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福克纳的“山楸橡树别业”像一座宫殿,气势恢宏,富丽堂皇,那么美国女作家,《小妇人》的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 1832-1888)的“果树山庄”就像是一座秘密花园,神秘古朴,宁静温馨。这里没有豪华气派的外观,也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却处处简洁大方,静谧和谐,让人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果树山庄”坐落于历史上著名的康科德镇,是镇上最古老的山庄之一。这里和谐安宁,树木葱郁,绿草如茵,一条狭长的小径横穿山庄,一直延伸到门廊。整幢房子高雅别致,毫无矫揉造作之势,上下两层的木质结构,经济实用,而拥有与土地一色的外表和周围绿色的世界相得益彰。1857年,路易莎的父亲布朗森·奥尔科特花九百四十五美元从一个农民的手里买下了这座山庄。因为庄里种满了苹果树,因此得名“果树山庄”(Orchard House)。山庄占地九英亩(注:1英亩约为4050平方米),规模宏大,庄中有一座两层的大宅第,但是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当时奥尔科特夫人对这座房子心灰意懒,认为它简直就是个大猪圈。但她的丈夫却信心十足,对房屋进行了装修改善。他扩大窗户,建起门廊,给所有的烟筒都加上帽盖,在门窗上方装上了三角形饰物,并且把整座房子漆成了棕色,使山庄焕然一新。而在他们的女儿路易莎眼中,房子晃晃悠悠、摇摇欲坠,再加上这满园的苹果树,因此她私下里把它叫做“落地的苹果”。
房子内部布局简单,毫不繁琐。楼上是家人的卧室,而楼下的几间屋子则是饭厅、客厅和奥尔科特先生的书房。路易莎的卧室也是她的书房,位于整幢房子的前部。屋内半月形的桌子紧贴在两扇窗户之间的墙壁上,像悬崖上突出的岩石,这是路易莎的父亲亲手为女儿制作的书桌。而在路易莎靠写作赚钱后,新的书桌取代了原来的半月形书桌。在桌旁的墙壁上挂着她的妹妹梅画的百合花镶板,而通过桌子两侧的大窗户,路易莎可以越过“果树山庄”的草坪,看到街上东来西往的行人和马车。旁边的书橱里摆满了她喜爱的书籍,简·奥斯丁、狄更斯、斯托夫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都陈列其中。墙壁上悬挂着她父亲的肖像画,壁炉上方还有梅画的鹰图。在梅看来,路易莎就是栖于枝头的鹰,只是她脚下的不是树枝,而是书本。房间的另一头摆放着一张床,一个梳妆台,一张小圆桌和几把扶手椅。整个房间干净舒适,整洁清爽。
而路易莎的妹妹梅的房间就像是一个艺术家的王国。整个房间呈一片蓝灰色,到处都是梅的作品。墙上挂满了她画的素描画,有时她还直接在墙壁上作画。而房间的门、壁纸、木制品,甚至是花瓶的托架上也全是图画。画里画的都是希腊神话或圣经中的人物。房间的摆设则是一套漆过的村舍家具,尽显十九世纪中期的风格。角落里还摆放着一只大木箱,这是姐妹们表演戏剧时用来装戏服的箱子。姐妹们酷爱表演,甚至在她们二十多岁时,对表演的热情也丝毫没有减弱,因此梅的房间常被用来当作戏剧演出时的换衣间。
路易莎父母的房间则反映出奥尔科特夫人的喜好。这里的摆设都是她所喜爱的物品:墙上挂着的家庭照片、房间里摆放的老式家具、床上绣有飞鹅图样的被子……当然,墙壁上也少不了她的女儿梅的作品,那是她模仿英国风景画家特纳(Joseph Turner)的海景图绘制的图画。奥尔科特夫人闲暇时,就在房间里读书,写日记,喝茶。
楼下是奥尔科特一家的饭厅。这里摆放着一张长方形的餐桌,吃饭时,全家人围坐一圈,一边吃饭一边讨论。奥尔科特先生鼓励孩子们谈话、讨论,他们常常围绕废奴主义、妇女选举权、社会改革等问题展开辩论。而且奥尔科特先生还是个素食主义者,因此餐桌上一年四季都是小麦面包、粗粮、水果和蔬菜。祖传瓷器,路易莎和三妹伊丽莎白的肖像画,以及小妹梅画的图画点缀在老式家具之间,使整个房间显得古香古色、典雅温馨。而饭厅的另外一大功能就是充当戏剧演出的舞台。当姐妹们表演戏剧时,她们经常把饭厅当作表演的舞台,而与之相邻的客厅则成了观众席。
客厅的墙壁上贴着旧式的壁纸,地板上铺着带有图案的仿制地毯。屋里摆放着一架漂亮的钢琴和一排长沙发,沙发上有路易莎的“心情抱枕”。当她心情好时,抱枕是直立摆放的;而当她心情郁闷时,抱枕就是斜向一边的。奥尔科特先生制作的拱形壁龛里陈列着他最喜欢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半身雕塑像,而奥尔科特夫妇的肖像画和梅画的水彩画也悬挂于墙壁上。客厅是全家休闲娱乐的场所,这里总是热情洋溢,充满欢声笑语。著名文学家爱默生的儿子爱德华,回忆起在奥尔科特家的客厅里度过的一个夜晚时,说道,梅兴致高昂地坐在小凳上弹起曲子,所有的人都翩翩起舞,连妈妈也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了……然后我们站在琴边唱起熟识的歌曲……接下来,我们讲故事,做游戏,即兴表演,最后我们围坐在一起吃栗子,啃苹果,过完快乐的一夜。在客厅里,奥尔科特一家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也正是在这里,1860年的5月23日,路易莎的姐姐安娜在室内的花架下出嫁了。
与客厅里轻松愉快的气氛相比,奥尔科特先生的书房则显得庄严肃穆。屋子中间的书桌上堆满了书籍和材料,角落里摆放着一张高脚五斗橱桌,一个旋转阅览架和一个书橱。1874年,一位来访的客人写道:“如果说爱默生的书房总是笼罩在曙光和暮色之中,那么奥尔科特先生的书房总像是在艳阳高照的中午。”明亮的阳光透过猩红色的窗帘射进屋里,与壁炉内熊熊燃烧的火焰交相辉映,古香古色的箴言隽语和各式各样的图画悬挂在墙壁上,书架上摆满了奥尔科特先生喜欢的图书。而思想的光芒也如同太阳的万道金光照亮了整个屋子。作为一名超验主义哲学家,学校改革家,1879年,布朗森·奥尔科特先生建立了哲学学校,以壮大超验主义的声势。而在“果树山庄”后面的小木屋里,他还建立了第一所成人夏季学校。房间里总是挤满了来听讲座的人,连地板上也坐满了人。一次,美国女作家朱莉娅·沃德·豪(Julia Ward Howe)应邀前来作演讲。讲座结束后,听众们坚持不放她走,直到她演唱了那首由她作词的著名的《共和国战歌》,才给她放行。1888年,随着奥尔科特先生的逝世,学校也关闭了,但是他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品质却在“果树山庄”的书房中永存。
