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应用型人才,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对此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很多都流于形式,使得该类专业的毕业生偏离了中职教育的目标。如何为中职学生提供适合的实践教学环境,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效用,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
关键词:经济管理;中等职业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0-01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职教育应该培养为管理实施过程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持、最终完成项目的应用型人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的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特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经调查发现,经营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企业的基层管理工作,属于基层管理者,也是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其是一线工作人员与中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应该有着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生必须具备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能够在工作中举一反三,暨能实现团队合作,又能独立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
一、当前中职教育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很多职业院校对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职业教育与其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1.学校的教学内容滞后于企业发展需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生就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兼并重组、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体制的改革等,都导致了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趋不稳定。而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快速变化,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2.实训场所的缺乏和落后影响教学的质量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单一。由于学校缺乏二次开发能力,所有的实训室都是由生产商和供应商提供相关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后交付使用。由于經济及其它各方面的因素,许多实训室的设计功能单一,没有兼容性。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许多实训室难以建立或无法及时更新,严重影响了实训教学。
3.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和影响
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教育体制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系部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二、解决教学与职业环境相脱离的措施和办法
1.通过开展互动式教学,完善课堂内教学体系
在管理类的教学课程中,要拿出一半的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参与式、交互式教学,这也是管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不再以讲解为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分析各种实际管理问题,采用学生分小组讨论、上台发言、自我评估、模拟管理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活动,要利用经过整理的基本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
2.积极开展校内模拟实践活动 ,弥补课堂的不足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必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加以验证和提高,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必然成为专业实训的一个主要途径。在各种理论知识及单项技能训练结束后,利用学期末的一定时间,组织学生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实训活动。如可以系统模拟一家公司从组建到营运的全过程,以创建公司为主线,让学生小组设计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学生可以通过各项模拟活动如总经理就职演讲、领导风格优缺点分析,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组织机构设计、团队合作、招聘模拟等实训项目,再现实际管理中涉及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
3.在企业建立契约式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通过契约的方式约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实习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由企业定期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设施和机会,学校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这种形式由于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类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创新工作,但对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化,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摒弃陈规,积极拓展新思路,促进中职经济管理学教学尽可能向应用型和技能型方向转化,努力开创中职经济管理类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安万明.《管理学》实训方法初探[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3):83-85.
[2]曹伟明.高职管理学课程课内实训环节的设计与实施[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0(5):69-71.
[3]何琪得.校企联合:宁波的现实与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3,12.
[4]姚自平.订单式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新举措[J].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2003,14.
[5]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技术学院,2003,14.
[6]李建民.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关系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03,14.
关键词:经济管理;中等职业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0-01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职教育应该培养为管理实施过程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持、最终完成项目的应用型人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的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特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经调查发现,经营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企业的基层管理工作,属于基层管理者,也是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其是一线工作人员与中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应该有着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生必须具备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能够在工作中举一反三,暨能实现团队合作,又能独立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
一、当前中职教育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很多职业院校对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职业教育与其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1.学校的教学内容滞后于企业发展需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生就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兼并重组、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体制的改革等,都导致了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趋不稳定。而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快速变化,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2.实训场所的缺乏和落后影响教学的质量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单一。由于学校缺乏二次开发能力,所有的实训室都是由生产商和供应商提供相关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后交付使用。由于經济及其它各方面的因素,许多实训室的设计功能单一,没有兼容性。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许多实训室难以建立或无法及时更新,严重影响了实训教学。
3.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和影响
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教育体制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系部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二、解决教学与职业环境相脱离的措施和办法
1.通过开展互动式教学,完善课堂内教学体系
在管理类的教学课程中,要拿出一半的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参与式、交互式教学,这也是管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不再以讲解为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分析各种实际管理问题,采用学生分小组讨论、上台发言、自我评估、模拟管理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活动,要利用经过整理的基本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
2.积极开展校内模拟实践活动 ,弥补课堂的不足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必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加以验证和提高,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必然成为专业实训的一个主要途径。在各种理论知识及单项技能训练结束后,利用学期末的一定时间,组织学生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实训活动。如可以系统模拟一家公司从组建到营运的全过程,以创建公司为主线,让学生小组设计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学生可以通过各项模拟活动如总经理就职演讲、领导风格优缺点分析,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组织机构设计、团队合作、招聘模拟等实训项目,再现实际管理中涉及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
3.在企业建立契约式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通过契约的方式约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实习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由企业定期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设施和机会,学校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这种形式由于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类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创新工作,但对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化,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摒弃陈规,积极拓展新思路,促进中职经济管理学教学尽可能向应用型和技能型方向转化,努力开创中职经济管理类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安万明.《管理学》实训方法初探[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3):83-85.
[2]曹伟明.高职管理学课程课内实训环节的设计与实施[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0(5):69-71.
[3]何琪得.校企联合:宁波的现实与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3,12.
[4]姚自平.订单式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新举措[J].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2003,14.
[5]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技术学院,2003,14.
[6]李建民.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关系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