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人际传播中的自我呈现探究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UIRREL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我呈现是人际传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渗透在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手机移动端的即时通讯社交软件将原本线下人际传播中的自我呈现迁移到了网络,为网络人际传播提供了新舞台。文章主要尝试通过分析微信使用中的自我呈现来探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印象管理方式。
  关键词  网络人际传播;微信;印象管理;自我呈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4-0009-02
  莎士比亚曾说:“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演员。”300多年后,社会学家E·戈夫曼出版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他仿佛回应着莎士比亚的名言,将缘起于米德等人的符号互动论纳入日常生活自我呈现的微观分析中,抽丝剥茧地梳理人们的披露与表演[1]。自此,人际传播中的“拟剧理论”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社会化媒体的熟练使用,加之网络虚拟性的便利,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愿意灵活自主地在网络人际传播中进行着自我形象的设计与控制,其中较为典型的运用之一便是微信的使用。微信于2011年1月21日被腾讯公司正式推出,是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截至2018年9月,已拥有10.8亿月活跃用户①。随着微信用户群体的日益庞大,它逐渐成为了基于现实社会关系的网络场域,为人们的印象管理开辟了新的舞台[2]。
  1  微信人际传播中的自我呈现
  相比于面对面的传统人际传播中被物理空间局限的交流场域,微信则为人们搭建了全新的人际传播模式。微信将异步特质、对现实观众的聚合以及对非目标观众的隔离的特征集于一身,加之网络的虚拟性为人们戴上面具遮蔽表情,让用户在被“后台”完全包裹的情况下,通过声、文、图等传播符号进行网络人际互动。它将传统自我呈现的舞台消解重塑的同时,将自我呈现的前、后台的界限重新定义,充分给予了个体在人际传播中进行自我呈现的灵活度。
  在台下观众方面,微信中的朋友一般是通过通讯录匹配或线下添加的,所以其中更多的是从现实生活中照搬而来的熟人关系场。因此,微信虽存在于虚拟空间,但用户在进行自我呈现时,台下的观众并不完全是传统人际传播中的特定对象,也亦不同于其他基于弱关系的虚拟情境下的自由呈现,而是在微信这个相对封闭的熟人关注的“舞台”之上基于现实角色期待进行的自我理想化呈现。
  2  微信中的印象管理方式
  在1959年,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印象管理是指社会中的个体试图影响他人对自己印象的现象与过程,也就是自我形象的管理。在网络社交软件普及的今天,人们往往利用网络虚拟性的特点更加主动地进行着自我形象的整饰以达到在网络社交中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树立的目的。微信,更像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网络社会生活的大舞台。
  2.1  微信中角色设定与呈现
  在网络中我们常听到“人设”一词,其完整说法即“人物设定”。有时大众谈起某个明星时就会自然想到某一类人物的形象,比如吃货(人设)、学霸(人设)等。在新媒体营销下,明星往往会将自己的某一特征放大,再转化为自我营销的卖点,比对消费热点,精准匹配受众,打开知名度。“人设”之于明星就如同包装之于商品,使其更便于吸粉并发挥影响力。在当今社会中“商品的包装”似乎成为了人人不可或缺的“身份证”。然而微信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人们在网络世界包装自我的角色意识。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如,微信头像、昵称及朋友圈的设置。当我们每看一种头像时,都会在内心产生对对方的形象等的心理印象,从而为我们后面的交往交流带来基础。在朋友圈中,这一现象则更为凸显,甚至逐渐成为了了解对方的便捷渠道。在朋友圈中我们会常提醒他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做了什么”。其中的“分组提醒”更是为用户提供了“后台”的“化妆间”,便于用户在面对不同对象时,随时调整着不同的自我形象呈现以达到网络人际互动中的目的。朋友圈也逐渐发展成了每个人的外显公众人格和隐形简历。
