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首轮教学评估的意义与评价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fo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在简要介绍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概况的基础上,总结了首轮教学评估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旨在切实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的八项措施。
  [关键词]本科教学 评估 质量保证
  [作者简介]史朝(1955- ),男,河北大城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际教育部主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高等教育、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北京102617)袁军堂(1962- ),男,江苏沭阳人,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先进制造工艺与设备。(江苏南京210094)
  [中图分类号]G40-0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6-0031-03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概况
  
  1.开展本科教学评估的法律依据。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高等教育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就是教学评估。开展教学评估是政府依法行政和转变职能,加强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需要。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提出“教育管理部门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进行评估”。1990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14号主任令,对高等教育评估的目的和意义、原则、基本任务、基本形式、评估机构、评估程序和方法等作了较系统规定。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4条明确指出“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评估制度”。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4条也规定:“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而正是在这一系列法律的指导下,从9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等院校开始了教学评估。
  2.开展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时代背景。1999年高等学校实施大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2700多万人,是1998年的5倍,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23%,进入国际社会公认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也引起了政府和全社会对高等教育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与规范管理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建立周期性教学评估制度,开展教学评估工作,是大众化条件下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负责,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有力举措;是促使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把工作重点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上的重要手段;是中国高等教育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3.开展教学评估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开展教学评估是国际高等教育的通例,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不仅建立了五至七年不等的周期性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以此保障提高本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更广泛地开展国际与地区间的高等教育质量互认,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国际化。而我国开展高校教学评估工作,是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参与高等教育国际
  竞争、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
  
  二、首轮本科教学评估取得的成效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等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44个观测点和特色项目。开展教学评估工作以来,各高等学校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依据教育部制定的评估方案标准和指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调动了学校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增加了投入,较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使高校进一步理清了办学思路,明确了办学定位。开展教学评估以来,高校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进一步端正了办学思想,梳理了办学思路,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一些重点高校确立了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目标;一般本科院校确立了立足地方(行业)、建设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大批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高校分类发展、多样化办学、多模式人才培养的格局。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社会、注重特色等意识,已成为指导学校工作的主导理念。
  2.强化了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开展评建工作以来,无论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还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对教学评估工作都高度重视。在一段时期内,广大高校都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集全校之力做好迎评创优工作,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突出并得到较好的落实,普遍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后勤服务教学、舆论支持教学”的良好局面,基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学校领导、教师过度偏重学科、科研、论文而对本科教学投入不足,以及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
  3.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投入,显著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条件。开展教学评估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以评建工作为契机,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力度,建设新校区,高校教学条件显著改善。以2006年133所参评高校为例,近三年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宿舍、运动场的面积累计增长均超过20%,生均四项经费、百名学生配备计算机台数、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累计增长均超过30%,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生均年进书量累计增长均超过60%。而2007年198所参评高校三年来生均四项经费总增长也超过27%,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总增长超过33%。教学评估对促进教学条件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基本满足了1999年扩招后对办学基本条件的需求,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条件保障。(见表1)
  


  4.加强了高校教学和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见表2)。这里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学评估方案”的制定。教学评估方案是高教战线众多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规定了一所高等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标准,更提供了一套高等学校教学和管理诸方面的理论、观念、方法和技术。各高等学校以评估方案为依据,进一步梳理教学和管理思路,加强了高校教学管理力度,健全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开展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的行动,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建立了内部教学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为教学和管理工作规范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5.凸显了大学办学特色,促进了大学文化进步。“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的重要标识和核心竞争力之一。形成办学特色不仅是大学的生存战略,更是大学的发展战略。教育部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有意识地将其作为一项关键指标,用以评价高校的办学水平,只有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才具备评估结论达到优秀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学评估是促进大学凸显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助推器。各高校都以迎评为契机,系统总结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凝练办学特色,并在办学实践中发扬光大,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促进了大学文化的进步。
  6.扩大了教育开放和全国高校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首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教学评估,五年来全国各高校有数以千计的专家教授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评估。专家组进校通常以专家、同行、朋友三重身份参与评估,在完成教学评估的任务的同时,也对学校的发展和教学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同行也学到了被评学校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许多教学评估为优秀的学校曾先后接待全国数十所兄弟高校前来参观学习,促进了高校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也是评估
  方案之外所取得的收获。
  