路易莎的创作世界,梅的绘画天地,父亲的思想王国,古朴典雅的饭厅,温馨浪漫的客厅……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们就像调色板上五颜六色的颜料,共同绘制了“果树山庄”这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二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射进路易莎的卧室,房间里顿时有了生气。她坐在书桌前,开始了一天的写作。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一直是路易莎的梦想,因为在那里,她可以孤身一人进行创作,任感情的洪流随意喷泻,想象的骏马自由驰骋。1857年,他们一家搬到“果树山庄”,路易莎与姐姐安娜共享一间卧室。而自1860年安娜结婚后,路易莎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在这间房子里,路易莎坚持不懈地写作,汹涌的文思从笔端倾泻而出,她甚至可以一天写作十四个小时。而据说在她创作《小妇人》一书时,一天就可以完成一章。
1832年11月29日,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在家里的四姐妹中,她排行第二。父亲布朗森·奥尔科特是一位超验主义哲学家,教育改革家。他一生沉迷于对理想的追求,因此,在全家定居“果树山庄”之前,他们已经搬过二十次家了。当他们终于在“果树山庄”扎根后,路易莎也松了一口气,她在日记中写道:“许多朋友来看我们的新家,他们都为这样一个漂泊的家庭终于定居下来而高兴。”路易莎的童年大多是在波士顿和康科德两地度过的。在康科德时,她经常到瓦尔登湖畔玩耍,与梭罗时而泛舟湖上,时而在树林中散步。一个秋天的早上,她跑到康科德的树林中,停下来注视着洒在草坪上的阳光,此时,“一种奇怪而又庄严的感觉袭上心头,四周没有人,只有松树在风中发出的飒飒声响。太阳是如此地辉煌灿烂,好像只为我一人照耀。我似乎感觉到上帝就在我的身旁,那一刻,我在心中祈祷,我将永远记住这一幕”。路易莎深受爱默生、梭罗的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虽然当时年纪轻轻,却能在大自然中感觉到与上帝的亲近了。与梭罗研习完大自然后,路易莎就会跑到爱默生的书房里看书。在那里,华兹华斯的诗歌,狄更斯的小说都是她所喜爱的作品。日后路易莎回忆起往事时,说道:“参观爱默生先生的书房时,我发现了歌德与一个孩子的书信,当时我多么渴望变成那个叫贝蒂娜的孩子啊,而父亲的朋友爱默生先生就是歌德。因此,我立即写信给他,但是从来没有寄出过。”多年之后,当路易莎把当时的举动告诉爱默生时,他非常惊奇,并且希望能够看到那些书信。而可惜的是路易莎早已把信烧毁,但是在她心里,爱默生就是她的导师,就是伟大、高尚的人的榜样,他生活中的简单美,他书本中的智慧和真理都使她获益匪浅。可以说,路易莎早期的教育主要来自父亲奥尔科特,以及他的朋友爱默生、梭罗等人。
由于父亲几次乌托邦教育改革实验失败,他们到处搬家,家里的经济情况也一落千丈。路易莎开始帮父母分担生活的压力,赚钱补贴家用。她到学校教书,缝补、洗熨衣物,但是同时她也认识到妇女在社会上工作的机会非常小,因此她下定决心,“我要用头脑来作为武器,在艰难的世道里开辟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决心,1851年,她以弗洛拉·费尔菲尔德(Flora Fairfield)为笔名发表了第一首诗《阳光》(Sunlight),虽然稿酬很低,但是路易莎却走上了一条可以给她带来名誉和财富的道路。三年后,她的第一本书《花寓言》(Flower Fables)出版发行。此时,奥尔科特一家搬去了新罕布什尔州,而路易莎则继续留在波士顿追求自己的文学事业。但是不幸的是,路易莎的妹妹伊丽莎白感染了猩红热,因此一家人又迁回了康科德。1857年,奥尔科特先生买下了现在的“果树山庄”。而妹妹伊丽莎白的逝世和姐姐安娜的婚礼也迫使路易莎返回康科德。在“果树山庄”居住期间,她以A.M.巴纳德(A.M. Barnard)为笔名,创作了许多惊险小说,如:《波林的激情与惩罚》(Pauline's Passion and Punishment)等。内战期间,路易莎志愿到华盛顿军事医院当护士,并以此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医院记事》(Hospital Sketches, 1863)。此时,路易莎的出版商托马斯·奈尔斯先生建议她写一本关于“女孩子的书”,于是路易莎便根据童年时期四姐妹的生活经历,创作了《小妇人》(Little Women, 1868)一书。虽然此书的创作周期只不过是短短的两个半月的时间,可是小说一经出版,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出版商的极力劝说下,路易莎又马不停蹄地创作了《小妇人》的续集《好主妇》(Good Wives, 1869)。此时,名誉和金钱不期而至,路易莎童年时“要富有、出名、快乐”的誓言终于实现了。但是,就是这样一本使路易莎名利双收的小说,却差点因为她个人对女孩子的偏见而不能与读者见面。她在日记中写道:“我要不厌其烦地干下去,虽然我并不喜欢这些事。我从来都不喜欢女孩子,也不怎么认识她们,当然我的姐妹们除外……”而当她把前十二章的手稿交给奈尔斯先生时,他俩都认为这些内容读起来平淡无奇,甚至是沉闷乏味,因此他们对书的销量并不抱多大希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小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路易莎还创作了《一个守旧的女孩》(An Old-Fashioned Girl, 1870)、《小男人》(Little Men, 1871)、《盛开的玫瑰》(Rose in Bloom, 1876),《杰克与吉尔》(Jack and Jill, 1880)、《乔的男孩子们》(Jo's Boys, 1886)等一系列小说。同时,她还积极投身于争取妇女选举权的运动之中。1888年3月4日,路易莎的父亲布朗森·奥尔科特去世,两天后,路易莎也逝世于波士顿,享年五十五岁。路易莎去世后被安葬在康科德,家人和朋友的身旁。
