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金融体制的逐渐完善和金融业在产权上的适度放松,金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主题的多元化导致金融市场的广泛开拓,高校近些年来受到广大金融主体的青睐。商业银行通过教育产品的创新和制度设计,着眼于各高校资本市场的分析、开发和利用,把自身与高校联系起来。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在高校业务现状的分析,揭示了业务拓展中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以及市场拓展的空间。
关键词:商业银行;高校;资本需求;消费
高校的消费主体是学生消费,学生消费的需求来自于以下几方面:完成学业的资金需求;个人消费需求;考证热成为高校新的消费热点;网络消费成为高校消费的新增长点。另外,高校建设的资金需要也是高校消费的一部分。当前,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使高校成为消费市场中的佼佼者,高校市场中对资金的需求明显大于供给,巨大市场潜力正待开发。
一、高校市场的业务
目前,各银行在学校的主要业务有发放助学贷款、教育储蓄与信贷、代收学费、发放教职工工资、吸收存款等,主体集中在中间业务以“手续费”或“折扣”的形式来获取较微薄的利润。事实上,就我国目前金融状况来说,其主体收入尚在银行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所以,在高等教育市场方面的争夺尚未达到高峰阶段。
1.发放助学贷款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高等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离不开金融部门的支持,商业银行对推动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起了巨大作用。其中,国家助学贷款是利用金融手段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安心求学,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助学贷款是消费信贷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市场需求的潜力很大。大力发展助学贷款,为商业银行开拓信贷市场,培育业务增长点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从国外经验来看,助学贷款也是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重要业务品种,学生用银行贷款完成学业十分普遍,从长远来看,帮助他们就学成才,也是为银行培育未来的优良客户。这种有需求、有效益、符合国际惯例的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开展。助学贷款政策调整的目的是实现学校和银行的双赢,把政府的力量与市场化方式结合起来。事实证明,新政策受到了商业银行的积极欢迎。扩大助学贷款的发放额度可以帮助高校解决拖欠学费问题,对学校有好处。
2.教育储蓄
教育储蓄是居民个人为其子女接受非义务教育而每月固定存额,到期支取本息的储蓄。自国家开征利息税以来,全国各大商业银行的多种储蓄业务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唯有工商银行独家开办的教育储蓄业务增势强劲,在众多储蓄业务中一枝独秀。储户特定、存期灵活、总额控制、利率优惠、利息免税,能积零成整,满足中低收入家庭每月固定小额存储,积蓄资金,解决子女非义务教育支出需要。教育储蓄正逐渐受到大家的青睐,特别是一些中低收入者,教育储蓄成为他们子女存集教育资金的主要手段。虽然教育储蓄比其他品种储蓄有较大的利息优惠幅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参储对象范围窄、最高存款限额低以及月底存款太麻烦是目前教育储蓄业务的主要不足之处。
3.教育信贷
在教育产业化背景下,银行对高校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开拓自己的阵地,不失时机地捕捉各种商机。银行与高校联姻,建立合作关系,成为现阶段经济生活的一个亮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不仅不能满足社会对知识的需求,而且也远远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我国财政资金长期满足不了高校发展的要求,高校投资欠债较多,学校基础建设缺乏资金,科研流动资金紧张,使得高校迫切需要银行支持。对银行来说,投资高校基础建设、提供各种形式的贷款也可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扩大银行的中间业务及知名度。
4.代收学费和其他
高校市场在这方面比较狭窄,可开发的空间不大,但高校市场有其独特之处。许多高校都是面向全国招生,有近一半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每学年的学费、生活费,主要是通过邮局汇款和银行异地存取获得。如果外地生的费用全部通过银行存取,以中国工商银行现行0.5%的手续费结算,仅此项业务银行每年可获取196万元的手续费。
目前,在高校中存在着各种电话卡和手机卡并存的局面。电信网络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危害,一方面,各式各样的电话卡涌入市场,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随处可见的废卡也污染了环境;另一方面,银行卡在完成了传统的存取和支付功能后就无所事事。如果银行和电信在某些业务上联合起来,以银行卡代替电话卡,同时开通电话银行服务,就不仅能够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还能通过巨大的电信网络把银行业务扩充到高校的每一个角落,双方均有利可图。
