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船夫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hmygod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是中印两国建交60周年,也是从未涉足我国的印度同父圣雄甘地诞辰141周年。作为一个退休9年的外交老兵,欣慰的是,我的译作——甘地嫡孙拉吉莫汉·甘地教授撰写的《我的祖父圣雄甘地》(《The GoodBoatman,A Portrait 0fGandhi》)历经了长达7年的时间,2009年终于在北京面世。这不仅完成了我个人多年来的夙愿,也为推动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尽了自己的一点微力。更令我惊喜的是,2010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的中国网将这本译作有关的故事制作成一个精致的光盘作为两国建交花甲之年的献礼。本文将如实地向读者介绍有关圣雄甘地,这个好船夫,是如何“驾船”来到中国鲜为人知的故事。
  
  与圣雄甘地3位晚辈的不解之缘
  
  我随丈夫周刚(前中国驻印度大使)于1998年4月下旬抵达新德里不久,就有幸结识了圣雄的孙子戈帕尔克里什纳·甘地。6月1日,在印度总统府为周刚举行的国书递交仪式上,我认识了他。他当时是纳拉亚南总统的首席秘书,英俊潇洒、彬彬有礼,对我们十分热情友好。此后,他为协助我们同印度总统夫妇建立亲密的关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后来,他成为印度外交界的一位知名外交官,任印度驻斯里兰卡高级专员。前几年回国后,又出任西孟加拉邦邦长,成为一名重要地方大员。2009年秋季,当他收到我的这本译作后,非常兴奋地回信说,“欣接来信,愉快地回忆起在现已作古的纳拉亚南总统手下工作时有幸结识你们的时光。感谢将我兄弟拉吉莫汉·甘地著作的中文译本赠送于我。我们在北京的使馆为你的译作举行了发行式确是一大喜事。请接受我的衷心感激和良好祝愿。对于加强我们两个伟大国家之间的关系,我充满信心。”
  2000年12月19日,圣雄的孙女塔娜甘地·巴塔恰尔吉——“甘地宣传纪念委员会”副主席,一位知名的社会活动家,特地来到中国大使馆拜访我。我们一见如故,相聚甚欢。临行前,她将圣雄的另一位孙子,她的兄弟拉吉莫汉·甘地撰写的这本书赠送给我。光阴似箭,当她在分别长达9年后收到我回赠的该书中文译作后,热情洋溢地回信说:“非常非常感谢!我无法想象好船夫竞同你一起航行到中国。你们伟大的国家始终令我神往,希望有朝一日访问贵国。”
  2001年6月下旬,周刚和我从印度离任,回到北京。真正退休以来,我才有空闲时间阅读此书。在阅读过程中,心中又燃起了一个愿望:将它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以便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圣雄甘地和他的祖国。但我与该书作者拉吉莫汉·甘地教授素昧平生,更不知他身在何处,得不到作者的首肯,我是无权翻译此书并出版的。这个难题终于得到我丈夫周刚的朋友——印度驻华大使谢夫尚卡尔·梅农的热情帮助而顺利解决了。在他的帮助下,我于2003年初同正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任客座教授的拉吉莫汉·甘地取得了联系,他非常乐意帮助我实现这个愿望,将其祖父和当时的印度介绍给中国人民,欣然同意我作为他的全权代表,负责翻译和推动出版等具体事宜。在翻译和出版的漫长过程中,我经常同他通信联络,告知有关的进展情况,他衷心感谢我为此书中文版的问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辛勤劳动。此后,他为该书的光盘写了以下的感言:“对于我们世界的未来来说,没有多少事情比中印这两个人口大国之间真正的相互理解更为重要的了。邓俊秉教授将我的《The Good Bowman,APortrait of Gandhi》译成中文版,为深化这一必要的理解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
  
  译书面世背后的故事
  