可以说,在路易莎的一生中,对她影响最大的要数她的父亲布朗森·奥尔科特先生了。他一直鼓励女儿成为一名作家,并且默默地支持她。1855年,路易莎在献给父亲的一段话中写道:“亲爱的父亲啊,善良的天使和可爱的精灵把幸运油滴落在您的蜡烛里,赐予您力量,使您的一生都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而别人却在黑暗中摸索……”短短的几句话,却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女儿对父亲的爱和祝福。对于奥尔科特先生来说,路易莎既是他的女儿,也是他最忠诚的学生。当路易莎谈起父亲的教育方法时,说道:“父亲教育学生的方法是非常明智的,他使孩子的本性慢慢显露出来,像花儿自然开放,而不是用填鸭的方式来教学生。”有一件小事,路易莎一直记忆犹新。那是在她四岁的时候,父亲出门前留了一个苹果在家里,并且告诉她和姐姐安娜不许吃这个苹果。而他早已料到,孩子们会被这只“禁果”所诱惑。最后,路易莎把苹果吃掉了,并且毫无悔意地说她这么做是“因为我想吃”。而安娜不仅没有吃苹果,而且还为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愧疚。奥尔科特先生通过这件小事告诉孩子们要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因此,在路易莎的一生中,当她想要的东西或想干的事情与家庭利益或奥尔科特先生的要求发生矛盾时,她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如何抉择。奥尔科特先生不仅传授孩子们知识,还把音乐、艺术、自然等课程介绍给她们,以陶冶她们的情操;他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自力更生的能力,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宽厚仁慈的性格;他鼓励孩子们辩论,写日记,并把日记与家人分享,以培养她们的自我表达能力和率直的品性。在父亲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下,路易莎热情开朗,喜欢创作,热爱艺术;而且她独立,有责任感,为了家人终生未嫁。可以说,路易莎继承了父亲执着追求自己的梦想,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和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品质。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和品质,她用手中的笔写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路易莎的妈妈阿比盖尔·梅,是一个意志坚强,思维缜密,心地高尚的人。她支持女儿写作,并且把自己使用的笔送给路易莎,作为礼物。在家里,她是一个好妻子,一位好母亲;在外面,她是一名废奴论者,还是争取妇女权利运动的中坚分子。不仅如此,她还积极帮助那些饥寒交迫的穷人。当路易莎谈起在波士顿当社会义工的妈妈时,说道:“在责任和仁爱的道路上,不论遇到什么事,她总是心甘情愿地去做。因为爱的缘故,她可以放弃自己的骄傲,个人的喜好和舒适的环境。”正是在母亲的影响之下,长大后的路易莎也成了一名废奴论者,并且积极投身于争取妇女选举权的运动之中。在母亲去世后,路易莎写道:“唯一值得我宽慰的是,在她人生的最后几年里,我可以帮她挑起生活的重担,让她轻松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而这么多年以来,她一直勇敢地独自承担着这一切。她是如此地温柔、忠诚、坚贞,生活对她来说太艰难了,没有人能够理解她肩上的担子有多沉,除了她的孩子们。”
路易莎还有三个姐妹,姐姐安娜,妹妹伊丽莎白和梅。安娜温柔善良,恭敬顺从。童年时,她经常与妹妹路易莎创作浪漫的情节剧,并为家人和朋友演出。一位客人在评价两位小演员的表演时,说道:“如果说路易莎的表演能让我们笑破肚皮,那么安娜的表演则会让我们喉咙哽咽,掏出手绢。”而在他们全家搬到“果树山庄”后,路易莎和安娜还成立了康科德戏剧俱乐部,俱乐部的另外一名成员是约翰·布里治·普拉特,后来他成了安娜的丈夫,他与安娜正是在演对手戏的时候坠入爱河的。路易莎的妹妹伊丽莎白安静羞怯,擅长弹钢琴。但是不幸的是1856年她感染了猩红热。1858年3月14日,路易莎在日记中写道:“在经历了两年病痛的折磨后,我亲爱的贝思于凌晨三点去世了。上周她把手里的活儿放在一边,说针太沉了……星期六她睡着了,午夜的时候就没了意识,到凌晨三点时她轻轻地走了。”梅是路易莎最小的妹妹,她是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喜欢画画。路易莎对这个妹妹宠爱有加,送她去欧洲学习艺术。1878年,梅嫁给了瑞士商人、音乐家欧内斯特·尼尔瑞克尔,并定居巴黎。不幸的是,第二年在她生下女儿六个月后就去世了。临终前,她要求把女儿送到康科德,由姐姐路易莎抚养其成人。
路易莎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关心与爱护,父母的言传身教,姐妹们的游戏玩耍,都深深地影响了她。为了家人的幸福快乐,路易莎开始写诗和小故事;也正是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路易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为自己赢得了名誉和声望。
三
路易莎在“果树山庄”生活了二十年,这段时间是她一生中最平静、最祥和的日子。正是在这座山庄里,她创作了美国文学的经典著作《小妇人》。而在《小妇人》大获成功之后,“果树山庄”也因此而享誉盛名。一位客人在参观完“果树山庄”后,不禁感叹道:“参观‘果树山庄’就像是在书中畅游。”而这位客人口中提到的书就是路易莎的代表作《小妇人》。在路易莎的安排下,《小妇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果树山庄”,无论是小说中房间的布置,生活的场景,还是人物的设计,都与现实生活中的物和人相对应。
《小妇人》中一家人住的房子“地处市郊,颇富乡村风味,周围是草坪、小树林、大花园,还有静静的街道”。这是“一所破旧的棕色房子,显得颓败荒芜,夏天盖在墙上的藤叶和绕屋的鲜花早已凋零”。这与现实中的“果树山庄”是何其相似啊!一样的绿树红花,一样的乡间小道,一样破烂不堪的房子,甚至连整幢房子的颜色都没有改变——一样的棕色。而屋内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虽然这间旧房子铺着褪了色的地毯,摆设也相当简单,但却显得十分舒适:墙上挂着一两幅精致的图画,壁凹内堆满了书本,窗台上是绽放的菊花和圣诞花,屋里洋溢着一片宁静、温馨的气氛”。这与我们在路易莎家里见到的情景如出一辙。她家里的地板上也铺着带有图案的地毯,房间里摆放着古香古色的家具,梅的素描和绘画作品遍及家里的各个角落,书橱里摆满了家人喜爱的图书……。路易莎把现实中的房间摆设安排进了小说里,使小说中的房子也变得如同现实中的一样温馨舒适了。
