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护理实践教学是护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临床护理专业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也是护理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关键。临床实习是检验护理学生理论学习程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动手能力的重要阶段[1]。我们医院自2008年以来,我们对护理技术操作理念和标准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人性化服务的具体内容,使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更加人性化、规范化。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护理学生缺乏人文知识及对人文精神的领悟、理解和实践[2],只是机械执行操作规程,缺乏对患者关怀、照护与尊重等,影响人性化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执行和效果。对来我院实习的护理学生进行了护理技能操作规范化训练,加强人文知识、人性化理念的培训和教育 ,使护理操作更加贴近临床 ,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护理技术;人性化;规范化训练
【中图分类号】R3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103-01
1 存在问题
1.1 护理学生缺乏人性化的理念,未能真正从患者利益出发,忽视了患者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在日常护理操作中,缺乏对患者人格和尊严的关注。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忽视操作有效性,如为患者铺床、翻身后并未达到舒适及预防压疮的目的。对如何减轻患者痛苦 ,增加舒适性方面缺乏考虑。
1.2 护理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知识缺乏护理学生普遍缺乏相关理论知识,所获得的知识基本上是书面的,没有上升到实践,在校接受较多的是基础医学知识 ,即如何對患者生命与健康的维护、患者权利和需求的感知,为了操作而操作,操作训练时多针对模型,缺乏对人性化内涵的关注、人性化护理技术操作理念的理解及人文精神的体现。
1.3 机械执行操作规程,缺乏与患者有效沟通 人性化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护理技术操作语言进行了一定的规范 ,要求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对患者进行解释 ,不同的操作、不同病情、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有不同的解释内容 ,护理学生在操作中机械执行操作语言, 千篇一律,不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解释,未达到在操作中与患者有效沟通的目的。
1.4 重技术操作,轻病情观察,缺乏人文关怀 护理学生为患者实施操作后就算完成任务,忽视在操作中和操作后对患者连续性观察和关注,用药后的病情。直到有特殊情况时家属通知才知道观察。实施生活护理前又不给患者做解释,掀开被子查看皮肤,伤口,不顾患者的尴尬与不解。很少关注患者的感受,对于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不适、紧张、甚至恐惧感没有觉察。
1.5 注重操作形式,轻终末质量护理学生不明白如何对患者全面评估,缺乏对病情、护理操作必要性、目的性的了解,盲目操作。如肌内注射操作前应评估患者的病情、患者合作程度、注射部位情况,实际工作中,护理学生只是被动执行医嘱 ,盲目操作,影响操作质量。
2 对策
2.1 培养人文精神、强化礼仪修养 ,优雅的外在形象、过硬的护理技术、负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做好礼仪化护理服务的内在要求。一是基本礼仪,包括言谈、举止、仪容、服饰、个人和公共卫生等,做到语言文明、举止得当、行为规范、仪容整洁、服饰得体、庄重大方、和蔼可亲;二是职业礼仪,主要指掌握遵守规章制度、制定工作计划、了解护理常规、了解患者病情等。学生进入医院的前两个周,集中培训,由院内优秀护士现场演示,学生集中演练,考核达标。
2.2 实行真实训练,培训换位思考在进行操作培训时,首先培训换位思考,假如“我是需要接受某项操作的患者,我会有什么样的想法、需求、感受”。 设置情境,由带教老师现场模拟,并带领学生到病房,和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先由带教老师与特殊患者进行实际的情境演示,体验患者的感受、了解患者的需求、感知患者的病痛, 带教老师的言谈举止影响每个护理学生。再由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当患者,进行训练,而不是在模拟人身上做假动作,在模拟人身上训练过多地注意操作流程,无法体验患者的感受。
2.3 示教演示进行示教时,先由教师按照规范的操作标准进行操作演示,由同学提出问题,特别是外地护理学生对不同的操作方法提出疑问,教师逐一进行解答,并进行统一规范。规范操作后教师再设置一些操作上容易出现错误的动作,与正确的操作标准进行对比,并联系临床启发教学。每项操作示教后,抽一名护理学生当场演示,先由大家指出错误所在,共同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分解动作演示。如:如何做到无痛注射、静脉输液如何能一次穿刺成功等。针对这些情况反复演示,矫正护理学生操作中不规范的动作。