  三、首轮本科教学评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充分肯定教学评估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进行这样大规模的高校教学评估还是第一次,还是新生事物,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或不足。中新网通过对一百多名教师的调查显示,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认为:教学评估对在“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风”“学生的进步显著”等方面对学校的促进作用还不明显;“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评估配套政策”等需要在今后评估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评估不是一劳永逸的,建立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依然任重道远。作为首轮教学评估的参与者,我们认为2003年以来开展的首轮周期性教学评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评估方案的针对性有待完善,分类指导不够,有的指标设计不尽合理。现行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比较单一,不利于分类指导。从近几年的评估实践看,现行的评估方案对于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用一个评估方案评所有的学校本身确实有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比如,评估方案对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指导性不强;对医学、艺术、体育等类型的学校针对性不够。学校普遍感到难达到的观测点是:生师比,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双语教学等。内涵设计不太合理的观测点是: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要求不易达到)、图书馆状况(生均图书80册要求过高)、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各地区各类学校差距较大,统计口径不好把握)等。难以操作的观测点是: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实际水平、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社会评价、教育思想观念、办学特色等。上述观测点或二级指标,专家考察评估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和界定。
  2.评估方法和技术需要改进。在首轮评估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过分强化了专家进校考察的作用。专家组在校期间要完成考察学校办学基础设施、听课、查阅试卷、毕业(设计)论文和支撑材料、进行学生基本技能测试、走访院(系)和部门、召开各类座谈会、考察校外实习基地等工作。在短短一周时间(实际考察时间只有3天,还有2天专家组开会讨论形成考察评估意见、建议结论和向学校反馈)内完成上述任务,专家组的负担的确较重;评估方案有些软件指标如办学指导思想、学风、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四项经费的统计口径等不好把握,缺乏区分度;平时教学状态监控不够;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作用发挥不够,这一切都影响着评估的科学性和评估结论的准确性。
  3.评估中存在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问题。经过五年的实践,我们可以说:评估工作总体上是健康的,而且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但也有少数高校对待评估的态度不够端正,把评估工作仅仅作为权宜性、阶段性甚至临时性的工作,加之对指标体系的把握不准,存在搞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兴师动众,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如有的学校让师生放弃正常的假期进行迎评准备;超标准超规格接待评估专家;过分注重准备评估材料,有的学校光支撑材料就搞了几百盒,浪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做了一些无用功,而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下工夫不够;还有些高校为了取得优秀的评估结果在数据上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特别是有关师资队伍等方面);少数学校组织教师、学生在试卷、毕业设计(论文)方面集体作假,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评建过程中,上述有些问题还比较普遍,甚至还比较严重。后来教育部规定只抽查近一年的试卷和近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情况才有所好转。
  4.评估结论存在优秀率过高的问题,造成了被评学校的盲目攀比。2003年开始首轮周期性评估以来,评估结论的优良率不断提升(见表3),如2007年有198所高校接受教育部的评估,优良率达100%,其中优秀学校160所,优秀率达80.8%。
  


  过高的优秀率与目前高校的现实情况有一定的差距(尽管以评促建成效显著),客观上也促使了被评学校之间的盲目攀比和弄虚作假,同时对评估结论的权威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事实上,各个专家组水平和把握的标准确实也存在不一致问题,专家组进校考察的建议结论很重要,也促使各个学校千方百计地和专家组成员特别是专家组组长搞好关系,有的学校也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来校评估的专家组的组成。而各种人情关系和政府领导的干预,也是导致评估优秀率过高的重要原因。
  5.专家组水平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结论的权威性和评估声誉。专家组是受教育部委托,在特定时间内,进校从事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专家组织。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教育部的评估方案,考察评估参评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帮助学校总结办学经验,查找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向教育部提交对学校的考察评估意见和评估结论建议。专家组成员应本着对教育部、参评学校和专家声誉负责的态度,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开展教学评估。首轮教学评估专家组成员涉及数千人,专家的水平参差不齐,培训也不够,有的甚至没有培训就上岗,专家的遴选和进校专家组的组成有时还比较随意,这些都给评估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而实践证明,专家组的水平直接决定评估水平的真实性。
  