而书中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活场景简直就是奥尔科特一家现实生活的缩影。在小说中,一到晚上九点,大家就会停下手中的活儿,先唱歌再去睡觉。贝思轻轻地触动琴键,大家就随着悠扬的琴声唱了起来。妈妈和姐姐梅格是领唱,小妹艾美歌声清脆,而乔却总会冒出个怪音来。轻快的歌声是一天的尾声。而在现实中,客厅里那优美的歌声,旋转的舞步,热情洋溢的气氛使人终生难忘,每次回想起来都恍如昨日重现。而且路易莎和姐姐安娜、妹妹梅都热爱表演,她们经常以饭厅为舞台进行戏剧演出。路易莎最喜欢扮演那些吓人的角色,如:恶棍、土匪、鬼魂等,而观众们则坐在客厅里津津有味地欣赏她们的精彩表演。在小说中,四姐妹也喜欢演戏,她们亲手制作演出时需要的道具,把大房间当作舞台。帘幕拉开,戏剧开始了,她们在台上天真无邪地尽兴表演赢得了台下观众们的热烈掌声。此时,小说的世界就是现实的世界。
小说中的二姐乔正是以路易莎自己为原型塑造的人物。乔像男孩子一样活泼淘气,她独立自信,喜欢读书写作,但是脾气不好,常常做出鲁莽的事情。而路易莎小时候也像乔一样,是个喜欢打打闹闹的女孩子。她曾说道:“没有哪个男孩子可以成为我的朋友,除非我在比赛中赢了他;也没有哪个女孩子是我愿意结交的,如果她不喜欢爬树、翻墙……。”路易莎和乔不仅在性格上相似,而且还都喜欢读书写作。乔经常跑到阁楼上一边吃苹果,一边看书。也正是在阁楼上,乔写出了第一个故事《画家争雄》,并且投稿成功。而路易莎则在19岁时发表了第一首诗,开始靠写作赚钱。她们年纪轻轻,却担负起生活的重担。乔用稿费为家里添置新地毯,使一家人过上舒适的生活;路易莎靠写作为家里购买了火炉和地毯,并送妹妹梅去欧洲学习艺术。当然乔也像路易莎一样,有一段时间“一头扎进了浅薄的通俗文学之海”,靠写通俗小说使自己的钱包鼓了起来。但是她悬崖勒马,不再想着名誉和金钱,而是用心去写作,最终打动了读者。路易莎曾经用笔名创作了许多惊险小说,但是后来她靠真实的故事《小妇人》一举成名。当乔谈起自己的空中楼阁时,说道:“我在走进自己的楼阁前想实现一个伟业——一个崇高美好、可以传世留芳的事业。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但我正在酝酿之中,决意将来一鸣惊人。我想我会写书,并因此而致富成名;这挺适合我。这便是我最喜欢的梦想了。”乔并没有因为写作而致富成名,但是路易莎却做到了。到她去世的时候,她的版税已达20万美元,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而其作品的总销售量则达到了100万册。小说中的乔为了家庭的利益而甘愿做一个老处女,现实中的路易莎也出于相同的原因而终生未嫁。路易莎本想让乔就这样孤独终老,但是焦急的读者们寄来了雪花般的信件,要求她把姐妹们嫁出去,而她的出版商也迫切希望小说能够这样结局。因此,在作品的最后,路易莎把乔嫁给了学识渊博的巴尔教授,促成了他们的美满婚姻。
小说中的马奇太太就像是现实中奥尔科特夫妇的化身。在马奇先生上前线打仗期间,她既要扮演好一位善良仁慈、忍耐谦卑的母亲的角色,又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圣诞节早上,马奇太太带着孩子们把早餐送给了一位可怜的妇人和她的孩子们,为他们生火挡窗,端水递饭,使他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而在现实中,奥尔科特夫人也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她经常帮助穷人,为那些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的人奉献自己的爱心。在教育孩子方面,马奇太太就像奥尔科特先生那样,以爱的教育为原则,对孩子们谆谆教诲。她总是让孩子们从经验中吸取教训,而不是对她们进行严厉的训诫和体罚。在马奇太太的训勉和鼓励下,孩子们学到了生活的真理和做人的道理。妈妈开导了她们的内心世界:梅格不再总是为金钱而苦恼,甘愿为家庭做冗长乏味的工作;乔克制自己粗暴的脾气,学会了忍耐;贝思敞开心扉,不再那么害羞怕人了;艾美学会为别人着想,克服利己之心。在妈妈的教诲下,孩子们逐渐成长起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小说中乔的三姐妹与现实中路易莎的三姐妹相对应。乔的姐姐梅格就是现实中的安娜。梅格温柔善良,美丽漂亮,但是有点儿爱慕虚荣。但是最终她摆正了心态,为家人付出,不仅受到他们的欢迎,还得到了布鲁克的爱。现实中的安娜也同样善解人意,富有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1860年5月23日,当她与约翰在“果树山庄”的客厅里举行婚礼时,她说道,这就像是一场梦,五月的阳光洒在美丽的花朵上,照耀着人们可爱的脸庞。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约翰看起来像个天使。“我握着他的手,心想,‘这就是我的丈夫’”。小说中的梅格和现实中的安娜一样,都嫁给了自己心爱的人,并且过上了相夫教子的生活。而乔的妹妹贝思则与现实中的伊丽莎白相对应。贝思腼腆羞怯,宁静安详,富有爱心,好像是上天派来的小天使。她喜欢弹钢琴,拥有一架美丽的钢琴是她最大的梦想。但是可怜的贝思却因为帮助赫梅尔太太一家而感染了猩红热,最终受尽病痛的折磨,英年早逝。伊丽莎白也像贝思一样安静害羞,喜欢与家人呆在一起,喜欢小猫咪,弹钢琴是她最大的爱好。而她不幸的命运也像贝思一样,因为帮助妈妈照顾的一家穷人而感染了猩红热,并于两年后逝世。乔最小的妹妹艾美则像现实中的梅一样,是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她拥有绘画天赋,姐妹们叫她“小拉斐尔”。梅把自己画的画挂满了“果树山庄”的各个角落,艾美也毫不示弱,擀面板的下面,啤酒桶盖上,糖罐上……到处都是艾美的作品。在罗尔婶婶的帮助下,艾美终于实现了去欧洲的梦想。而现实中帮助梅实现自己梦想的却是她的姐姐路易莎,正是由于《小妇人》的成功,路易莎才有能力把梅送去欧洲,到伦敦、巴黎、罗马学习艺术。最终,艾美和梅都嫁给了一个有钱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路易莎把“果树山庄”作为文学创作的场景,把父母姐妹写进了小说里,成就了《小妇人》一书。与其说是《小妇人》使路易莎获得了成功,不如说是奥尔科特一家真实的故事打动了读者。“果树山庄”中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路易莎的成长过程,更让我们熟悉了她的文学创作之路。正是在“果树山庄”的庇护下,在父母姐妹们的鼓励支持下,路易莎这个“小妇人”写成了《小妇人》一书,为她自己在美国文学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果树山庄”书写了奥尔科特一家的历史,而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将在“果树山庄”中永存。
