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评教师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上教师犹如导演,执导着课堂的各个环节,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要看导演的处理水平和艺术。笔者认为评价教师的“教”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教学目标的完成:评价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否正确、有无错误,是否与教学任务、目标相符,是否超出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是否难易适度,是否前后连贯、先后有序,是否做到了以点带面、详略得当。教师是否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操作的技巧、技能,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创新等多种能力;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责任、科学价值观、生活态度等多个方面。总之,优秀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直接或潜在的不断认识客观世界,更新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堂环节的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环节的安排上要做到合理、有序、高效,做到环环紧扣、步步相连,课堂活跃,学生不拘束,教师的讲授、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作业时间分配要合理。
3.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是否依据学生、教材的实际情况使用恰当的方法,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相应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倡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评价时,要多注意课堂上的教师是否运用了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
4.教师个人的素养:教师的衣着、语言、体态、操作演示、习惯性动作,不但是对整个课堂的修饰,同时也是学生的榜样。如果老师语言亲切、动作自然,给人神清气爽的感觉,课堂就会显得活跃,课堂内容就会给听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操作、演示的每一个小动作,甚至是操作键盘的姿势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所以,评价时,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否给学生一个精神饱满的形象。
二、评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的“教”为主导来展开,因此学生的“学”就成了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看学生的活动和操作。
1.学生的活动: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就要看学生在课堂上就是否以主角的形式出现,课堂的讲授、活动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例如,在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课程时,接触的知识大多是关于信息技术的基础、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构成及特点等知识,这些内
容大多比较单调,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的顺序罗列知识,学生往往感到索然无味,一开始便对信息技术课程失去兴趣。若教师利用学生具备的上网知识,提出一些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的问题,并设计成表格,让学生分组合作,上机操作,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完成教师设计的任务。学生积极合作,开动脑筋,动手操作,圆满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学生有了任务,能够开展活动,课堂气氛很容易就活跃了,学生的主角地位也就体现出来了。学生的活动设计中,要注意活动设计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必要性、科学性指学生的讨论、研讨、探索、提问要紧密为教学任务服务,不能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必要的活动要尽量少,不搞形式上的活动。可行性指学生的活动要难易恰当、方便操作,太难了不易完成,太容易了达不到效果,没有区分度。
2.学生的操作:上机操作练习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操作练习能够及时对概念、定义、规则加强理解和记忆,同时能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评价学生的操作应注意几点:一是学生的操作要有目的性,减少随意性,内容要与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紧密联系。二是学生的操作要相互协作,相互学习、观摩,学生自己的许多操作技巧往往来自老师及邻座的同学,而自己能够总结的一些操作技巧却很少。三是学生的操作要到位,让每位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操作任务,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操作的完成就不能对新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四是学生的操作要与实际相联系,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评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教学的归宿,一节课经过老师精心“导”和学生主动“学”终于有了结果,对一节信息技术课的评价,除了要看课堂教学的过程,还要看结果如何。
看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可以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观察学生完成操作任务的速度可以了解学生操作技能的水平。另外,还要评判学生作品是否符合美学的特点,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价值。
好的课堂结束后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同时提高了操作技能,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评价和评价信息的反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新兴学科,因其操作性、实践性很强,评价难度更大。笔者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究,认为从这四个方面基本能评价出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
(责任编辑 罗 艳)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上教师犹如导演,执导着课堂的各个环节,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要看导演的处理水平和艺术。笔者认为评价教师的“教”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教学目标的完成:评价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否正确、有无错误,是否与教学任务、目标相符,是否超出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是否难易适度,是否前后连贯、先后有序,是否做到了以点带面、详略得当。教师是否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操作的技巧、技能,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创新等多种能力;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责任、科学价值观、生活态度等多个方面。总之,优秀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直接或潜在的不断认识客观世界,更新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堂环节的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环节的安排上要做到合理、有序、高效,做到环环紧扣、步步相连,课堂活跃,学生不拘束,教师的讲授、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作业时间分配要合理。
3.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是否依据学生、教材的实际情况使用恰当的方法,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相应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倡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评价时,要多注意课堂上的教师是否运用了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
4.教师个人的素养:教师的衣着、语言、体态、操作演示、习惯性动作,不但是对整个课堂的修饰,同时也是学生的榜样。如果老师语言亲切、动作自然,给人神清气爽的感觉,课堂就会显得活跃,课堂内容就会给听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操作、演示的每一个小动作,甚至是操作键盘的姿势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所以,评价时,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否给学生一个精神饱满的形象。
二、评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的“教”为主导来展开,因此学生的“学”就成了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看学生的活动和操作。
1.学生的活动: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就要看学生在课堂上就是否以主角的形式出现,课堂的讲授、活动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例如,在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课程时,接触的知识大多是关于信息技术的基础、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构成及特点等知识,这些内
容大多比较单调,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的顺序罗列知识,学生往往感到索然无味,一开始便对信息技术课程失去兴趣。若教师利用学生具备的上网知识,提出一些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的问题,并设计成表格,让学生分组合作,上机操作,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完成教师设计的任务。学生积极合作,开动脑筋,动手操作,圆满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学生有了任务,能够开展活动,课堂气氛很容易就活跃了,学生的主角地位也就体现出来了。学生的活动设计中,要注意活动设计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必要性、科学性指学生的讨论、研讨、探索、提问要紧密为教学任务服务,不能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必要的活动要尽量少,不搞形式上的活动。可行性指学生的活动要难易恰当、方便操作,太难了不易完成,太容易了达不到效果,没有区分度。
2.学生的操作:上机操作练习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操作练习能够及时对概念、定义、规则加强理解和记忆,同时能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评价学生的操作应注意几点:一是学生的操作要有目的性,减少随意性,内容要与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紧密联系。二是学生的操作要相互协作,相互学习、观摩,学生自己的许多操作技巧往往来自老师及邻座的同学,而自己能够总结的一些操作技巧却很少。三是学生的操作要到位,让每位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操作任务,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操作的完成就不能对新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四是学生的操作要与实际相联系,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评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教学的归宿,一节课经过老师精心“导”和学生主动“学”终于有了结果,对一节信息技术课的评价,除了要看课堂教学的过程,还要看结果如何。
看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可以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观察学生完成操作任务的速度可以了解学生操作技能的水平。另外,还要评判学生作品是否符合美学的特点,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价值。
好的课堂结束后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同时提高了操作技能,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评价和评价信息的反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新兴学科,因其操作性、实践性很强,评价难度更大。笔者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究,认为从这四个方面基本能评价出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