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劳动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劳动改造着世界;劳动为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劳动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生活也有深远的意义。”一个人的劳动习惯必须从小培养。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他们劳动习惯的培养应从生活自理能力入手,逐步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关键词:素质 成因 劳动习惯
中图分类号:G603
1.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建立或评价主体已经由老师变成幼儿。
以前,老师对幼儿的统一要求比较多,老师制定的规则比较多,现在,我们逐渐让幼儿或师生共同简历规则,幼儿会积极地遵守。老师不在是一个规则的制定者、决策者,而是引导者。另外,老师的建设性评价往往会让幼儿产生被批评的感觉,从而产生不良的情绪。而同样的评价主体由同伴来说时,幼儿却有认同感。这说明评价主体会影响评价效果。所以在活动中,应该注意让幼儿作为评价的主体,老师作为鼓励者、引导者,制造宽松的气氛,让幼儿产生积极的态度。
2.当代幼儿缺乏劳动的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发现:由于现在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大人把孩子当成心头肉,手中宝,什么事都给孩子承包下来,孩子在家就是一个甩手大王,什么事情都用不着做。他们觉得劳动本来就是应该做的一件事情,在无形中早就有了一种劳动的意识。而本地幼儿缺乏严重的劳动意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原因
社会上鄙视体力劳动,好逸恶劳的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有相当大的影响。孩子们越来越追求舒适、惬意的生活。在社会上,一种重知识、轻劳动的现象存在十分普遍。
2.2 家庭原因
就目前来看,由于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家庭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幼儿的劳动意识越来越差。家长的包办使平常一些幼儿力所能及的事都被父母代替着。隔代教养更加促使幼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使一些本应该幼儿自己得到锻炼的机会,在无形中被夺走了。幼儿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差、不爱劳动、懒惰、依赖性强成为了现今孩子的通病。
2.3 学校原因
有些幼儿园为了在竟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无视幼儿的生长发展规律,对幼儿进行小学化的教育。而对于动手能力,自我服务劳动方面成了一片空白,连鞋带都要家长帮着系好!
3.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有效策略
3.1 鼓励引导,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有这么两位母亲,面对孩子自己动手叠的并不整齐的被子时,甲母亲气冲冲地冲孩子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让开!让我重新给你叠。"这个孩子吓得躲在一边不敢作。乙母亲却欣喜地赞赏孩子:哟!今天你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个孩子受到鼓励,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面对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我们要予以重视、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树立“我会”、“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有了点滴进步,就马上给予表扬和不励,逐渐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3.2 加强观察,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在小学一年級之前和之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的劳动,使幼儿知道自然角里的小动物、小植物需要管理才能长得好,进餐前桌子要擦干净才讲卫生,午睡起来把被子叠整齐才美观等等;在家里让幼儿观察家庭长辈一天的劳动活动,使幼儿知道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学会关心别人的冷暖,尊重他人的劳动。
3.3 创设环境,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
兴趣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学习的动力。首先,通过“劳动日”、“小小值日生”“我爱劳动”等任务活动有意识培养幼儿劳动能力。如在进餐时,桌子中间的餐盘中放置一块抹布,幼儿吃完饭后自己用抹布擦桌子;在种植区提供水壶、小铲子等照顾植物的工具,幼儿可以自己给植物松土、浇水。幼儿人人参与其中,劳动的兴趣油然而生。
3.4 循序渐进,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在一日生活中循序渐进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早晨老师会带领幼儿一起摆杯子,擦桌子;吃饭时自己端饭、发勺子,自己送餐具;区域活动后自己整理区域材料;午睡后请幼儿自己穿衣叠被;请幼儿自己分午点等,通过给幼儿提供劳动机会让幼儿主动参与劳动,从而培养幼儿爱劳动、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
3.5 家校配合,共同加强幼儿的劳动教育
开展家庭劳动比赛,家长和孩子共同比赛每天叠被子、穿衣服等21天劳动习惯打卡活动,看看谁坚持的最好。或开展“家庭劳动日”家长和孩子共同打扫卫生,通过言传身教,让幼儿养成劳动习惯。
4.在学校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4.1 在集体活动中开展教育活动。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采用游戏、诗歌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幼儿认识到劳动是一种好的表现,知道是爸爸妈妈的劳动才有了我们的好生活。兴趣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首要因素。
4.2 开展区域活动游戏时,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
在各个活动区域尽量多投放一些能够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在生活区,摆放爸爸妈妈工作时的照片,让孩子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
4.3 利用环境布置,让幼儿有视觉上的感观。
在教室张贴一些关于小朋友爱劳动的图片,介绍一些简单劳动的过程,让幼儿进行模仿游戏。
5.在幼儿园的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教师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注幼儿的一些表现,如玩具玩好以后让幼儿自己整理,中午让幼儿独立进食,起床自己整理。让幼儿在平常的的生活中养成一种良好的劳动习惯。
幼儿在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养成的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教育中的连续性、一致性是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班级出现的问题,帮助家长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内容,科学的培育幼儿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家长反映幼儿在家出现的行为习惯问题,老师要及时进行集体或个别教育,在家校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补充,相互理解,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相得益彰,最大程度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岳江.独生子女“五不要”.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赵志丹.早期教育 抓好八个关键时期.大众卫生报.2004年