一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果树山庄”坐落于历史上著名的康科德镇,是镇上最古老的山庄之一。这里和谐安宁,树木葱郁,绿草如茵,一条狭长的小径横穿山庄,一直延伸到门廊。整幢房子高雅别致,毫无矫揉造作之势,上下两层的木质结构,经济实用,而拥有与土地一色的外表和周围绿色的世界相得益彰。1857年,路易莎的父亲布朗森·奥尔科特花九百四十五美元从一个农民的手里买下了这座山庄。因为庄里种满了苹果树,因此得名“果树山庄”(Orchard House)。山庄占地九英亩(注:1英亩约为4050平方米),规模宏大,庄中有一座两层的大宅第,但是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当时奥尔科特夫人对这座房子心灰意懒,认为它简直就是个大猪圈。但她的丈夫却信心十足,对房屋进行了装修改善。他扩大窗户,建起门廊,给所有的烟筒都加上帽盖,在门窗上方装上了三角形饰物,并且把整座房子漆成了棕色,使山庄焕然一新。而在他们的女儿路易莎眼中,房子晃晃悠悠、摇摇欲坠,再加上这满园的苹果树,因此她私下里把它叫做“落地的苹果”。
房子内部布局简单,毫不繁琐。楼上是家人的卧室,而楼下的几间屋子则是饭厅、客厅和奥尔科特先生的书房。路易莎的卧室也是她的书房,位于整幢房子的前部。屋内半月形的桌子紧贴在两扇窗户之间的墙壁上,像悬崖上突出的岩石,这是路易莎的父亲亲手为女儿制作的书桌。而在路易莎靠写作赚钱后,新的书桌取代了原来的半月形书桌。在桌旁的墙壁上挂着她的妹妹梅画的百合花镶板,而通过桌子两侧的大窗户,路易莎可以越过“果树山庄”的草坪,看到街上东来西往的行人和马车。旁边的书橱里摆满了她喜爱的书籍,简·奥斯丁、狄更斯、斯托夫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都陈列其中。墙壁上悬挂着她父亲的肖像画,壁炉上方还有梅画的鹰图。在梅看来,路易莎就是栖于枝头的鹰,只是她脚下的不是树枝,而是书本。房间的另一头摆放着一张床,一个梳妆台,一张小圆桌和几把扶手椅。整个房间干净舒适,整洁清爽。
而路易莎的妹妹梅的房间就像是一个艺术家的王国。整个房间呈一片蓝灰色,到处都是梅的作品。墙上挂满了她画的素描画,有时她还直接在墙壁上作画。而房间的门、壁纸、木制品,甚至是花瓶的托架上也全是图画。画里画的都是希腊神话或圣经中的人物。房间的摆设则是一套漆过的村舍家具,尽显十九世纪中期的风格。角落里还摆放着一只大木箱,这是姐妹们表演戏剧时用来装戏服的箱子。姐妹们酷爱表演,甚至在她们二十多岁时,对表演的热情也丝毫没有减弱,因此梅的房间常被用来当作戏剧演出时的换衣间。
路易莎父母的房间则反映出奥尔科特夫人的喜好。这里的摆设都是她所喜爱的物品:墙上挂着的家庭照片、房间里摆放的老式家具、床上绣有飞鹅图样的被子……当然,墙壁上也少不了她的女儿梅的作品,那是她模仿英国风景画家特纳(Joseph Turner)的海景图绘制的图画。奥尔科特夫人闲暇时,就在房间里读书,写日记,喝茶。
楼下是奥尔科特一家的饭厅。这里摆放着一张长方形的餐桌,吃饭时,全家人围坐一圈,一边吃饭一边讨论。奥尔科特先生鼓励孩子们谈话、讨论,他们常常围绕废奴主义、妇女选举权、社会改革等问题展开辩论。而且奥尔科特先生还是个素食主义者,因此餐桌上一年四季都是小麦面包、粗粮、水果和蔬菜。祖传瓷器,路易莎和三妹伊丽莎白的肖像画,以及小妹梅画的图画点缀在老式家具之间,使整个房间显得古香古色、典雅温馨。而饭厅的另外一大功能就是充当戏剧演出的舞台。当姐妹们表演戏剧时,她们经常把饭厅当作表演的舞台,而与之相邻的客厅则成了观众席。
客厅的墙壁上贴着旧式的壁纸,地板上铺着带有图案的仿制地毯。屋里摆放着一架漂亮的钢琴和一排长沙发,沙发上有路易莎的“心情抱枕”。当她心情好时,抱枕是直立摆放的;而当她心情郁闷时,抱枕就是斜向一边的。奥尔科特先生制作的拱形壁龛里陈列着他最喜欢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半身雕塑像,而奥尔科特夫妇的肖像画和梅画的水彩画也悬挂于墙壁上。客厅是全家休闲娱乐的场所,这里总是热情洋溢,充满欢声笑语。著名文学家爱默生的儿子爱德华,回忆起在奥尔科特家的客厅里度过的一个夜晚时,说道,梅兴致高昂地坐在小凳上弹起曲子,所有的人都翩翩起舞,连妈妈也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了……然后我们站在琴边唱起熟识的歌曲……接下来,我们讲故事,做游戏,即兴表演,最后我们围坐在一起吃栗子,啃苹果,过完快乐的一夜。在客厅里,奥尔科特一家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也正是在这里,1860年的5月23日,路易莎的姐姐安娜在室内的花架下出嫁了。
与客厅里轻松愉快的气氛相比,奥尔科特先生的书房则显得庄严肃穆。屋子中间的书桌上堆满了书籍和材料,角落里摆放着一张高脚五斗橱桌,一个旋转阅览架和一个书橱。1874年,一位来访的客人写道:“如果说爱默生的书房总是笼罩在曙光和暮色之中,那么奥尔科特先生的书房总像是在艳阳高照的中午。”明亮的阳光透过猩红色的窗帘射进屋里,与壁炉内熊熊燃烧的火焰交相辉映,古香古色的箴言隽语和各式各样的图画悬挂在墙壁上,书架上摆满了奥尔科特先生喜欢的图书。而思想的光芒也如同太阳的万道金光照亮了整个屋子。作为一名超验主义哲学家,学校改革家,1879年,布朗森·奥尔科特先生建立了哲学学校,以壮大超验主义的声势。而在“果树山庄”后面的小木屋里,他还建立了第一所成人夏季学校。房间里总是挤满了来听讲座的人,连地板上也坐满了人。一次,美国女作家朱莉娅·沃德·豪(Julia Ward Howe)应邀前来作演讲。讲座结束后,听众们坚持不放她走,直到她演唱了那首由她作词的著名的《共和国战歌》,才给她放行。1888年,随着奥尔科特先生的逝世,学校也关闭了,但是他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品质却在“果树山庄”的书房中永存。
