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重游古根海姆博物馆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iai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感恩节我都要到纽约走一趟。先是驱车八九个小时至新泽西州一位艺术家朋友家,第二天坐一个多小时的大巴进城。一是去纽约看展览,二是去唐人街吃美食。口腹之乐与精神之宴同享,世界上这样的去处并不多,纽约仍然是上上之选。
  经常去的美术馆无非是大都会美术馆、古根海姆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PS1当代艺术馆等,取决于去的时候哪里有比较不错的展览。很可惜大都会的大展《水墨:当代中国之以古为今》(Ink Art: 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还没有开展,于是去了同在中央公园附近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图1)。
  弗兰克·莱特的经典设计—螺旋式建筑—今天看来仍然不失其优雅,由此而创造的沿着极缓的坡度旋转上行的独特观展方式至今仍无人能出其右。当然,在当代,墙上悬挂作品早已不再是唯一的展示方式,螺旋式上升的陈列只适合于平面作品和小型雕塑,装置和需要独立封闭空间的影像作品几乎无法在坡道上展示。不过好在博物馆还有五个大小不一的边厅,似乎是当年莱特为展示雕塑作品而设计,如今却为多样的艺术样式提供了展示空间。这种六十多年前(1947年建造)表现出来的前瞻性应该也是莱特天才的体现吧?(图2)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因此而对莱特怀抱感恩应该是很自然的事。
  古根海姆没有大展,主要是一位1955年出生于芝加哥的纽约艺术家克里斯多夫·乌尔(Christopher Wool)的个展(图3),以及一个馆藏作品展(图4)。乌尔的艺术家生涯有点像国内的1980年代的先锋艺术家。虽然出生于芝加哥,但1970年代末他二十出头时就定居于纽约,当时的朋克及其“无浪”次文化(No Wave,刻意与商业化的“新浪潮”运动—New Wave—对着干的朋克音乐文化)对他的艺术有着深刻影响。在很多人对媒介本身的兴趣不再时,他却仍专注于创作过程与媒介,和绘画本身的复杂性问题。在我看来,他最有意思的创造是那些文字作品,即那些使他在1980年代斩露头角的“字画”(word painting)。
  1989年的“麻烦”是他以文字做视觉游戏的例子(图5)。像他的大多数“字画”一样,他把字母用丙烯以黑体形式画在搪瓷表面的铝板上,字词在此首先成了视觉图像:TROUBLE (麻烦) 一词被刻意拿掉了元音,留下四个辅音字母TRBL,而且以类似数学中的象限排列,于是一种工业性的视觉符号把这个词原有的语言涵义冲淡、稀释到了极致。这件作品完美地体现了他的艺术哲学即“以作品展示字词的意义”,换言之,当我们在“阅读”这个词时碰到障碍、遇到麻烦时,作品不就告诉你这个词的意义了吗?
  1990-1991年的“无题”一作是他“字画”作品中用得最长的一段引言(图6)。116个字母挤在一幅“画”中实在太长,排列上还有意去掉行距,因此字母上下左右间都是均距,加上没有标点符号,虽然不像上一件那样拿掉了元音,但是要读明白这段引言仍然困难重重。这种对普通阅读方式带有颠覆性的处理其实要说的是一种哲学上的虚无乃至荒诞感。原文是俄国作家、哲学家瓦西里·罗赞诺夫(Vasily Rozanov,1856-1919)1918年写的“我们时代的启示录”中的一段话,
  The show is over. The audience get up to leave their seats. Time to collect their coats and go home. They turn around. No more coats and no more home.
  (戏已经结束,观众们起身离座。是他们取回大衣回家的时候了。他们转过身来,没有大衣,也沒有家了。)
  这篇文章写于俄国革命之后一年,显然是隐喻革命带来的动荡。后来比利时的心理学家、情境决定行为理论的信奉者劳尔·瓦内金(Raoul Vaneigem)将这段话作为对虚无主义的理想描述。说实话,如果不是作品旁的解释,一般观众大概很难看明白这段话,更不用说它背后的隐喻和哲学意涵了。这让我想起谷文达1980年代的解构性文字作品,比如他的“我书写的唐诗:错字,漏字,反字,美术字,宋体字,无意字,倒字,别字”(图7)。他将唐代杜牧的“泊秦淮”一诗做解构性的书写,不了解杜牧这首诗的观众首先就看不明白。而读过这首诗的观众知道诗里提到的“后庭花”是指羸弱的陈国末代君主陈叔宝(即陈后主,583-589在位)所写的流于声色犬马之曲,全名“玉树后庭花”;杜牧则以古讽今,隐喻唐朝的危机。最后,这个作品制作的1980年代是文化热兴起、知识分子反思文化落后根源的时期,因此作品有一方面有解构文字、书法和诗歌的意义,另一方面是一种文化危机的警钟,以美学解构进行文化批判。
  由此可见,当代艺术尤其是其中的观念艺术是一种以视觉形式传达观念的手段,除了视觉还需有理性、知识、历史视角的参与,或者说叫做智者的精神游戏,其中又以文字为“图像”的作品最为艰涩。
  感恩节重游古根海姆博物馆,除了对建筑大师莱特感恩以外,克里斯多夫·乌尔的“字画”给我们带来了精神飨宴,对于这位当代艺术家我们也应抱有感恩之心才对。
  2014年1月
其他文献