  我从2003年开始笔耕(当时还不懂如何用电脑打字),花了约3年的时间,完成了800页中文译稿。由于该书不仅仅是一本刻画圣雄甘地一生、他的思想和主张的著作,更是一本涉及印度社会和其现代历史的巨作,我请老伴周刚花了大半年的时间,仔细审阅了我的中文手稿。他早年毕业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南亚专业,大半辈子外交生涯都与南亚事务有关。1988年至2001年,他先后任驻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大使;退休后,作为资深南亚问题专家,一直从事南亚民间外交。鉴于中国书市商业化的影响,出版社迟迟未能推出其中文版,我叉花了3年时间尽力周旋,最后在有关领导的帮助下,该书中文版《我的祖父圣雄甘地》终于在2009年8月初与读者见面了。
  在此书艰辛而漫长的翻译和出版过程中,梅农大使的两位后任更是给予了真诚而热情的帮助。苏里宁大使(2003--2006年在任)和夫人普娜不仅十分关心我的翻译进程,并且主动提出为此书中文版举行发行式,作为庆祝2006年印中友好年的献礼。然而,苏里宁大使于当年10月初调回新德里就任印度外交部秘书(相当于副部长)。回国不久,他就在10月下旬专门为此书中文版撰写了感人的前言:“……邓俊秉教授的译作将给中国读者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观察现代印度历史最为关键的阶段。这将有助于他们理解、领会、吸收并且希望他们应用圣雄推崇的和平、非暴力和社会友爱……”。拉奥琪大使于2006年10月就任以来,始终关心此书中文版的出版。她热情提出作为开启使馆文化中心的首次活动,她将亲自為该书举行发行式。然而,直到她离任前,该书也未能出版。2009年6月29日,应中国网的邀请,我、周刚和拉奥琪大使共同为此书做了一个专访。事后,该网站将此专访制成光盘特地赠送给中印双方。拉奥琪大使于7月中旬离京前,明确向其副馆长马宗达公使交待,一旦该书面世,由公使先生来主持发行式。
  2009年8月4日,作为印度使馆的临时代办,马宗达公使在位于建国门外的双子座大厦的该馆文化中心隆重地主持了《我的祖父圣雄甘地》的发行式。这是一次洋溢着中印友谊难以忘怀的活动。宾主欢聚一堂:中方与会的有资深的前副外长、国务院外办前主任和外交学会前会长刘述卿,前副总理和前人大副委员长黄华的夫人何理良和外交部、外交学会、贸促会等部门的有关官员、媒体和学术界的朋友,还有我几十年前教的学生;印方出席的有使馆主要外交官、驻京的学术、媒体和工商界人士。临时代办发表了热情洋溢讲话后,邀请我和周刚先后发言。在讲话中,我首先代表前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转达她的热情祝愿,然后讲述了翻译此书前后,同圣雄甘地3位晚辈接下的不解之缘,以及得到3位印度驻华大使的鼎力相助,最后引用圣雄的话语表达了我的愿望,希望中印两国人民携起手来共创美好的明天。周刚一改惯有的严谨风格,满怀感情地既说英语又说印地语发表感想,赢得了阵阵掌声。没有料到仪式结束后,竞有许多中、印与会者热情邀请我俩同他们合影。最后,我不得不坐下来为排在我面前每人手中都拿着我译作的长长队伍逐个签名。临时代办一直陪着我们,直到签名结束。
  令人惊喜的是,该书发行式还引起了中印两国媒体的关注。当晚,《人民日报》资深记者吴迎春在该报网站 上发表了图文并茂的报道,次日又在该报上刊登了简短报道。中国网不仅在网站上发表了文章,而且将活动时拍摄的照片制作成光盘。《印度教徒报》驻京记者克里希纳为该报写了一篇动人的文章,他写道:“坐在桌后,手握钢笔,一位年过花甲的中国女士正耐心地为等候她签书留念的与会者签名……”,该篇报道还刊登在该报的网站上。《印度斯坦时报》驻京女记者帕蒂尔特地来到我家对我进行采访。甚至在千里之遥的印度《班加罗尔日报》也通过印度使馆文化中心向我表达了采访的意愿。我译此书的初衷只是希望中國渎者通过阅读圣雄甘地的一生,增进对印度的了解,从而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却没想到该书中文版的发行仪式竞能引起中印媒体的共同关注。我期盼两国媒体今后能够多报道促进两国关系和民间交流的事件,为提升中印关系和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添砖加瓦。
