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口语交际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被提了出来。这一变革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相对于原来的“说”,口语交际更多关注了言语的行为方式。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听、说,而且要较好地把握交际过程中的诸多要素。这一改变体现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口语交际是凭借听、说进行交流、沟通、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处理问题等的言语行为。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不单只是说话的技能技巧,还包括说话人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智力等方面的因素。口语表达能力是指运用口头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要顺利而高效地进行口语交际,必须具备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对低段小学生来说,基本的口语表达是进行口语交际的基础。因此,在“听说起步·阅读识字——小学低段‘双重点’语文课程改革”中,我们把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小学低段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意义
“语文教学应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低段小学生写话的基本要求,老师们也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课堂上常常听到教师对学生提出“把话说完整”“把说的话写下来”等要求,而学生的实际写话水平是怎样的呢?我们曾对八所学校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过写话能力测试,发现大多数学生要么话不多,写了兩三句就无话可写了;要么语言不够规范,不会使用书面语言。
口语交际因其是人类日常生活和交际的基本功能,也是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基础,所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是解决小学生“话说不完整”“书面语言不规范”的途径之一。可见,在小学低段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具有积极的意义。
1.有益于形成良好的语感
讲故事、读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通过讲和读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字音,使学生掌握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语气的舒缓等说话技巧。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用真情拨动儿童的心弦。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记住老师的语气、语调的变化,讲故事时就会有意去模仿。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获得感知。教师讲完故事之后再让学生读故事,让学生体验“规范语言”的价值,进而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口头语”去充分表达发挥。长期训练,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语感,水到渠成地用准确的语言表情达意。
2.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学生通过教材和补充读物接触到的规范语言,其中包含着大量日常语言中没有的新词汇和句子,学生运用这些新词语和句子说话,能有效促进这些新的语言材料的内化,使口头语言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得到充分的
发展。
3.拓展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发展必定会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讲故事、读故事可以让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使他们说话有条理、有层次,以此促进思维的条理性。同时规范的语言和准确的用词又能促进学生准确无误去表达,显示出思维的周密性。讲故事和读故事的过程也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他们边听、边记忆,同时加上肢体语言,通过表演再现课文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堂上我们还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语言范式说话、写话,利用课文的留白进行创编,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成绩优秀却不善言辞,说一句话也会磕磕绊绊,有的学生则一开口就滔滔不绝,说话不着边际,这些都不是良好的说话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让学生学着说规范的语言,有利于提高学生表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
5.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口语表达对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很有帮助。在讲故事、读故事的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口语表达,得到别人的关注与肯定,这样,他们的自信心自然会与日俱增。
二、“双重点”教学模式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进入小学,儿童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有待进一步发展。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发展口头语言,促进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并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说:“一个人的文采、词语水平取决于词汇的积累。对小学生来说,句子、词汇的积累非常重要。”对于识字不多的低段学生,口头言语将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基本形式。他们经历反复的言语实践活动,积累大量的新词汇和句子,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增强。根据低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教学中重点采取以下策略:
1.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一种重要方式。朗读质量的标准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丢字、不颠倒、不重复;流利,即不读断句,快慢适中、语音连续,并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凭借语调、节奏等把言语方面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对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语言转化成有声的口头语言,这就需要进行语言技巧的处理和语音的多种变化,通过形象化的口语表达再现书面语言隐藏的内在情感。这个过程对纠正学生口吃、嗫嚅和乱加口头语等不良的口语习惯,规范口语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组织传话游戏
