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式教学思想谈裂项求和

来源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rx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数学教材是立足于高中生的学习特点,从知识体系的安排、教材结构的设置等方面综合考虑编写的。既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又具有权威性的教材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来源。其中,课本上的例题和習题是经过编者精心设计、反复论证的,既是合理运用知识解题的经典,也是思维训练的模板,还蕴含着基本的解题思想和方法,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对此,本文基于变式教学思想探讨裂项求和的发生、发展,以及形成完整认知的过程,以期使学生不断研究、探索,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变式教学;教学思想;裂项求和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28-0099-02
  例题、习题是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否处理好例题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知识教学是否落实到位。学生只有吃透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本文尝试从教材中的一个例题出发探讨裂项求和[1]。
  1   原题再现
  人教版必修五P47B组第4题:
  数列的前项和,研究一下,能否找到求的一个公式,你能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推广吗?
  分析:学生之前有类似的经历和认知基础。
  
  引导学生分析通项容易得到
  ,
  所以
  
  经过讨论,学生容易得出通项公式为的前项和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类求和的特点,以及为什么要裂项,然后举出更多具体的例子。经过交流讨论,学生可以举出一些类似下面的能裂项求和的通项公式。
  
  
  师:你能总结出上面的通项公式具备怎样的规律吗?能用统一的式子表示出来吗?
  生:分母是等差数列的相邻项的乘积,分子是等差数列相邻两项之差的倍数。
  师:能用统一的式子表示吗?(注:回答这个问题有些难度,因此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相关例子的裂项特征,从而得到统一模型,
  这样有利于让学生理解裂项的本质属性,理解裂项的原理和思想,而不是死记硬背,只停留在记住裂项的外在形式。此外,可以进一步给出几个变式练习。
  2   变式探究
  变式1 已知,求数列的前项和。
  目的:此题的分母由一次等差数列模型换成了指数型,且分子不是常数。
  裂项方式:
  变式2 已知,求数列的前项和。
  目的:此题的分子不是两项相乘,而是三项相乘。
  裂项方式:
  
  变式3 已知,求数列的前项和。
  目的:此题的分母的函数类型为混合型,既有一次型又有指数型,且分子不是常数。
  裂项方式:
  ×
  
  通过以上三个变式,让学生体会到三个变式虽然外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通过将分母化为两项相乘,分子化为两项之差的倍数关系,从而实现裂项,进一步通过相消达到求和的目的。其不仅仅是停留在只能解决分母为等差相乘,分子为常数的初级阶段,还能抽象出通项能否写成(其中为常数)的形式,以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2]。
  在上述变式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下列变式。
  变式4 已知,求数列的前项和。
  目的: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把通项写成差的形式,从而实现相消求和。
  裂项方式:
  变式5 已知,求数列的前项和。
  目的:利用平分差公式,把通项写成差的形式,从而实现相消求和。
  裂项方式:
  变式6 已知,求数列的前项和。
  目的:利用分数的运算性质,把通项写成差的形式,从而实现相消求和,此外,本题还涉及奇偶的讨论。
  裂项方式:
  变式7 已知,求数列的前项和。
  目的:利用待定系数法,把通项写成差的形式,从而实现相消求和。本题还可以扩展出求形如的前项和,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
  裂项方式: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归纳以上变式的共同特征,利用各种办法(如运算性质)看通项公式能否写成一个差的形式(差的形式还不一定能相消求和),然后实现正负相消求和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体验和实践发现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及培养数学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而变式教学是符合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层层递进,为学生提供一个思异、求变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充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动品质,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变式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变式展示知识发生、发展、形成完整认知的过程,以问题为载体,不断改变原来例题、习题的某些条件或结论,改变问题的情境或呈现形式,使之成为一个新题,从而促使学生不断研究、探索,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变式教学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实现方法的渗透,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汉家.对数裂裂项求和的归纳的思考[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2).
  [2]王志伟.高考热点——裂项求和与错位相减求和评析[J]. 中学生数理化(高二数学),2017(10).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并对项目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发挥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教学价值,促进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28-0049-02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
期刊
【摘 要】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物理教学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以引导学生高效地学好物理知识。初中是培养学生物理学习思维的重要时期,促进初中物理教学中STEAM教育的渗透,有助于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科学化、智能化,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物理人才。因此,本文将结合初中物理有关知识,就如何实现物理教学中STEAM教育的渗透展开相关探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STEAM;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
期刊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来,数学课程目标“四基”与“四能”的培养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要想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究能力,教师需要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本文以厦门市2020年3月线上质检理科数学第11题为例,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开展探究,以期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问题探究;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串并联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最大功率的求解为背景,对每一种电路都采用了两种思路求解,详细分析了配方法在此类问题计算中的运用策略,通过推导及图像分析,得到了串并联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最大功率的求解思路,并讨论了其对中考物理复习的启示。  【关键词】滑动变阻器;最大功率;配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28-0097-02  滑动
期刊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很多事物的本质都是数据。经过分析发现潜藏在其后的规律,能够给予制定决策方案强有力的支撑。本文主要分析基于教育大数据的高中物理学情诊断现状,提出从概念出发,提升学生的深入理解能力;开展更多的专题讲解,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建立系统性的纠错回顾学习机制,形成“肌肉记忆”等基于教育大数据,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大数据;高中物理;学情诊断;教学优化策
期刊
【摘 要】很多学生都知道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但却经常认识不到其与线圈电阻的关系,导致对一些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不到位。本文从自感电动势与线圈电阻的关系入手,深入分析自感现象,并辨析自感电动势的三个公式,强调大学电磁学理论知识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电磁感应;自感电动势;磁通量;线圈电阻;自感系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期刊
【摘要】中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职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主要探究中职数学教学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策略,以期为推动中职数学教学工作以及学生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28-0031-02  随着教学改革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落实,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局限性,开始思考如何把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引入课堂教学中,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整体教学质量。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教师应该开展深入教学,指导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入问题解决法,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在积累解题经验的同时,掌握数学知识迁移与运用的技巧和方法,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增强,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数学结合运用能力,帮助他们解决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更容易让学生了解图形的特点,高效性地解题。本文重点探讨培养学生直观想象力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直观想象;培养策略  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增强学生的解题速度方面,并
期刊
【摘 要】初中数学关于计算有多种优秀的解题方式,如因式分解、配方法等。其中因式分解是具有技巧与实用特点的方法,也是考核学生能力的重要内容。因式分解的灵活运用,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能力与思维的提升。本文主要研究因式分解,找寻其在解题过程中的特点与技巧。  【关键词】初中数学;因式分解;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28-0119-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