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里的明星脸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ong790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盘点被翻拍次数最少的名著,《乱世佳人》得算正面典型。这部要场面有场面、要故事有故事、要人物有人物的小说,之所以被好莱坞屡屡放过,有且只有一个原因:1939年拍的那个版本创造的视觉经验,太深入人心——而这种难以磨灭的印象,至少有一半得归功于选对了女一号。影评人常常会宣称,就艺术水准而言,《乱世佳人》被严重高估,但谁都无法否认,好莱坞不可能复制一个费雯丽,费雯丽也不可能复制一个像出演郝思嘉那样的机遇。当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第一次在年轻的费雯丽脸上看到“纯粹淡绿不夹一丝茶褐”且“稍稍有点吊梢”的眼睛时,电影史便达成了一次具有经典意义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郝思嘉/费雯丽的案例甚至与演技无关——尽管费雯丽真是个好演员——这是一张脸创造的奇迹。千百万读者透过书页幻想的郝思嘉只是一团朦胧的雾,似有若无的吉光片羽,仿佛在梦中目击过的嫌疑犯。倏忽间,大银幕闪亮,云开雾散,“嫌犯”画像渐渐清晰,于是人们舒一口气,心里暗暗喊一声:“抓住你了,原来你就在这里。”



  在小说转化成影像的过程中,选对一个角色、塑成一个人物的重要性和难度系数,有时候(如果不是“永远”的话)要比还原历史场景或者理顺叙事脉络更高。文本在读者的想象空间中烙下的印迹越深,这个变量就越大。一万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你可以用一具肉身、一抹微笑或者一个手势定格这种想象,也完全可能反过来摧毁它。同样是大卫·塞尔兹尼克,在制作1957年版的《永别了,武器》时,就亲手示范了这种摧毁能达到怎样的程度。
  彼时《海斯法典》已经失去约束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早就散尽硝烟。这一版《永别了,武器》的男女主角,终于不用像1932年版那样,为了照顾后面的怀孕情节先补上一个婚礼(《海斯法典》不允许未婚同居,哪怕暗示都不行),也不用因害怕墨索里尼的干涉而删去意大利军队溃败的场景。然而,原作者海明威在得知这一版的演员阵容之后,还是火冒三丈。他给塞尔兹尼克写信,粗话横飞:“如果,你这部让38岁的塞尔兹尼克夫人扮演24岁的凯瑟琳·巴克利的破电影,最后居然赚到了钱,那我建议你捧起这些钱直奔本地的银行,统统换成硬币,然后塞进你自己的屁眼,直到满得从你嘴里吐出来。”
  塞尔兹尼克夫人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詹妮弗·琼斯,奥斯卡奖、金球奖双料影后,其主演的《珍妮的肖像》和《太阳浴血记》有资格跻身小说改编电影的佳作系列。但《永别了,武器》果然如海明威诅咒的那样票房惨败,而琼斯的眼袋、鱼尾纹和随着衰老越来越高的颧骨也确实应该负一半以上的责任。至于男主角罗克·赫德森,虽然颜值和年龄感大体合格,但他凝望琼斯的眼神,怎么看都像是弟弟看姐姐——多年以后赫德森“出柜”,人们回过头来想这一版《永别了,武器》的画面,荒诞感油然而生。
  公允地说,古今中外,在塞尔兹尼克之前或者之后,制片和导演坚持重用太太或者女朋友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乏成功的例子。但相对而言,在“作者电影”或者那类把演员当扁平符号的片子里,这样做还相对保险一点。至于小说,尤其是群众基础深厚的小说,人物是早就成熟定型的,她们不可能为了制片人的太太而随意涂改自己的年龄和气质。如果一定要拧着来,那么,《永别了,武器》的失败已经证明:即便是塞尔兹尼克这样行走江湖几无失手的大腕,一旦被私情干扰判断,也会一头栽进文本与影像之间的鸿沟。
