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莲说》的随笔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men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文体。它不像规范的议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引子,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或哲理的议论,或选取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予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你对文艺随笔还有什么认识?请据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文艺随笔的文体特征鲜明。
  《爱莲说》中写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众所周知,这句话写出了莲之君子之风。不过,我却要说,这句话道出了“艺术是一种美学”,因为这些写莲句子的美是多重的,每一个爱美的人都对它的其中一面或几面情有独钟。
  就像朱光潜老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认为“炼字”为美、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中认为“忘言”之美一样,周敦颐认为莲之美在其精神——“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精神之美才是美之极者。
  不仅如此,关于莲的描写也很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把莲之美写得无以复加,正好比“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一句,其本意无非是个自谦话,可用“潘江”“陆海”让人心境开阔,突然想在江岸边临风吃酒,清冽之气扑面,口中吐诗,又有一片桂花香味。这与苏轼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一样,如不知道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的典故,这样精简美极的话是不能懂得的。
  有时候,诗人也用诗句来自我剖析。例如“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这两句诗写得很美,可更美的是诗人的内心。陶渊明以“云”“鸟”自比,来对读者剖白,把自己心中那种隐隐生发的厌倦与思念描写得形象深刻,令人感同身受。同样,周敦颐说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岂不也是他自己的内心表白吗?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中笼罩着一股甜蜜的气息,你可以深深感受到他对诗这种文艺的深爱,抛弃了那些中外诗的大区别,使中外诗之间显得和谐静美,让人不忍打扰。周敦颐说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也让人觉得心中怜惜吗?当然,这是对文艺中“美”的探索更深的理解与赞美,所以他笔下的文字也如睡莲,静静绽放,让人沉醉。
  此外,周敦颐关于三种花的比较也很独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他把菊比作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把莲比作君子,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陶渊明的菊成了后世士大夫出世的慰藉;牡丹富丽丰茂,雍容华贵,非富贵者何?莲身处污浊环境而不染,又能“濯清涟而不妖”,是以后代君子以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也许就是周氏的这篇文章,我们今天才有了区分高士、雅士和君子的标准。
  从《爱莲说》中,我们还可发现文艺创作的规律:莲之“中通外直”是文艺的特点,莲之“香远益清”是文艺的精华,莲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文艺创作的态度。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文艺美和形象美都是美的极致,两种美像俞伯牙与钟子期,彼此都是对方的知音。
  思维发散
  这是一篇典型的学生文艺随笔。小作者以课本知识为例说明了《爱莲说》的美,虽显稚嫩,但高中生能写出如此随笔,也难能可贵了。其实,文艺随笔这种文体的写法有很多,除了上文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文艺作品的主旨探讨、个人感悟、结构处理、表现手法、意象解析、文艺形象等各个方面入手,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甚至还可以反弹琵琶,对文艺作品作全新的解读。至于本文,小作者还可以只用一个例子来全面透彻地说明一个道理或感受,如此,方显得不蔓不枝,中心突出。
  (陈军老师荐评)
其他文献
叶挺独立团是共产党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一支革命武装。在该团主要岗位上的共产党员有叶挺、周士第(先任第1营营长,后升任团参谋长)、曹渊(接周士第任第1营营长)
点评  文章标题准确新颖,生动形象。开篇简述材料,引用《劝学》名言,引申得出观点,“只有自我修行,价值昭彰,才可求他人赏识”;以三个古代历史名人论证“唯有内在价值升华,才能受人赞赏,名留青史”;再从人性角度深入分析,并用对比论证,“唯有励己如实,才得他人襄助”。文章逐层深入,层层扣题点题。  值得称道的是本文语言清雅灵动:一是巧用文言句式,如开头将题目材料转化为文言陈述,简洁雅致;二是善用比喻对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