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得不承认,有些“病”真的是思考出来的,比如焦虑。一个人思虑过多,会迷茫,会焦虑,甚至还会变成行动的矮子,白白浪费了许多光阴。
几天前,有一个读者微信联系我,说:“最近觉得很焦虑,年近三十,面临房贷车贷养家的压力,想转行,换一个高薪的职业,却不知何去何从。”
这位读者一毕业就在国企工作,一干7年,稳定安逸,唯一的缺点就是薪水不高。
我问他:“你为转行做过一些什么准备吗?”
他想想,回复我:“没有。毕业至今,7年的时间不但没有为大脑添过养分,好像连大学所学也丢失了不少。”
我又问:“你是今天才开始焦虑,觉得工资少?”
“当然不是!”他的反驳来得很快,“其实一进单位,就知道这是个养老的地方,工资上不能指望太多,想过换工作,却一直不知道干什么。去私企吧,觉得辛苦,自己英文也不怎么样,况且不稳定;想过学会计,一听注册会计师要考那么多门,也吓到了,就没准备;前几年,还想过跟朋友一起创业,但听说创业也不容易,也作罢了……”
听着他的心路史,我在想,7年的时间,在不忙的工作之余,足够一个人学好一门外语,考一个注册会计师,甚至可以回学校把硕士、博士读出来了。如果真的创业,即使没有成功,也早已积攒了一大把经验、一大把人脉,不至于焦虑至此啊。
可是,他把时间花在了对前程的“思考”上,却迟迟没有做出决定,如今,只剩了焦虑。
最近接诊的一个来访者,大四学生言。她来访的原因是大学即将毕业,不知道是考研还是就业。于是,数次的咨询中,我们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了讨论。
言一会儿说要去读研,一方面喜欢学校的环境,想多待一段时间,一方面想跨专业考自己喜欢的哲学专业;一会儿又犹豫着还是先工作算了,毕竟,家里经济也不太宽裕。
几个月的时间,她在思考与左右摇摆中度过。自己纠结过,也多方寻求过朋友、学长学姐的建议,甚至还因为与父母意见不和,争吵、冷战过,闹得很不愉快。
只是某一次咨询,当我很认真地询问她“考研也好,工作也罢,你这段时间做了哪些准备”的时候,她才恍然大悟,说:“一直以为,思考清楚了才能行动,可是突然发现,在还没有想清楚、弄明白的时候,考研的日子越来越近,校园招聘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而自己什么都没有做。”
你看,有时候,我们越思考,便越焦虑。
我们翘着二郎腿,刷着微信,追着网剧,一遍遍逛着网店,等待着“双11”的折扣,焦虑着什么时候工资才能涨、房价才能降,却唯独没有多读一本书,多研究研究工作,为自己的职场加码,为钱包增肥。
我们一面吃着火锅,一面焦虑地跟闺蜜讨论着长胖了怎么办,皮肤变差了怎么办,是不是再也不能穿漂亮的衣服、拍美美的照片,会不会被老公嫌弃,连长大的孩子都会觉得别人家的妈妈更好看,卻唯独不肯起身去健身房,享受挥汗如雨的快感。
我们焦虑着老了怎么办,谁来为我们养老,退休金够不够,儿子能不能靠得住,却唯独没有从年轻时就加强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或者好好约一位保险经纪人聊一聊,为自己的后半生添一些保障。
你说,那还用问,想当然要比做容易喽!
可是,想着如何节衣缩食,过后半个月的你;想着商场里那件漂亮却昂贵的衣服,夜不能寐的你;想着天有不测风云,捂着存款省着钱的你,日子,就真的过得容易吗?
是不是,想着想着,又焦虑了?
其实有时候,能治愈焦虑的,唯有起身行动。就像我的来访者言,在意识到自己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后,就踏踏实实地上自习,准备起了考研,并间歇投着简历、跑几场招聘会的时候,告诉我:“日子真的过得充实开心了很多。”
有时候,所谓选择,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恰恰是行动的犒赏。
当然,这里所说的焦虑,并不是心理学上讲的“焦虑症”,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焦虑是普通人都会有的情绪,而焦虑症是神经症的一种,需要寻求专业治疗,并不能“简单粗暴”地靠行动来治。
所以,答应我,如果焦虑成疾,不可自控,务必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如果不是,就立马起身行动,好不好?