  话说回来,在这条鸿沟中栽倒的大明星不计其数。他们总是一不小心,就让自己的满身星光遮蔽掉人物本身的特质。也难怪,习惯了被量身定制角色的明星,很难放下身段去迁就小说人物具体而微的尺寸。无论是阿兰·德隆版的雷普利,还是迪卡普里奥版的盖茨比,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类似的问题。就连一直被神化的奥黛丽·赫本,在《战争与和平》中塑造的娜塔莎也是其个人演艺生涯中的失败案例。比起后来苏联邦达尔丘克版的《战争与和平》,比起那个眼神里装满惶惑与兴奋、在舞池中眩晕的娜塔莎(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饰演),赫本只是把《罗马假日》重复了一遍而已。
  其实赫本还演砸过一部小说改編的电影:《蒂凡尼的早餐》——尽管,因为强大的时尚效应,这部电影至今仍然脍炙人口。这不能全怪赫本,因为从根本上看,这部片子的初衷就跟卡波蒂的原作背道而驰。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是个具有同性恋气质的男子,“美国好闺密”。从他的视角观察到的交际花霍莉性格放荡、情绪复杂、行踪神秘,是个无法被轻易归类或者降服的女人,所以最后的结局是“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在好莱坞的审美定势下,叙述者的性取向必须改变,他和霍莉必须谈一场恋爱,所以霍莉这个人物的底色就必须比小说里更清纯、更简单。这也就可以理解,导演为什么坚决抵制卡波蒂的建议,弃梦露而选赫本。
  为了这个角色,赫本也算使尽了浑身解数,临时补习乡下口音,学会抽烟撒泼,但结局的峰回路转——流浪猫回巢,风尘女知返——还是让她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成了最后优雅转身的铺垫。赫本还是那个赫本,她的《蒂凡尼的早餐》不过是把《窈窕淑女》又演了一遍。
  总体上讲,越是质地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时越要慎用明星,这差不多可以成为一条法则。气场特别强大的导演,完全可以根据小说人物的需要,放胆使用气质契合的新人,使其一举成名,塑造人物和打造明星同步完成。琼·芳登之于《蝴蝶梦》、娜塔莎·金斯基之于《苔丝》,抑或汤唯之于《色,戒》,都是范例。如果是那类更成熟、更多面、台词更多的角色,那么,选择那些并不漂亮却可塑性极强的面孔,往往能收到奇效,因为这类演员总是能把自己恰到好处地掩藏在角色之后,比如《理智与情感》中的艾玛·汤普森,《英国病人》里的朱丽叶·比诺什,还有最近横扫艾美奖的《奥丽芙·基特里奇》里的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至于伟大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她塑造人物的能力足以让你在观看两部根据同样著名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和《廊桥遗梦》——改编的电影时,像是在欣赏两个女人的表演。
  有些在小说中太立体、太丰富的人物,也许不管找谁演都不够完美。比如说,提起安娜·卡列尼娜和爱玛·包法利,很多张明星脸就重叠在一起,但我们至今也抓不住一个确定的形象。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些有如神助的改编:你看到那张脸、那个人,就知道整出戏都成了,就知道再也不需要第二个版本了——这是选角的至高境界。在我看来,费雯丽之于《乱世佳人》,罗莎曼德·派克之于《消失的爱人》,以及张国荣之于《霸王别姬》,都达到了这种境界。
  (三生石摘自译林出版社《假作真时》一书,黎 青图)
其他文献
期刊
火车最接近旅行的温度,也是我觉得最浪漫的交通工具。它是一本等待被写出来的小说,各怀心事的旅人是书中的人物,而每个人都可以是天马行空的创作者,为看似毫无关系的旅行者找出一条条相关的线索。这也是为什么旅行作家总是孜孜不倦地写关于火车的故事,却鲜少以飞机和飞行作为素材。很少有旅行作家愿意去美化高空中的情节。不可控、受压抑的空间,不会是浪漫滋长的最佳土壤。  我特别喜欢夜间的卧铺火车。火车微微摇晃,缓缓行
期刊