二、高校市场的拓展
教育投资风险小、收益高,这种投资与收益具有累积性、渐进性特点,决定了教育产业具有“后发优势”,其市场前景非常乐观。商业银行若能开办好教育贷款业务,在利国利民的同时还能优化银行自身的资产结构,并培育未来的优质客户群。有需求就要有供给,实行产品创新是商业银行的自身业务拓展的出路。针对高校改进和组合原有的金融产品,通过改造和包装,让原有产品焕发出新的活力,产品内容更加完善,服务更具特色,使高校与商业银行共同发展。
(1)完善助学贷款业务拓展的关键在于信用担保制度建设,拓展业务对象。有效的担保是商业银行业务拓展考虑的首要因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助学贷款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从学校角度看,对助学贷款呼声较高,助学贷款是为吸引更多学生纷纷推出的各种招生优惠举措中的一个。从银行角度来看,助学贷款符合商业银行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可以调整银行信贷结构,并有利于与校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带动其他业务的拓展。银行是贷款的发放和回收主体,虽然对因贷款无法追回造成的呆坏账不予追究,并予以核销,可是我国助学贷款的违约率高达20%,而超过4%银行就会亏本,使得银行对助学贷款十分谨慎。建立良好的信用担保制度主要应做到:发挥政府在助学贷款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创新贷款形式,建立助学贷款的政府担保机构;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正确调整信贷关系,按照“四定”办法积极发放助学贷款;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和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切实防范助学贷款的风险;改以往教师作为担保对象的现象,为以学生本人的家庭成员作为担保人,同时以家庭财产为抵押,建立有形资产抵押制度,完善信用担保;对于家庭相对贫困又不得不完成学业的学生而言,可以放宽限制,但措施要得当;转移风险,即把学生负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银行投入一定的保险费,一旦学生无力偿还,则责任由保险公司承担;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对恶意拖欠者加大处罚力度,建立统一协调的贷款管理机构。针对助学贷款拖欠现象,除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还可以采取收取滞纳金等方法,更重要的是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由法院强制执行。
(2)教育储蓄政策日益完善,对象扩大,更具吸引力。新的教育储蓄范围更广,包括中专、大专、本科及研究生,而且教育储蓄的金融部门也不再由工商银行独家办理,而是扩大到各商业银行。此外,在存期方面除了原来的3年和6年期外,又新增加了1年期,使储蓄时间更灵活。
(3)提供多种贷款,推出“套餐式服务”,完善消费信贷。教育消费水平的逐年提高使得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同学无法如愿深造,许多家庭也因子女筹措资金困难而望门兴叹。因此,银行在进行详尽的市场调查之后,可以根据学生和家长的需要,本着方便、快捷、优惠的原则,推出多种形式的贷款方式。银行在这一业务领域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4)加强银行与商业流通的联系,实现银行与终端消费市场的结合,同时完善网上支付服务,利用假日经济,扩大中间业务。零售业已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高校学生是零售业发展的生力军之一。银行应尝试把中间业务介入零售业,尤其是高校密集的地方。任何经济消费必然伴随有资金流动和信用活动。在假期间,教师和学生放长假,开辟“旅游金融服务”,全面实行购物刷卡,银行便可获取“折扣”或“手续费”。学生多数利用假期考取各种资格证书,银行可以开办代理各种外出旅游、车票和各类考试的报名、报班及资料等业务,可以提高银行的知名度和增加其在高校市场的“印象值”,为将来消费奠定基础。
(5)提供优质服务,创造无形资产。我国高校已经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运作的生力军。迅猛发展的高校校办高科技企业正在不断融入高科技行业。而高校知识、技术创新和产学研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亟须大量资金的支持。银行与高校的结合,应首选与高校科技的结合,这无论从银行的经营环境还是从高校长远的发展前景及社会需求来看,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比如提供模拟银行,由银行负责出资,在高校内建设一与实体银行在构造和功能上完全相似的“微缩”型银行,事实上,对高校学生来说是一模拟的“金融实验室”,目的在于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了解银行业务的机会。一方面,通过对模拟银行的筹建加强高校市场对银行的关注,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是把该项服务作为银行的另一创新型业务,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为银行提供无形资产。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卓飞.现代商业银行营销[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5:176-185.