相信我,做得多了,焦虑自然就少了。
文/若杉;责编/朱茂星(完)
几天前,有一个读者微信联系我,说:“最近觉得很焦虑,年近三十,面临房贷车贷养家的压力,想转行,换一个高薪的职业,却不知何去何从。”
这位读者一毕业就在国企工作,一干7年,稳定安逸,唯一的缺点就是薪水不高。
我问他:“你为转行做过一些什么准备吗?”
他想想,回复我:“没有。毕业至今,7年的时间不但没有为大脑添过养分,好像连大学所学也丢失了不少。”
我又问:“你是今天才开始焦虑,觉得工资少?”
“当然不是!”他的反驳来得很快,“其实一进单位,就知道这是个养老的地方,工资上不能指望太多,想过换工作,却一直不知道干什么。去私企吧,觉得辛苦,自己英文也不怎么样,况且不稳定;想过学会计,一听注册会计师要考那么多门,也吓到了,就没准备;前几年,还想过跟朋友一起创业,但听说创业也不容易,也作罢了……”
听着他的心路史,我在想,7年的时间,在不忙的工作之余,足够一个人学好一门外语,考一个注册会计师,甚至可以回学校把硕士、博士读出来了。如果真的创业,即使没有成功,也早已积攒了一大把经验、一大把人脉,不至于焦虑至此啊。
可是,他把时间花在了对前程的“思考”上,却迟迟没有做出决定,如今,只剩了焦虑。
最近接诊的一个来访者,大四学生言。她来访的原因是大学即将毕业,不知道是考研还是就业。于是,数次的咨询中,我们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了讨论。
言一会儿说要去读研,一方面喜欢学校的环境,想多待一段时间,一方面想跨专业考自己喜欢的哲学专业;一会儿又犹豫着还是先工作算了,毕竟,家里经济也不太宽裕。
几个月的时间,她在思考与左右摇摆中度过。自己纠结过,也多方寻求过朋友、学长学姐的建议,甚至还因为与父母意见不和,争吵、冷战过,闹得很不愉快。
只是某一次咨询,当我很认真地询问她“考研也好,工作也罢,你这段时间做了哪些准备”的时候,她才恍然大悟,说:“一直以为,思考清楚了才能行动,可是突然发现,在还没有想清楚、弄明白的时候,考研的日子越来越近,校园招聘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而自己什么都没有做。”
你看,有时候,我们越思考,便越焦虑。
我们翘着二郎腿,刷着微信,追着网剧,一遍遍逛着网店,等待着“双11”的折扣,焦虑着什么时候工资才能涨、房价才能降,却唯独没有多读一本书,多研究研究工作,为自己的职场加码,为钱包增肥。
我们一面吃着火锅,一面焦虑地跟闺蜜讨论着长胖了怎么办,皮肤变差了怎么办,是不是再也不能穿漂亮的衣服、拍美美的照片,会不会被老公嫌弃,连长大的孩子都会觉得别人家的妈妈更好看,卻唯独不肯起身去健身房,享受挥汗如雨的快感。
我们焦虑着老了怎么办,谁来为我们养老,退休金够不够,儿子能不能靠得住,却唯独没有从年轻时就加强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或者好好约一位保险经纪人聊一聊,为自己的后半生添一些保障。
你说,那还用问,想当然要比做容易喽!
可是,想着如何节衣缩食,过后半个月的你;想着商场里那件漂亮却昂贵的衣服,夜不能寐的你;想着天有不测风云,捂着存款省着钱的你,日子,就真的过得容易吗?
是不是,想着想着,又焦虑了?
其实有时候,能治愈焦虑的,唯有起身行动。就像我的来访者言,在意识到自己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后,就踏踏实实地上自习,准备起了考研,并间歇投着简历、跑几场招聘会的时候,告诉我:“日子真的过得充实开心了很多。”
有时候,所谓选择,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恰恰是行动的犒赏。
当然,这里所说的焦虑,并不是心理学上讲的“焦虑症”,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焦虑是普通人都会有的情绪,而焦虑症是神经症的一种,需要寻求专业治疗,并不能“简单粗暴”地靠行动来治。
所以,答应我,如果焦虑成疾,不可自控,务必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如果不是,就立马起身行动,好不好?
相信我,做得多了,焦虑自然就少了。
文/若杉;责编/朱茂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