路易莎的创作世界,梅的绘画天地,父亲的思想王国,古朴典雅的饭厅,温馨浪漫的客厅……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们就像调色板上五颜六色的颜料,共同绘制了“果树山庄”这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二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射进路易莎的卧室,房间里顿时有了生气。她坐在书桌前,开始了一天的写作。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一直是路易莎的梦想,因为在那里,她可以孤身一人进行创作,任感情的洪流随意喷泻,想象的骏马自由驰骋。1857年,他们一家搬到“果树山庄”,路易莎与姐姐安娜共享一间卧室。而自1860年安娜结婚后,路易莎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在这间房子里,路易莎坚持不懈地写作,汹涌的文思从笔端倾泻而出,她甚至可以一天写作十四个小时。而据说在她创作《小妇人》一书时,一天就可以完成一章。
1832年11月29日,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在家里的四姐妹中,她排行第二。父亲布朗森·奥尔科特是一位超验主义哲学家,教育改革家。他一生沉迷于对理想的追求,因此,在全家定居“果树山庄”之前,他们已经搬过二十次家了。当他们终于在“果树山庄”扎根后,路易莎也松了一口气,她在日记中写道:“许多朋友来看我们的新家,他们都为这样一个漂泊的家庭终于定居下来而高兴。”路易莎的童年大多是在波士顿和康科德两地度过的。在康科德时,她经常到瓦尔登湖畔玩耍,与梭罗时而泛舟湖上,时而在树林中散步。一个秋天的早上,她跑到康科德的树林中,停下来注视着洒在草坪上的阳光,此时,“一种奇怪而又庄严的感觉袭上心头,四周没有人,只有松树在风中发出的飒飒声响。太阳是如此地辉煌灿烂,好像只为我一人照耀。我似乎感觉到上帝就在我的身旁,那一刻,我在心中祈祷,我将永远记住这一幕”。路易莎深受爱默生、梭罗的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虽然当时年纪轻轻,却能在大自然中感觉到与上帝的亲近了。与梭罗研习完大自然后,路易莎就会跑到爱默生的书房里看书。在那里,华兹华斯的诗歌,狄更斯的小说都是她所喜爱的作品。日后路易莎回忆起往事时,说道:“参观爱默生先生的书房时,我发现了歌德与一个孩子的书信,当时我多么渴望变成那个叫贝蒂娜的孩子啊,而父亲的朋友爱默生先生就是歌德。因此,我立即写信给他,但是从来没有寄出过。”多年之后,当路易莎把当时的举动告诉爱默生时,他非常惊奇,并且希望能够看到那些书信。而可惜的是路易莎早已把信烧毁,但是在她心里,爱默生就是她的导师,就是伟大、高尚的人的榜样,他生活中的简单美,他书本中的智慧和真理都使她获益匪浅。可以说,路易莎早期的教育主要来自父亲奥尔科特,以及他的朋友爱默生、梭罗等人。
由于父亲几次乌托邦教育改革实验失败,他们到处搬家,家里的经济情况也一落千丈。路易莎开始帮父母分担生活的压力,赚钱补贴家用。她到学校教书,缝补、洗熨衣物,但是同时她也认识到妇女在社会上工作的机会非常小,因此她下定决心,“我要用头脑来作为武器,在艰难的世道里开辟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决心,1851年,她以弗洛拉·费尔菲尔德(Flora Fairfield)为笔名发表了第一首诗《阳光》(Sunlight),虽然稿酬很低,但是路易莎却走上了一条可以给她带来名誉和财富的道路。三年后,她的第一本书《花寓言》(Flower Fables)出版发行。此时,奥尔科特一家搬去了新罕布什尔州,而路易莎则继续留在波士顿追求自己的文学事业。但是不幸的是,路易莎的妹妹伊丽莎白感染了猩红热,因此一家人又迁回了康科德。1857年,奥尔科特先生买下了现在的“果树山庄”。而妹妹伊丽莎白的逝世和姐姐安娜的婚礼也迫使路易莎返回康科德。在“果树山庄”居住期间,她以A.M.巴纳德(A.M. Barnard)为笔名,创作了许多惊险小说,如:《波林的激情与惩罚》(Pauline's Passion and Punishment)等。内战期间,路易莎志愿到华盛顿军事医院当护士,并以此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医院记事》(Hospital Sketches, 1863)。此时,路易莎的出版商托马斯·奈尔斯先生建议她写一本关于“女孩子的书”,于是路易莎便根据童年时期四姐妹的生活经历,创作了《小妇人》(Little Women, 1868)一书。虽然此书的创作周期只不过是短短的两个半月的时间,可是小说一经出版,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出版商的极力劝说下,路易莎又马不停蹄地创作了《小妇人》的续集《好主妇》(Good Wives, 1869)。此时,名誉和金钱不期而至,路易莎童年时“要富有、出名、快乐”的誓言终于实现了。但是,就是这样一本使路易莎名利双收的小说,却差点因为她个人对女孩子的偏见而不能与读者见面。她在日记中写道:“我要不厌其烦地干下去,虽然我并不喜欢这些事。我从来都不喜欢女孩子,也不怎么认识她们,当然我的姐妹们除外……”而当她把前十二章的手稿交给奈尔斯先生时,他俩都认为这些内容读起来平淡无奇,甚至是沉闷乏味,因此他们对书的销量并不抱多大希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小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路易莎还创作了《一个守旧的女孩》(An Old-Fashioned Girl, 1870)、《小男人》(Little Men, 1871)、《盛开的玫瑰》(Rose in Bloom, 1876),《杰克与吉尔》(Jack and Jill, 1880)、《乔的男孩子们》(Jo's Boys, 1886)等一系列小说。同时,她还积极投身于争取妇女选举权的运动之中。1888年3月4日,路易莎的父亲布朗森·奥尔科特去世,两天后,路易莎也逝世于波士顿,享年五十五岁。路易莎去世后被安葬在康科德,家人和朋友的身旁。
