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焦虑都是因为你想太多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uli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得不承认,有些“病”真的是思考出来的,比如焦虑。一个人思虑过多,会迷茫,会焦虑,甚至还会变成行动的矮子,白白浪费了许多光阴。
  几天前,有一个读者微信联系我,说:“最近觉得很焦虑,年近三十,面临房贷车贷养家的压力,想转行,换一个高薪的职业,却不知何去何从。”
  这位读者一毕业就在国企工作,一干7年,稳定安逸,唯一的缺点就是薪水不高。
  我问他:“你为转行做过一些什么准备吗?”
  他想想,回复我:“没有。毕业至今,7年的时间不但没有为大脑添过养分,好像连大学所学也丢失了不少。”
  我又问:“你是今天才开始焦虑,觉得工资少?”
  “当然不是!”他的反驳来得很快,“其实一进单位,就知道这是个养老的地方,工资上不能指望太多,想过换工作,却一直不知道干什么。去私企吧,觉得辛苦,自己英文也不怎么样,况且不稳定;想过学会计,一听注册会计师要考那么多门,也吓到了,就没准备;前几年,还想过跟朋友一起创业,但听说创业也不容易,也作罢了……”
  听着他的心路史,我在想,7年的时间,在不忙的工作之余,足够一个人学好一门外语,考一个注册会计师,甚至可以回学校把硕士、博士读出来了。如果真的创业,即使没有成功,也早已积攒了一大把经验、一大把人脉,不至于焦虑至此啊。
  可是,他把时间花在了对前程的“思考”上,却迟迟没有做出决定,如今,只剩了焦虑。
  最近接诊的一个来访者,大四学生言。她来访的原因是大学即将毕业,不知道是考研还是就业。于是,数次的咨询中,我们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了讨论。
  言一会儿说要去读研,一方面喜欢学校的环境,想多待一段时间,一方面想跨专业考自己喜欢的哲学专业;一会儿又犹豫着还是先工作算了,毕竟,家里经济也不太宽裕。
  几个月的时间,她在思考与左右摇摆中度过。自己纠结过,也多方寻求过朋友、学长学姐的建议,甚至还因为与父母意见不和,争吵、冷战过,闹得很不愉快。
  只是某一次咨询,当我很认真地询问她“考研也好,工作也罢,你这段时间做了哪些准备”的时候,她才恍然大悟,说:“一直以为,思考清楚了才能行动,可是突然发现,在还没有想清楚、弄明白的时候,考研的日子越来越近,校园招聘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而自己什么都没有做。”
  你看,有时候,我们越思考,便越焦虑。
  我们翘着二郎腿,刷着微信,追着网剧,一遍遍逛着网店,等待着“双11”的折扣,焦虑着什么时候工资才能涨、房价才能降,却唯独没有多读一本书,多研究研究工作,为自己的职场加码,为钱包增肥。
  我们一面吃着火锅,一面焦虑地跟闺蜜讨论着长胖了怎么办,皮肤变差了怎么办,是不是再也不能穿漂亮的衣服、拍美美的照片,会不会被老公嫌弃,连长大的孩子都会觉得别人家的妈妈更好看,卻唯独不肯起身去健身房,享受挥汗如雨的快感。
  我们焦虑着老了怎么办,谁来为我们养老,退休金够不够,儿子能不能靠得住,却唯独没有从年轻时就加强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或者好好约一位保险经纪人聊一聊,为自己的后半生添一些保障。
  你说,那还用问,想当然要比做容易喽!
  可是,想着如何节衣缩食,过后半个月的你;想着商场里那件漂亮却昂贵的衣服,夜不能寐的你;想着天有不测风云,捂着存款省着钱的你,日子,就真的过得容易吗?
  是不是,想着想着,又焦虑了?
  其实有时候,能治愈焦虑的,唯有起身行动。就像我的来访者言,在意识到自己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后,就踏踏实实地上自习,准备起了考研,并间歇投着简历、跑几场招聘会的时候,告诉我:“日子真的过得充实开心了很多。”
  有时候,所谓选择,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恰恰是行动的犒赏。
  当然,这里所说的焦虑,并不是心理学上讲的“焦虑症”,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焦虑是普通人都会有的情绪,而焦虑症是神经症的一种,需要寻求专业治疗,并不能“简单粗暴”地靠行动来治。
  所以,答应我,如果焦虑成疾,不可自控,务必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如果不是,就立马起身行动,好不好?