[2]吴克明.教育供求新探[J].教育与经济,2001,(3):55.
[3]荆德刚.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M].北京:中国教育年鉴,2002:6.
[4]马经.助学贷款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9.
关键词:商业银行;高校;资本需求;消费
高校的消费主体是学生消费,学生消费的需求来自于以下几方面:完成学业的资金需求;个人消费需求;考证热成为高校新的消费热点;网络消费成为高校消费的新增长点。另外,高校建设的资金需要也是高校消费的一部分。当前,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使高校成为消费市场中的佼佼者,高校市场中对资金的需求明显大于供给,巨大市场潜力正待开发。
一、高校市场的业务
目前,各银行在学校的主要业务有发放助学贷款、教育储蓄与信贷、代收学费、发放教职工工资、吸收存款等,主体集中在中间业务以“手续费”或“折扣”的形式来获取较微薄的利润。事实上,就我国目前金融状况来说,其主体收入尚在银行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所以,在高等教育市场方面的争夺尚未达到高峰阶段。
1.发放助学贷款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高等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离不开金融部门的支持,商业银行对推动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起了巨大作用。其中,国家助学贷款是利用金融手段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安心求学,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助学贷款是消费信贷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市场需求的潜力很大。大力发展助学贷款,为商业银行开拓信贷市场,培育业务增长点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从国外经验来看,助学贷款也是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重要业务品种,学生用银行贷款完成学业十分普遍,从长远来看,帮助他们就学成才,也是为银行培育未来的优良客户。这种有需求、有效益、符合国际惯例的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开展。助学贷款政策调整的目的是实现学校和银行的双赢,把政府的力量与市场化方式结合起来。事实证明,新政策受到了商业银行的积极欢迎。扩大助学贷款的发放额度可以帮助高校解决拖欠学费问题,对学校有好处。
2.教育储蓄
教育储蓄是居民个人为其子女接受非义务教育而每月固定存额,到期支取本息的储蓄。自国家开征利息税以来,全国各大商业银行的多种储蓄业务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唯有工商银行独家开办的教育储蓄业务增势强劲,在众多储蓄业务中一枝独秀。储户特定、存期灵活、总额控制、利率优惠、利息免税,能积零成整,满足中低收入家庭每月固定小额存储,积蓄资金,解决子女非义务教育支出需要。教育储蓄正逐渐受到大家的青睐,特别是一些中低收入者,教育储蓄成为他们子女存集教育资金的主要手段。虽然教育储蓄比其他品种储蓄有较大的利息优惠幅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参储对象范围窄、最高存款限额低以及月底存款太麻烦是目前教育储蓄业务的主要不足之处。
3.教育信贷
在教育产业化背景下,银行对高校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开拓自己的阵地,不失时机地捕捉各种商机。银行与高校联姻,建立合作关系,成为现阶段经济生活的一个亮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不仅不能满足社会对知识的需求,而且也远远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我国财政资金长期满足不了高校发展的要求,高校投资欠债较多,学校基础建设缺乏资金,科研流动资金紧张,使得高校迫切需要银行支持。对银行来说,投资高校基础建设、提供各种形式的贷款也可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扩大银行的中间业务及知名度。
4.代收学费和其他
高校市场在这方面比较狭窄,可开发的空间不大,但高校市场有其独特之处。许多高校都是面向全国招生,有近一半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每学年的学费、生活费,主要是通过邮局汇款和银行异地存取获得。如果外地生的费用全部通过银行存取,以中国工商银行现行0.5%的手续费结算,仅此项业务银行每年可获取196万元的手续费。
目前,在高校中存在着各种电话卡和手机卡并存的局面。电信网络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危害,一方面,各式各样的电话卡涌入市场,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随处可见的废卡也污染了环境;另一方面,银行卡在完成了传统的存取和支付功能后就无所事事。如果银行和电信在某些业务上联合起来,以银行卡代替电话卡,同时开通电话银行服务,就不仅能够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还能通过巨大的电信网络把银行业务扩充到高校的每一个角落,双方均有利可图。
二、高校市场的拓展
教育投资风险小、收益高,这种投资与收益具有累积性、渐进性特点,决定了教育产业具有“后发优势”,其市场前景非常乐观。商业银行若能开办好教育贷款业务,在利国利民的同时还能优化银行自身的资产结构,并培育未来的优质客户群。有需求就要有供给,实行产品创新是商业银行的自身业务拓展的出路。针对高校改进和组合原有的金融产品,通过改造和包装,让原有产品焕发出新的活力,产品内容更加完善,服务更具特色,使高校与商业银行共同发展。