2.4 规范化训练在各种护理技能操作演示后,将护理学生集中在示教室进行2周的训练,自己掌握训练次数。带教老师通过观察来启发操作手法和要领,矫正护理学生操作中的错误,提高护理学生操作应用能力。使她们由训练的模仿阶段逐步转入熟练阶段。为了更接近临床护理操作,训练一周后,在示教室设置模拟病房,进行模拟训练。护理学生自动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模拟患者。对操作项目进行模拟训练。训练时,从操作前物品准备、操作中及操作后语言沟通、物品处理都由护理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按照模拟操作的项目设定模拟环境,设置适当问题。如:在鼻饲操作时,昏迷患者选择哪种体位部位;如何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哪种程序最合理;怎样进行核对等。药物治疗时怎样落实“三查”、“七对”?护理学生要根据当时模拟操作的环境状况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解答。对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集中进行讲评,重新规范,强化训练。
2.5 评价训练效果训练结束后,以考试的方式检查训练效果。每位护理学生随机抽取三项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内容。由学校教师、护理部主任、临床带教教师组成考核小组,按照评分标准为考试者打分,并将评分累计平均后给出最后成绩,达标成绩为75分。考试未达标的护理学生延长训练时间,直到达标为止。同时对表现优异的护理学生进行表彰,并进行示范表演,让他们作为“小先生”协助带教老师带教。
3 体会
3.1 强化了礼仪修养 现代社会要求护士具有较强的职业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3]。操作训练中理论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桥梁作用,特别是示教室的模拟训练,运用最恰当的专业语言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培养了护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缩短了理论与临床之间的距离,使护理学生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减轻了因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带来的陌生感。
3.2 强化了理解和记忆规范的演示、讲解,训练中配合提问、启发,矫正操作中的错误,使护理学生更清楚地感知和理解操作过程,强化了对正规操作的记忆;在进行每项护理操作前后,护理学生通过讲解操作的目的、意义、配合方法及操作后的注意事项,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贯穿于技能操作,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3 强化技能操作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是直接推动学生的心理动因[3]。规范化训练激发了护理学生对操作的兴趣,使护理学生对护理技能操作产生了极大热情,由开始的被动训练变为主动训练。在操作训练中护理学生经常询问教师,改正错误,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找出最佳的操作方法。许多护理学生主动要求增加训练次数和时间,调动了护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获得自尊、自信。
参考文献
[1] 王远湘.从护理学生实习前后基础护理操作考核结果看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J].护理研究,2004,18(12A):2147
[2] 郑云娣,王菊秀,陆彩萍.人性化护理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3C):824-825
[3] 伊志琴,耿桂灵.《儿科护理》教学方法选择策略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4,19(3):20
作者单位:264400 山东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1
264200 山东威海市卫生学校2
【关键词】护理技术;人性化;规范化训练
【中图分类号】R3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103-01
1 存在问题
1.1 护理学生缺乏人性化的理念,未能真正从患者利益出发,忽视了患者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在日常护理操作中,缺乏对患者人格和尊严的关注。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忽视操作有效性,如为患者铺床、翻身后并未达到舒适及预防压疮的目的。对如何减轻患者痛苦 ,增加舒适性方面缺乏考虑。
1.2 护理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知识缺乏护理学生普遍缺乏相关理论知识,所获得的知识基本上是书面的,没有上升到实践,在校接受较多的是基础医学知识 ,即如何對患者生命与健康的维护、患者权利和需求的感知,为了操作而操作,操作训练时多针对模型,缺乏对人性化内涵的关注、人性化护理技术操作理念的理解及人文精神的体现。
1.3 机械执行操作规程,缺乏与患者有效沟通 人性化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护理技术操作语言进行了一定的规范 ,要求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对患者进行解释 ,不同的操作、不同病情、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有不同的解释内容 ,护理学生在操作中机械执行操作语言, 千篇一律,不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解释,未达到在操作中与患者有效沟通的目的。
1.4 重技术操作,轻病情观察,缺乏人文关怀 护理学生为患者实施操作后就算完成任务,忽视在操作中和操作后对患者连续性观察和关注,用药后的病情。直到有特殊情况时家属通知才知道观察。实施生活护理前又不给患者做解释,掀开被子查看皮肤,伤口,不顾患者的尴尬与不解。很少关注患者的感受,对于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不适、紧张、甚至恐惧感没有觉察。
1.5 注重操作形式,轻终末质量护理学生不明白如何对患者全面评估,缺乏对病情、护理操作必要性、目的性的了解,盲目操作。如肌内注射操作前应评估患者的病情、患者合作程度、注射部位情况,实际工作中,护理学生只是被动执行医嘱 ,盲目操作,影响操作质量。
