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校本研修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孤立、封闭,仅凭教师无法实现,需要教师所置身的学校搭建平台,提供发展环境。我校是一所完全中学,在抓规范化的同时,我们十分重视教研教改工作,加强了校本培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教改活动,切实落实课程标准。校本研修既是一种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文化培育。我校在已有研究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实践,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习引领,打造学习型团队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使教师由经验型、勤恳型向专家型、学者型转变,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我们学校以立项“校本研修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课题为契机,扎实加强校本研修,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助推学校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
   一、引领学习,营造成长氛围
   学校内涵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发展。学校教师管理最为重要的是,要引领教师自觉走专业化成长之路。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自觉性,积极引导教师参加校本研修,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展示自身价值的舞台。
   创设读书学习的机会,营造教师专业成长的浓厚氛围。教师的职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不断学习充电。学校引导教师制定读书计划,积极向教师推荐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研、学科教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并开展读书活动,定期让教师们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从交流中分享到同伴的成果,获得自己的感悟。引导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学习讲座或研修,尤其是关于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专家讲座或高端研修。开阔教育视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短期的急功近利行为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确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观念,确立教育就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拓展研修渠道,提高教师素质。制订并完善各项教师管理制度,构建合格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师资体系,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下大力气建设一支教育教学水平高、教育科研能力强的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深化校本教研,丰富研修内容。
  二、以人为本,关注教师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关系着学生的未来,也关系着教师自己的未来。以教师为本,关心教师,固然包括生活上的关心,改善其生活与办公条件,但更重要的应是关注他们的专业成长,挖掘他们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为他们的事业进步与成功搞好服务,创设条件,在相互激励的氛围中不断进步,让他们享受事业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更新思想观念,搞好职业规划。搭建发展平台,提高学识水平。尝试多样评价,激发进取动力。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关系,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发展的评价性体系。学校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着眼教师长远发展,立足教师个体实际,强调发展性评价,不断激发教师作为成长主体的教研自觉和自主自愿的进取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个人成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团队合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教育教学结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工作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上要达到学识上有高度、能力上有广度、人格上有力度、情感上有温度。这样,教师自身的发展也就构成了学校的发展,教师自身的成长也就促进了学校的成长。
  三、狠抓关键,聚焦课堂教学
   校本教研的生命在课堂,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能力是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基于课堂教学的校本研修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因此,更扎实有效的校本研修,则要聚焦课堂,要采取多条途径,锤炼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教学管理的关键。
  教师队伍的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打造和管理好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对学校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面对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学校要把工作的重心真正转移到教学质量提高上来,就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课改的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而校本研修,可以激发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生命活力,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让行动研究成为教师自觉的工作习惯,研究工作的习惯成自然,从而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是体现教师工作生命价值的较高境界,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目标。
   吸纳名校的课堂教学亮点,结合我们学校师生的实际,借鉴学习金字塔理论,我们提出 “3 1”课堂教学新模式,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共享 教师点拨”的课堂教学新流程。其中的“3”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状态——从独立的“自主学习”到同学间互助的“合作探究”与“互动共享”;所谓的“1”,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能,就是在学生需要学习指导时,及时给以“点拨”。新课堂的主旨是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团队意识,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教学动态高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上所要做的就是调动、充分调动、有效调动、高效调动”。
   “3 1”的课堂组织形式具有开放性,课型结构呈现树状结构:从时间上看,每个环节所需时间不做具体的限制;从操作程序上看,既不是每堂课都必须按照固定的顺序,依次实施“四个环节”,也不是每堂课都必须要有“四个环节”;从应用范围上看,无论是学习新知课,还是复习课或是习题讲评课都可以操作。课堂上,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是学生建構新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过程,由被动听转变为主动学、合作学,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意识。由于每个学生都能深入地融入课堂,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也因为有了“互动共享”的环节,学生的学习收获情况、未能解决的问题、错误的思维方式等,都能被教师及时捕捉,通过“点拨”环节给予指导、纠正,所以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搭建平台,推进专业发展
   学校搭建好校本研修的各种平台,推进教师专业成长。根据实践,我们学校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三大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1.交流的平台
   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教育工作入手,可以建立不定期研讨、座谈机制。设立每月教育教学交流机制,定期开展教育教学总结交流会,就某一章节的教学,备课组成员开展教学磨课、反思。主题班会的设置、磨课……组织教师开展多样性活动,用活动的形式让教师形成分享和共享的理念,让教师在交流活动中不断获得启发,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2.科研的平台
   开展基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展课题研究不但可以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而且能够使教师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一旦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就标志着这个教师已经进入专家行列,也达到了校本研修的目标。学校一方面要指导并协助教师善于从实际教育教学出现的问题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更要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帮助教师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教师注意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并形成总结性文章。另一方面,学校要让教师看到并感受到努力工作后的成就,善于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动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通过组织研讨会、经验交流会、讲座等形式,组织相关教师展开更深层次的交流,以期形成思想碰撞,產生思想裂变,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3.展示的平台
  学校应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总结向各种报刊杂志投稿,积极参与各类教学技能比赛,开辟展示教师才华智慧的平台,让教师在更好更高的平台上成长,教师们觉得自己成长有奔头,自觉内化为成长的动力。
  每学年举行说课比赛、优质课比赛,通过课堂比赛展示平台,让年轻教师第一次迅速成长。编辑出版校刊,进行内部交流,并将发表文章情况记录。适时邀请一些名师到校内开展讲座。学校在校园内或校园网上设置骨干教师、名师及其成果展示专栏,通过宣传优秀教师及成果,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也给其他教师起到榜样作用。条件许可时,可以邀请媒体作专题报道,扩大名师、骨干教师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学校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广大教师要增强责任感、荣誉感,甘守三尺讲台,执着人生追求,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立德树人的引领人、教书育人的铺路人。要立足培养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能力和教学水平,既做好“大先生”,又做好“教书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本文系广东客家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2018年度立项课题“校本研修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编号:GDKT1816)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其他文献
“师德修炼”是指教师通过自我实现、外界引导等手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从而达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目标,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师德修炼作为基石和动力,要求教师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提升自我的职业道德为出发点,以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为落脚点,实现师德修炼对个人成长、教育提升、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一、以德为本——教师专业成长的根蒂   (一)以师德修炼作基石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育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感受能力及表现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造就一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教师的政治修养和音乐素养,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在唱歌教学中渗透德育   唱歌教学既要培养学生有唱歌的基本知识能力,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