[3] 芮红梅.孩子学习习惯应从学前开始培养.大理日报(汉).2005年
[4] 张婕.谈谈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研究.1996年03期
[5] 王立世.都来重视养成教育.宁夏教育.1995年06期
石家庄市跃进路小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关键词:素质 成因 劳动习惯
中图分类号:G603
1.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建立或评价主体已经由老师变成幼儿。
以前,老师对幼儿的统一要求比较多,老师制定的规则比较多,现在,我们逐渐让幼儿或师生共同简历规则,幼儿会积极地遵守。老师不在是一个规则的制定者、决策者,而是引导者。另外,老师的建设性评价往往会让幼儿产生被批评的感觉,从而产生不良的情绪。而同样的评价主体由同伴来说时,幼儿却有认同感。这说明评价主体会影响评价效果。所以在活动中,应该注意让幼儿作为评价的主体,老师作为鼓励者、引导者,制造宽松的气氛,让幼儿产生积极的态度。
2.当代幼儿缺乏劳动的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发现:由于现在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大人把孩子当成心头肉,手中宝,什么事都给孩子承包下来,孩子在家就是一个甩手大王,什么事情都用不着做。他们觉得劳动本来就是应该做的一件事情,在无形中早就有了一种劳动的意识。而本地幼儿缺乏严重的劳动意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原因
社会上鄙视体力劳动,好逸恶劳的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有相当大的影响。孩子们越来越追求舒适、惬意的生活。在社会上,一种重知识、轻劳动的现象存在十分普遍。
2.2 家庭原因
就目前来看,由于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家庭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幼儿的劳动意识越来越差。家长的包办使平常一些幼儿力所能及的事都被父母代替着。隔代教养更加促使幼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使一些本应该幼儿自己得到锻炼的机会,在无形中被夺走了。幼儿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差、不爱劳动、懒惰、依赖性强成为了现今孩子的通病。
2.3 学校原因
有些幼儿园为了在竟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无视幼儿的生长发展规律,对幼儿进行小学化的教育。而对于动手能力,自我服务劳动方面成了一片空白,连鞋带都要家长帮着系好!
3.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有效策略
3.1 鼓励引导,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有这么两位母亲,面对孩子自己动手叠的并不整齐的被子时,甲母亲气冲冲地冲孩子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让开!让我重新给你叠。"这个孩子吓得躲在一边不敢作。乙母亲却欣喜地赞赏孩子:哟!今天你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个孩子受到鼓励,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面对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我们要予以重视、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树立“我会”、“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有了点滴进步,就马上给予表扬和不励,逐渐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3.2 加强观察,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在小学一年級之前和之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的劳动,使幼儿知道自然角里的小动物、小植物需要管理才能长得好,进餐前桌子要擦干净才讲卫生,午睡起来把被子叠整齐才美观等等;在家里让幼儿观察家庭长辈一天的劳动活动,使幼儿知道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学会关心别人的冷暖,尊重他人的劳动。
3.3 创设环境,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
兴趣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学习的动力。首先,通过“劳动日”、“小小值日生”“我爱劳动”等任务活动有意识培养幼儿劳动能力。如在进餐时,桌子中间的餐盘中放置一块抹布,幼儿吃完饭后自己用抹布擦桌子;在种植区提供水壶、小铲子等照顾植物的工具,幼儿可以自己给植物松土、浇水。幼儿人人参与其中,劳动的兴趣油然而生。
3.4 循序渐进,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在一日生活中循序渐进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早晨老师会带领幼儿一起摆杯子,擦桌子;吃饭时自己端饭、发勺子,自己送餐具;区域活动后自己整理区域材料;午睡后请幼儿自己穿衣叠被;请幼儿自己分午点等,通过给幼儿提供劳动机会让幼儿主动参与劳动,从而培养幼儿爱劳动、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
3.5 家校配合,共同加强幼儿的劳动教育
开展家庭劳动比赛,家长和孩子共同比赛每天叠被子、穿衣服等21天劳动习惯打卡活动,看看谁坚持的最好。或开展“家庭劳动日”家长和孩子共同打扫卫生,通过言传身教,让幼儿养成劳动习惯。
4.在学校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4.1 在集体活动中开展教育活动。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采用游戏、诗歌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幼儿认识到劳动是一种好的表现,知道是爸爸妈妈的劳动才有了我们的好生活。兴趣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首要因素。
4.2 开展区域活动游戏时,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
在各个活动区域尽量多投放一些能够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在生活区,摆放爸爸妈妈工作时的照片,让孩子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
4.3 利用环境布置,让幼儿有视觉上的感观。
在教室张贴一些关于小朋友爱劳动的图片,介绍一些简单劳动的过程,让幼儿进行模仿游戏。
5.在幼儿园的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教师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注幼儿的一些表现,如玩具玩好以后让幼儿自己整理,中午让幼儿独立进食,起床自己整理。让幼儿在平常的的生活中养成一种良好的劳动习惯。
幼儿在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养成的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教育中的连续性、一致性是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班级出现的问题,帮助家长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内容,科学的培育幼儿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家长反映幼儿在家出现的行为习惯问题,老师要及时进行集体或个别教育,在家校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补充,相互理解,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相得益彰,最大程度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岳江.独生子女“五不要”.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赵志丹.早期教育 抓好八个关键时期.大众卫生报.2004年
[3] 芮红梅.孩子学习习惯应从学前开始培养.大理日报(汉).2005年
[4] 张婕.谈谈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研究.1996年03期
[5] 王立世.都来重视养成教育.宁夏教育.1995年06期
石家庄市跃进路小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