传递话语,即把一方的话传给另一方。规则是发起人选择句子,然后将学生分成相同人数的几个小组。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用耳语把指定的一句话悄悄地告诉下一位参与者,逐个传话。说话声音不能太大,不能让后面的同学听见,且只能说一遍。等传话结束时,第一人和最后一人再各自把所传、所听的那句话讲出来,结果正确的获胜。
传话游戏形式灵活,趣味十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听得清楚才能传得准确,表达流利才能传得迅速,能很好地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3.练习讲故事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低段小朋友。他们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但只要听故事就会很专心。低段教材中的选文大都以故事类为主,这些故事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有不同的表达方法、不同的句型结构、丰富的词汇。如果让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积累下来,其词汇量、语言量也会大得惊人。“听说起步·阅读识字——小学低段‘双重点’语文课程改革”就是依据低段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低段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采用“听故事—讲故事—读故事—编故事”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丰富词汇、积累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
三、 口语训练的素材来源与使用策略
1.教材中的故事
低段语文教材中故事类的文本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故事有儿童喜欢的童话,如《北风和小鱼》《蚂蚁和蝈蝈》;有蕴含道理的寓言故事,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还有反映历史人物、事件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很适合运用“听故事—讲故事—读故事”的方法教学。一般用30分钟学生就可以将故事基本讲下来,这个过程中识字任务也可基本完成。余下10分钟时间再集中进行2~3个字的书写指导。但是要达到“能按原文讲下来,语调和表情生动,能自创动作提高讲故事的生动性”这一目标,一节课是不够的,所以在第二节課,再采取一系列新的策略让学生记住故事内容,如表演讲、小伙伴合作讲、配乐讲、给大胆讲故事的学生录音等,以激发他们讲好故事的积极性。
在听故事、讲故事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创编故事。创编故事的形式很多。低段教材提供的文本具有童趣,有的文本中留有值得学生去品味的情节没有写出来,有的教材结尾让人回味,有的文本中的一个句子或段落学生易于模仿。利用教材中的这些留白,一年级的学生可以补充故事和仿编故事,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补白或照样子编故事。故事编好,再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展示。因为是自己的创作,学生讲故事的热情特别高。
2.补充教材中的故事
教材中提供的故事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量,所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我们从其他版本的教材和一些规范的课外读物中挑选了一些文章,汇编成适合1~2年级学生阅读的补充教材(共四册)。选文内容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也增大了学生的识字量。我们在选编时注意了题材内容的丰富性,所选的内容主要以故事为主,如,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知识性故事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3.绘本故事
绘本故事分两种,一种是有文字的,一种是纯图画的。优秀的绘本素材有很多,教师可以精挑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的绘本做成PPT,教师不要先读文字,要让学生先看图画。预留空间,让学生的想象驰骋,掌握绘本的整体意境,然后再诵读。在诵读文字的时候,我们应忠于原味,既不偷工减料,也不加油添醋。学生一边听,一边记,整体感知之后教师再根据情节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故事,学生听完故事之后对照图画再讲故事。这样,学生才可以体会到绘本的文学及秩序之美,掌握绘本的整体意境。
看图讲故事是日常口语教学最常用的策略与手段。比如,请学生用1分钟的时间仔细观察如下这幅图《一年以后》。1分钟后,根据这幅图画讲一个故事,讲得越仔细越生动越好。教师在巡视学生分组编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大声地提示学生(让其他组的学生也能听到老师的指导)。比如,结合题目把图上的信息讲出来,尽量把故事讲完整;用讲故事的语气讲述;要编合理、生动的人物对话;用词准确、丰富;能流畅地表达图画的意思;能使
用表示时间的词把故事内容说清楚。
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否有效?通过学生讲故事的情况能够直观地体现出来。为便于教师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我们设计了如下观测量表:
经过这样的观察评测,一堂完整的口语训练课达标的
程度就可以让执教教师了然
于心。
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创作纯图画的绘本。如贴画编故事训练:第一步,让学生搜集、阅读、剪贴自己喜欢的图片。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的过程是孩子们对图画进行阅读、欣赏的过程,剪贴的过程则是锻炼孩子们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通过选择、剪贴,孩子们与图画中的动物、人物产生感情,能激起表达的愿望。第二步,观察欣赏自己的图片材料,引导学生将个体图片组合成一幅新图画。这就需要学生迅速找到图片之间的结合点,因而,图片组合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创作的过程。通过思考,孩子们把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图片巧妙地组合在了一起。第三步,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贴画编故事、讲故事。孩子们边说边移动图片,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给动物、人物以语言和感情。在这种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