可以说,在路易莎的一生中,对她影响最大的要数她的父亲布朗森·奥尔科特先生了。他一直鼓励女儿成为一名作家,并且默默地支持她。1855年,路易莎在献给父亲的一段话中写道:“亲爱的父亲啊,善良的天使和可爱的精灵把幸运油滴落在您的蜡烛里,赐予您力量,使您的一生都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而别人却在黑暗中摸索……”短短的几句话,却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女儿对父亲的爱和祝福。对于奥尔科特先生来说,路易莎既是他的女儿,也是他最忠诚的学生。当路易莎谈起父亲的教育方法时,说道:“父亲教育学生的方法是非常明智的,他使孩子的本性慢慢显露出来,像花儿自然开放,而不是用填鸭的方式来教学生。”有一件小事,路易莎一直记忆犹新。那是在她四岁的时候,父亲出门前留了一个苹果在家里,并且告诉她和姐姐安娜不许吃这个苹果。而他早已料到,孩子们会被这只“禁果”所诱惑。最后,路易莎把苹果吃掉了,并且毫无悔意地说她这么做是“因为我想吃”。而安娜不仅没有吃苹果,而且还为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愧疚。奥尔科特先生通过这件小事告诉孩子们要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因此,在路易莎的一生中,当她想要的东西或想干的事情与家庭利益或奥尔科特先生的要求发生矛盾时,她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如何抉择。奥尔科特先生不仅传授孩子们知识,还把音乐、艺术、自然等课程介绍给她们,以陶冶她们的情操;他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自力更生的能力,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宽厚仁慈的性格;他鼓励孩子们辩论,写日记,并把日记与家人分享,以培养她们的自我表达能力和率直的品性。在父亲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下,路易莎热情开朗,喜欢创作,热爱艺术;而且她独立,有责任感,为了家人终生未嫁。可以说,路易莎继承了父亲执着追求自己的梦想,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和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品质。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和品质,她用手中的笔写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路易莎的妈妈阿比盖尔·梅,是一个意志坚强,思维缜密,心地高尚的人。她支持女儿写作,并且把自己使用的笔送给路易莎,作为礼物。在家里,她是一个好妻子,一位好母亲;在外面,她是一名废奴论者,还是争取妇女权利运动的中坚分子。不仅如此,她还积极帮助那些饥寒交迫的穷人。当路易莎谈起在波士顿当社会义工的妈妈时,说道:“在责任和仁爱的道路上,不论遇到什么事,她总是心甘情愿地去做。因为爱的缘故,她可以放弃自己的骄傲,个人的喜好和舒适的环境。”正是在母亲的影响之下,长大后的路易莎也成了一名废奴论者,并且积极投身于争取妇女选举权的运动之中。在母亲去世后,路易莎写道:“唯一值得我宽慰的是,在她人生的最后几年里,我可以帮她挑起生活的重担,让她轻松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而这么多年以来,她一直勇敢地独自承担着这一切。她是如此地温柔、忠诚、坚贞,生活对她来说太艰难了,没有人能够理解她肩上的担子有多沉,除了她的孩子们。”
路易莎还有三个姐妹,姐姐安娜,妹妹伊丽莎白和梅。安娜温柔善良,恭敬顺从。童年时,她经常与妹妹路易莎创作浪漫的情节剧,并为家人和朋友演出。一位客人在评价两位小演员的表演时,说道:“如果说路易莎的表演能让我们笑破肚皮,那么安娜的表演则会让我们喉咙哽咽,掏出手绢。”而在他们全家搬到“果树山庄”后,路易莎和安娜还成立了康科德戏剧俱乐部,俱乐部的另外一名成员是约翰·布里治·普拉特,后来他成了安娜的丈夫,他与安娜正是在演对手戏的时候坠入爱河的。路易莎的妹妹伊丽莎白安静羞怯,擅长弹钢琴。但是不幸的是1856年她感染了猩红热。1858年3月14日,路易莎在日记中写道:“在经历了两年病痛的折磨后,我亲爱的贝思于凌晨三点去世了。上周她把手里的活儿放在一边,说针太沉了……星期六她睡着了,午夜的时候就没了意识,到凌晨三点时她轻轻地走了。”梅是路易莎最小的妹妹,她是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喜欢画画。路易莎对这个妹妹宠爱有加,送她去欧洲学习艺术。1878年,梅嫁给了瑞士商人、音乐家欧内斯特·尼尔瑞克尔,并定居巴黎。不幸的是,第二年在她生下女儿六个月后就去世了。临终前,她要求把女儿送到康科德,由姐姐路易莎抚养其成人。
路易莎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关心与爱护,父母的言传身教,姐妹们的游戏玩耍,都深深地影响了她。为了家人的幸福快乐,路易莎开始写诗和小故事;也正是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路易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为自己赢得了名誉和声望。
三
路易莎在“果树山庄”生活了二十年,这段时间是她一生中最平静、最祥和的日子。正是在这座山庄里,她创作了美国文学的经典著作《小妇人》。而在《小妇人》大获成功之后,“果树山庄”也因此而享誉盛名。一位客人在参观完“果树山庄”后,不禁感叹道:“参观‘果树山庄’就像是在书中畅游。”而这位客人口中提到的书就是路易莎的代表作《小妇人》。在路易莎的安排下,《小妇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果树山庄”,无论是小说中房间的布置,生活的场景,还是人物的设计,都与现实生活中的物和人相对应。
《小妇人》中一家人住的房子“地处市郊,颇富乡村风味,周围是草坪、小树林、大花园,还有静静的街道”。这是“一所破旧的棕色房子,显得颓败荒芜,夏天盖在墙上的藤叶和绕屋的鲜花早已凋零”。这与现实中的“果树山庄”是何其相似啊!一样的绿树红花,一样的乡间小道,一样破烂不堪的房子,甚至连整幢房子的颜色都没有改变——一样的棕色。而屋内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虽然这间旧房子铺着褪了色的地毯,摆设也相当简单,但却显得十分舒适:墙上挂着一两幅精致的图画,壁凹内堆满了书本,窗台上是绽放的菊花和圣诞花,屋里洋溢着一片宁静、温馨的气氛”。这与我们在路易莎家里见到的情景如出一辙。她家里的地板上也铺着带有图案的地毯,房间里摆放着古香古色的家具,梅的素描和绘画作品遍及家里的各个角落,书橱里摆满了家人喜爱的图书……。路易莎把现实中的房间摆设安排进了小说里,使小说中的房子也变得如同现实中的一样温馨舒适了。
