘鲜花椒15万斤光采摘费就是好几十万元。
发展青花椒产业,在富裕自己的同时,也着实让当地的群众尝到了甜头,采摘费时费工,在基地打工的群众每天有150多人,每天劳务费支出9000多元。家住仙灵村4社的45岁村民李琼英一直在王宪昌的基地打工,从事栽植、锄草、施肥、打药、采摘等工作,据她介绍,当年已经收入8000多元。
王宪昌种植花椒的成功,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找到一个好产业。平昌县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同时聘请专家来测土壤酸碱值、考察气候环境,科学决策决定把花椒产业作为平昌县扶贫攻坚的一个骨干产业,规划到2020年,全县种植花椒30万亩,建成川东北花椒产业基地县,产值5亿元以上,椒农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此外,平昌县积极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实行公司化运作,县上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成立了花椒产业投资公司,具体承担花椒产业发展的技术指导、栽植育苗、经营加工、市场营销、品牌创建、产品开发等业务。
同时,平昌县实施“回引工程”,招引有实力、懂经营,能规模栽植花椒1000亩以上的业主,借以解决花椒产业发展的持续投入、长效机制、技术管理、营销渠道等问题。目前,已引进花椒种植业主220余名,组建专业种植合作社200个,建成花椒产业基地26万亩,产业覆盖42个乡镇298个村,惠及贫困村94个、贫苦户1.5万户4.64万人。2018年,已有10万亩青花椒投产,采摘鲜花椒3000万斤,实现产值2.1亿元。到2020年,全县30万亩青花椒基地全面建成投产后,产值将达21亿元,可实现综合产值30亿元,助力花椒栽培区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在基础和配套建设方面,全县建有育苗基地300亩,作业道路920公里,蓄水池460口,乡镇花椒初加工房55座,招商引资1.5亿元建设花椒深加工产业园1个。2017年11月,“平昌青花椒”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大力发展花椒产业,有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让野岭荒坡变“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