  相信我,做得多了,焦虑自然就少了。
  文/若杉;责编/朱茂星(完)
其他文献
她是我国首台乙烯压缩机主导设计者,打破欧美等少数国家的长期技术垄断;她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征服世界公认的石化装备制造“珠穆朗玛峰”……她就是姜妍,凭借近20年的不懈钻研和锐意进取,从一名“外行人”成为“国宝”级专家。  不服输练成“硬功夫”  1973年9月,姜妍出生在辽宁新宾县,父母都是老师,她从小就懂事好学。1997年,姜妍从沈阳化工大学毕业,和同学兼男友左成柱一起进入沈阳鼓风
期刊
张艺谋对女儿张末说:“你再怎么拍,估计也达不到我的成就,所以你就按自己的路走吧。”张末觉得这句话令她解脱。  很多时候,拥有一个强大的父亲,是一种荣耀,往往也带来一种巨大的阴影。但在美国独自生活十多年的经历让张末相信自己避开了这种阴影,她必须完全依靠自己取得成就,通过自己的价值获得认可。在从一个孩子长成一个成人的过程中,她说她首先成为的是自己,而不是谁的女儿。  我一开始没想从事电影。我16岁不到
期刊
留学儿子毁了一个家  《小别离》无疑是2016年一部现象级热播剧。剧中不同背景的家庭恰好都碰撞上了一股“出国潮”,由此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和纠结。有的甚至因为留学,而几乎把整个家庭逼向分崩离析。  如今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人们对于出国留学也有了更多元的认知。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留学生相关案件引起人们关注,曾经震惊世人的留美博士春节回国杀害父母案也再度引发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汪成(化名)来自江苏扬州农村
期刊
“母亲就是我最好的老师”  乔石祖居浙江舟山,祖父在城里摆咸货摊,生有三子。乔石父亲排行第二,少年时即去上海学做生意,受过新学教育,后在一家家具行当账房先生。乔石母亲则是上海一纺织厂的纺织女工。  1924年12月,乔石出生于上海,在他半岁的时候,五卅运动爆发,思想进步的母亲也加入到罢工队伍。  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母亲对乔石影响很大。乔石常说:“母亲就是我最好的老师。”他从懂事起,就认定要为家庭分
期刊
张强的女儿乐乐2岁左右被诊断为自闭症,不会说话,行为不受控制。9岁时,她自己在家坐到炉子上,下半身严重烧伤,从此没法走路。  张强今年47岁,是镇江一中学的语文教师。平时张强上班时,由妻子徐华推女儿出门,母女俩常去菜市场。乐乐只吃荤,胃口很大,可她自己没法吃饭,必须要一口口喂。  为了照顾女儿,徐华辞职在家开了个棋牌室。她性格外向,邻居们总去照顾生意。可徐华常对丈夫发火,出言不逊。  晚上乐乐烦躁
期刊
张强的案件勾连出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对身心障碍者,尤其是心智障碍者的家庭支持,艰辛而脆弱。  “身心障碍者”更符合现代残疾观和人权规范,涵盖了身体残疾和心理障碍两个大的类别。当一家人,特别是年轻的父母在满怀期望地期待孩子的出生,也许已经看到孩子美好的未来,一家人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当孩子出生不久后,医生宣判,这是一个身心障碍的孩子,他的未来会有各种的状况、各种的障碍。那一刹那,父母所受到的冲击是难以
期刊
大热电视剧《武媚娘传奇》里,香港演员周海媚扮演看似柔弱实则颇有心机的“杨淑妃”,与范冰冰饰演的武媚娘和张丰毅饰演的李世民有大量对手戏,以其美艳的扮相和精湛的演技,风头直逼女主角。尤其是她的扮相,怎么也看不出这是一位已经48岁的女演员,她也因此被网友誉为“不老女神”。  电视剧播出后,周海媚被人问得最多的是“美颜秘笈”,而她也总是以“心情好,就是最好的美容”作答。但女人怎么才能保持好心情呢?她甜蜜地
期刊
【案件回放】  缘起缘灭皆因“财”  2006年,安庆妹子王青青大学毕业,来到省城合肥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王青青的家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家里还有一个正在读书的弟弟。  2008年,王青青经人介绍认识了年长自己5岁的匡志鹏。匡志鹏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在一家证券公司做行政工作。刚接触不久,王青青就发现匡志鹏没啥上进心,甚至还有些孩子气,但为人还算诚实,她打算先处处再说。  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合肥作
期刊
原本有着大好前途的他,突然得知母亲患有脑癌,孝子的心碎了,为此,他辞职尽孝。为了不拖累女友,他向女友提出了分手。此后,他一心服侍母亲,直到母亲撒手而去。原单位得知后,再次向他伸出橄榄枝,并提供了优越的岗位和不菲的薪资待遇。可是,晚景凄凉、身体欠佳的父亲怎么办?此时,博士哥哥在上海从事科研工作,有了温馨的家庭,关键时刻,他再次婉拒了单位的好意,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可喜的是,一场美好的爱情向他姗姗走来…
期刊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南昌一对年轻夫妻结婚时就定下了“世界旅游计划”:在35岁前,旅游50个特色国家,在此之前不生孩子。就在妻子意外怀孕准备人流时,却遭到了双方父母的极力反对。经过协商,双方父母与小夫妻签订了一份“抚养协议”,同意隔代抚养他们的孩子。最终,计划有变,她竟然将公婆起诉到法庭……  旅游比生子更重要,两代人签订荒唐协议  2010年5月4日上午,陈莉在丈夫杨琛的陪同下到医院打算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