而书中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活场景简直就是奥尔科特一家现实生活的缩影。在小说中,一到晚上九点,大家就会停下手中的活儿,先唱歌再去睡觉。贝思轻轻地触动琴键,大家就随着悠扬的琴声唱了起来。妈妈和姐姐梅格是领唱,小妹艾美歌声清脆,而乔却总会冒出个怪音来。轻快的歌声是一天的尾声。而在现实中,客厅里那优美的歌声,旋转的舞步,热情洋溢的气氛使人终生难忘,每次回想起来都恍如昨日重现。而且路易莎和姐姐安娜、妹妹梅都热爱表演,她们经常以饭厅为舞台进行戏剧演出。路易莎最喜欢扮演那些吓人的角色,如:恶棍、土匪、鬼魂等,而观众们则坐在客厅里津津有味地欣赏她们的精彩表演。在小说中,四姐妹也喜欢演戏,她们亲手制作演出时需要的道具,把大房间当作舞台。帘幕拉开,戏剧开始了,她们在台上天真无邪地尽兴表演赢得了台下观众们的热烈掌声。此时,小说的世界就是现实的世界。
小说中的二姐乔正是以路易莎自己为原型塑造的人物。乔像男孩子一样活泼淘气,她独立自信,喜欢读书写作,但是脾气不好,常常做出鲁莽的事情。而路易莎小时候也像乔一样,是个喜欢打打闹闹的女孩子。她曾说道:“没有哪个男孩子可以成为我的朋友,除非我在比赛中赢了他;也没有哪个女孩子是我愿意结交的,如果她不喜欢爬树、翻墙……。”路易莎和乔不仅在性格上相似,而且还都喜欢读书写作。乔经常跑到阁楼上一边吃苹果,一边看书。也正是在阁楼上,乔写出了第一个故事《画家争雄》,并且投稿成功。而路易莎则在19岁时发表了第一首诗,开始靠写作赚钱。她们年纪轻轻,却担负起生活的重担。乔用稿费为家里添置新地毯,使一家人过上舒适的生活;路易莎靠写作为家里购买了火炉和地毯,并送妹妹梅去欧洲学习艺术。当然乔也像路易莎一样,有一段时间“一头扎进了浅薄的通俗文学之海”,靠写通俗小说使自己的钱包鼓了起来。但是她悬崖勒马,不再想着名誉和金钱,而是用心去写作,最终打动了读者。路易莎曾经用笔名创作了许多惊险小说,但是后来她靠真实的故事《小妇人》一举成名。当乔谈起自己的空中楼阁时,说道:“我在走进自己的楼阁前想实现一个伟业——一个崇高美好、可以传世留芳的事业。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但我正在酝酿之中,决意将来一鸣惊人。我想我会写书,并因此而致富成名;这挺适合我。这便是我最喜欢的梦想了。”乔并没有因为写作而致富成名,但是路易莎却做到了。到她去世的时候,她的版税已达20万美元,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而其作品的总销售量则达到了100万册。小说中的乔为了家庭的利益而甘愿做一个老处女,现实中的路易莎也出于相同的原因而终生未嫁。路易莎本想让乔就这样孤独终老,但是焦急的读者们寄来了雪花般的信件,要求她把姐妹们嫁出去,而她的出版商也迫切希望小说能够这样结局。因此,在作品的最后,路易莎把乔嫁给了学识渊博的巴尔教授,促成了他们的美满婚姻。
小说中的马奇太太就像是现实中奥尔科特夫妇的化身。在马奇先生上前线打仗期间,她既要扮演好一位善良仁慈、忍耐谦卑的母亲的角色,又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圣诞节早上,马奇太太带着孩子们把早餐送给了一位可怜的妇人和她的孩子们,为他们生火挡窗,端水递饭,使他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而在现实中,奥尔科特夫人也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她经常帮助穷人,为那些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的人奉献自己的爱心。在教育孩子方面,马奇太太就像奥尔科特先生那样,以爱的教育为原则,对孩子们谆谆教诲。她总是让孩子们从经验中吸取教训,而不是对她们进行严厉的训诫和体罚。在马奇太太的训勉和鼓励下,孩子们学到了生活的真理和做人的道理。妈妈开导了她们的内心世界:梅格不再总是为金钱而苦恼,甘愿为家庭做冗长乏味的工作;乔克制自己粗暴的脾气,学会了忍耐;贝思敞开心扉,不再那么害羞怕人了;艾美学会为别人着想,克服利己之心。在妈妈的教诲下,孩子们逐渐成长起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小说中乔的三姐妹与现实中路易莎的三姐妹相对应。乔的姐姐梅格就是现实中的安娜。梅格温柔善良,美丽漂亮,但是有点儿爱慕虚荣。但是最终她摆正了心态,为家人付出,不仅受到他们的欢迎,还得到了布鲁克的爱。现实中的安娜也同样善解人意,富有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1860年5月23日,当她与约翰在“果树山庄”的客厅里举行婚礼时,她说道,这就像是一场梦,五月的阳光洒在美丽的花朵上,照耀着人们可爱的脸庞。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约翰看起来像个天使。“我握着他的手,心想,‘这就是我的丈夫’”。小说中的梅格和现实中的安娜一样,都嫁给了自己心爱的人,并且过上了相夫教子的生活。而乔的妹妹贝思则与现实中的伊丽莎白相对应。贝思腼腆羞怯,宁静安详,富有爱心,好像是上天派来的小天使。她喜欢弹钢琴,拥有一架美丽的钢琴是她最大的梦想。但是可怜的贝思却因为帮助赫梅尔太太一家而感染了猩红热,最终受尽病痛的折磨,英年早逝。伊丽莎白也像贝思一样安静害羞,喜欢与家人呆在一起,喜欢小猫咪,弹钢琴是她最大的爱好。而她不幸的命运也像贝思一样,因为帮助妈妈照顾的一家穷人而感染了猩红热,并于两年后逝世。乔最小的妹妹艾美则像现实中的梅一样,是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她拥有绘画天赋,姐妹们叫她“小拉斐尔”。梅把自己画的画挂满了“果树山庄”的各个角落,艾美也毫不示弱,擀面板的下面,啤酒桶盖上,糖罐上……到处都是艾美的作品。在罗尔婶婶的帮助下,艾美终于实现了去欧洲的梦想。而现实中帮助梅实现自己梦想的却是她的姐姐路易莎,正是由于《小妇人》的成功,路易莎才有能力把梅送去欧洲,到伦敦、巴黎、罗马学习艺术。最终,艾美和梅都嫁给了一个有钱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路易莎把“果树山庄”作为文学创作的场景,把父母姐妹写进了小说里,成就了《小妇人》一书。与其说是《小妇人》使路易莎获得了成功,不如说是奥尔科特一家真实的故事打动了读者。“果树山庄”中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路易莎的成长过程,更让我们熟悉了她的文学创作之路。正是在“果树山庄”的庇护下,在父母姐妹们的鼓励支持下,路易莎这个“小妇人”写成了《小妇人》一书,为她自己在美国文学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果树山庄”书写了奥尔科特一家的历史,而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将在“果树山庄”中永存。