  四、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估机制的建议
  
  从2003年开始的这一轮教学评估基本已告一段落。展望未来,评估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加强分类指导,统筹院校评估及专业认证,丰富评估手段,规范评估行为,不断提高评估专业化水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坚持周期性的评估制度,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周期性的评估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实践证明,高校日常工作的教学活动,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特点,教学评估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必须坚持评估的定期化和制度化,通过定期教学评估,真正牢固确立起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线、教学是高等学校中心工作的意识,真正建立起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高等学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保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2.注重评估过程,淡化评估结果。为了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切实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20字方针,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都要有所作为。建议评估结论设通过、暂缓通过、不通过三档,这样可避免各个高校之间的盲目攀比,引导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来。
  3.不断改进和完善评估工作,改进评估方法和技术,减轻学校和专家“评”的工作量。建议教育部在认真总结首轮评估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重点解决评估促进高校分类发展和深化教学改革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的特点,制订不同的评估方案,以加强分类指导。对于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仍然要树立精英教育的理念,指标体系中生师比还应降低,建立小班化教学的导向,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应有可定量考核的要求,研究生教育资源向高年级本科生开放,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型教学等要作为重点评估的内容。要改进和完善评估程序、评估方法与评估手段,在专家进校考察评估基础上,每年收集和发布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全方位动态监控高校教学状况,使之与定期评估相结合,促进评估工作的常态化。
  4.巩固首轮评估成果,加强对整改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第一轮评估已于2008年上半年结束,通过评估各个高校都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工作秩序,针对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制定了详细的整改方案。这种良好的状态能否坚持下去,整改方案能否得到认真的落实,这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巩固评估成果,建立长效机制,比评估本身更重要,任务也更艰巨。虽然组织专家组进校现场考察工作上半年将告一段落,但作为评估工作的完整过程——第三阶段的整改工作还没有结束,教育部应该继续加强对各校的整改工作的监督和指导,避免出现“评估回头看,优秀倒一半”的现象。
  5.统筹实施各项评估,把院校教学评估与专业评估、专项评估有机结合,减轻学校负担。通过五年的教学评估实践我们认为,评估工作要点、面结合,协调推进。当前评估的重点是整个教学工作,涉及与教学相关的各个方面,其作用不可低估,但缺点是不易深入。因此,要积极组织并不断扩大专业评估的试点范围,使评估在某一专业领域有更强的针对性,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目前,全国高校有近三万个专业点,专业类型差距也较大,专业评估认证的工作量非常大,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要精心筹划、严密组织、注重实效,发挥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专家的作用。目前,学校各项改革、发展、建设和稳定的任务比较繁重,每年要接受政府部门各类名目繁多的检查评估,疲于应付,而在内涵建设上精力不够。建议教育部能统筹实施教育行业内部的各项评估检查工作,并协调教育系统之外对学校的各类检查评估工作,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内涵建设上来,切实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少一些浮夸和功利,少一些“跑部钱进”。
  6.不断提高评估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开展教学评估虽然积累了不少经验,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但必须看到评估目前还处在专业化程度较低的阶段。今后,要努力提高评估的专业化水平,加快完善高等教育评估的法律法规;加强评估专家的业务培训提高专家的评估水平;加强评估机构自身建设,增强其研究、决策和实施评估工作能力;广泛开展和不断扩大评估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7.进一步发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力量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积极引导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指导本地高等学校评建工作、加强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适当吸引社会力量参加评估工作,增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了解和支持,构建起政府、高校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估长效机制。教育部主要制定宏观政策,重点评估部属高校和新建高校(包括独立学院),抓两头带中间,重点高校的评估周期可适当延长(6~8年);地方高校的评估主要依靠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来组织完成,教育部可派观察员参与,或进行抽查。建立独立于教育部和省级政府之外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真正实现评估的社会化和中立化。
  8.进一步严格规范评估工作,加强正面宣传,树立评估的良好形象和权威性。严格规范评估工作要多管齐下,既要规范评估组织工作,也要规范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工作,还要规范参评高校的评建工作。要严肃评估纪律,强化廉政意识。要大力推行“阳光评估”,主动接受媒体和社会的监督。同时,大力加强正面宣传,为评估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让更多的人关心评估、支持评估。
  评估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作,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我们应该客观对待这一问题,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公正评价这一事物,为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土壤。
  
  [参考文献]
  [1]李延保,李小梅,屈琼斐.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实践与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史朝.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质量保证研究[M].北京: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和CT复查确诊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及艾滋病发病人数增多,机会致病真菌感染日趋上升,以致抗真菌药应用更为广泛。常用抗真菌药物主要包括多烯类、唑类、
水蚤是广泛分布于各类淡水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水生毒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近年来,分子毒理学的发展为水蚤生态毒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
细菌抗生素抗性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对公众健康的重要威胁。细菌抗性除了受到抗生素的直接选择压力,也受到其他物质如重金属和杀生剂的共同影响。研究发现,细菌可以通过外
1 简 介大蜡螟幼虫最初作为一种体内模型用于研究酵母菌。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拥有诸多优势。因此大蜡螟幼虫现已广泛应用于研究各种微生物,其中包括革兰氏阳性菌
目的分析甲状腺全切除术在甲状腺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方便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于该院接受甲状腺癌手术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2例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的患者作
[摘要]分组学习模式是解决当前高职数学教育问题的有效学习模式,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与交流意识、责任感以及自主意识。  [关键词]分组学习 学习模式 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巴玉强(1959- ),男,河南郑州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数学教学与高职教育研究;陈玉发(1969- ),男,河南郑州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河
2010年,医疗行业又经历了巨大震动。在政策方面,新版病历书写规范、知情同意书出台,让医生又有了可参考的新规范;而在这一年發生的海地和玉树地震中,中国医疗队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更是在这一年,张悟本事件、肖传国雇凶袭人事件、产妇缝肛门事件等闹得沸沸扬扬,从医疗界“打”到了整个社会,其中的原由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