我知道有一位作家,一位对世界文学有深远影响的大师级作家,他好不容易与相爱多年的女友结了婚,结果不到半年就离了,理由是他妻子睡觉时从来不做梦。  不做梦就要离婚,这个理由荒唐透顶,有点神经质。但这位作家的神志绝无问题,他甚至一向以睿智面世,被世人尊为用智慧写作的代表。  总之,他古怪不是因为弱智或无知,也许仅仅因为他是一位作家,一位优秀的作家。  他曾经为自己荒唐的离婚理由这样对人狡辩过:“每天做噩
期刊
我母亲曾经赞叹过两个男人的好看。一是京剧“言派”嫡传言兴朋,他应友人邀约,客串电视剧《曹雪芹》中的曹雪芹,我母亲的评价是:漂亮,但依然是个男人!另一位是香港电视剧《上海滩》里的周润发,母亲用了八个字: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我看到的好看的男人,很奇怪,多是僧人。有一年去山西五台山,一进山,便被镇住了。只见满目袈裟,明艳的黄,衣袂飘兮,底下皆打一副绑腿,足上一双草鞋。许是因为北方人种交汇异变的缘故,
期刊
当一个人开始拿他从事的事业逗乐时,你很难知道他是在笑还是在哭。  ——《米格尔街》  世界如其所是。那些无足轻重的人,那些听任自己变得无足轻重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位置。  ——《大河湾》  我只希望以个人的方式,列出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接触过的写作。我说写作,但更准确地说,指的是洞察力,一种观察和感觉的方式。  ——《看,这个世界》  我们真正为之受到惩罚的谎言只有那些我们对自己说的谎言。  —
期刊
月亮从妆台镜子中  望出一百万英里  (或许也带着骄傲,望着自己  但她从未,从未露出微笑)  至远远超越睡眠的地方,或者  她大概是个白昼睡眠者。  被宇宙抛弃了,  她会叫宇宙去见鬼,  她会找到一湾水,  或一面鏡子,在上面居住。  所以把烦恼裹进蛛网吧  抛入水井深处  进入那个倒立的世界  那里,左边永远是右边,  影子其实是实体,  那里我们整夜醒着,  那里,天国清浅就如  此刻海洋
期刊
以前,有各种各样的修理匠,修伞的、修碗的、修钢笔的、修表的。现在修理匠几乎不见了,东西用坏了就直接扔了。我们使用这些东西的成本降低了,消费欲被持续刺激。似乎我们活在世上就是为了消耗器物,生产垃圾。  对了,还有补锅的匠人。现在可能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锅漏了也是可以修好的。洞较小的话,就打个补丁;洞太大了,或者洞太多,就把整个锅底换掉。  我家有好几口铝锅是换过锅底的。新的锅底是用铁皮镶的。像接烟囱
期刊
【编者按】  读者读书会为大家推荐的第36本书,是陕西作家陈忠实先生的代表作《白鹿原》。这部长篇小说由陈忠实先生历时6年创作完成,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背景,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几十年的恩怨纷争,映射出整个中国近现代社会风起云涌的历史巨变。该作品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是不得不读的中国当代文学巨著。  关注读者读书会,开启美好阅读生活  白嘉轩正在谋划给白鹿村创办一座学堂。白鹿村百
期刊
老茶客都知道,岩茶放上几年,无论保存得如何严密,那股昂扬高远的香气,那种多元与丰富的滋味,都会渐渐走失。此时,你轻取一撮茶叶,在阳光下细细观瞧,就会发现茶芽上那细芒般的金毫已经消失。茶泡出来,那浓郁的红橙色竟会变成带绿的香槟色,而茶的叶底,竟会有点泛绿。此时的茶,从火炭中来的那一股子烈性不见了,余下的,只有寡淡和顺的口感。怎么办?复焙呀。  简单来说,复焙是把茶叶重新放在倒扣的焙筛上,筛面向下,筛
期刊
在数学中,最短的距离是起点与终点之间的直线。然而,现实中的捷径并非如此。  船夫曾告诉我:“风向正好的风会鼓起船帆,这时的航路便是最短的。”  這才是现实生活中所适用的最短距离理论,事情不会完全按照你的计划进行。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东西,会把远路变为捷径。事前你不会明白这个道理,只有涉足现实之后才能悟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