综上所述,“听说起步·阅读识字”教学模式下的口语课,给了学生更充裕的时间和更宽松的想象空间进行口语实践活动。学生积累并说出从教材内习得的规范句子,再借助补充读物和绘本故事等,把习得的这些规范句式和准确而丰富的词语迁移运用到课外广阔的学习和生活天地中,以此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关于小学低段说话教学的理念、策略与方法还在不断探索中,我期待与同行们继续切磋交流。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东川路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口语交际是凭借听、说进行交流、沟通、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处理问题等的言语行为。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不单只是说话的技能技巧,还包括说话人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智力等方面的因素。口语表达能力是指运用口头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要顺利而高效地进行口语交际,必须具备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对低段小学生来说,基本的口语表达是进行口语交际的基础。因此,在“听说起步·阅读识字——小学低段‘双重点’语文课程改革”中,我们把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小学低段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意义
“语文教学应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低段小学生写话的基本要求,老师们也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课堂上常常听到教师对学生提出“把话说完整”“把说的话写下来”等要求,而学生的实际写话水平是怎样的呢?我们曾对八所学校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过写话能力测试,发现大多数学生要么话不多,写了兩三句就无话可写了;要么语言不够规范,不会使用书面语言。
口语交际因其是人类日常生活和交际的基本功能,也是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基础,所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是解决小学生“话说不完整”“书面语言不规范”的途径之一。可见,在小学低段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具有积极的意义。
1.有益于形成良好的语感
讲故事、读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通过讲和读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字音,使学生掌握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语气的舒缓等说话技巧。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用真情拨动儿童的心弦。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记住老师的语气、语调的变化,讲故事时就会有意去模仿。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获得感知。教师讲完故事之后再让学生读故事,让学生体验“规范语言”的价值,进而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口头语”去充分表达发挥。长期训练,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语感,水到渠成地用准确的语言表情达意。
2.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学生通过教材和补充读物接触到的规范语言,其中包含着大量日常语言中没有的新词汇和句子,学生运用这些新词语和句子说话,能有效促进这些新的语言材料的内化,使口头语言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得到充分的
发展。
3.拓展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发展必定会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讲故事、读故事可以让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使他们说话有条理、有层次,以此促进思维的条理性。同时规范的语言和准确的用词又能促进学生准确无误去表达,显示出思维的周密性。讲故事和读故事的过程也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他们边听、边记忆,同时加上肢体语言,通过表演再现课文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堂上我们还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语言范式说话、写话,利用课文的留白进行创编,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成绩优秀却不善言辞,说一句话也会磕磕绊绊,有的学生则一开口就滔滔不绝,说话不着边际,这些都不是良好的说话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让学生学着说规范的语言,有利于提高学生表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
5.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口语表达对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很有帮助。在讲故事、读故事的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口语表达,得到别人的关注与肯定,这样,他们的自信心自然会与日俱增。
二、“双重点”教学模式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进入小学,儿童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有待进一步发展。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发展口头语言,促进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并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说:“一个人的文采、词语水平取决于词汇的积累。对小学生来说,句子、词汇的积累非常重要。”对于识字不多的低段学生,口头言语将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基本形式。他们经历反复的言语实践活动,积累大量的新词汇和句子,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增强。根据低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教学中重点采取以下策略:
1.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一种重要方式。朗读质量的标准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丢字、不颠倒、不重复;流利,即不读断句,快慢适中、语音连续,并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凭借语调、节奏等把言语方面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对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语言转化成有声的口头语言,这就需要进行语言技巧的处理和语音的多种变化,通过形象化的口语表达再现书面语言隐藏的内在情感。这个过程对纠正学生口吃、嗫嚅和乱加口头语等不良的口语习惯,规范口语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组织传话游戏