  2.2  微信传播符号与情绪管理
  人际传播的本质是个体间的信息与精神的传播交换活动[3]71。在传统的人际传播中,人们使用的符号载体一般为语言符号,包括声音语言和书写语言,除此之外还有表情、动作等。而在网络人际传播时代,微信则改变了传统单一符号传播的局面。当网络连接着地域遥远的两端时,人际传播中的神态情绪自然无法用传统交流中的肢体语言、动作等来表达,转而使用微信中的表情符号则会大大提高网络人际互动中情绪传播的效率。同时,微信中的语音和视频符号也满足了人们使用语言交流的
  习惯。
  全新的符号为人们在人际交流中进行印象管理时架起了一道便利的桥梁。戈夫曼认为:“一旦人们获得了恰当的符号装备并能驾轻就熟,那么他们就能以一种有利的社会方式来运用这种装备,使自己的日常表演得以美化和彰显。”[4]使用微信时,人们通常会主动选择能体现自己特长的交流手段,扬长避短。例如在生活中不善言谈的人,他们可以选择微信的表情等符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交流障碍。通过微信,用户藏在“幕后”,自由地借助着新型交流符号按照自己的目的进行自我形象管理。不仅如此,在微信中人们呈现在“台前”的内容,往往是在“台后”经过仔细斟酌后表达的,相比于面对面的交流,会过滤掉部分情绪化的内容。微信中对传播表达符号的使用,不仅为现实社会中的弱关系连接了便捷的沟通纽带,同时也为强关系建立起了良好的人际传播中自我呈现的舞台前后间隔,更利于人们在网络人际互动中进行印象
  管理[5]。
  3  微信印象管理的动因
  网络人际传播同传统人际传播一样都是出于个体内在需求与外在动机从而进行的自我表达。其动力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   3.1  自我表达与认知
  美国学者米德和库利的研究都指出,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获得有关自我的概念,自我的概念又直接影响着人际交往。在库利的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他提出“镜中我”的概念,他谈到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其对自我的认知在较大程度上决定著他的行为,而这种认知又是通过个体不断地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地来了解并把握自己。在通过微信进行人际传播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抒发心情、表达见解、与他人互动以满足表达欲的同时又在交流中再次获得对于自我的认知,从而再不断调整自我形象和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3.2  社会支持与交换
  网络人际传播同传统的人际传播一样,都是个体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行走时不可缺少的一环,其传播目的也与个人作为社会动物的属性息息相关。人际传播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72。在网络传播的舞台上,面对广泛的“观众”随时可以自由地对自我的形象进行着整饰。其中微信朋友圈的“分组提醒”功能更是使得原本就打破身份隔阂的对象在交流的中间又架起了一道高速社交的桥梁,为大众在获取社会交换时提供了更大便利。
  4  结束语
  从社会资本获取的角度看,网络人际传播似乎提供了一种捷径。但在网络虚拟的舞台下,多数人沉浸在网络形象的打造中,脱离现实生活,成为了行走在台前台后的面具人。诚如媒介环境学派的观点,社会主导媒介在长期使用中会塑造这个社会的形态特征,但其影响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效果则是多样化的。网络人际传播中的拟剧理论拉近了不同身份、情绪、状态的人,但也同样扰动着我们原本诗意的栖居状态,对大众的社会生活和世界的文化传播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注释
  ①数据来自微信官方在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互联网+微信”分论坛中公布的数据结果。
  参考文献
  [1]董晨宇,丁依然.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于表演[J].新闻与写作,2018(1):56-62.
  [2]刘砚议.微信朋友圈的“印象管理”行为分析[J],新闻界,2015(3):58-61.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1-72.
  [4]E·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0.