  发行式一个多月后,2009年9月25日,印度驻上海总领馆邀请我和周刚参加由该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上海市对外友协共同举办的纪念圣雄甘地的中印两国研讨会。与会者除了来自上述3个单位之外,还有印度工商界和学术界人士。会上,首先放映了有关圣雄生平,以及联合国宣布甘地生日10月2日为“非暴力国际日”决定的感人真实录像。紧接着,印度总领事达斯女士、上海友协副会长汪小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和我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为了将这本书背后的故事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介绍给中国的读者,中国网决定制作一张精致的双语光盘,由我和周刚来讲述这些故事。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策划和制作,这张中文名叫《中国外交伉俪与印度圣雄甘地的不解之缘》、英文名叫《The Good Boatman Sails to China》的光盘终于得以面世。光盘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由我俩讲述在印度工作的经历,以及我怎样产生了翻译此书的想法,同时用视频介绍了甘地;第二部分,由我来介绍翻译此书的过程;第三部分,介绍在印度驻华大使馆文化中心举行的该书中文版的发行仪式,以及中印双方政要和外交界领导黄华夫妇、李肇星、刘述卿等为此书发表的感言。特别要提及的是,已作古的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印度“莲花奖”中国唯一的获奖者季羡林教授病重期间曾为此书写了简短的寄语也出现在光盘中。第四部分,介绍中印媒体对此书发行的关注。最后,我十分感谢我的好友黄华夫人何理良和前印度驻华大使苏里宁夫人普纳为此光盘亲自录制的感言,还要感谢我的年轻朋友,CCTV 9的JamesChau的热情相助,他为这个光盘作了精彩地道的英文配音。
  2010年3月30日,在我和周刚的倡议下,国务院新闻办的外文局在中印名人论坛和印度大使馆的合作下,为庆祝中印建交60周年举办了中印发展论坛。论坛举办得非常成功,共有来自中印外交、媒体、学术和工商各界的100多位代表与会。中方有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外文局局长周明伟、黄华夫人何理良、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孙卫东等人,印方有苏杰生大使,媒体人士,驻京各大报记者、专家和留学生。值得一提的是,论坛开始前,在会场的屏幕上放映了这张双语光盘,并将此光盘作为对中印建交60周年的献礼赠送给每一位与会者。
  2010年4月6日,专程来京的印度外长S.M.克里希纳参加了中国友协和印度大使馆在北京饭店举行的庆祝活动,我亲自将光盘分别赠给了他和中方领导戴秉国国务委员。5月28日,在参加中国友协和印度大使馆举行的盛大招待会上,我见到了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和中方领导习近平副主席。我们将光盘送给了印度总统的首席秘书和其他官员,并托印度大使苏杰生的夫人代我们将光盘送给总统本人。此外,借周刚受外交部派遣前往印度等国作政策宣讲的机会,我又捎去许多光盘请我们的好朋友印度外秘拉奥琪代为我们转送给国大党领导人索尼娅·甘地,以及印度外交、学术和工商界的不少朋友。没有想到,作为一个年逾古稀的退休老人,不仅能够有幸翻译了这本书,而且在译作和光盘问世之后还能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和影响!
  2010年10月2日,是圣雄甘地诞辰141周年的纪念日。应印度大使馆的邀请,周刚和我前往金台艺术馆参加庆祝活动。该艺术馆馆长袁熙坤教授是全国政协常委,热心于公共外交。活动由印度公使查腊祜主持,袁教授也即兴发了言,还请中印两国儿童表演了歌颂圣雄的歌曲和朗诵了他写的诗歌。作为《The Good Boatman,A Portrait ofGandhi》一书的译者,我做了专题发言,在讲话结束时,我引用了圣雄甘地的原话:“我渴望这一天终将到来,自由的印度和自由的中国为了两国的福祉,亚洲和世界的福祉,将开展友好和兄弟般的合作。”我相信,在今后的世界舞台上,中印两个伟大国家将携手共创和谐的龙象共舞新景象!