工作室小史:看“小叙事”如何变身“大主题”  既然要论及艺术家工作室(下文以“工作室”简称),那么我们不妨先来回味一下“前工作室时代”的艺术家生存样貌。高名潞曾以“公寓艺术”来概述当代艺术在过去三十年间的生存姿态。比照官方题材宰制的公共空间,“公寓”更多几分“隐逸”的趣味:在野,不在其位但心怀天下;据点,筹措着自己内心的欲念真相。在那个选择不多,交往也不太“方便”的年代,“公寓”这样的特质或许给那
期刊
由栗宪庭担任学术主持,杜曦云策划的“为人民服务—艾松个展”于2013年12月28日在798的桥舍画廊举行,此次展览是艾松继2012年在泰达当代艺术博物的首次个展后的第四个个展。展出作品延续了艺术家一贯的艺术理念。自从他2007年开始接触刺绳这一材料,对于这一材料的使用一直持续到现在。正如他所认为的:刺绳可以表达“不可触碰”的意思,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不可触碰的。”但从艾松此次展览的4个
期刊
“新北派山水—师恩钊作品展”于2013年12月30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师恩钊是当代北派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多年来致力于继承和探索北派山水画的精髓,在传统与创新的交汇中开辟一条自己的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 “新北派山水”画风。这次画展是师恩钊从艺以来規模最大的个展,三个展厅集中其近二十年来创作的80余幅山水画精品,以大尺幅巨制为主,均为全景式大山大水,气势宏大,笔墨精微,融贯中西,呈现出具有时代风
期刊
2014年的1月18日,由青年策展人梅子策划的“现象之相—孔亮作品展”在798艺术区久画廊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边缘人系列》以及起于《寄居蟹》止于《俱往矣》 的这两个系列作品。作为80后的艺术家,孔亮打破了“卡通一代”的枷锁,另辟蹊径,采用现实表现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系列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人群以及这一时代现象的反思和表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忙于向聚光灯涌去,试图寻找迷人的海市蜃楼,然而孔亮却选
期刊
又到一年元宵节,又到了秦淮花灯点亮时。很幸运,当年味越来越少,过节越来越平淡的时候,身处南京,年复一年的秦淮灯会,夜市千灯照碧云。  老城南寻灯者  来到南京,第一件事就是去夫子庙。秦淮河浑浊的河水却有些煞风景,倒是河畔大照壁上的双龙戏珠和金陵十二钗的花灯让人眼前一亮。夫子庙“半街瑟瑟半街红“的景象令我和摄影师颇为震撼—悬浮在街道上空的,是火树银花的灯彩;流荡在街面上的,是密密麻麻的人流。这一天,
期刊
在这个扁平化的世界里,信息传输的便利使得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个体几乎在同一时间即可获得相同的信息,由此带来的影响存在两种可能:第一种因信息的充分交换使世界趋同而消解了地域性特征。第二种地域的强大文化内涵和包容足以将入侵的各种信息融合吸收,成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灵感的隧道——几个人的新作》无疑是A4当代艺术中心有意重新发现成都本土创作的意义所在。五位艺术家的作品体现了上述第二种可能,基于地域传统的
期刊
2013年11月初,在我前往鹿特丹的行程单上,到达当天的11月20日将参观OMA的事务所,最主要的安排是由OMA的领军人物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介绍De Rotterdam,这个在次日向外界公开的最新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全貌。21日的安排是竣工典礼以及参观建筑,接着是预留出让记者们采访建筑师的时间。之后我才知道,为了这座大厦的竣工典礼,主办方从全世界邀请了大约5
期刊
2014年伊始,躺在巴厘岛沙滩,回望在美术馆工作的三年,从事无巨细的办公室主任到所谓的“全球最年轻美术馆馆长”,这一切走得很顺利,也很漫长。三年来身边的同事来来走走,不禁怀念彼此相处的点点滴滴,有欢乐,有抱怨,更有对未来梦想的无限追求。  从担任执行馆长以来,懵懵懂懂地拜会艺术家、赞助商,羞涩地示好,道歉;参加全国民营美术馆联盟,面对今日美术馆的三代馆长;申请美国使馆资助,赴美国5个州考察美术馆,
期刊
以推年轻艺术家为己任的A12T当代艺术中心,在2013年的12月28日跨年之际,又推出了张天幕、侯雯、王霄以及张婷婷四位年轻女艺术家的群展。此次展览展出20余件清新、幽静气质的作品,为观众提供了一次奇妙的视觉体验。  张天幕的艺术世界不仅是一个通过视觉符号建构的个人理想国,而且也是一个观念和方法“自治”的艺术领地,在她的画作面前人会不由的重拾自我,甘愿天真,沉溺于她所营造的完美世界。侯雯创作中的小
期刊
韩国的大邱是韩国现代主义兴起于60、70年代的首发地,当时有一批青年艺术家投身到现代主义的实验和创作中。最近,大邱艺术工厂(原先是大邱卷烟厂,两年前由于产业凋敝调整、改为艺术工厂)举办了大邱“1970年代:回顾与再生”现代艺术展,回顾这段历史和今天的联系;同时也举办了学术研讨会,讨论这段历史,也邀请了中国和日本的学者讨论他们各自国家在70年代的艺术(或现代主义艺术)。  以前对韩国这段现代主义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