(1)完善助学贷款业务拓展的关键在于信用担保制度建设,拓展业务对象。有效的担保是商业银行业务拓展考虑的首要因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助学贷款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从学校角度看,对助学贷款呼声较高,助学贷款是为吸引更多学生纷纷推出的各种招生优惠举措中的一个。从银行角度来看,助学贷款符合商业银行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可以调整银行信贷结构,并有利于与校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带动其他业务的拓展。银行是贷款的发放和回收主体,虽然对因贷款无法追回造成的呆坏账不予追究,并予以核销,可是我国助学贷款的违约率高达20%,而超过4%银行就会亏本,使得银行对助学贷款十分谨慎。建立良好的信用担保制度主要应做到:发挥政府在助学贷款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创新贷款形式,建立助学贷款的政府担保机构;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正确调整信贷关系,按照“四定”办法积极发放助学贷款;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和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切实防范助学贷款的风险;改以往教师作为担保对象的现象,为以学生本人的家庭成员作为担保人,同时以家庭财产为抵押,建立有形资产抵押制度,完善信用担保;对于家庭相对贫困又不得不完成学业的学生而言,可以放宽限制,但措施要得当;转移风险,即把学生负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银行投入一定的保险费,一旦学生无力偿还,则责任由保险公司承担;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对恶意拖欠者加大处罚力度,建立统一协调的贷款管理机构。针对助学贷款拖欠现象,除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还可以采取收取滞纳金等方法,更重要的是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由法院强制执行。
(2)教育储蓄政策日益完善,对象扩大,更具吸引力。新的教育储蓄范围更广,包括中专、大专、本科及研究生,而且教育储蓄的金融部门也不再由工商银行独家办理,而是扩大到各商业银行。此外,在存期方面除了原来的3年和6年期外,又新增加了1年期,使储蓄时间更灵活。
(3)提供多种贷款,推出“套餐式服务”,完善消费信贷。教育消费水平的逐年提高使得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同学无法如愿深造,许多家庭也因子女筹措资金困难而望门兴叹。因此,银行在进行详尽的市场调查之后,可以根据学生和家长的需要,本着方便、快捷、优惠的原则,推出多种形式的贷款方式。银行在这一业务领域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4)加强银行与商业流通的联系,实现银行与终端消费市场的结合,同时完善网上支付服务,利用假日经济,扩大中间业务。零售业已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高校学生是零售业发展的生力军之一。银行应尝试把中间业务介入零售业,尤其是高校密集的地方。任何经济消费必然伴随有资金流动和信用活动。在假期间,教师和学生放长假,开辟“旅游金融服务”,全面实行购物刷卡,银行便可获取“折扣”或“手续费”。学生多数利用假期考取各种资格证书,银行可以开办代理各种外出旅游、车票和各类考试的报名、报班及资料等业务,可以提高银行的知名度和增加其在高校市场的“印象值”,为将来消费奠定基础。
(5)提供优质服务,创造无形资产。我国高校已经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运作的生力军。迅猛发展的高校校办高科技企业正在不断融入高科技行业。而高校知识、技术创新和产学研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亟须大量资金的支持。银行与高校的结合,应首选与高校科技的结合,这无论从银行的经营环境还是从高校长远的发展前景及社会需求来看,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比如提供模拟银行,由银行负责出资,在高校内建设一与实体银行在构造和功能上完全相似的“微缩”型银行,事实上,对高校学生来说是一模拟的“金融实验室”,目的在于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了解银行业务的机会。一方面,通过对模拟银行的筹建加强高校市场对银行的关注,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是把该项服务作为银行的另一创新型业务,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为银行提供无形资产。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卓飞.现代商业银行营销[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5:176-185.
[2]吴克明.教育供求新探[J].教育与经济,2001,(3):55.
[3]荆德刚.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M].北京:中国教育年鉴,2002:6.
[4]马经.助学贷款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