  (作者系《我的祖父圣雄甘地》译者,中国驻印度使馆前参赞)
  (责任编辑:刘娟娟)
其他文献
由中国经济联络中心和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简称“马华公会”)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中国—马来西亚工商界对话(简称“中马工商对话”)7月15日在北京举行。中联部副部长周力、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王和山、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何俊明,外交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社科院、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和江苏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方省区市有关负责同志,马华公会总会长、政府交通部长廖中莱,马来西亚驻华大使再努丁·叶海亚,
彩云之南,秋沐春城。2013年9月21—22日,“2013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暨中国—南亚和平发展论坛”在昆明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简称“和裁会”)、联合国驻华系统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与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协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全国政协副主席、和裁会会长韩启德出席会议并讲话。云南省省长李纪恒致欢迎辞,联
细德村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城西南边的次仁玛神山脚下。摄影/刘蜀雯  “我已经80多岁了,还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这里,现在更是什么都不缺,无须再像从前那样为生活奔波了。”在我回到家乡采访时,82岁的赤列老人这样对我说。  赤列老人是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细德村多岗组人,老人一生没有出过远门,却用他一生的时间坚守和见证着养育他的故土。对于赤列老人来说,细德村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细德村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
马镇朗马村村民身着节日盛装,正在进行开耕仪式开耕仪式结束后,马镇朗巴村村民在田间挥洒糌粑,祈求风调雨顺德庆镇德庆村村民正在使用传统的二牛抬杠的方式下田耕第一犁  作为西藏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耕节”象征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  3月16日,藏历二月初三,藏历信息显示宜开耕。田地间,男人们开着拖拉机围成圈,流动旋转中下犁耕地,妇女们紧随其后不时撒着青稞种子。节日盛装、古老歌声、机器轰鸣,气氛喜
7月的苏州草木葱绿,骄阳似火。在太湖国际会议中心,第二届中非民间论坛隆重举行。这是中国首次举办中非民间论坛,来自中国和35个非洲国家的500多名民间组织、学术界、企业界、媒体代表和嘉宾欢聚一堂,围绕“民意沟通、民间友好、民生合作”的主题,通过全会和三个分论坛共同探讨“中非双赢的新思路”、“中非共促发展的新举措”和“中非民间交流的新形式”。作为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的两大正式配套活动之一,论坛
中国的石窟寺,是特定时代里的佛教艺术形式,它源于印度,经历东晋十六国的初步发展,北魏到唐朝的繁荣昌盛,延续至明清,其意义无须赘述。石窟寺集建筑、雕塑、文化、艺术、宗教等大成于一体,可谓历史文化的瑰宝。  与内地几大著名的古代佛教石窟寺相比,西藏石窟一直默默无闻。事实上,西藏石窟作为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分外耀眼。其分布之密集,隐藏之深远,造像之生动,壁画之精美,风格之独特,现存规模之庞大,即使与传统的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爆发时,远在成都的7岁孩童徐应龙尚不知,这场地震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为了躲地震,徐应龙要离开成都,远赴西藏投靠父亲,这是一家人的重要决定。第一次坐火车,顿顿不重样的盒饭,家之外的广阔世界,皆是7岁孩子难以拒绝的,他只感到无限的兴奋和满足。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之后,到了格尔木柳园,为了等进藏的大卡车,就地逗留。其间,徐应龙去了敦煌,多年后,他才知道自己看到的是世
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远隔重洋,但双方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传说早在公元五世纪,就有中国僧人东渡墨西哥交流。中外文献还记载着明朝万历年间的海上“丝绸之路”通往拉美,促进了中拉贸易往来。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在中拉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关系持续稳步前行。进入新世纪以来,各领域合作突飞猛进,成效显著,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高层交往,政治引领。中拉双方高层交往日益频繁,访华的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元首、议长
阿旺晋美介绍着矿物颜料的色系演变  3月末的清晨,拉萨还有些春寒料峭的感觉。团结新村东门一条小巷子里,扎西彩虹唐卡颜料店早早开了门,店员扎西正在认真地擦拭着装满各式颜料和唐卡绘画工具的柜台。  我们在店里沉浸于丰富多彩的藏传颜料世界时,负责人阿旺晋美推门而入。刚年过六旬的他戴着一顶檐帽,裹着厚实的风衣,俨然一副儒雅学者的风貌。  阿旺晋美生于1957年,祖上是尼木人,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一直在自治区
成为尼木藏纸制作唯一的﹃活化石﹄不是没有缘由的,藏纸制作这门手艺,是次仁多布吉的家传技艺。他从十五岁开始接触藏纸制作,跟着父亲学习。如今,已经六十七岁高龄的他,依然在继续从事藏纸工艺,而他的两个儿子,格桑丹增与罗布琼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一天农耕收尾之际,  村民们赶着牛回家,黄昏的暮色  把雪拉村涂成一片金黄色。  穿过田埂,一棵熟透了的  苹果挂满枝丫的树底下,  就是次仁多布吉的家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