传递话语,即把一方的话传给另一方。规则是发起人选择句子,然后将学生分成相同人数的几个小组。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用耳语把指定的一句话悄悄地告诉下一位参与者,逐个传话。说话声音不能太大,不能让后面的同学听见,且只能说一遍。等传话结束时,第一人和最后一人再各自把所传、所听的那句话讲出来,结果正确的获胜。
传话游戏形式灵活,趣味十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听得清楚才能传得准确,表达流利才能传得迅速,能很好地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3.练习讲故事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低段小朋友。他们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但只要听故事就会很专心。低段教材中的选文大都以故事类为主,这些故事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有不同的表达方法、不同的句型结构、丰富的词汇。如果让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积累下来,其词汇量、语言量也会大得惊人。“听说起步·阅读识字——小学低段‘双重点’语文课程改革”就是依据低段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低段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采用“听故事—讲故事—读故事—编故事”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丰富词汇、积累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
三、 口语训练的素材来源与使用策略
1.教材中的故事
低段语文教材中故事类的文本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故事有儿童喜欢的童话,如《北风和小鱼》《蚂蚁和蝈蝈》;有蕴含道理的寓言故事,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还有反映历史人物、事件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很适合运用“听故事—讲故事—读故事”的方法教学。一般用30分钟学生就可以将故事基本讲下来,这个过程中识字任务也可基本完成。余下10分钟时间再集中进行2~3个字的书写指导。但是要达到“能按原文讲下来,语调和表情生动,能自创动作提高讲故事的生动性”这一目标,一节课是不够的,所以在第二节課,再采取一系列新的策略让学生记住故事内容,如表演讲、小伙伴合作讲、配乐讲、给大胆讲故事的学生录音等,以激发他们讲好故事的积极性。
在听故事、讲故事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创编故事。创编故事的形式很多。低段教材提供的文本具有童趣,有的文本中留有值得学生去品味的情节没有写出来,有的教材结尾让人回味,有的文本中的一个句子或段落学生易于模仿。利用教材中的这些留白,一年级的学生可以补充故事和仿编故事,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补白或照样子编故事。故事编好,再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展示。因为是自己的创作,学生讲故事的热情特别高。
2.补充教材中的故事
教材中提供的故事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量,所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我们从其他版本的教材和一些规范的课外读物中挑选了一些文章,汇编成适合1~2年级学生阅读的补充教材(共四册)。选文内容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也增大了学生的识字量。我们在选编时注意了题材内容的丰富性,所选的内容主要以故事为主,如,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知识性故事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3.绘本故事
绘本故事分两种,一种是有文字的,一种是纯图画的。优秀的绘本素材有很多,教师可以精挑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的绘本做成PPT,教师不要先读文字,要让学生先看图画。预留空间,让学生的想象驰骋,掌握绘本的整体意境,然后再诵读。在诵读文字的时候,我们应忠于原味,既不偷工减料,也不加油添醋。学生一边听,一边记,整体感知之后教师再根据情节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故事,学生听完故事之后对照图画再讲故事。这样,学生才可以体会到绘本的文学及秩序之美,掌握绘本的整体意境。
看图讲故事是日常口语教学最常用的策略与手段。比如,请学生用1分钟的时间仔细观察如下这幅图《一年以后》。1分钟后,根据这幅图画讲一个故事,讲得越仔细越生动越好。教师在巡视学生分组编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大声地提示学生(让其他组的学生也能听到老师的指导)。比如,结合题目把图上的信息讲出来,尽量把故事讲完整;用讲故事的语气讲述;要编合理、生动的人物对话;用词准确、丰富;能流畅地表达图画的意思;能使
用表示时间的词把故事内容说清楚。
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否有效?通过学生讲故事的情况能够直观地体现出来。为便于教师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我们设计了如下观测量表:
经过这样的观察评测,一堂完整的口语训练课达标的
程度就可以让执教教师了然
于心。
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创作纯图画的绘本。如贴画编故事训练:第一步,让学生搜集、阅读、剪贴自己喜欢的图片。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的过程是孩子们对图画进行阅读、欣赏的过程,剪贴的过程则是锻炼孩子们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通过选择、剪贴,孩子们与图画中的动物、人物产生感情,能激起表达的愿望。第二步,观察欣赏自己的图片材料,引导学生将个体图片组合成一幅新图画。这就需要学生迅速找到图片之间的结合点,因而,图片组合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创作的过程。通过思考,孩子们把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图片巧妙地组合在了一起。第三步,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贴画编故事、讲故事。孩子们边说边移动图片,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给动物、人物以语言和感情。在这种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
综上所述,“听说起步·阅读识字”教学模式下的口语课,给了学生更充裕的时间和更宽松的想象空间进行口语实践活动。学生积累并说出从教材内习得的规范句子,再借助补充读物和绘本故事等,把习得的这些规范句式和准确而丰富的词语迁移运用到课外广阔的学习和生活天地中,以此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关于小学低段说话教学的理念、策略与方法还在不断探索中,我期待与同行们继续切磋交流。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东川路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