  [5]孟媛.大学生群体在微信中的自我呈现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7:17.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讲述安阳好故事、传播安阳正声音、弘扬安阳正能量的安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为例,通过对其推送内容和受众群体以及与受众的互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探求地方官方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改革发展之路。  关键词 安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运营;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1-0058-02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2007年7月11日,由安阳广播电视台主办
期刊
摘 要 报刊、廣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渐明显。专业媒体、机构媒体、自媒体、平台媒体共同构成了目前中国新的新闻生态系统。在媒介融合的新时代下,各种互联网客户端,自媒体平台成为大众越来越青睐的新闻信息来源通道,传统的电视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影响逐渐削弱,地方电视新闻节目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如何突围
期刊
摘 要 纪录片正在成为国家对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文章以《家在青山绿水间》为例,讲述中国广西电视台与泰国国家电视台共同合作拍摄与制作的纪录片的过程,探讨通过中外合作模式进行纪录片拍摄、传播时对部分核心点的各种处理方法。通过作品创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微观文化碰撞关系,揭示了跨国合作纪录片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中外合作;纪录片;对外交流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期刊
摘 要 海量企业将微博平台作为品牌传播的阵地,但真正产生良好互动效果的寥寥可数。海尔官微作为成功典范,经历了从企业传声筒到独立互动传播平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从闭门造车到紧跟热点;从刻板严谨的官微到趣味十足的网红四大转型。借鉴海尔官微的经验,其他品牌的传播策略应该:高层肯放权,中层不干预,编辑敢折腾;抱团求生存,合作求共赢;紧跟热点,借势营销,增加黏度;打破刻板印象,建构人性形象。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随着纸媒发行量的日益下滑,报纸广告的关注度也在减弱。融媒体时代,作为传统纸媒重要的组成部分,报纸广告只有创新变革,才能彻底实现报纸改革的融合发展。跳出“纸”的框框,打破“纸媒”的单一视角,汇入到整个报业融合发展之道上,在更大的传播平台上创新报业广告,大同日报社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 融合发展;融平台发布;内容创新;跨界整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期刊
摘 要 以《医药卫生报》为样本剖析专业报发行现状、面临的困境,对新媒体冲击下如何创新专业报发行工作进行思考,谋求巩固行业舆论宣传阵地的破解之道。  关键词 专业报;新媒体;原创内容;发行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1-0118-02  发行工作曾经被称作报纸的生命线。发行量标示着报纸的受众占有量,是报纸影响力、传播力的直接体现。更直白地讲,发行量
期刊
摘 要 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受到剧烈的挑战,因此用互联网思维开发图书产品,对编辑来说势在必行。作为原创文学图书编辑,笔者认为无论何种传播渠道,好的内容是关键。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内容开发中,就是要做好读者定位,向目标读者推送适合其阅读的精准而优质的内容,将内容做到极致。文章根据个人和同行的编辑经验,结合具体案列,论述了对该问题的思考,并总结了值得学习的实际操作经验,对原创文学的出版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
期刊
摘 要 媒体融合发展是信息时代背景下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基础上的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传统期刊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要以创新的思维理念,面向新时代新环境的挑战做出积极的应对,以获得新的市场机会和持久的生命力。文章以《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为例,介绍其在新媒体环境下,以媒体融合发展思路为指引,在创新思维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跨界融合;融媒体发展;《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中图分类号 G
期刊
摘 要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收集、分析、再运用被各平台强调,基于数据挖掘的算法推荐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网易云音乐是算法推荐平台的典型案例,文章以网易云音乐为例,探析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对用户黏性的作用,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算法;大数据;用户黏性;网易云音乐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4-0004-03  1 大数据与智能
期刊
摘 要 在当下影视文化艺术内容、形式不断多元化的形势下,受众从视觉图像、影像上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事件或现实世界是否吻合,却鲜有人关心。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在《国家篇》中提出了一个“洞穴隐喻”。通过该比喻柏拉图揭示了人类不能沉迷于已知的可见世界(视觉世界),应理性并勇敢地探索、面对可知世界(理性、现实世界)。显然,影像传播当下已成为大众传播的必然趋势,但在受众沉迷于影像世界的同时,已然忘记或者回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