2 对策
2.1 培养人文精神、强化礼仪修养 ,优雅的外在形象、过硬的护理技术、负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做好礼仪化护理服务的内在要求。一是基本礼仪,包括言谈、举止、仪容、服饰、个人和公共卫生等,做到语言文明、举止得当、行为规范、仪容整洁、服饰得体、庄重大方、和蔼可亲;二是职业礼仪,主要指掌握遵守规章制度、制定工作计划、了解护理常规、了解患者病情等。学生进入医院的前两个周,集中培训,由院内优秀护士现场演示,学生集中演练,考核达标。
2.2 实行真实训练,培训换位思考在进行操作培训时,首先培训换位思考,假如“我是需要接受某项操作的患者,我会有什么样的想法、需求、感受”。 设置情境,由带教老师现场模拟,并带领学生到病房,和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先由带教老师与特殊患者进行实际的情境演示,体验患者的感受、了解患者的需求、感知患者的病痛, 带教老师的言谈举止影响每个护理学生。再由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当患者,进行训练,而不是在模拟人身上做假动作,在模拟人身上训练过多地注意操作流程,无法体验患者的感受。
2.3 示教演示进行示教时,先由教师按照规范的操作标准进行操作演示,由同学提出问题,特别是外地护理学生对不同的操作方法提出疑问,教师逐一进行解答,并进行统一规范。规范操作后教师再设置一些操作上容易出现错误的动作,与正确的操作标准进行对比,并联系临床启发教学。每项操作示教后,抽一名护理学生当场演示,先由大家指出错误所在,共同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分解动作演示。如:如何做到无痛注射、静脉输液如何能一次穿刺成功等。针对这些情况反复演示,矫正护理学生操作中不规范的动作。
2.4 规范化训练在各种护理技能操作演示后,将护理学生集中在示教室进行2周的训练,自己掌握训练次数。带教老师通过观察来启发操作手法和要领,矫正护理学生操作中的错误,提高护理学生操作应用能力。使她们由训练的模仿阶段逐步转入熟练阶段。为了更接近临床护理操作,训练一周后,在示教室设置模拟病房,进行模拟训练。护理学生自动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模拟患者。对操作项目进行模拟训练。训练时,从操作前物品准备、操作中及操作后语言沟通、物品处理都由护理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按照模拟操作的项目设定模拟环境,设置适当问题。如:在鼻饲操作时,昏迷患者选择哪种体位部位;如何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哪种程序最合理;怎样进行核对等。药物治疗时怎样落实“三查”、“七对”?护理学生要根据当时模拟操作的环境状况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解答。对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集中进行讲评,重新规范,强化训练。
2.5 评价训练效果训练结束后,以考试的方式检查训练效果。每位护理学生随机抽取三项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内容。由学校教师、护理部主任、临床带教教师组成考核小组,按照评分标准为考试者打分,并将评分累计平均后给出最后成绩,达标成绩为75分。考试未达标的护理学生延长训练时间,直到达标为止。同时对表现优异的护理学生进行表彰,并进行示范表演,让他们作为“小先生”协助带教老师带教。
3 体会
3.1 强化了礼仪修养 现代社会要求护士具有较强的职业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3]。操作训练中理论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桥梁作用,特别是示教室的模拟训练,运用最恰当的专业语言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培养了护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缩短了理论与临床之间的距离,使护理学生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减轻了因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带来的陌生感。
3.2 强化了理解和记忆规范的演示、讲解,训练中配合提问、启发,矫正操作中的错误,使护理学生更清楚地感知和理解操作过程,强化了对正规操作的记忆;在进行每项护理操作前后,护理学生通过讲解操作的目的、意义、配合方法及操作后的注意事项,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贯穿于技能操作,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3 强化技能操作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是直接推动学生的心理动因[3]。规范化训练激发了护理学生对操作的兴趣,使护理学生对护理技能操作产生了极大热情,由开始的被动训练变为主动训练。在操作训练中护理学生经常询问教师,改正错误,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找出最佳的操作方法。许多护理学生主动要求增加训练次数和时间,调动了护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获得自尊、自信。
参考文献
[1] 王远湘.从护理学生实习前后基础护理操作考核结果看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J].护理研究,2004,18(12A):2147
[2] 郑云娣,王菊秀,陆彩萍.人性化护理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3C):824-825
[3] 伊志琴,耿桂灵.《儿科护理》教学方法选择策略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4,19(3):20
作者单位:264400 山东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1
264200 山东威海市卫生学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